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故宮等古建築房頂裝飾小動物都叫啥 中國只有一間獨尊

遊覽北京故宮或其他著名古建築群。都會看見在這些金碧輝煌建築的琉璃瓦房頂,裝飾有一排排各式小動物。不看史料介紹,還真不知道這些小動物叫啥名,也難以說清裝飾它們的含義。

根據史料記載得知,古建築屋脊上置放的獸形裝飾,叫脊獸。除宮殿廟宇外,民宅不得裝飾,有功名的人物住所,須由皇帝特批敕建,安獸之脊叫作“儀脊”,以示殊榮。

古建築的“五脊”,指大脊(正脊)及四條垂脊。正脊兩端有龍吻,又叫吞獸,四條垂脊排列著五個蹲獸,統稱“五脊六獸”。

鎮脊之神獸被賦予:祁吉祥、裝飾美和保護建築三重功能。因為古建築主要為土木結構,以獸鎮脊,

可以避火消災。而於兩坡瓦壟交匯之點,以吞獸嚴密封固,可以防止雨水滲漏,既體現了裝飾美觀又起到了保護房脊的實效。

北京紫禁城古建築群殿脊和屋脊上的琉璃裝飾件,主要有兩類:名叫正吻和脊獸,每樣都有具體的含義。

正吻是宮廷屋頂正脊兩端的裝飾件:龍頭、龍口,咬往正脊,如前面所說,是象徵防火和鎮水的。

脊獸是大小宮殿的簷角上裝飾的琉璃雕飾件,

每件都是古代傳說中的麟類、羽毛類和獸類的吉祥動物形象,且形態各異,含義豐富。《大清會典》介紹,這些小動物分別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

(網路圖片)

而排在最前面的叫騎鳳的仙人。為何把他排在最前面,原來這裡面有個典故。

相傳戰國時期齊國國君齊緡王敗北後被追兵緊逼,逃到江邊,危急中,遇一大鳥。於是,緡王騎上大鳥,越江而去,化險為夷。古建上將騎鳳仙人安排在首位,表示騰空飛翔並有祈願吉祥意。而建築本身的作用,則是固定垂脊下端的第一塊瓦件。

接下來排列的小獸為龍和鳳,這是中國人普遍知道的傳說中的吉祥動物。在這裡,龍與鳳則代表至高無上的尊貴。龍也叫鴟(chī)吻。它的角似鹿、鱗似魚、爪似鷹。

唐宋兩朝視為祥瑞的象徵,明清皇家將之象徵帝王,皇帝自稱真龍天子,龍則成了皇權的象徵。鳳是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為鳳,雌稱凰,通稱為鳳凰,也代表著祥瑞。

飾物中的獅子是獸中之王,金精之剛,在佛教中為護法王,是勇猛威嚴的象徵;天馬狀如馬,能日行千里,追風逐日,淩空照地,是人們心中的神馬;海馬能入海入淵,逢凶化吉。天馬和海馬都是忠勇之獸;押魚是海中異獸,傳說它是興雲作雨、滅火防災的“能手”。

是魚與獸相結合的一種動物,也是吉祥的化身;狻猊形似獅子,它頭披長長的鬃毛,因此又叫“披頭”。傳說中龍的第五子,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象徵威武、兇猛;獬豸是傳說中的神羊,形狀如羊,有一角,青色四足,性格忠勇而正直,因此也立於獄前,是正義的化身;鬥牛是虯螭的一種,牛頭牛身,身上有鱗,遇陰雨作雲霧,能逢凶化吉;行什的造型像只猴子,但背有雙翼,且手持金剛寶杵,具有降魔的功效;又因其形狀很象傳說中的雷公,將其放在屋頂,是為了防雷。

據說古人選擇這些神話動物作為飾件,首先是為了突出殿宇的威嚴。另外,這些動物都有消災滅禍、剷除邪惡的寓意,將它們安置在屋脊之上,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古建築上脊獸的等級、大小、奇偶、數量、次序等都有嚴格規定,一般而言都是奇數,高等級的是九個。現存古建築中等級最高的三大殿:故宮太和殿、孔廟大成殿、岱廟天貺殿,後兩者都是九隻脊獸。只有太和殿為了表示其地位的獨一無二至尊,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個雷神行什,所以變成了十隻神獸,在中國古建築中僅此一例。

(故宮太和殿房頂的小動物裝飾)

故宮內的乾清宮,是皇帝理政和居住的地方,地位僅次於太和殿,簷角獸減去“行什”,為九隻;坤甯宮明代是皇后寢宮,清代祭神和舉行婚禮之用,簷角獸為七隻。東西六宮是後妃居住的地方,簷角獸為五隻。宮牆門簷角則多為一隻,即琉璃小獸只有“龍”一種。

史料介紹,紫禁城宮殿屋頂簷角上所塑造的琉璃“仙人走獸”,不僅僅只是帝王宮殿上的裝飾物,而且還是屋頂防止雨水侵蝕滲漏和鬆散脫裂的重要建築部件,是古代匠師們把實用構件與藝術造型巧妙地結合起來的經典之作。

去故宮遊覽,細心的人可能注意到,在太和殿屋頂正脊兩端,遠遠望去各有一個龍頭模樣的構件。它龍紋造型,四爪騰空,張口吞脊,尾部上卷,背插寶劍,這便是名為“大吻”的裝飾。因其安放在建築的正脊上,所以也被稱為“正吻”。又因它的形象似龍而稱“龍吻”。

