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蓉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用”比“聚”更重要

Maite Zeng 攝影

仿佛一夜之間,成都、西安、武漢、長沙、南京等“新一線城市”,

打響了人才搶奪戰,特別是針對青年人才的各種利好政策,一時成為輿論焦點。

例如,武漢明確畢業3年內的大學生憑畢業證即可申請登記為武漢常住戶口;畢業超過3年的大學生,只要在武漢工作,繳納了社保,也可申請落戶;長沙除對畢業生實行落戶零門檻以外,對新落戶並在長沙工作的博士、碩士、本科等全日制高校畢業生兩年內每年分別發放不同金額的補貼;博士、碩士畢業生在長沙工作並首次購房還會給予購房補貼。

這種“搶人才”的現象,至少可以從兩個背景理解。

一是部分一線城市正在控制人口規模,並逐漸收緊大學生落戶政策,這種城市格局的變化,為“新一線城市”提供了乘勢崛起的機遇,誰能搶奪更多的人才,誰就能搶得先機。

二是在經濟轉型、創新驅動的背景下,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年輕人才意味著活力,

意味著無限的可能性,也就意味著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城市發展的無限可能性。

這不難理解,新一線城市為什麼會不約而同地推出“人才新政”,優惠政策亂花漸入迷人眼,優惠力度也前所未有、爭先恐後。而媒體的關注,更多地集中在這一點上,比如,誰家對大學畢業生的補貼更多,誰家對大學生落戶的政策力度更大等。

不得不說,這搞錯了重點,甚至是一種誤讀。

所謂“人才新政”,是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而“用”字比“聚”字更重要。因為聚字只是手段和過程,用字才是目的和結果。優惠政策再多,優惠力度再大,都只能起到人才集聚的短暫效應,如何讓人才長久地留下來,並且人盡其用,創造最大化價值,更考驗各個城市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

就此而言,我們更應該關注,各個城市“人才新政”的不同之處,即他們怎樣留住人才、怎樣用好人才。

從根本上來講,一個城市對於人才的吸引力,在於城市經濟的活力和城市發展的前途。一個城市的經濟沒有活力,一個城市的發展沒有前途,是留不住人才的。比如,汽車工業夕陽西下的底特律,比如,陷入經濟轉型困境的東北城市,人才和人口的流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經濟趨勢和城市發展的結果。

新一線城市對於人才的吸引力,更多是基於這樣的機遇和前途。特別是那些年輕人,

他們選擇一個城市,不會只看落戶是否容易、補貼有多少、優惠力度有多大,而要看能否獲得更多的機遇,得到長久的發展。

在這個基礎上,“人才新政”需要更多地關注,如何讓城市的產業取向和人才匹配,即如何更好地促進產業發展,並且在產業發展中,讓人才獲得更好的機遇和創造更多的價值。

對比各地而言,成都“人才新政”的亮點,恰恰不在於媒體之前關注的“本科生憑證落戶”,而在於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是政策的全面性和系統性。此次成都出臺的“人才新政”覆蓋了各類人才,並針對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青年人才、外籍人才等不同人才群體分類施策。比如,在落戶政策上,除了明確本科及以上學歷青年人才憑證落戶,對技能人才也全面放寬了落戶條件。本科畢業的青年人才,對於在“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下,實施全民技能提升計畫,最終是要實現促進“人口紅利”與“人才紅利”疊加釋放的目的。

其二,則在於將人才的彙聚、培育和城市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比如,為激勵產業人才,對市域實體經濟和新經濟領域年收入50萬元以上的人才,按其貢獻給予不超過其年度個人收入5%的獎勵。對全市重點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新引進的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3年內給予每人最高3000元/月的安家補貼。同時,對人才的培育也有相關額政策支撐,比如設立1.6億元專項資金,支持職業技術(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面向社會開放培訓資源,向有就業創業願望的市民提供免費培訓;建立人才技能等級、專業技術職稱提升獎勵制度,給予每人最高6000元補貼。這裡產業發展的取向非常明確,一是實體經濟,二是新經濟。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顯然針對現代製造業。為此,成都還支援校地、校企合作培養產業發展人才,同時提供全民免費技術技能培訓等。

這些很有針對性的措施,比簡單提高補貼力度更加重要。因為它明確了成都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以及如何培育和使用好人才。

“用”字比“聚”字更重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育”字比“引”字更關鍵,引鳳來巢更要引鳳築巢,這種人才新政的內在邏輯和重要追求值得更多城市借鑒和探索。

而在於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是政策的全面性和系統性。此次成都出臺的“人才新政”覆蓋了各類人才,並針對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青年人才、外籍人才等不同人才群體分類施策。比如,在落戶政策上,除了明確本科及以上學歷青年人才憑證落戶,對技能人才也全面放寬了落戶條件。本科畢業的青年人才,對於在“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下,實施全民技能提升計畫,最終是要實現促進“人口紅利”與“人才紅利”疊加釋放的目的。

其二,則在於將人才的彙聚、培育和城市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比如,為激勵產業人才,對市域實體經濟和新經濟領域年收入50萬元以上的人才,按其貢獻給予不超過其年度個人收入5%的獎勵。對全市重點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新引進的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3年內給予每人最高3000元/月的安家補貼。同時,對人才的培育也有相關額政策支撐,比如設立1.6億元專項資金,支持職業技術(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面向社會開放培訓資源,向有就業創業願望的市民提供免費培訓;建立人才技能等級、專業技術職稱提升獎勵制度,給予每人最高6000元補貼。這裡產業發展的取向非常明確,一是實體經濟,二是新經濟。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顯然針對現代製造業。為此,成都還支援校地、校企合作培養產業發展人才,同時提供全民免費技術技能培訓等。

這些很有針對性的措施,比簡單提高補貼力度更加重要。因為它明確了成都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以及如何培育和使用好人才。

“用”字比“聚”字更重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育”字比“引”字更關鍵,引鳳來巢更要引鳳築巢,這種人才新政的內在邏輯和重要追求值得更多城市借鑒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