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遍佈鼓浪嶼的低調標識牌,帶你認識世界遺產最真實的臉

鼓浪嶼標識牌

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近日宣佈“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正式通過終審,

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位於福建廈門的鼓浪嶼,被世界遺產大會評價為“見證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國在全球化早期浪潮衝擊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歷程,是全球化早期階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與互鑒的典範,是閩南本土居民、外來多國僑民和華僑群體共同營建,具有突出文化多樣性和近代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

在長達數年的“申遺”歷程之中,

有一部分工作是針對鼓浪嶼島上近100處具有歷史價值的街區、景觀、建築製作統一的說明標識牌。

常年關注鄉村、民藝和跨領域合作的藝術家劉慶元與搭檔楊小滿一起受到邀請,與負責該項工作的機構合作,經過多番討論、設計出最後的世界文化遺產視覺標識系統。那些標識牌趕在2016年10月評審專家上島考察之前就已經全部安裝完畢。

“在鼓浪嶼,一面牆上可能有四五面牌子,

奶茶店、手工咖啡、旅遊地圖,太陽帽小雨傘,各種大同小異的文創……而不遠處是我們做的黑色的標識牌,它們並置在一起形成了有趣的怪像。這其實就是今天的特點,是人們在時代變革中所表達、選擇、判斷和承受的現狀。”劉慶元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說,“它們應該都在店裡面,但每個人都在佔據街頭。”

2015年9月,藝術設計團隊和文化遺產保護團隊第一次在鼓浪嶼島上碰面,

雙方持續了幾天的頭腦風暴,大致決定下標識設計的方向。

“那裡本來就已經有很多資訊,各個商家的、風景區自己的,所有的都混搭在一起,而又都包含著各自對鼓浪嶼文化不同的理解和需求。我們的工作是基於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研究,嚴謹、專業,要經得起推敲,”北京國文琰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有限公司綜合三所所長鄒怡情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同時,標識是為文化遺產作解釋說明,

但它並不是展示的物件。說明牌不是店鋪招牌,需要的時候就可以在上面找到最為準確的資訊。”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最終標識牌呈現的效果非常低調而隱蔽。如果是走馬觀花的遊客,很可能注意不到每一處歷史遺跡旁邊豎立的標牌。

散落在鼓浪嶼的標識牌

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標識牌的文字、建築圖紙、歷史照片等是由鼓浪嶼申遺諮詢技術團隊,即國文琰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提供,而藝術家和設計師則需要為最後呈現出來的視覺設計付出努力。包括標識牌的顏色、材質、字體、排版以及遊覽地圖、遊客手冊的平面設計。

原本鼓浪嶼上的歷史保護建築都有標識牌,由廈門市政府於2002年左右安置。它們大部分都是盾形、由大理石與銅製成,上面有建築外形浮雕,但功能僅僅是說明這裡是被保護,除此之外沒有更多的資訊。這次重新製作豎立的標牌,則以科學規範的文本、圖示,向遊客、專家、本地居民說明了,在世界文化遺產的體系之中,這每一處具體的建築、街區有怎樣的特點,對應了怎樣的歷史文化價值。

比如,位於島東部的別墅群“海天堂構”,是廈門市“重點歷史風貌建築”,當中有一個咖啡館、一個南音與木偶戲表演藝術中心,還有建築藝術館。遊客流覽至此,卻無法知道更多資訊。

在新標識說明牌上就有了更加權威詳細的文字:“由菲律賓華僑黃秀烺和黃念憶建於1920年到1930年間。原址為西方人建造的廈門俱樂部,黃氏購置後在其基礎上改造建設。與之前西式俱樂部相對自由的佈局不同,海天堂構建築群採用了具有中國傳統禮制空間意向,主次分明的中軸對稱格局……中樓高兩層,矩形平面,前面及兩側設置外廊,當中作‘出龜’處理。屋頂為嶺南風格歇山屋頂,‘出龜’的門廊上作重簷四坡攢尖頂,屋頂屋脊、飛簷、簷口下均設預製傳統題材的灰塑或木雕裝飾構件,做工精美。中樓的整體風格呈現廈門裝飾風格與‘嘉庚風格’的折衷,堪稱鼓浪嶼中西合璧的代表性建築。”

視覺設計層面,劉慶元首先就定下了基調:去輕浮化、去風情旅遊化、不要炫技和吆喝,要融入和體現申遺技術團隊梳理出來的科學而規範的必要資訊,就像大家合作做一本在地文獻。他戲稱這叫“安靜的嚴肅設計”。

“不刻意凸顯‘設計感’,與那些沒有形容詞、比喻句的科學表述文字風格相統一。”他說,“島上到處都是賣弄的、強調感官刺激的東西,那些花花草草的帽子、把貝殼剖開放在街邊讓你看裡面的珍珠……我們沒辦法改變這些,那就通過標識設計來傳遞應有的專業表述和基本立場。”

