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35歲以前成功的黃金法則:你要避開11個成功陷阱

以苦為勞:競爭時代,成功只以結果為標準,不問過程

1)競爭時代:只有功勞,沒有苦勞

在計劃經濟時代,一些沒有做成事的人常常用“沒有功勞,還有苦勞”來為自己辯解。是的,不管成果如何,

只要你付出了努力,人們也看到你做事兢兢業業,有關方面會為你安排一個好的位置,讓你滿意。

但是,商業時代以效率為先,靠業績說話;不管你多麼辛苦,不管你多麼忙碌,如果你缺乏效率,沒有業績,那麼一切辛苦皆是白費,一切付出均沒有價值。一切用成功說話,只有成功,你的付出才能得到回報,你經歷的苦難才有價值。這是一個靠業績說話的時代,在這個時代,

只有功勞,沒有苦勞。

2)成功是消除痛苦的最好解藥

競爭時代,成功只以結果為標準,不問過程。雖說商業時代只有功勞,沒有苦勞,可是不經歷苦勞,也無法得到功勞,天上不會自動掉下餡餅,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即使僥倖得到這些,也不能稱之為成功,那叫做運氣。而運氣是靠不住的。所以,那個“守株待兔”的農夫,只好因莊稼荒蕪而餓著肚子。

一次,有位朋友問跟我一起創業時的夥伴曹清:當初跟我創業時有什麼感覺,

苦不苦,累不累。他當時回答說:是苦一點,累一點,但現在想起來也沒什麼,只覺得挺好玩的。他之所以感到挺好,並為此感到快樂,這固然與當時的青春年華有關,但更主要的是他取得了成功,而成功化解了他當初所經歷過的辛苦。如果他中途放棄,或因故沒有取得成功,那他決不會是現在這種回答。所以,成功是消除痛苦的最好解藥。

3)這個世界永遠屬於強者

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強者一直主導著這個世界的歷史,就像經濟界中大公司制定也即決定所在行業的行業標準一樣。

自近代以來,中國國勢衰微,積弱疲弊,備受列強欺侮淩辱。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作為戰勝國,擺脫了作為戰敗國的德國的侵略和壓迫,可是在戰勝的協約國集團內,中國還是分享不到任何勝利的喜悅。由列強把持的戰後分贓會議,

竟然把德國以前在華取得的利益轉讓給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中國又是戰勝國,可是由頭號強國美國所主持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竟然讓在中國殘酷地進行活人解剖、實行細菌戰的侵華日軍頭目石井四郎逍遙法外。原因是,美國想取得日軍在華進行活體實驗的研究資料,竟以保護石井四郎不受審判為交換條件。這個最違反人道、最沒有人性的殺人惡魔因而逃脫了被送上絞刑架的命運。

現在創巨痛深的朝鮮半島的南北分裂,也是美、蘇全球爭霸、強權政治的產物。

這就是強者的邏輯。強者制定遊戲規則。你要想制定遊戲規則,你就必須成為強者。

強者邏輯在當下的社會中表現得更為突出。在競爭激烈的企業界等領域,變化日新月異,一旦經營不善,就會被淘汰出局,連國家也以企業做大做強相號召。可見,崇尚強者為競爭時代之大勢所趨。

標榜“懷才不遇”:沒有懷才不遇,只有尋找機遇

心理學家作過一個實驗:將一隻饑餓的鱷魚和一些小魚放在水族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板擋開。剛開始,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攻擊,失敗了,但毫不氣餒;接著,它又向小魚發動第二次更猛烈地攻擊,它又失敗了,並且受了重傷;它還要攻擊,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擊無果後,它不再攻擊了。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將擋板拿開——等等,請問:鱷魚還會攻擊那些小魚嗎?它不再攻擊小魚了。它徒然無望地看著那些小魚在他眼皮底下悠閒地游來遊去,放棄了一切努力。

遺憾的是:像這條鱷魚一樣,我們很多人在多次的挫折、打擊和失敗之後,就逐漸失去了戰鬥力。激情死了,夢想死了,剩下的只有黯淡的眼神和悲傷的歎息,他們開始感到無奈、無助、無力。為了掩飾失敗帶來的恥辱和不安,他們努力為自己尋找各種各樣的藉口:為什麼要讓我上山下鄉;這個社會太不公平;我沒有文憑;我長得不漂亮;我沒有關係;我討厭吹牛拍馬;我太善良,我憎恨爾虞我詐;如果給我機遇,我也會發財;知足常樂;“從從容容平平淡淡才是真”……

結果是:他們依然貧窮,依然懷才不遇!

