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美許昌」你去過許昌的“前花園”嗎?

紫雲山風景區位於襄城縣西南部,屬伏牛山系東麓。由九山十八峰,五湖一條河組成,總面積約50平方公里,有平頂山市後花園和許昌市"前花園"之美譽。

紫雲山仿古山門金碧輝煌。它五門六柱十一樓,精工彩繪,龍戲珠、鳳呈祥,還繪有"暗八仙"。"暗八仙"指的是八仙使用的兵器。

紫雲山門樓飛簷挑脊,碧瓦覆頂,瑞獸呈祥,中間所書"紫雲山"三個鎏金大字是劉志堅老將軍題寫的。他爬過雪山,過過草地,建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主任,

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中將,我們在中學課本裡還學過他的《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等文章呢!

孔子當年曾帶著他的弟子周遊列國,

來到襄城,在此停留多日。為襄城留下許多佳話。孔子來襄城前,經歷了不少磨難,吃了不少苦頭,而到達茨溝鄉的鐵劉村是他剛走出困境歇腳的地方,所以此處以前叫"歇腳"村。至今村裡還留有"孔子自楚過宋處"的石碑。在北汝河的岸邊,孔子欣賞著眼前如詩如畫的美景,感歎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的感歎,成了人們珍惜時光的至理名言。孔子在這裡還拜謁了首山。

如今孔子高大的雕像屹立在紫雲山頂,名山在名人的點綴下愈顯的巍峨,名人在名山的烘托下愈顯出偉大,不知是名人點綴了名山,還是名山裝飾了名人,二者越加不可分。

這一泓波瀾不驚的秀水,就是被稱為紫雲第一景的臥龍湖。相傳,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在昆陽(今襄城縣南部鄰縣葉縣)大戰中,搬救兵路過紫雲山,在臥龍湖中洗去戰塵與疲勞,後打敗王莽百萬大軍!

據傳,劉秀來到臥龍湖邊,正是豔陽高照的中午,人困馬乏,饑腸轆轆,看到湖中有一群野鴨在嘻戲,他飛弓一箭,射中兩隻。接著,他又在湖裡捉了兩條大魚,心想把它們燒烤吃掉。可一摸口袋,忘了帶火種,怎麼辦?突然,天空中飄來一朵蓮花狀的紫雲,

飄然落到湖邊,幻化成一位白髮飄飄的老者,上前一揖對劉秀說:"歡迎聖主駕臨本山,我是黃帝時在紫雲山修道成仙的大隗,聽說陛下有難,特來相助。"於是用手一指,一桌豐盛的午餐擺到了劉秀的面前。劉秀狼吞虎嚥一頓後,老者微笑著對劉秀說:"王莽氣數已盡,你趕快搬兵救昆陽,然後親自帶領三千精兵向敵人中間發動進攻,我到時會助你一臂之力。"說罷飄然不見。劉秀趕緊對著天空拜了三拜說:"感謝神仙指點,我一定會打敗王莽,建立太平天下!"然後脫去衣服在臥龍湖內洗了洗澡,精神抖擻地搬兵去了。

後來劉秀在昆陽大戰的關犍時刻,天空響起了巨雷,接著刮起了罕見的龍捲風,大雨如注,王莽軍隊被打得一敗塗地,只有一千多人逃了出來。史載,昆陽大戰確是上天助了劉秀的一臂之力呢!

據明朝史書記載,李敏是許昌襄城縣人,從小聰明伶俐,勤學好問,智慧過人,十六歲就考中秀才。早年,他任雲南連山縣縣令,勤政廉政,發展生產,興辦學堂,為少數民族的繁榮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當地老百姓都很佩服他,都叫他李聖人。後來,朝廷降旨,招他入朝為官,歷任兵部侍郎、戶部尚書等朝廷要職。他為官清正,淡泊名利,深受國人的愛戴。到了晚年,由於一生忠於職守,任勞任怨,嘔心瀝血,健康不佳,主動讓賢,還鄉養休。朝廷因他功勞卓越,賜他汝河以南大片沃地,讓他安度晚年。但他深知"安舒沉重者,患在後世","富以苟,不如貧以譽"。因此,他一寸沃土也沒要,只要了一片紫雲荒山,希望在這貧瘠僻靜的地方,從簡修建書院,認真讀書講學。

書院很快就建成了。他不是高門深院,也沒有雕樑畫棟,三座房屋古樸典雅。從此以後,李敏與青山綠水做伴,以詩書文章為友,以傳道授業解惑為樂。他剛直不阿,蔑視權貴,從不攀龍附鳳,即使是欽差大臣來到書院,也不做特殊招待,喝的是本院的竹葉茶,吃的是自己種的糧菜淡飯。他治學嚴謹,叢德敬業,注重修行,引來了全國各地許多的學子,皇帝也讓太子求學于他。

紫雲書院是紫雲山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她位於中心景區山脈之陽,人稱"龍脈"的位置上。它為典型的明代四合院建築,門樓別致。牆垣高起的門樓上鑲嵌著"紫雲書院"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為明代成化皇帝親筆所賜。紫雲書院現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明成化四年(西元1468年),戶部尚書、邑人李敏在任浙江按察使期間,母喪歸鄉守孝,開始建茅舍三楹,用於傳授程朱理學,教書育人。

