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是大漢名將三朝元老,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典範,76歲出征面對叛亂軍紀嚴明不濫殺無辜,數萬羌人聞風歸漢

趙充國,字翁孫,隴西上邽人(gui,今甘肅天水市西南),後徙居於金城令居(今甘肅永登西北).他曆仕武帝、昭帝、宣帝三朝,謐號壯侯,是西漢著名的軍事家。

趙充國本是騎兵,以隴西郡良家子弟被選為漢武帝宿衛侍從的羽林郎。曾作為代理司馬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酒泉,擊匈奴右賢王於天山。當全軍被優勢敵人包圍時,趙充國率領百余壯士,突圍陷陣,受傷二十餘處,終於解除了貳師將軍的困境,受到漢武帝的接見和獎賞,以功為中郎,

又升遷為車騎將軍長史。漢昭帝時,他以大將軍護國都尉的銜頭,平定了武都(郡治武都,今甘肅成縣)氏人的反叛,遷中郎將,又任水衡都尉。在反擊匈奴的戰鬥中,他俘獲其西祁王,提升為後將軍。昭帝死後,作為朝廷重臣,他與霍光一起謀立宣帝,封營平侯。漢宣帝本始年間(西元前73一前70年),趙充國為蒲類將軍征討匈奴,斬俘數百人。回長安後,任後將軍和少府,匈奴出動十余萬騎兵至漢邊塞,
企圖入境搶掠,趙充國受命率四萬騎兵屯衛沿邊的五原,朔方、雲中等九郡,單于聞訊而退。

這時,羌族問題日益嚴重,羌人世居於湟中(今青海湟水流域)一帶。西漢初年,羌人臣服於匈奴.漢武帝擊走匈奴,在今甘肅永登縣境築令居塞,

並在河西列置四郡,以隔絕羌人與匈奴的來往.羌人匈奴曾聯兵十余萬攻令居,圍袍罕(今甘肅臨夏)。漢將李息等率十余萬步騎,平息了這次騷亂,並始設護羌校尉統領羌人,羌人離開湟中(今西寧地區),轉往西海、鹽池遊牧。漢宣帝初年,先零羌人不顧禁令,渡過涅水,在漢朝管轄的區域放牧,郡縣無法阻擋。元康三年(西元前63年),他們又約請各羌人部落二百多首領一起交換人質,
宣誓結盟。

趙充國世居隴西,又長期在西北征戰,對少數民族的情況瞭若指掌。他認為,這是羌人聯合匈奴反叛漢朝的前奏,必須有所防備。神爵元年(西元前61年),漢將義渠安國斬殺先零羌頭領四十多,各部落羌人的反叛終於正式爆發,他們侵掠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在浩門(今甘肅永登縣西)擊敗義渠安國的三千騎兵,河西將有不保之勢。宣帝讓御史大夫詢問誰可帶兵平叛,七十六歲的三朝元老趙充國毛遂自薦,

說:“沒有人比我更合適了!”慨然承擔了平羌重任。

四月,趙充國到金城,調查情況,研究策略。六月,正式開始了軍事行動。軍隊乘夜銜枚渡過黃河,經四望峽(今老鴉峽),見無羌兵守衛,知其不善用兵.於是連夜進軍至樂都(今青海樂都),終於到達西部都尉府駐地的龍支(今青海平安)。在那裡,他每天宴饗軍士,不許出戰,只讓他們構築工事營壘,做戰鬥準備。

以前,罕(han)拜(ji8n)羌人首領靡當兒,曾讓其弟雕庫,向金城西部都尉報告先零羌人將要反叛的消息。由於雕庫部落中也有人參加反叛,西部都尉就把報信的雕庫扣留起來。趙充國瞭解到此事,馬上釋放雕庫,並讓他轉告羌人,漢軍只誅殺反叛有罪者,希望大家別跟上先零人去自取滅亡。同時宣佈,捕殺叛亂首領及骨幹者,都將有所賞踢,這是趙充國分化瓦解羌人的重要措施。

但是,當時朝廷主剿派佔優勢,漢宣帝調集六萬多步騎佈置在金城一帶,想以優勢兵力迅速剿滅叛羌。酒泉太守辛武賢提出的作戰計畫是,由他率領武威、張掖、酒泉郡兵一萬餘騎,帶三十日糧,越祁連山南進,由趙充國沿湟水西進,兩支大軍於七月下旬在鮮水上會合,夾擊罕拜羌人。漢宣帝讓趙充國研究這一計畫,趙充國和長史董通年指出,辛武賢的設想是必定失敗的。況且,反叛的首領是先零羌,其它部落僅僅脅從而已。漢朝應該集中力量打擊先零羌,爭取其它羌人歸順,才是全師、保勝、安邊的良策.意見上報;受到朝臣的一致反對,他們覺得,先零羌是在罕拜羌人的幫助下反叛的,只有先鎮壓罕拜,才可能最終平定先零的叛亂。