“懷才不遇”是人們送給失敗者的最大安慰,也是最大欺騙,是人們最應該避免的成功陷阱之一。“懷才不遇”者總是在發牢騷,抱怨社會沒有為他們提供相應的舞臺,給他們以施展才華的機會。我認為,“懷才不遇”是人生成功最大的陷阱。機遇從來都青睞有準備的頭腦。一個渴望成功的人應該主動尋找機遇,創造機遇,而不是等待機遇。對於所謂的“懷才不遇”者,我想說:世界不因你而存在,也不會為你而存在,除非你被人們奉為“救星”或者“救世主”什麼的。

想發橫財:想發橫財的人,寄希望於“意外”而非“努力”上,所以與成功背道而馳

中國自古就有“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的俗諺。這是一種典型的貧窮的思維。那些既貧窮又沒有賺錢途徑的人,常常把致富的希望寄託在發一筆橫財上。所有那些給窮人提供發財機會的地方,如彩票發行點、證券交易所、賭場等,都人滿為患,儘管能發財的機率極其微小。

想發橫財的人,寄希望於“意外”而非“努力”上,所以與成功背道而馳。有些人確實僥倖地通過這些碰運氣的行為得到一大筆錢,暫時地成了富人,但這遠遠不是什麼成功者。

有人曾對買彩票中大獎者前後生活狀況做過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有80%以上的中彩者生活又回到了未中彩之前的貧窮狀態,並做著原來他不願意做的營生。

中國企業家應該記過吳炳新的那句話:“不該自己賺的錢就不賺。”還要向國外的CEO們學另一項本領:會擴張也會退出。近年來,世界著名大公司不斷傳來“退出”的資訊:西門子公司忍痛賣掉彩電生產線;飛利浦出讓生產大家電的子公司,百事可樂為集中精力打敗對手,不得不放棄飯店和速食業。

在市場越來越規範的情況下,“一夜暴富”的投機性將會越來越沒有市場。想發橫財是應該避免的一個成功陷阱。

耍小聰明:愛耍小聰明、佔便宜者,必吃大虧

我一向認為,耍小聰明、愛佔便宜是國人的痼疾,也是成功的陷阱。

耍小聰明表現方式有很多,少數中國人在美國的表現就是其中的典型:

愛耍小聰明、佔便宜者,必吃大虧。在美國,信用卡公司規定,開戶、銷戶都是免費的,更換磨損了的卡片卻要繳手續費5美元。中國一位元留學生在去更換卡片被要求交錢時便提出:既然如此,我乾脆先銷戶,再重新開好了。信用卡公司的工作人員聽了,便覺得不可思議,他說:“從來沒有人向我們這樣提出過問題。”但邏輯上又覺得留學生所講是無可辯駁的,便說:“好了好了,我替你付這5美元吧。”於是這位元同胞免費更換了卡片。

再比如,一些商店規定,買某一件商品按原價,再買第二件則按優惠價。一些華人同胞便先買一件再買第二件,各開一張收據,之後,把其中一件以原價退掉,於是達到了買一件而享受優惠價的目的。

不僅如此,占了這種小便宜的國人還自以為得計地聲稱:“美國人最傻了。”“美國人是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這些同胞也不想一想,如果美國人真像他們所說的那麼愚蠢,怎麼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呢?就是這樣一個國家,早在20世紀初,即被寫作《大同書》的康有為稱之為他所描繪的理想的“大同”社會。

不要耍小聰明,老闆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愛耍小聰明、愛佔便宜的人總想佔便宜:占他人的便宜,占合作夥伴的便宜,占規則的便宜……結果是,他們把自己的活動空間搞得越來越狹小,這正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愛耍小聰明、愛佔便宜的人常常是為了小小的眼前利益而丟失了長遠的利益。

所以,愛耍小聰明、愛占小便宜是成功的陷阱。一個在小事上斤斤計較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一個在小事上斤斤計較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盲目跟風,人云亦云,人做我也做:成功的過程,就是一個形成並保持自己獨特個性的過程受“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容易爛”等傳統思想的影響。

