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推動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冷兵器簡述

冷兵器總論:“兵者,兇器也,與道德不相容也”,古典軍事著作《尉繚子》(銀雀山漢墓出土)這樣評價兵器。不僅中國老百姓對兵器持有這種看法,而且許多中國歷代思想家也是這樣認為的。

遺憾的是,幾千年來的中國卻是一部長期戰爭的歷史,而且沒有人可以否認中國古兵器的演變對中國歷史的推動作用。

相傳,最早發明兵器的人,是炎帝神農氏,具體年代已無法考證。當時,炎帝用石頭製造了兵器,這就是人類在石器時代最早製造的石器兵器。

後來,黃帝又用玉製造兵器,玉制的兵器很漂亮,但質地偏脆,無法用於實戰,因此只能用於儀仗的裝飾品。

幾乎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戰爭史的金屬兵器,傳說是當時九黎族的首領蚩尤最先製造的。傳說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全是獸面人言,銅頭鐵額,耳上生毛利若劍戟,頭有角能觸人。蚩尤製造的兵器主要包括用青銅製造的劍,戈,矛,戟,據說他還發明了鎧甲和弩。

蚩尤後來在與黃帝的涿鹿大戰中敗北並被誅殺,但由於他的武勇善戰,被推崇為"軍神"流傳至今。

由於古兵器的種類很多,分類的方法千差萬別,最常用的方法是按兵器的基本性能,即著重其所用能源,分為冷兵器和火器。

所謂冷兵器,就是火器出現之前所有兵器的總稱。

《周禮.夏官.司兵》中有“五兵五盾”之說,“五兵”,即戈,殳(音書,竹制兵器),戟,酋矛(長矛),夷矛(短矛)。關於“五兵”還有其它說法,例如把戈,殳,戟,酋矛,弓矢稱為“五兵”,而東晉范寧則把矛,戟,鉞,盾和弓矢劃為“五兵”,又把弓矢類分為“六弓四弩八矢”。

明代以後,把兵器及使用要領分為"十八般兵刃",“十八般武藝”或“武藝十八事”。所謂十八,即在諸多兵器中選擇十八種,對這十八種兵器的解釋也有多種。民間流傳較為廣泛的是,刀,槍,劍,戟,棍,棒,槊,钂,斧,鉞,鏟,鈀,鞭,鐧,錘,叉,戈,矛十八般;在《湧幢小品》中,指的是弓,弩,槍,刀,矛,劍,盾,斧,鉞,戟,鞭,鐧,撾(音抓),殳,叉,鈀頭,棉繩套索,白打十八般;《水滸傳》中也談到矛,錘,弓,弩,銃(音沖,火器),鞭,鐧,劍,鏈(多節棍),

撾,斧,鉞,戈,戟,牌(盾),棒,槍,叉。

刀劍總論:刀和劍是以斬和刺為攻擊方式的兵器,刀和劍的區別在於,單刃稱為刀,兩側帶刃稱為劍。刀劍的殺傷力很強。如果說“擊打兵器”和“紮戮兵器”的致傷是一個點,那麼斬刺兵器則是一條線,致傷後很難癒合。尤其對沒有鎧甲防禦的敵人,刀劍是有效的。

在武術界,刀劍是變化和門類最多的兵器。流派之多,僅次於拳法。而且還有專一的刀劍流派。武術設想的敵人是不穿鎧甲的普通人,鋒利輕快的刀劍可以發揮最大的威力,“刀如猛虎,劍似疾風”,正是刀劍對無防禦裝備的敵人具有最大威力的真實寫照。

在小說,尤其武俠小說中,英雄好漢,俠士豪傑,也大多使刀劍。在人們心目中,刀劍已經成為英雄和勇士的象徵。例如,《三國演義》中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北遊記》真武玄天大帝的七星劍,武俠小說裡袁承志的碧血劍和傅紅雪的明月彎刀。都是典型的代表。