一開始,藝術家和設計師通過海島、沙灘等熱帶景觀提煉了許多視覺元素,最後將標識牌的主色調定為藍與深灰。藍色呼應大海和天空,深灰色則源自閩南傳統建築大厝的灰瓦屋頂、西洋式建築上的抹灰。他們認為,標識牌就不該跳脫出來吸引人們的視線,而應當沉入周圍環境之中。

“鼓浪嶼的文化很多元,東方、西方、古代、現代,視覺已經很豐富,標識牌就希望簡潔、理性和傳遞必要資訊,而不是按耐不住的旅遊氣質。鼓浪嶼已經完成了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當地語系化過程,我們要做的是向世界介紹這些。所以標識牌也同時應當是國際化的,反應現代的精神。”鄒怡情說。

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無論是不銹鋼鋼板、表面烤漆質地,以及文字字體與版式都與鼓浪嶼的精神氣質相符。劉慶元說,熟悉鼓浪嶼的人一向認為島上有兩張臉,一面朝向遊客、一面朝向本土居民,希望今後可以通過標識牌找到真正屬於它自己的那張臉。讓人們意識到,“來鼓浪嶼不只是吃海鮮,不只是自拍,更重要的是保持距離,感知時間的書寫。”(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鼓浪嶼標識牌版式設計

標識牌上所用的種德宮建築立面圖

它們大部分都是盾形、由大理石與銅製成,上面有建築外形浮雕,但功能僅僅是說明這裡是被保護,除此之外沒有更多的資訊。這次重新製作豎立的標牌,則以科學規範的文本、圖示,向遊客、專家、本地居民說明了,在世界文化遺產的體系之中,這每一處具體的建築、街區有怎樣的特點,對應了怎樣的歷史文化價值。

比如,位於島東部的別墅群“海天堂構”,是廈門市“重點歷史風貌建築”,當中有一個咖啡館、一個南音與木偶戲表演藝術中心,還有建築藝術館。遊客流覽至此,卻無法知道更多資訊。

在新標識說明牌上就有了更加權威詳細的文字:“由菲律賓華僑黃秀烺和黃念憶建於1920年到1930年間。原址為西方人建造的廈門俱樂部,黃氏購置後在其基礎上改造建設。與之前西式俱樂部相對自由的佈局不同,海天堂構建築群採用了具有中國傳統禮制空間意向,主次分明的中軸對稱格局……中樓高兩層,矩形平面,前面及兩側設置外廊,當中作‘出龜’處理。屋頂為嶺南風格歇山屋頂,‘出龜’的門廊上作重簷四坡攢尖頂,屋頂屋脊、飛簷、簷口下均設預製傳統題材的灰塑或木雕裝飾構件,做工精美。中樓的整體風格呈現廈門裝飾風格與‘嘉庚風格’的折衷,堪稱鼓浪嶼中西合璧的代表性建築。”

視覺設計層面,劉慶元首先就定下了基調:去輕浮化、去風情旅遊化、不要炫技和吆喝,要融入和體現申遺技術團隊梳理出來的科學而規範的必要資訊,就像大家合作做一本在地文獻。他戲稱這叫“安靜的嚴肅設計”。

“不刻意凸顯‘設計感’,與那些沒有形容詞、比喻句的科學表述文字風格相統一。”他說,“島上到處都是賣弄的、強調感官刺激的東西,那些花花草草的帽子、把貝殼剖開放在街邊讓你看裡面的珍珠……我們沒辦法改變這些,那就通過標識設計來傳遞應有的專業表述和基本立場。”

一開始,藝術家和設計師通過海島、沙灘等熱帶景觀提煉了許多視覺元素,最後將標識牌的主色調定為藍與深灰。藍色呼應大海和天空,深灰色則源自閩南傳統建築大厝的灰瓦屋頂、西洋式建築上的抹灰。他們認為,標識牌就不該跳脫出來吸引人們的視線,而應當沉入周圍環境之中。

“鼓浪嶼的文化很多元,東方、西方、古代、現代,視覺已經很豐富,標識牌就希望簡潔、理性和傳遞必要資訊,而不是按耐不住的旅遊氣質。鼓浪嶼已經完成了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當地語系化過程,我們要做的是向世界介紹這些。所以標識牌也同時應當是國際化的,反應現代的精神。”鄒怡情說。

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無論是不銹鋼鋼板、表面烤漆質地,以及文字字體與版式都與鼓浪嶼的精神氣質相符。劉慶元說,熟悉鼓浪嶼的人一向認為島上有兩張臉,一面朝向遊客、一面朝向本土居民,希望今後可以通過標識牌找到真正屬於它自己的那張臉。讓人們意識到,“來鼓浪嶼不只是吃海鮮,不只是自拍,更重要的是保持距離,感知時間的書寫。”(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鼓浪嶼標識牌版式設計

標識牌上所用的種德宮建築立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