1482年,李敏被詔入朝中任兵部侍郎,便請皇上為書院賜名,成化帝聞詔賜額:紫雲書院。一時間,開封府、許州、襄城縣官府派工匠去掉茅草,翻修成磚瓦房,把土牆建成石牆,又建起了左右明倫堂,東西兩廡,門樓,呈四合院落。各地學子紛紛討教于此。達室不能容,當時著稱中州,影響全國,成為繼宋四大書院之後又一知名大書院。

清康熙年間,李氏後裔、著名學者李來章自嵩陽書院複歸紫雲書院讀書講學、研究學問。四方高才遠來求教,絡繹不絕。紫雲書院自建院至清末,曾走出不少傑出的理學名人。明代大書畫藝術家沈周、費耕亭,清代學者李來章、耿介、冉永光等,都曾受教於此,從教於此。據傳,太子佑樘(弘治帝)也曾在此求學。當他離院回宮時,李敏特為其修建了辭君亭。書院面對著紫雲峰,迎面坡,南屏、竹林,鐘、鼓二樓,石牌坊,觀瀾橋,望月亭。大成殿后面設有尊經閣,左右景點有墨香泉、藥圃、蓮沼、水簾洞、狀元墓、紫雲洞等。

走進書院院內,錯落有致的殿堂,韻味十足的楹聯,龍飛鳳舞的碑刻,給人以強烈的文化氛圍,古典古香,耐人尋味。大成殿是紫雲書院的主要殿堂,高大寬敞,廊下龍柱刻有龍鳳獸。聯曰:"對睛雪紫雲領略春秋風景,讀詩書經典縱風中外古今。"殿門吉祥圖並配對聯:"紫氣昭天地,雲霞映鬥星。"殿內樑柱之中鑲嵌著儒家創始人孔夫子和理學名臣李敏的巨幅畫像,匾額為:理學真傳。柱聯為:讀尼父詩書受敏公惠典,拜大儒至聖祈鴻業即成。

書院內有兩顆鬱鬱蒼蒼的古柏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是李敏親手所植。站在這古樸典雅的書院,我們仿佛聽到了五百年前儒雅學子們朗朗的讀書聲。

竹林前跨越小溪的石橋,號稱天下第一橋"二百三十一孔橋"。橋頭古柏參天,橋下潺潺流水。看著這貌不驚人的石橋,大家肯定會啞然一笑說:"行了吧,騙誰呢!"其實,一點都不騙人,這可是古代的"腦子急轉彎"題,就是"二柏三石一孔橋"!

踏著這紅石鋪就的臺階,穿越這千姿百態、鬱鬱蔥蔥的槲林,不知不覺間已到了南屏峰頂。峰頂也真是奇特,萬畝槲林到這裡嘎然而止。山頂一馬平川,數千畝之大,錯落生長著槐樹林和栗樹林。特別是那槐樹林,每到春季,槐花飄香,漫步林間,山花爛漫,綠草茵茵。聞著清幽的花香,聽著蜜蜂淺唱,看著那雪白的花海,真有點飄飄欲仙了。遠處還有一片莽莽蒼蒼的草原。也給人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襄城自古多奇士!在襄城這片熱土上曾孕育出一代又一代政治家、軍事家、民族英雄、醫學家、文學家、學者、詩人等。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和文明進步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他們中有"不事王侯"的仁人志士,有禮讓守信的賢人雅士,有忠孝雙全的楷模,有執法嚴明、不畏權勢的將相,有主持正義不懼生死的鬥士、有以身作則、嚴明紀律的豪傑,有仗義疏財、扶貧濟弱的義士等。他們從不同的側面構成了一幅多彩多姿的立體畫卷!

紫雲山,一座"山以賢稱,境緣人勝"的觀光勝地。

劉秀趕緊對著天空拜了三拜說:"感謝神仙指點,我一定會打敗王莽,建立太平天下!"然後脫去衣服在臥龍湖內洗了洗澡,精神抖擻地搬兵去了。

後來劉秀在昆陽大戰的關犍時刻,天空響起了巨雷,接著刮起了罕見的龍捲風,大雨如注,王莽軍隊被打得一敗塗地,只有一千多人逃了出來。史載,昆陽大戰確是上天助了劉秀的一臂之力呢!