中國人很少有自己獨立的個性,在“法不責眾”法制觀念下,跟風走、隨大流成為人們明哲處世的保險做法。然而,市場經濟是以自由、平等為基礎的經濟,而自由、平等必須以獨立為前提,而獨立則必然要突顯個性。所以,這是一個獨立、自由,張揚個性的時代,成功也以有主見為前提條件。

貝蒂·福特成為美國第一夫人時,她即以坦白率真而聞名。當那些緊追不捨、到處挖掘新聞素材的記者問到她對各種問題的觀點時,她總是直率而坦白地回答。有一次,一個冒失的記者甚至問她和丈夫做☆禁☆愛的次數,當時她竟能從容不迫地回答:“盡我所能的多。”另外,她從不隱瞞有關她早期精神崩潰及服用藥物、酒精等不怎麼“光彩”的過去。福特夫人這種坦誠的個贏得了美國人民的喜愛。

那麼,如何形成並保持自己的個性、創造自己的個性魅力呢?

第一、要積極塑造自我。人生不像草木,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人是有能動性的,人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創造自我的過程。所以,你一定要採取積極的態度,積極地行動,按照自己希望的那種樣來塑造自我,使你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那種人。人是在創造自我的過程中逐步地顯露個性、塑造個性和形成個性的。

第二、接受真實的自我。這種接受包括一切缺陷、過失、短處、毛病以及我們的優勢與長處,做到自我承受。當然,你一定要明白,你的這些弱點和缺陷是屬於自己,但不並等於自己。有了缺點,並且知道自己的缺點,會使我們改正缺點的努力更具有針對性,也使我們自我進步的努力更有意義。

第三、脫下面具。這個問題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處在表現自己和保護自己的衝突之中。一方面,得到尊重的渴望,要求我們自我表現;另一方面,保護隱私、維護自身安全等的需要,又讓我們不敢真實地展現自我。要解決這個問題,既需要有相適應的大的社會文化環境,也需要個人的努力,用成功來證實自我,保持自我。

小富即安,知足常樂,不思進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知足常樂”是國人奉行的一種調整心態、保持心理平衡的方法,但現在經常被一些人庸俗化為對待事業和工作的一種態度,從而得過且過,不思上進。

我始終認為,成功就是人生價值的最大化,換句話說,就是最大程度地發揮了天賜潛能。那麼天賜潛能到底有多大,這誰也說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你只有去做、去嘗試,才有機會認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潛能。在現實生活中,就是要不斷地給自己樹立新的目標,使自己不斷地奮鬥。

小富即安、不思上進的人,不可能取得大成績我自己就是在不斷地否定自我、挑戰自我的過程中取得成績的。當初創立公司時的目標並不高,想著只要能夠賺個幾十萬就收手不幹了。我沒想到,我很快地就實現了這一目標。如果我滿足於第一次實現的目標,公司就不會發展到現在這種規模了。

人們失敗的兩個最主要的原因,一個是畏難中途放棄,另一個就是滿足於已有。

“天下真不知有多少人一無所成,原因就是他太容易滿足了。”拿破崙·希爾說:“天下真不知有多少人一無所成,原因就是他太容易滿足了。要求進步的第一步,就是絕對不可停留在現有的地位。不滿足於現狀可以幫助你不斷獲得新的成功。”

掩飾錯誤:掩飾錯誤往往要比承認錯誤花費更大的代價

美國總統羅斯福于1912年在新澤西州的一個小鎮集會上,向文化層次較低的鄉下人發表了一篇演講。當他在這篇演講中說到女子也應踴躍參加選舉時,聽眾中忽然有人大聲喊道:“先生!這句話和你五年前的意見不是大相徑庭了嗎?”羅斯福不是回避或者掩飾,而是聰明地回答道:“可不是嗎?五年前,我確實另有一種主張的,現在我已深悟我那時的主張是不對的!”