大吻是從古代建築上的鴟尾演變而來的。《唐會要》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大意是漢代的宮殿柏梁殿被火燒了,越地的巫師說海裡有一種魚,魚尾的形狀像鴟,拍打海浪就能下雨,把這種動物放在屋頂上,可以起到鎮火消災的作用,於是人們開始在屋脊上安放鴟尾。

後來,鴟尾逐漸演變為鴟吻。鴟尾與龍吻的形象有所不同。鴟尾突出的是高峻雄健的尾部;大吻突出的是大口吞脊,因此稱之為“吻”。雖然形象有所區別,但涵義都是鎮火消災。民間傳說龍生九子,其中第二子“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說的就是這個動物。至於它背上的寶劍,傳說是怕它逃遁而將之插定穩住的。大吻不只是用來裝飾,還有一定的實用功能。它吞住的是正脊和垂脊的交會點,有強化交接點、加強牢固性的作用。大吻上方還有小開口,用來灌注填充物。而寶劍的劍把,實際上是封閉這個開口的塞堵。

(故宮太和殿)

古代把建築上的大吻視為神獸,非常重視。大吻製成後,要派一品大員前往燒造窖廠迎接。安裝大吻時,還要焚香,行跪儀式,以表敬意。清代對吻的使用有著嚴格的規定。龍吻只能用於官式建築上,民間建築不能使用。吻的大小要依宮殿的大小、建築的等級而定,不得越制。

也有資料透露,古建築房頂安裝的走獸裝飾物,都是有其實用功能的。因為屋簷有一定的斜度,脊瓦便有下滑的可能,故在交梁上需用多個鐵釘加以固定,為掩飾鐵釘不美觀的痕跡並保護鐵釘不受雨淋,匠師們就在釘帽上加飾了這些琉璃小獸。屋脊上的大吻與走獸都是基於功能的需要加以美化而形成的,是浪漫與實用的有機結合。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路)

能逢凶化吉;行什的造型像只猴子,但背有雙翼,且手持金剛寶杵,具有降魔的功效;又因其形狀很象傳說中的雷公,將其放在屋頂,是為了防雷。

據說古人選擇這些神話動物作為飾件,首先是為了突出殿宇的威嚴。另外,這些動物都有消災滅禍、剷除邪惡的寓意,將它們安置在屋脊之上,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古建築上脊獸的等級、大小、奇偶、數量、次序等都有嚴格規定,一般而言都是奇數,高等級的是九個。現存古建築中等級最高的三大殿:故宮太和殿、孔廟大成殿、岱廟天貺殿,後兩者都是九隻脊獸。只有太和殿為了表示其地位的獨一無二至尊,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個雷神行什,所以變成了十隻神獸,在中國古建築中僅此一例。

(故宮太和殿房頂的小動物裝飾)

故宮內的乾清宮,是皇帝理政和居住的地方,地位僅次於太和殿,簷角獸減去“行什”,為九隻;坤甯宮明代是皇后寢宮,清代祭神和舉行婚禮之用,簷角獸為七隻。東西六宮是後妃居住的地方,簷角獸為五隻。宮牆門簷角則多為一隻,即琉璃小獸只有“龍”一種。

史料介紹,紫禁城宮殿屋頂簷角上所塑造的琉璃“仙人走獸”,不僅僅只是帝王宮殿上的裝飾物,而且還是屋頂防止雨水侵蝕滲漏和鬆散脫裂的重要建築部件,是古代匠師們把實用構件與藝術造型巧妙地結合起來的經典之作。

去故宮遊覽,細心的人可能注意到,在太和殿屋頂正脊兩端,遠遠望去各有一個龍頭模樣的構件。它龍紋造型,四爪騰空,張口吞脊,尾部上卷,背插寶劍,這便是名為“大吻”的裝飾。因其安放在建築的正脊上,所以也被稱為“正吻”。又因它的形象似龍而稱“龍吻”。

大吻是從古代建築上的鴟尾演變而來的。《唐會要》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大意是漢代的宮殿柏梁殿被火燒了,越地的巫師說海裡有一種魚,魚尾的形狀像鴟,拍打海浪就能下雨,把這種動物放在屋頂上,可以起到鎮火消災的作用,於是人們開始在屋脊上安放鴟尾。

後來,鴟尾逐漸演變為鴟吻。鴟尾與龍吻的形象有所不同。鴟尾突出的是高峻雄健的尾部;大吻突出的是大口吞脊,因此稱之為“吻”。雖然形象有所區別,但涵義都是鎮火消災。民間傳說龍生九子,其中第二子“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說的就是這個動物。至於它背上的寶劍,傳說是怕它逃遁而將之插定穩住的。大吻不只是用來裝飾,還有一定的實用功能。它吞住的是正脊和垂脊的交會點,有強化交接點、加強牢固性的作用。大吻上方還有小開口,用來灌注填充物。而寶劍的劍把,實際上是封閉這個開口的塞堵。

(故宮太和殿)

古代把建築上的大吻視為神獸,非常重視。大吻製成後,要派一品大員前往燒造窖廠迎接。安裝大吻時,還要焚香,行跪儀式,以表敬意。清代對吻的使用有著嚴格的規定。龍吻只能用於官式建築上,民間建築不能使用。吻的大小要依宮殿的大小、建築的等級而定,不得越制。

也有資料透露,古建築房頂安裝的走獸裝飾物,都是有其實用功能的。因為屋簷有一定的斜度,脊瓦便有下滑的可能,故在交梁上需用多個鐵釘加以固定,為掩飾鐵釘不美觀的痕跡並保護鐵釘不受雨淋,匠師們就在釘帽上加飾了這些琉璃小獸。屋脊上的大吻與走獸都是基於功能的需要加以美化而形成的,是浪漫與實用的有機結合。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