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秦農論語:家是留住鄉音的“搖籃”

記者 張忠德

如今,你是不是經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

在城市和農村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跟爺爺奶奶交流都用上了普通話。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普通話的普及,作為鄉土文化重要載體的方言,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保護方言、留住鄉愁?這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和專家學者的深思呼籲。

不可否認,方言是人類最早交流的工具,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不同的母語,是草根文化的發源地,是先輩留下的重要文化遺產。

當下,方言作為鄉音,依然是承載鄉愁與鄉土記憶最重要的載體,今天我們保護和發掘方言,就是為了保護我們最為珍視的文化傳統,就是為了留住我們文化的根基。那麼,如何留住鄉音,保護方言呢?代際傳遞很重要,而家則是留住鄉音、傳承方言最好的“搖籃”。

唐朝詩人賀知章有一首飽含濃厚鄉情的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讀來讓人感慨萬千,思鄉心切。如果詩人“少小”時沒有學會方言鄉音,那“老大回”時肯定就少了一份同鄉人的親切和認可。一個人從喃喃學語開始,父母和長輩們的方言是孩童模聲的基點,可以說,家庭的語言教育環境對孩子的語言表達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

現在,隨著普通話的推廣,說方言的環境逐漸在年青一代甚或下一輩有斷層的危險,這不是危言聳聽。幼童跟爺爺奶奶交流都用普通話,

其實這恰恰是當今家庭淡化教孩子方言的意識所致,如此很容易讓這些孩子出了門後對“老家”沒什麼概念。雖然,目前我們已從國家層面提出了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的精神,也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但對於方言的保護而言,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同樣保護和傳承方言也要從小抓起。每個家庭都是方言教育的陣地,

每個家長要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孩子從小時,父母就要有意識地同時教其方言和普通話,在家說方言,出門說普通話,便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我們的根大多都在農村,要常帶孩子回家看看,感受鄉音方言,培養孩子對家庭、故土、民族、國家的漸次認同,讓鄉音從小就寄託著他們的鄉土情懷、家國情懷,然後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