他的這種坦白、忠實、誠懇、親切的回答,不但使那位問話的人獲得了滿意的答覆,就是其他聽眾也絲毫覺察不出他有什麼不安的情緒。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這個道理人們都懂。當別人犯錯誤時,我們總是希望他們能夠承認並加以改正,可是當這種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很多人都採取回避態度:或者為保全顏面,或者出於承認錯誤則有不如人的感覺。於是很多時候,人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這就造成了人們相互交往的障礙,因為每個人都堅持自己是對的,而各自的觀點分明是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於是便留下了埋怨、不滿和爭執,輕則影響相互之間的關係,重則影響自己的做人形象,同時,掩飾錯誤的行為會使你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所以,不肯承認錯誤、“保全面子”的做法,最容易使人錯上加錯,等於讓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相反,如果勇敢地承認錯誤,才會幫你在成功路上有所收穫。

掩飾錯誤往往要比承認錯誤花費更大的代價。最大的錯誤,就是不承認錯誤。當你準備堅持任何事情時,最好先仔細想想你的堅持,是否因為你確有毫無瑕疵的理由?還是因為你只是為“保全面子”而已?如果你覺察出有保全面子的因素在內,那麼請你及早拋棄你的堅持。因為為“保全面子”而採取的任何行動,都只能使你處在最容易受到攻擊的地位,被動地採取守勢。

著力於克服弱點:要將精力用於發揮優勢上,而非克服弱點

無論在戰場上,還是在商場上,人們都懂得發揮自己優勢的道理,但如何對待自己的弱點或者說劣勢的問題,人們存在著兩種誤區。一是在發揮自己的優勢的同時,要彌補自己的劣勢;二是在發揮自己的優勢的同時,要克服自己的劣勢。

對自己的缺點、劣勢、弱點要用放大鏡來看所以,我的原則是,一定要發揮自己的優勢,著力在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上下功夫,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也即最大化地創造自己的價值。對於所謂的缺點、劣勢、弱點,應該想辦法避免,而不是想著怎樣克服和彌補。

一個人花在彌補缺點、克服弱點上的時間所產生的效益,要比發揮優勢上的時間所產生的效益低得多。一個人一旦找到自己智慧的最佳點,便可能取得驚人的成績。所以,一定要想方設法發揮自己的優勢,而不是全力彌補自己的劣勢。

與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相應的,就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反復跳槽:不斷選擇造成的浪費,是人生最大的浪費

汪中求在《行銷人的自我行銷》一書“人生定位”一節中講了一個很好的道理:人的一生的發展,或者是沿著專業的方向發展,或者是沿著行業的方向發展;不能在專業或者行業之間跳來跳去,並認為不分專業、行業地盲目跳槽,是人生的最大浪費。

不斷選擇造成的浪費,是人生最大的浪費。我非常贊同他的觀點,人生最大的浪費,是選擇的浪費。我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從事電梯業之前,我曾幹過很多行,但由於轉換頻繁,哪行、哪業都沒有深入進去,結果是一無所獲。

現在是一個專業分工非常精細的時代,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樣樣精通,在每個行業或者專業裡都獲得成功,而只能選擇其中的一個行業或者專業,長期地幹下去,從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所謂核心競爭力,就是在某行業或某專業裡,你有絕活,有別人不具備的優勢,就是俗語所說的,“有了金剛鑽,敢攬瓷器活。”

而跳槽太過頻繁的人,往往得不償失。因為工作能力的培養,都要經過一個相對長的時間才能真正掌握,如果經常跳槽轉行,往往容易成為萬金油,即什麼都會一點,但什麼都不精通、不專業,只好一直做不需要精通的初級工作。

頻繁跳糟不可取還有,對於那些經常炒公司魷魚的應聘者,招聘單位往往心存芥蒂,擔心你到他們公司後也幹不長。用人單位的主管往往是疑人不用,如果對你有疑心,你就很難有出頭機會。

不擇手段:不擇手段的人,往往是用手段為目的挖掘墳墓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是被我們的祖先信奉了千百年的經營信條,但今天的很多年輕人,缺乏信仰,唯利是圖,他們崇尚厚黑學,做事不擇手段。

卡耐基曾告訴我們一個有關“圓滑的斯坦利”這個人的一些事:

他是一個戴著太陽眼鏡、參加你的婚禮的人,而當你把結婚照片拿給朋友看的時候,他們會問,那個賭徒是誰?

在學生時代,他被認為是最聰明的人——還有誰能寫出他那種得到“甲”的論文?

