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天下步兵圍殲騎兵第一戰,斬首十萬,中國歷史上步兵戰勝騎兵的經典戰役

戰神李牧是趙國最後一位名將,開創了步兵圍殲騎兵的經典第一戰.

名將李牧

從戰術上說匈奴騎兵若與裝備大量強弩的中原軍隊正面交鋒,將占不到任何便宜。因此匈奴人一直都是揚長避短,發揮機動優勢,“利則進,不利則退”,不斷發動襲擊但避免大規模會戰,所以秦軍進攻匈奴時只能是“逐”而不能“破”,漢人也說“匈奴,輕疾悍亟之兵也,至如猋風,去如收電,畜牧為業,弧弓射獵,逐獸隨草,居處無常,難得而制”(《漢書?韓安國傳》)。

直到漢軍組建了具有同等機動力的大騎兵集團,採用快速進攻、遠端奔襲、連續作戰、高速追擊等戰法,才逮住飄忽不定的匈奴騎兵。

趙軍的戰術體系和秦軍一樣,也是以步兵為主力,戰車兵為“羽翼”,騎兵為“伺候”,機動性遠低於匈奴騎兵,無法迫使其接受會戰,要想殲滅匈奴軍隊只能另想辦法。

李牧活躍于趙國北部,經常駐紮在代、雁門等地備戰匈奴。代和雁門,在今天山西北部,

是漢人與匈奴長期交戰的主戰場。飛將軍李廣就在這裡成名,霍去病和衛青千里出塞抗擊匈奴也是從雁門關出發。

李牧駐守於此,自成章法。當地的租稅不入趙國中央財政,直接輸入李牧的將軍府,用來犒賞士兵,每天殺牛數頭來改善伙食,以得士卒死力。此外,李牧平日嚴格訓練士兵騎射,邊防警戒的烽火臺也從不懈怠,並且在匈奴陣營中培植大量間諜通風報信。

雖然士氣高漲,

戰備嚴整,然而李牧卻養而不用,嚴令將領不得出戰。軍中傳令曰:“若匈奴入侵,全體官軍必須回撤防守,不得貪功而主動出擊殺敵(戰國士兵大約都以獲得多少敵人首級為KPI)”。於是在這長河落日殺氣漫天的戰場上,就出現了非常詭異的一幕,每次匈奴策馬入侵,烽煙一起,精壯的趙國士兵雖然甲光向日氣勢恢宏,但是卻集體防守而無一人敢出擊殺敵,整個軍隊如同華麗的擺設。
然而也因為其如此,軍隊雖然無人立功,但是防守做得滴水不漏,人民和財產都沒有收到損害。數年過去,雙方攻守姿態一直這樣。匈奴開始嘲笑李牧,以為其為膽小。不但匈奴開始嘲笑李牧,趙國的士兵也覺得李牧膽小。

事情最後還是傳到趙王耳中,王大怒,以為有損國體,罷免李牧以他人代之。新來的將領立刻改變策略,趙軍不再防守,一年之間頻繁出擊,

戰果卻不如人意,常以失敗告終,人民財產損失不少,莊稼種不了,牛羊也沒了。趙王悔,又來請李牧,李牧裝病不出。趙王堅持,一定要讓李牧上前線。李牧說:“如果要用我,我還是會和以前一樣。大王同意了,我才去。” 於是趙王同意。

李牧又回到前線,繼續防守不出,匈奴繼續數年無所虜獲,繼續嘲笑李牧膽小,驕敵之情也漸長。此時,趙國邊境的士兵每天被李牧滋養犒賞,士氣高昂,人人求一戰而報李牧。終於,李牧見時機已到,於是整頓軍隊,選拔出戰車一千三百乘,騎士一萬三千匹,精良步兵五萬人,精良弓箭手十萬人,日夜備戰。

李牧將大批的畜牧和人民散放在草原上。匈奴小股部隊前來搶奪,李牧假裝戰敗不敵而撤退。匈奴單于以為李牧會繼續防守而不敢出擊,便率大軍而來奪取戰利品。單于大軍深入!這就是李牧數十年來一直想看到的場景!漢族和匈奴作戰,最頭疼的就是找不到匈奴的主力,無法與之決戰。漢人農耕,住下就不走,是天然的靶子,軍隊也擅長陣地戰而不是遭遇戰。匈奴遊牧,居無定所,哪裡水草好就去哪裡,人人都是馬背上的戰士,野戰無敵。漢人如果主動出擊,往往在找到匈奴主力之前就彈盡糧絕。西漢出塞打匈奴,十匹馬出塞,一匹馬回來,舉全國之力供養尚且吃力,趙國面積不足西漢十分之一,更是困難。所以打匈奴的最佳策略,就是誘敵深入而一舉殲滅。百年後漢武帝也想學習李牧的策略,怎奈中途被單于識破,李廣也因此不得封侯,不得已才出塞作戰,雖然全勝然而國力因此耗盡不得不晚年下輪台罪己詔。