漢宣帝於是任命辛武賢為破羌將軍,同時下詔責問趙充國,為何率領了一萬多軍隊,不迅速殲滅羌人,白白地拖延時光,勞民傷財,讓將士受苦,命令他約期與辛武賢會合,到鮮水合擊罕羌。趙充國並沒有因宣帝的嚴厲斥責而畏懼,認為,大將帶兵在外,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從國家的最高利益出發處理問題。

所以,他再次上書,陳述利弊,說明先零和罕拜是主謀和脅從的關係,先打罕拜,會使羌人的陣營更為壯大團結,羌人的反叛更無法平定。他還披瀝心跡地表陳:“我今年已經七十六歲,一家都在朝廷作大官。為了實現皇帝的意旨,我不怕戰死疆場.但是,我打了一輩子仗,不能不考慮作戰的後果.如果先打先零,罕拜羌人將不戰而服。反之,先打罕拜,實在看不出一點兒優點。請大皇帝深思,漢宣帝終於採納了趙充國安羌的戰略方針,收回了合擊罕拜的作戰命令。

趙充國率兵神速推進到先零羌人駐地附近。叛羌極為意外,紛紛丟棄輜重逃跑,許多人被湟水淹死,更多人向漢軍投降,漢軍還奪得其牛羊馬匹十余萬頭。漢軍進抵罕地,趙充國下令嚴格軍紀,不許焚燒廬帳,不許在莊稼地裡割草牧馬,未費一兵一卒,罕羌等萬餘羌人歸附了漢朝。

遠遁南山和青海湖以西的羌人,憑藉險要的地形堅守。漢軍進山作戰,兵少難以取勝,兵多又因道路崎嶇,運輸線長,而難以保障給養的供給.自開戰以來,調集前線的六萬多漢軍,人馬每月用糧十九萬九千六百三十斛,鹽一千六百九十三解,草料二十五萬零二百八十六石,使得隴西糧草價格飛漲,後方運輸工作繁重,因此,漢朝無法長期在邊疆屯聚大兵。羌人早已看出這一點,他們據守險要就是想在漢軍撤走後東山再起。

趙充國冷靜地分析了形勢,針對羌人能忍耐嚴寒和困苦,熟慮了一個撤走騎兵,留步兵屯田,以持久對持久,最終平定羌人的計畫。根據調查,從臨羌(今青海惶源東南)東到浩門,共有荒地二千多頃.如果撤走騎兵,留下一萬多步兵電田,讓他們分屯各險要之處,建造房屋,修治溝渠,墾種土地,再在惶峽(今小峽)至鮮水附近的湟水沿線修建七十道木橋,加派二千騎兵為屯田兵的護衛。這樣,屯田所得,不僅可以滿足屯田者本身的消費,還可以充實金城郡的儲備,漢軍“內有無費之利,外有守禦之備”,長期堅持,叛羌必將自行瓦解。

趙充國正準備將屯田意見上奏,卻因腿病和痢疾而臥床不起,朝廷裡主剿呼聲重新高漲。漢宣帝下令趙充國把軍隊交給辛武賢等人,於十二月突襲先零羌。趙充國的兒子中郎將趙印非常害怕,勸趙充國迎合皇帝旨意,別再抗爭,否則皇帝惱怒,你自身難保,那來的什麼國家利益!趙充國批評趙印對皇帝不忠,決心再次抗旨上書,以生命捍衛自己的意見,於是他抱病奏上了《屯田策》,不久,又奏上了《屯田十二便》,完整而詳盡地陳述了屯田的計畫與優點。漢宣帝終於接受了趙充國的意見,同時讓辛武賢、許延壽,趙印對叛羌實行一次軍事打擊,三將軍共斬降羌人八千多,而前來投奔趙充國的羌人也有五千多。

趙充國率卒在湟中地區屯田,為以後這一帶農業的發展莫定了基礎。屯田的第二年,即元康四年(西元前62年),羌人已有三萬多人歸附,到秋天,盤據南山的殘餘叛羌若零、離留、且種、兒庫等部,斬殺了先零羌頭目猶非、楊玉,全部歸附漢朝,規模很大的羌族反叛,就這樣平定了。漢朝設置了金城屬國來安置歸附的羌人,統歸護羌校尉管理。

趙充國返京師後,他的家族子孫又輾轉回湟中屯衛,為當地的開發作出了貢獻。

終於到達西部都尉府駐地的龍支(今青海平安)。在那裡,他每天宴饗軍士,不許出戰,只讓他們構築工事營壘,做戰鬥準備。

以前,罕(han)拜(ji8n)羌人首領靡當兒,曾讓其弟雕庫,向金城西部都尉報告先零羌人將要反叛的消息。由於雕庫部落中也有人參加反叛,西部都尉就把報信的雕庫扣留起來。趙充國瞭解到此事,馬上釋放雕庫,並讓他轉告羌人,漢軍只誅殺反叛有罪者,希望大家別跟上先零人去自取滅亡。同時宣佈,捕殺叛亂首領及骨幹者,都將有所賞踢,這是趙充國分化瓦解羌人的重要措施。