你瞧,他很重視分數,正如他重視朋友一樣,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他最關心的是,他是否受人喜歡。如果你屬於民主黨,他就屬於民主黨。如果你是共和黨,他就是共和黨。如果你是個法西斯黨,那上帝只有保佑我們了。他是很會表現仁慈的人——卡耐基看過他送給朋友電影票、洋酒、任何東西,只差沒付錢請人去馬上殺雞。

每一個人都知道“圓滑的史坦利”這個人,他為了推銷自己,什麼都做得出來,但他的方法全都錯了。

很多年輕人剛走出校門時,往往都是滿腔熱血,充滿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但是社會現實往往並不是他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他們或者因為找不到工作而受到打擊,或者在單位工作遇到不公正待遇而感到失望。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往往容易走極端,進而信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極端實用主義的思想,變成了圓滑的“斯坦利式” 人物。

不擇手段的人,往往是用手段為目的挖掘墳墓。如果你在走向社會之初,就成為一個不擇手段的人,那麼你可能因眼前的小利而喪失長久的利益。比如有的人,在公司做銷售剛入門,就認為自己是什麼都懂的老手了,吃回扣,甩單子,為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更可怕的是,他們往往自以為得計,其實,哪個公司的老闆都不是傻瓜,他們這樣做等於是用蠅頭小利買斷了自己的前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滿足自己的目的,需要通過服務別人的手段來實現,所以應盡力滿足別人的需求

中國人一直奉行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觀念並將其作為與人交往的準則。這一說法從淺層次上說,是指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送給別人;從深層次上說,是指如果你不想別人以你不喜歡的方式對待你,那麼你就不要以此方式來對待別人。

從整個大的社會鏈條來說,一個人以為自己打算開始,以服務別人結束。簡單一點說,就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為自己的好壞,取決於為別人做得怎麼樣。所以,聰明人懂得如何去滿足別人的需要。這種觀念反映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上,就應該是急人所急,濟人所需,投其所好。

聰明人懂得如何去滿足別人的需要!

標榜“懷才不遇”:沒有懷才不遇,只有尋找機遇

心理學家作過一個實驗:將一隻饑餓的鱷魚和一些小魚放在水族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板擋開。剛開始,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攻擊,失敗了,但毫不氣餒;接著,它又向小魚發動第二次更猛烈地攻擊,它又失敗了,並且受了重傷;它還要攻擊,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擊無果後,它不再攻擊了。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將擋板拿開——等等,請問:鱷魚還會攻擊那些小魚嗎?它不再攻擊小魚了。它徒然無望地看著那些小魚在他眼皮底下悠閒地游來遊去,放棄了一切努力。

遺憾的是:像這條鱷魚一樣,我們很多人在多次的挫折、打擊和失敗之後,就逐漸失去了戰鬥力。激情死了,夢想死了,剩下的只有黯淡的眼神和悲傷的歎息,他們開始感到無奈、無助、無力。為了掩飾失敗帶來的恥辱和不安,他們努力為自己尋找各種各樣的藉口:為什麼要讓我上山下鄉;這個社會太不公平;我沒有文憑;我長得不漂亮;我沒有關係;我討厭吹牛拍馬;我太善良,我憎恨爾虞我詐;如果給我機遇,我也會發財;知足常樂;“從從容容平平淡淡才是真”……

結果是:他們依然貧窮,依然懷才不遇!

“懷才不遇”是人們送給失敗者的最大安慰,也是最大欺騙,是人們最應該避免的成功陷阱之一。“懷才不遇”者總是在發牢騷,抱怨社會沒有為他們提供相應的舞臺,給他們以施展才華的機會。我認為,“懷才不遇”是人生成功最大的陷阱。機遇從來都青睞有準備的頭腦。一個渴望成功的人應該主動尋找機遇,創造機遇,而不是等待機遇。對於所謂的“懷才不遇”者,我想說:世界不因你而存在,也不會為你而存在,除非你被人們奉為“救星”或者“救世主”什麼的。

想發橫財:想發橫財的人,寄希望於“意外”而非“努力”上,所以與成功背道而馳

中國自古就有“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的俗諺。這是一種典型的貧窮的思維。那些既貧窮又沒有賺錢途徑的人,常常把致富的希望寄託在發一筆橫財上。所有那些給窮人提供發財機會的地方,如彩票發行點、證券交易所、賭場等,都人滿為患,儘管能發財的機率極其微小。

想發橫財的人,寄希望於“意外”而非“努力”上,所以與成功背道而馳。有些人確實僥倖地通過這些碰運氣的行為得到一大筆錢,暫時地成了富人,但這遠遠不是什麼成功者。

有人曾對買彩票中大獎者前後生活狀況做過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有80%以上的中彩者生活又回到了未中彩之前的貧窮狀態,並做著原來他不願意做的營生。

