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天要下雨”與“娘要嫁人”之間有著什麼梗?

我們在電視劇和電影中,經常會聽到“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話,特別是有寡婦改嫁情節的時候。天要下雨,這是自然規律,誰都無法阻攔;但是在古代以貞節牌坊為榮,寡婦改嫁的阻力其實蠻大的,

那為什麼這兩句話會放在一起說呢?這要從一個古代故事說起。

古時候有個寡婦,在死了丈夫後辛辛苦苦一把屎一把尿地把自己的書生兒子養大。這書生倒也爭氣,畢竟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倒沒辜負其母的教養,竟然高中了狀元,

還被皇上招為了駙馬,由此可見書生必是玉樹臨風,想來其母的容貌也不差。孤兒寡母相依為命這麼多年,書生便向皇帝上書請求為其母樹立貞節牌坊。

然而天下之事,多有變數。這位母親多年辛勞終於等到兒子成才,便打算追求自己的幸福。

這時狀元榮歸故里,見狀大驚。古代的貞節牌坊是種榮耀(其實是早早地把女人的一生埋進墳墓),但是自己的母親辛辛苦苦把自己拉扯大,其中心酸書生也是知道的。礙于已經向朝廷請賜,狀元便對其母說,“洗一條裙子,曬上一天一夜後,如果裙子曬乾了,母親就答應不改嫁;如果裙子不幹,天意如此,母親便改嫁吧。”若按常理一天一夜足夠把一條裙子曬乾了,誰知當夜烏雲密佈,
天下大雨,裙子被淋得濕漉漉的。自此便有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說法。

還有一種說法是,此“娘”非彼“娘”,是“姑娘”的意思。因為在古代,小女孩經常被稱為娘子,古代女子沒有地位,很多沒有名字,家裡為了叫起來方便,便以長幼之序稱為三娘、五娘等,

再冠以父姓,如公孫大娘、杜十娘、辛十四娘等等。母親,在古代寫成“孃”。新中國簡化字將“孃”、“娘”兩字,同音合併為“娘”。

無論是此娘還是彼娘,天要下雨是非人力所能阻擋的事情,是自然規律,而婚嫁之事更是要遵從當事人意願的,不以他人的意志與想法為轉移,

是社會規律。這下你知道為什麼“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