但是,當時朝廷主剿派佔優勢,漢宣帝調集六萬多步騎佈置在金城一帶,想以優勢兵力迅速剿滅叛羌。酒泉太守辛武賢提出的作戰計畫是,由他率領武威、張掖、酒泉郡兵一萬餘騎,帶三十日糧,越祁連山南進,由趙充國沿湟水西進,兩支大軍於七月下旬在鮮水上會合,夾擊罕拜羌人。漢宣帝讓趙充國研究這一計畫,趙充國和長史董通年指出,辛武賢的設想是必定失敗的。況且,反叛的首領是先零羌,其它部落僅僅脅從而已。漢朝應該集中力量打擊先零羌,爭取其它羌人歸順,才是全師、保勝、安邊的良策.意見上報;受到朝臣的一致反對,他們覺得,先零羌是在罕拜羌人的幫助下反叛的,只有先鎮壓罕拜,才可能最終平定先零的叛亂。

漢宣帝於是任命辛武賢為破羌將軍,同時下詔責問趙充國,為何率領了一萬多軍隊,不迅速殲滅羌人,白白地拖延時光,勞民傷財,讓將士受苦,命令他約期與辛武賢會合,到鮮水合擊罕羌。趙充國並沒有因宣帝的嚴厲斥責而畏懼,認為,大將帶兵在外,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從國家的最高利益出發處理問題。

所以,他再次上書,陳述利弊,說明先零和罕拜是主謀和脅從的關係,先打罕拜,會使羌人的陣營更為壯大團結,羌人的反叛更無法平定。他還披瀝心跡地表陳:“我今年已經七十六歲,一家都在朝廷作大官。為了實現皇帝的意旨,我不怕戰死疆場.但是,我打了一輩子仗,不能不考慮作戰的後果.如果先打先零,罕拜羌人將不戰而服。反之,先打罕拜,實在看不出一點兒優點。請大皇帝深思,漢宣帝終於採納了趙充國安羌的戰略方針,收回了合擊罕拜的作戰命令。

趙充國率兵神速推進到先零羌人駐地附近。叛羌極為意外,紛紛丟棄輜重逃跑,許多人被湟水淹死,更多人向漢軍投降,漢軍還奪得其牛羊馬匹十余萬頭。漢軍進抵罕地,趙充國下令嚴格軍紀,不許焚燒廬帳,不許在莊稼地裡割草牧馬,未費一兵一卒,罕羌等萬餘羌人歸附了漢朝。

遠遁南山和青海湖以西的羌人,憑藉險要的地形堅守。漢軍進山作戰,兵少難以取勝,兵多又因道路崎嶇,運輸線長,而難以保障給養的供給.自開戰以來,調集前線的六萬多漢軍,人馬每月用糧十九萬九千六百三十斛,鹽一千六百九十三解,草料二十五萬零二百八十六石,使得隴西糧草價格飛漲,後方運輸工作繁重,因此,漢朝無法長期在邊疆屯聚大兵。羌人早已看出這一點,他們據守險要就是想在漢軍撤走後東山再起。

趙充國冷靜地分析了形勢,針對羌人能忍耐嚴寒和困苦,熟慮了一個撤走騎兵,留步兵屯田,以持久對持久,最終平定羌人的計畫。根據調查,從臨羌(今青海惶源東南)東到浩門,共有荒地二千多頃.如果撤走騎兵,留下一萬多步兵電田,讓他們分屯各險要之處,建造房屋,修治溝渠,墾種土地,再在惶峽(今小峽)至鮮水附近的湟水沿線修建七十道木橋,加派二千騎兵為屯田兵的護衛。這樣,屯田所得,不僅可以滿足屯田者本身的消費,還可以充實金城郡的儲備,漢軍“內有無費之利,外有守禦之備”,長期堅持,叛羌必將自行瓦解。

趙充國正準備將屯田意見上奏,卻因腿病和痢疾而臥床不起,朝廷裡主剿呼聲重新高漲。漢宣帝下令趙充國把軍隊交給辛武賢等人,於十二月突襲先零羌。趙充國的兒子中郎將趙印非常害怕,勸趙充國迎合皇帝旨意,別再抗爭,否則皇帝惱怒,你自身難保,那來的什麼國家利益!趙充國批評趙印對皇帝不忠,決心再次抗旨上書,以生命捍衛自己的意見,於是他抱病奏上了《屯田策》,不久,又奏上了《屯田十二便》,完整而詳盡地陳述了屯田的計畫與優點。漢宣帝終於接受了趙充國的意見,同時讓辛武賢、許延壽,趙印對叛羌實行一次軍事打擊,三將軍共斬降羌人八千多,而前來投奔趙充國的羌人也有五千多。

趙充國率卒在湟中地區屯田,為以後這一帶農業的發展莫定了基礎。屯田的第二年,即元康四年(西元前62年),羌人已有三萬多人歸附,到秋天,盤據南山的殘餘叛羌若零、離留、且種、兒庫等部,斬殺了先零羌頭目猶非、楊玉,全部歸附漢朝,規模很大的羌族反叛,就這樣平定了。漢朝設置了金城屬國來安置歸附的羌人,統歸護羌校尉管理。

趙充國返京師後,他的家族子孫又輾轉回湟中屯衛,為當地的開發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