中國企業家應該記過吳炳新的那句話:“不該自己賺的錢就不賺。”還要向國外的CEO們學另一項本領:會擴張也會退出。近年來,世界著名大公司不斷傳來“退出”的資訊:西門子公司忍痛賣掉彩電生產線;飛利浦出讓生產大家電的子公司,百事可樂為集中精力打敗對手,不得不放棄飯店和速食業。

在市場越來越規範的情況下,“一夜暴富”的投機性將會越來越沒有市場。想發橫財是應該避免的一個成功陷阱。

耍小聰明:愛耍小聰明、佔便宜者,必吃大虧

我一向認為,耍小聰明、愛佔便宜是國人的痼疾,也是成功的陷阱。

耍小聰明表現方式有很多,少數中國人在美國的表現就是其中的典型:

愛耍小聰明、佔便宜者,必吃大虧。在美國,信用卡公司規定,開戶、銷戶都是免費的,更換磨損了的卡片卻要繳手續費5美元。中國一位元留學生在去更換卡片被要求交錢時便提出:既然如此,我乾脆先銷戶,再重新開好了。信用卡公司的工作人員聽了,便覺得不可思議,他說:“從來沒有人向我們這樣提出過問題。”但邏輯上又覺得留學生所講是無可辯駁的,便說:“好了好了,我替你付這5美元吧。”於是這位元同胞免費更換了卡片。

再比如,一些商店規定,買某一件商品按原價,再買第二件則按優惠價。一些華人同胞便先買一件再買第二件,各開一張收據,之後,把其中一件以原價退掉,於是達到了買一件而享受優惠價的目的。

不僅如此,占了這種小便宜的國人還自以為得計地聲稱:“美國人最傻了。”“美國人是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這些同胞也不想一想,如果美國人真像他們所說的那麼愚蠢,怎麼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呢?就是這樣一個國家,早在20世紀初,即被寫作《大同書》的康有為稱之為他所描繪的理想的“大同”社會。

不要耍小聰明,老闆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愛耍小聰明、愛佔便宜的人總想佔便宜:占他人的便宜,占合作夥伴的便宜,占規則的便宜……結果是,他們把自己的活動空間搞得越來越狹小,這正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愛耍小聰明、愛佔便宜的人常常是為了小小的眼前利益而丟失了長遠的利益。

所以,愛耍小聰明、愛占小便宜是成功的陷阱。一個在小事上斤斤計較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一個在小事上斤斤計較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盲目跟風,人云亦云,人做我也做:成功的過程,就是一個形成並保持自己獨特個性的過程受“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容易爛”等傳統思想的影響。

中國人很少有自己獨立的個性,在“法不責眾”法制觀念下,跟風走、隨大流成為人們明哲處世的保險做法。然而,市場經濟是以自由、平等為基礎的經濟,而自由、平等必須以獨立為前提,而獨立則必然要突顯個性。所以,這是一個獨立、自由,張揚個性的時代,成功也以有主見為前提條件。

貝蒂·福特成為美國第一夫人時,她即以坦白率真而聞名。當那些緊追不捨、到處挖掘新聞素材的記者問到她對各種問題的觀點時,她總是直率而坦白地回答。有一次,一個冒失的記者甚至問她和丈夫做☆禁☆愛的次數,當時她竟能從容不迫地回答:“盡我所能的多。”另外,她從不隱瞞有關她早期精神崩潰及服用藥物、酒精等不怎麼“光彩”的過去。福特夫人這種坦誠的個贏得了美國人民的喜愛。

那麼,如何形成並保持自己的個性、創造自己的個性魅力呢?

第一、要積極塑造自我。人生不像草木,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人是有能動性的,人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創造自我的過程。所以,你一定要採取積極的態度,積極地行動,按照自己希望的那種樣來塑造自我,使你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那種人。人是在創造自我的過程中逐步地顯露個性、塑造個性和形成個性的。

第二、接受真實的自我。這種接受包括一切缺陷、過失、短處、毛病以及我們的優勢與長處,做到自我承受。當然,你一定要明白,你的這些弱點和缺陷是屬於自己,但不並等於自己。有了缺點,並且知道自己的缺點,會使我們改正缺點的努力更具有針對性,也使我們自我進步的努力更有意義。