據明朝史書記載,李敏是許昌襄城縣人,從小聰明伶俐,勤學好問,智慧過人,十六歲就考中秀才。早年,他任雲南連山縣縣令,勤政廉政,發展生產,興辦學堂,為少數民族的繁榮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當地老百姓都很佩服他,都叫他李聖人。後來,朝廷降旨,招他入朝為官,歷任兵部侍郎、戶部尚書等朝廷要職。他為官清正,淡泊名利,深受國人的愛戴。到了晚年,由於一生忠於職守,任勞任怨,嘔心瀝血,健康不佳,主動讓賢,還鄉養休。朝廷因他功勞卓越,賜他汝河以南大片沃地,讓他安度晚年。但他深知"安舒沉重者,患在後世","富以苟,不如貧以譽"。因此,他一寸沃土也沒要,只要了一片紫雲荒山,希望在這貧瘠僻靜的地方,從簡修建書院,認真讀書講學。

書院很快就建成了。他不是高門深院,也沒有雕樑畫棟,三座房屋古樸典雅。從此以後,李敏與青山綠水做伴,以詩書文章為友,以傳道授業解惑為樂。他剛直不阿,蔑視權貴,從不攀龍附鳳,即使是欽差大臣來到書院,也不做特殊招待,喝的是本院的竹葉茶,吃的是自己種的糧菜淡飯。他治學嚴謹,叢德敬業,注重修行,引來了全國各地許多的學子,皇帝也讓太子求學于他。

紫雲書院是紫雲山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她位於中心景區山脈之陽,人稱"龍脈"的位置上。它為典型的明代四合院建築,門樓別致。牆垣高起的門樓上鑲嵌著"紫雲書院"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為明代成化皇帝親筆所賜。紫雲書院現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明成化四年(西元1468年),戶部尚書、邑人李敏在任浙江按察使期間,母喪歸鄉守孝,開始建茅舍三楹,用於傳授程朱理學,教書育人。

1482年,李敏被詔入朝中任兵部侍郎,便請皇上為書院賜名,成化帝聞詔賜額:紫雲書院。一時間,開封府、許州、襄城縣官府派工匠去掉茅草,翻修成磚瓦房,把土牆建成石牆,又建起了左右明倫堂,東西兩廡,門樓,呈四合院落。各地學子紛紛討教于此。達室不能容,當時著稱中州,影響全國,成為繼宋四大書院之後又一知名大書院。

清康熙年間,李氏後裔、著名學者李來章自嵩陽書院複歸紫雲書院讀書講學、研究學問。四方高才遠來求教,絡繹不絕。紫雲書院自建院至清末,曾走出不少傑出的理學名人。明代大書畫藝術家沈周、費耕亭,清代學者李來章、耿介、冉永光等,都曾受教於此,從教於此。據傳,太子佑樘(弘治帝)也曾在此求學。當他離院回宮時,李敏特為其修建了辭君亭。書院面對著紫雲峰,迎面坡,南屏、竹林,鐘、鼓二樓,石牌坊,觀瀾橋,望月亭。大成殿后面設有尊經閣,左右景點有墨香泉、藥圃、蓮沼、水簾洞、狀元墓、紫雲洞等。

走進書院院內,錯落有致的殿堂,韻味十足的楹聯,龍飛鳳舞的碑刻,給人以強烈的文化氛圍,古典古香,耐人尋味。大成殿是紫雲書院的主要殿堂,高大寬敞,廊下龍柱刻有龍鳳獸。聯曰:"對睛雪紫雲領略春秋風景,讀詩書經典縱風中外古今。"殿門吉祥圖並配對聯:"紫氣昭天地,雲霞映鬥星。"殿內樑柱之中鑲嵌著儒家創始人孔夫子和理學名臣李敏的巨幅畫像,匾額為:理學真傳。柱聯為:讀尼父詩書受敏公惠典,拜大儒至聖祈鴻業即成。

書院內有兩顆鬱鬱蒼蒼的古柏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是李敏親手所植。站在這古樸典雅的書院,我們仿佛聽到了五百年前儒雅學子們朗朗的讀書聲。

竹林前跨越小溪的石橋,號稱天下第一橋"二百三十一孔橋"。橋頭古柏參天,橋下潺潺流水。看著這貌不驚人的石橋,大家肯定會啞然一笑說:"行了吧,騙誰呢!"其實,一點都不騙人,這可是古代的"腦子急轉彎"題,就是"二柏三石一孔橋"!

踏著這紅石鋪就的臺階,穿越這千姿百態、鬱鬱蔥蔥的槲林,不知不覺間已到了南屏峰頂。峰頂也真是奇特,萬畝槲林到這裡嘎然而止。山頂一馬平川,數千畝之大,錯落生長著槐樹林和栗樹林。特別是那槐樹林,每到春季,槐花飄香,漫步林間,山花爛漫,綠草茵茵。聞著清幽的花香,聽著蜜蜂淺唱,看著那雪白的花海,真有點飄飄欲仙了。遠處還有一片莽莽蒼蒼的草原。也給人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襄城自古多奇士!在襄城這片熱土上曾孕育出一代又一代政治家、軍事家、民族英雄、醫學家、文學家、學者、詩人等。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和文明進步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他們中有"不事王侯"的仁人志士,有禮讓守信的賢人雅士,有忠孝雙全的楷模,有執法嚴明、不畏權勢的將相,有主持正義不懼生死的鬥士、有以身作則、嚴明紀律的豪傑,有仗義疏財、扶貧濟弱的義士等。他們從不同的側面構成了一幅多彩多姿的立體畫卷!

紫雲山,一座"山以賢稱,境緣人勝"的觀光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