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秦農論語:家是留住鄉音的“搖籃”

記者 張忠德

如今, 你是不是經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 在城市和農村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跟爺爺奶奶交流都用上了普通話。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普通話的普及, 作為鄉土文化重要載體的方言, 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如何保護方言、留住鄉愁?這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和專家學者的深思呼籲。

不可否認, 方言是人類最早交流的工具, 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不同的母語, 是草根文化的發源地, 是先輩留下的重要文化遺產。 當下, 方言作為鄉音, 依然是承載鄉愁與鄉土記憶最重要的載體, 今天我們保護和發掘方言, 就是為了保護我們最為珍視的文化傳統, 就是為了留住我們文化的根基。 那麼, 如何留住鄉音, 保護方言呢?代際傳遞很重要, 而家則是留住鄉音、傳承方言最好的“搖籃”。

唐朝詩人賀知章有一首飽含濃厚鄉情的詩:“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未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讀來讓人感慨萬千, 思鄉心切。 如果詩人“少小”時沒有學會方言鄉音, 那“老大回”時肯定就少了一份同鄉人的親切和認可。 一個人從喃喃學語開始, 父母和長輩們的方言是孩童模聲的基點, 可以說, 家庭的語言教育環境對孩子的語言表達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

現在, 隨著普通話的推廣, 說方言的環境逐漸在年青一代甚或下一輩有斷層的危險, 這不是危言聳聽。 幼童跟爺爺奶奶交流都用普通話, 其實這恰恰是當今家庭淡化教孩子方言的意識所致, 如此很容易讓這些孩子出了門後對“老家”沒什麼概念。 雖然, 目前我們已從國家層面提出了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的精神,

也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 但對於方言的保護而言, 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同樣保護和傳承方言也要從小抓起。 每個家庭都是方言教育的陣地, 每個家長要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 孩子從小時, 父母就要有意識地同時教其方言和普通話, 在家說方言, 出門說普通話, 便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我們的根大多都在農村, 要常帶孩子回家看看, 感受鄉音方言, 培養孩子對家庭、故土、民族、國家的漸次認同, 讓鄉音從小就寄託著他們的鄉土情懷、家國情懷, 然後代代相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