第三、脫下面具。這個問題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處在表現自己和保護自己的衝突之中。一方面,得到尊重的渴望,要求我們自我表現;另一方面,保護隱私、維護自身安全等的需要,又讓我們不敢真實地展現自我。要解決這個問題,既需要有相適應的大的社會文化環境,也需要個人的努力,用成功來證實自我,保持自我。

小富即安,知足常樂,不思進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知足常樂”是國人奉行的一種調整心態、保持心理平衡的方法,但現在經常被一些人庸俗化為對待事業和工作的一種態度,從而得過且過,不思上進。

我始終認為,成功就是人生價值的最大化,換句話說,就是最大程度地發揮了天賜潛能。那麼天賜潛能到底有多大,這誰也說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你只有去做、去嘗試,才有機會認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潛能。在現實生活中,就是要不斷地給自己樹立新的目標,使自己不斷地奮鬥。

小富即安、不思上進的人,不可能取得大成績我自己就是在不斷地否定自我、挑戰自我的過程中取得成績的。當初創立公司時的目標並不高,想著只要能夠賺個幾十萬就收手不幹了。我沒想到,我很快地就實現了這一目標。如果我滿足於第一次實現的目標,公司就不會發展到現在這種規模了。

人們失敗的兩個最主要的原因,一個是畏難中途放棄,另一個就是滿足於已有。

“天下真不知有多少人一無所成,原因就是他太容易滿足了。”拿破崙·希爾說:“天下真不知有多少人一無所成,原因就是他太容易滿足了。要求進步的第一步,就是絕對不可停留在現有的地位。不滿足於現狀可以幫助你不斷獲得新的成功。”

掩飾錯誤:掩飾錯誤往往要比承認錯誤花費更大的代價

美國總統羅斯福于1912年在新澤西州的一個小鎮集會上,向文化層次較低的鄉下人發表了一篇演講。當他在這篇演講中說到女子也應踴躍參加選舉時,聽眾中忽然有人大聲喊道:“先生!這句話和你五年前的意見不是大相徑庭了嗎?”羅斯福不是回避或者掩飾,而是聰明地回答道:“可不是嗎?五年前,我確實另有一種主張的,現在我已深悟我那時的主張是不對的!”

他的這種坦白、忠實、誠懇、親切的回答,不但使那位問話的人獲得了滿意的答覆,就是其他聽眾也絲毫覺察不出他有什麼不安的情緒。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這個道理人們都懂。當別人犯錯誤時,我們總是希望他們能夠承認並加以改正,可是當這種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很多人都採取回避態度:或者為保全顏面,或者出於承認錯誤則有不如人的感覺。於是很多時候,人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這就造成了人們相互交往的障礙,因為每個人都堅持自己是對的,而各自的觀點分明是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於是便留下了埋怨、不滿和爭執,輕則影響相互之間的關係,重則影響自己的做人形象,同時,掩飾錯誤的行為會使你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所以,不肯承認錯誤、“保全面子”的做法,最容易使人錯上加錯,等於讓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相反,如果勇敢地承認錯誤,才會幫你在成功路上有所收穫。

掩飾錯誤往往要比承認錯誤花費更大的代價。最大的錯誤,就是不承認錯誤。當你準備堅持任何事情時,最好先仔細想想你的堅持,是否因為你確有毫無瑕疵的理由?還是因為你只是為“保全面子”而已?如果你覺察出有保全面子的因素在內,那麼請你及早拋棄你的堅持。因為為“保全面子”而採取的任何行動,都只能使你處在最容易受到攻擊的地位,被動地採取守勢。

著力於克服弱點:要將精力用於發揮優勢上,而非克服弱點

無論在戰場上,還是在商場上,人們都懂得發揮自己優勢的道理,但如何對待自己的弱點或者說劣勢的問題,人們存在著兩種誤區。一是在發揮自己的優勢的同時,要彌補自己的劣勢;二是在發揮自己的優勢的同時,要克服自己的劣勢。

對自己的缺點、劣勢、弱點要用放大鏡來看所以,我的原則是,一定要發揮自己的優勢,著力在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上下功夫,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也即最大化地創造自己的價值。對於所謂的缺點、劣勢、弱點,應該想辦法避免,而不是想著怎樣克服和彌補。

