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看看帶泥土味的結核病研究資料是怎麼做出來的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結核病日,結核病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

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在控制結核病的征程上,科研人員從未停步,他們用帶著泥土味的研究資料努力書寫中國結核病防治的未來之路。

01、篩查

連續奮戰的81天

“時間都去哪兒了?都在這裡呢。”陽春三月,為準備申報國家“十三五”傳染病重大專項的相關工作,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所研究員高磊和同事們又一次來到河南省中牟縣。這是醫科院病原所牽頭組織的國家“十二五”傳染病科技重大專項“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和佇列研究”等科研專案的研究現場之一。

“十二五”期間,醫科院病原所的科研人員深入河南、甘肅、湖南、江蘇、廣東深圳5地現場,與當地相關機構合作開展了迄今全球最大規模的結核潛伏感染流行病學調查,一步一個腳印,初步摸清了我國結核潛伏感染的本底情況,更邁出了我國結核潛伏感染農村社區重點人群干預研究從無到有的重要一步。

在醫科院病原所、河南省傳染病醫院方法調查估算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率為44.5%,這意味著全國有近6億人感染結核分枝桿菌。面對這一龐大人群如何干預?業內專家此前對於潛伏感染干預的質疑,很大程度來自於此。

“我們也認為,沒有辦法對6億人全部實施干預。開展科研就是要在研究過程中尋找可行的方法和策略,針對發病的重點人群和高危人群進行有效干預。

”金奇說。

2015年,課題組的流調研究成果登上了《柳葉刀》傳染病子刊,雜誌將其作為當期推薦文章並配發了專題評述。研究人員應用γ-干擾素釋放試驗(IGRA)和結核菌素皮膚試驗(TST)兩種方法,平行開展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檢測,初步獲得我國不同結核病疫情地區研究現場的農村全人群結核分枝桿菌潛伏感染率約為13.8%~19.5%,遠低於既往估算資料。

金奇分析說,

資料差異主要是由於技術進步,新檢測方法(IGRA)的出現,有效排除了接種卡介苗帶來的假陽性干擾,使我國結核分枝桿菌潛伏感染的流行情況得以進一步摸清。研究還發現,近一半新發感染者可以轉陰,自我清除是檢測轉陰的可能機制之一,這意味著需要干預的潛伏感染者範圍進一步縮小。需干預人群體量的不斷“縮水”,使針對性干預成為可能。

“中國結核潛伏感染干預是臨床走在科研之前,

主要沿用國外經驗和醫生經驗。”項目負責人、醫科院病原所高磊研究員介紹說,目前我國尚未形成系統性的結核潛伏感染預防性干預策略,鑒於亞洲人群藥物代謝較快,國內也有醫生在嘗試1周兩次給藥的短程方案,但還缺乏大型隨機對照研究的驗證,無法為國家策略的制定提供有說服力的資料支援。“重大專項就是希望填補我國結核潛伏感染研究空白,準確界定干預目標人群;探索新的適合國人的干預手段;在保證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探索更短程的化療方案。”

新發現堅定探索信心

2014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結核潛伏感染管理指南》,提出在包括中國在內的結核病發病率低於十萬分之一的130多個中高收入國家和地區,可開展高危人群結核潛伏感染的篩查和預防性治療。推薦對HIV感染者、肺結核密切接觸者、接受抗腫瘤壞死因數治療的患者、透析患者、矽肺患者進行預防性治療。

在此之前,我國已經開始謀劃結核潛伏感染篩查與干預的科研佈局,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現在回頭看,這步棋是走對了,也應當走。”金奇說,在這一領域,中國走在了世界前列,而不再是跟隨者。

在位於北京市大興區的病原所一樓大廳,擺放著8台大型的低溫冰箱,裡面存儲著結核潛伏感染人群的生物標本。病原所科研人員同時還在開展潛伏感染的分子標誌物研究,以期探索可預測發病的生物標誌物,更準確地界定潛伏感染發病高危人群,把握開展預防性治療的最佳時機。

高磊介紹,課題組計畫在前期研究基礎上將進一步瞄準潛伏感染不同高危人群開展干預研究,探索適合國情,安全、可行的的干預方案。金奇說,隨著研究的深入,一些傳統觀念也在不斷顛覆。比如,以前認為新感染後大部分人會形成持續性☆禁☆感染,但研究發現,50%的人可能會自我清除感染,這為干預策略調整和可行性提供了重要參考。“新的研究資料與發現進一步增強了我們進一步開展結核潛伏感染干預研究的信心。”

“在結核潛伏感染領域還有很多科學問題需要探索。”金奇指出,如干預人群的精准界定、衛生經濟學的考量、在藥物保護效果與副作用之間尋找最佳平衡點等。結核潛伏干預離真正實施還有一定距離,時機還不成熟,“但這條科研之路必須要去走,要有佈局並持續跟進。”

準確界定干預目標人群;探索新的適合國人的干預手段;在保證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探索更短程的化療方案。”

新發現堅定探索信心

2014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結核潛伏感染管理指南》,提出在包括中國在內的結核病發病率低於十萬分之一的130多個中高收入國家和地區,可開展高危人群結核潛伏感染的篩查和預防性治療。推薦對HIV感染者、肺結核密切接觸者、接受抗腫瘤壞死因數治療的患者、透析患者、矽肺患者進行預防性治療。

在此之前,我國已經開始謀劃結核潛伏感染篩查與干預的科研佈局,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現在回頭看,這步棋是走對了,也應當走。”金奇說,在這一領域,中國走在了世界前列,而不再是跟隨者。

在位於北京市大興區的病原所一樓大廳,擺放著8台大型的低溫冰箱,裡面存儲著結核潛伏感染人群的生物標本。病原所科研人員同時還在開展潛伏感染的分子標誌物研究,以期探索可預測發病的生物標誌物,更準確地界定潛伏感染發病高危人群,把握開展預防性治療的最佳時機。

高磊介紹,課題組計畫在前期研究基礎上將進一步瞄準潛伏感染不同高危人群開展干預研究,探索適合國情,安全、可行的的干預方案。金奇說,隨著研究的深入,一些傳統觀念也在不斷顛覆。比如,以前認為新感染後大部分人會形成持續性☆禁☆感染,但研究發現,50%的人可能會自我清除感染,這為干預策略調整和可行性提供了重要參考。“新的研究資料與發現進一步增強了我們進一步開展結核潛伏感染干預研究的信心。”

“在結核潛伏感染領域還有很多科學問題需要探索。”金奇指出,如干預人群的精准界定、衛生經濟學的考量、在藥物保護效果與副作用之間尋找最佳平衡點等。結核潛伏干預離真正實施還有一定距離,時機還不成熟,“但這條科研之路必須要去走,要有佈局並持續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