古代軍隊中的將士官兵雖然都配備用於近戰的刀劍,但在軍事領域中刀劍的地位並不顯赫。眾所周知,在戰場上,最得心應手和最先使用的,不是刀劍,而是弓箭和長槍,何況士兵們都穿著鎧甲,刀劍的威力就被大大的削弱了。因此,刀劍只是作為一種非攻擊性的防禦兵器來裝備軍隊,但在長兵器受到場地或地形的限制,鋒利靈活的刀劍就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成為戰場的主力兵器。

刀劍是在有了金屬兵器以後才出現的。刀劍的製造需要很多貴重金屬,觀察近代出土的寶劍,我們知道,在春秋時代以後,隨著一些有利於使用刀劍的國家,如吳,越(今江蘇,浙江一帶),以及楚(今湖南,湖北一帶)的逐漸強大,刀劍才得以大量生產。這段時期,隨著刀劍的不斷鑄造與改良,也留下了許多慷慨悲壯的故事,膾炙人口,流傳至今。

兵器往往根據時代的需要而變化和發展的。春秋時期到漢,劍的使用非常普遍,發展很快。然而在漢朝,由於騎兵的發展,劈斬技法得到重視,直刀盛行起來,一直持續到唐朝。

後來,又出現了在刀身上加上長柄的新型刀劍兵器,如唐朝時的陌刀,宋朝時的厚刃大刀,都盛行一時。宋朝以後,由於火器的發展,盔甲價值下降,於是刀劍再顯威力,而直刀日趨見少,取而代之的是曲刀。從明朝的嘉靖年間到十七世紀,日本刀以其精良的材質和性能,傳入中國並盛極一時。

刀劍是有效的。

在武術界,刀劍是變化和門類最多的兵器。流派之多,僅次於拳法。而且還有專一的刀劍流派。武術設想的敵人是不穿鎧甲的普通人,鋒利輕快的刀劍可以發揮最大的威力,“刀如猛虎,劍似疾風”,正是刀劍對無防禦裝備的敵人具有最大威力的真實寫照。

在小說,尤其武俠小說中,英雄好漢,俠士豪傑,也大多使刀劍。在人們心目中,刀劍已經成為英雄和勇士的象徵。例如,《三國演義》中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北遊記》真武玄天大帝的七星劍,武俠小說裡袁承志的碧血劍和傅紅雪的明月彎刀。都是典型的代表。

古代軍隊中的將士官兵雖然都配備用於近戰的刀劍,但在軍事領域中刀劍的地位並不顯赫。眾所周知,在戰場上,最得心應手和最先使用的,不是刀劍,而是弓箭和長槍,何況士兵們都穿著鎧甲,刀劍的威力就被大大的削弱了。因此,刀劍只是作為一種非攻擊性的防禦兵器來裝備軍隊,但在長兵器受到場地或地形的限制,鋒利靈活的刀劍就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成為戰場的主力兵器。

刀劍是在有了金屬兵器以後才出現的。刀劍的製造需要很多貴重金屬,觀察近代出土的寶劍,我們知道,在春秋時代以後,隨著一些有利於使用刀劍的國家,如吳,越(今江蘇,浙江一帶),以及楚(今湖南,湖北一帶)的逐漸強大,刀劍才得以大量生產。這段時期,隨著刀劍的不斷鑄造與改良,也留下了許多慷慨悲壯的故事,膾炙人口,流傳至今。

兵器往往根據時代的需要而變化和發展的。春秋時期到漢,劍的使用非常普遍,發展很快。然而在漢朝,由於騎兵的發展,劈斬技法得到重視,直刀盛行起來,一直持續到唐朝。

後來,又出現了在刀身上加上長柄的新型刀劍兵器,如唐朝時的陌刀,宋朝時的厚刃大刀,都盛行一時。宋朝以後,由於火器的發展,盔甲價值下降,於是刀劍再顯威力,而直刀日趨見少,取而代之的是曲刀。從明朝的嘉靖年間到十七世紀,日本刀以其精良的材質和性能,傳入中國並盛極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