一個人花在彌補缺點、克服弱點上的時間所產生的效益,要比發揮優勢上的時間所產生的效益低得多。一個人一旦找到自己智慧的最佳點,便可能取得驚人的成績。所以,一定要想方設法發揮自己的優勢,而不是全力彌補自己的劣勢。

與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相應的,就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反復跳槽:不斷選擇造成的浪費,是人生最大的浪費

汪中求在《行銷人的自我行銷》一書“人生定位”一節中講了一個很好的道理:人的一生的發展,或者是沿著專業的方向發展,或者是沿著行業的方向發展;不能在專業或者行業之間跳來跳去,並認為不分專業、行業地盲目跳槽,是人生的最大浪費。

不斷選擇造成的浪費,是人生最大的浪費。我非常贊同他的觀點,人生最大的浪費,是選擇的浪費。我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從事電梯業之前,我曾幹過很多行,但由於轉換頻繁,哪行、哪業都沒有深入進去,結果是一無所獲。

現在是一個專業分工非常精細的時代,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樣樣精通,在每個行業或者專業裡都獲得成功,而只能選擇其中的一個行業或者專業,長期地幹下去,從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所謂核心競爭力,就是在某行業或某專業裡,你有絕活,有別人不具備的優勢,就是俗語所說的,“有了金剛鑽,敢攬瓷器活。”

而跳槽太過頻繁的人,往往得不償失。因為工作能力的培養,都要經過一個相對長的時間才能真正掌握,如果經常跳槽轉行,往往容易成為萬金油,即什麼都會一點,但什麼都不精通、不專業,只好一直做不需要精通的初級工作。

頻繁跳糟不可取還有,對於那些經常炒公司魷魚的應聘者,招聘單位往往心存芥蒂,擔心你到他們公司後也幹不長。用人單位的主管往往是疑人不用,如果對你有疑心,你就很難有出頭機會。

不擇手段:不擇手段的人,往往是用手段為目的挖掘墳墓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是被我們的祖先信奉了千百年的經營信條,但今天的很多年輕人,缺乏信仰,唯利是圖,他們崇尚厚黑學,做事不擇手段。

卡耐基曾告訴我們一個有關“圓滑的斯坦利”這個人的一些事:

他是一個戴著太陽眼鏡、參加你的婚禮的人,而當你把結婚照片拿給朋友看的時候,他們會問,那個賭徒是誰?

在學生時代,他被認為是最聰明的人——還有誰能寫出他那種得到“甲”的論文?

你瞧,他很重視分數,正如他重視朋友一樣,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他最關心的是,他是否受人喜歡。如果你屬於民主黨,他就屬於民主黨。如果你是共和黨,他就是共和黨。如果你是個法西斯黨,那上帝只有保佑我們了。他是很會表現仁慈的人——卡耐基看過他送給朋友電影票、洋酒、任何東西,只差沒付錢請人去馬上殺雞。

每一個人都知道“圓滑的史坦利”這個人,他為了推銷自己,什麼都做得出來,但他的方法全都錯了。

很多年輕人剛走出校門時,往往都是滿腔熱血,充滿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但是社會現實往往並不是他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他們或者因為找不到工作而受到打擊,或者在單位工作遇到不公正待遇而感到失望。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往往容易走極端,進而信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極端實用主義的思想,變成了圓滑的“斯坦利式” 人物。

不擇手段的人,往往是用手段為目的挖掘墳墓。如果你在走向社會之初,就成為一個不擇手段的人,那麼你可能因眼前的小利而喪失長久的利益。比如有的人,在公司做銷售剛入門,就認為自己是什麼都懂的老手了,吃回扣,甩單子,為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更可怕的是,他們往往自以為得計,其實,哪個公司的老闆都不是傻瓜,他們這樣做等於是用蠅頭小利買斷了自己的前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滿足自己的目的,需要通過服務別人的手段來實現,所以應盡力滿足別人的需求

中國人一直奉行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觀念並將其作為與人交往的準則。這一說法從淺層次上說,是指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送給別人;從深層次上說,是指如果你不想別人以你不喜歡的方式對待你,那麼你就不要以此方式來對待別人。

從整個大的社會鏈條來說,一個人以為自己打算開始,以服務別人結束。簡單一點說,就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為自己的好壞,取決於為別人做得怎麼樣。所以,聰明人懂得如何去滿足別人的需要。這種觀念反映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上,就應該是急人所急,濟人所需,投其所好。

聰明人懂得如何去滿足別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