華文網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七下西洋?

1405年,明成祖任命鄭和為正使總兵太監,以欽差的身份率領萬餘人從太倉劉家港出發,
開始了第一次的航行。在當年秋天,鄭和的船隊完成了第一次航行,順利的返航了,並且帶回了爪哇等國的朝貢品以及各種異域珍寶。此後,鄭和又進行了六次航行,遠到了亞非等幾十個國家。鄭和下西洋的規模如此浩大,那他的使命是什麼?

最流行的一種說法就是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我們都知道,建文帝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就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

在1402年攻入了南京城,但是當朱棣帶兵到達皇宮的時候,皇宮已經被建文帝放了一把大火燒毀了,建文帝從此也不知去向。朱棣猜測建文帝有可能逃到海外,為了防止建文帝威脅自己的統治,東山再起,所以朱棣便派鄭和出海尋找。《明史•鄭和傳》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

還有人認為明成祖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在只有幾千人的情況下都不怕建文帝,現在自己做了皇帝,大權在握,這個時候會害怕一個逃亡的人嗎?況且遠航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頗為巨大,就為了一個人費這麼大的勁?有點說不過去,所以鄭和下西洋是明成祖發展對外關係的一種政策,鄭和可以順帶著尋找建文帝,但這並不是主要目的。

有人也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顯示天朝大國的富強,《明史•宦官傳》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明成祖心高氣傲,一心想要建立不世偉業,永垂史冊,所以才派鄭和下西洋,通過揚威壯舉,達到震懾海外諸國的目的。

還有人從朱棣頒佈的詔書中發現,
鄭和之所以下西洋是為了推行朱棣的天朝禮制體系,詔書是這樣說的:“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體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載之內,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處,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業,不至失所。今特遣鄭和齎敕,普諭朕意:爾等祗順天道,恪遵朕言,循禮安分,毋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淩弱,庶幾共用太平之福。” 大意就是我奉天命,君主天下,施恩四海,不希望四海之內有流離失所的難民,
你們要遵守本分,和睦相處,天下太平。朱棣的理想是建立一個各國之間和平友好,和諧共處的世界。

也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發展貿易關係,不過這一觀點反對的很多,因為當時帶去的東西主要是接受當地國家朝貢的時候作為禮物賞賜給那些朝貢的國家的,而且朝貢的東西很少,賞賜的東西卻很多,所以要說是發展對外貿易關係,那豈不是賠本賺吆喝?而且當時的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根本沒有必要去尋求海外的市場。

最後一種觀點則認為鄭和這幾次下西洋的目的都不相同,前幾次主要是為了提高明朝的威望,顯示大國本色,並與諸國建立友好關係,後來幾次更遠的航行,主要是為了開闢新航道,讓從來都不朝貢的國家知道明朝的霸主地位,顯示其強大,這樣會有更多的國家朝貢,並且有各國的使節來華朝拜,以此來顯示朱棣的豐功偉績。

總的來說,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大家有很多的不同觀點,至於其真實的目的,現存的資料考證不足,大家也都只是猜測,沒有一個定論。

而且朝貢的東西很少,賞賜的東西卻很多,所以要說是發展對外貿易關係,那豈不是賠本賺吆喝?而且當時的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根本沒有必要去尋求海外的市場。

最後一種觀點則認為鄭和這幾次下西洋的目的都不相同,前幾次主要是為了提高明朝的威望,顯示大國本色,並與諸國建立友好關係,後來幾次更遠的航行,主要是為了開闢新航道,讓從來都不朝貢的國家知道明朝的霸主地位,顯示其強大,這樣會有更多的國家朝貢,並且有各國的使節來華朝拜,以此來顯示朱棣的豐功偉績。

總的來說,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大家有很多的不同觀點,至於其真實的目的,現存的資料考證不足,大家也都只是猜測,沒有一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