圍殲十多萬匈奴

李牧布下奇陣,首先是中軍佯敗,誘敵深入,然後兩翼包抄突擊。匈奴的優勢在於騎兵。在中國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軍隊一直仰仗於騎兵,並因此數次大敗中原步兵,入主中原。但是,這一次,匈奴大敗。李牧早就做好了對付騎兵的準備,戰車是阻擊騎兵的重要裝備,在騎兵的衝擊力受到遏制之後,十萬射手的強攻對於匈奴騎兵來說無疑是一種滅頂之災,更何況,在匈奴騎兵動彈不得、一片混亂之時,李牧還有五萬步兵。在陣地戰中,步兵的作戰能力顯然遠勝於適合運動戰的騎兵。

李牧一戰而成名。

孫子常說,用兵打仗,要立於不敗之地,以待敵之可敗。簡單一句,卻是區分名將和一般將領的關鍵。年輕人血氣方剛,喜歡高歌猛進,難以理解以退為進和以逸待勞的妙處,喜歡橫衝直撞,勢如破竹的快感。而有些歲數的人,經歷過時間流逝帶出的無限可能,知道等待和守候的妙處,於是可以沉住氣,等著危機變成戰機。所以廉頗守而趙括攻,趙軍長平大敗被坑四十萬大軍,所以劉邦逃而項羽追,最後劉邦一勝而定中原。事情都是在變化的,機會總會產生,人生漫漫,也就只需贏一次就可以,何必急,何必急?

李牧破襲匈奴的戰役,是先秦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對後世“以步制騎”的戰術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這次影響深遠的戰役中,李牧指揮數十萬大軍,各兵種協同作戰,一舉殲滅匈奴騎兵十余萬,匈奴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在殲滅匈奴主力的同時,李牧還順勢攻滅和接收了襜襤、東胡、林胡等三個遊牧部落,不僅鞏固了趙國北方邊境的安全,而且擴大了趙國的版圖。在這場戰役中,李牧展現出來的高超的指揮藝術,即使在今天也不遑多讓。

《史記》記載,經此一戰,“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李牧也因此成為繼趙奢、廉頗之後,趙國最重要的軍事將領。

終於,李牧見時機已到,於是整頓軍隊,選拔出戰車一千三百乘,騎士一萬三千匹,精良步兵五萬人,精良弓箭手十萬人,日夜備戰。

李牧將大批的畜牧和人民散放在草原上。匈奴小股部隊前來搶奪,李牧假裝戰敗不敵而撤退。匈奴單于以為李牧會繼續防守而不敢出擊,便率大軍而來奪取戰利品。單于大軍深入!這就是李牧數十年來一直想看到的場景!漢族和匈奴作戰,最頭疼的就是找不到匈奴的主力,無法與之決戰。漢人農耕,住下就不走,是天然的靶子,軍隊也擅長陣地戰而不是遭遇戰。匈奴遊牧,居無定所,哪裡水草好就去哪裡,人人都是馬背上的戰士,野戰無敵。漢人如果主動出擊,往往在找到匈奴主力之前就彈盡糧絕。西漢出塞打匈奴,十匹馬出塞,一匹馬回來,舉全國之力供養尚且吃力,趙國面積不足西漢十分之一,更是困難。所以打匈奴的最佳策略,就是誘敵深入而一舉殲滅。百年後漢武帝也想學習李牧的策略,怎奈中途被單于識破,李廣也因此不得封侯,不得已才出塞作戰,雖然全勝然而國力因此耗盡不得不晚年下輪台罪己詔。

圍殲十多萬匈奴

李牧布下奇陣,首先是中軍佯敗,誘敵深入,然後兩翼包抄突擊。匈奴的優勢在於騎兵。在中國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軍隊一直仰仗於騎兵,並因此數次大敗中原步兵,入主中原。但是,這一次,匈奴大敗。李牧早就做好了對付騎兵的準備,戰車是阻擊騎兵的重要裝備,在騎兵的衝擊力受到遏制之後,十萬射手的強攻對於匈奴騎兵來說無疑是一種滅頂之災,更何況,在匈奴騎兵動彈不得、一片混亂之時,李牧還有五萬步兵。在陣地戰中,步兵的作戰能力顯然遠勝於適合運動戰的騎兵。

李牧一戰而成名。

孫子常說,用兵打仗,要立於不敗之地,以待敵之可敗。簡單一句,卻是區分名將和一般將領的關鍵。年輕人血氣方剛,喜歡高歌猛進,難以理解以退為進和以逸待勞的妙處,喜歡橫衝直撞,勢如破竹的快感。而有些歲數的人,經歷過時間流逝帶出的無限可能,知道等待和守候的妙處,於是可以沉住氣,等著危機變成戰機。所以廉頗守而趙括攻,趙軍長平大敗被坑四十萬大軍,所以劉邦逃而項羽追,最後劉邦一勝而定中原。事情都是在變化的,機會總會產生,人生漫漫,也就只需贏一次就可以,何必急,何必急?

李牧破襲匈奴的戰役,是先秦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對後世“以步制騎”的戰術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這次影響深遠的戰役中,李牧指揮數十萬大軍,各兵種協同作戰,一舉殲滅匈奴騎兵十余萬,匈奴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在殲滅匈奴主力的同時,李牧還順勢攻滅和接收了襜襤、東胡、林胡等三個遊牧部落,不僅鞏固了趙國北方邊境的安全,而且擴大了趙國的版圖。在這場戰役中,李牧展現出來的高超的指揮藝術,即使在今天也不遑多讓。

《史記》記載,經此一戰,“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李牧也因此成為繼趙奢、廉頗之後,趙國最重要的軍事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