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直播:美國醫生是如何做手術的?

國內的手術室大家可能都已經看過了,那高大上的美國手術室是咋樣的呢?他們的外科醫生做手術是一種什麼狀態?今天,小美帶大家一起來圍觀美國手術室內的精彩!

手術室(OperatingRoom)絕對稱得上是一個極其神秘的地方,

裡面的“生離死別”、“驚心動魄”很少為外人所知。國內的手術室大家可能已經看過了,那美國手術室是咋樣的呢,他們的外科醫生做手術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呢,一起來圍觀一下吧~

病人的登記與術前準備

與中國不同,

美國的擇期手術一般是不需要提前住院的,術前檢查在門診就已經完成,只需要手術日當天早上在約定的時間(第1台手術一般是早上6點)去手術室登記處登記,然後有護士接待送入手術室。

術前準備如清腸一般都在家裡完成。進入手術室後由麻醉醫生做麻醉前的相關準備。手術室走廊的“做”與“不能做”,哈哈,好誇張~

手術室走廊

麻醉病人準備間

跟國內手術室進門有個阿姨(實習同學稱之為“門神”)專門負責發衣服不同,這裡外科醫生拿洗手衣是全自動的,跟自動售貨機一樣,自己刷卡然後選擇適合自己的碼數,上衣和褲子的碼數可以不同組合。

選好了之後,就可以從這裡取了。

然後就去換衣間換衣服。

這裡是洗手台,

帽子、口罩、鞋套都在這裡,自取。不知道為啥,他們的帽子都很大,可以裝下3個腦袋了......

手術室沒有統一的拖鞋給你換,都是穿自己的鞋,也可以不穿鞋套等到麻醉妥當了之後,在下刀之前他們會有一個程式,叫“TimeOut”,就跟咱們的“三查七對”差不多。

不管手術大小,都要進行這一項,以確保不會出現一些低級錯誤。也包括手術團隊交接的時候,比如直腸癌手術需要做會陰重建,換整形科醫生上臺的時候會再走一遍"TimeOut"程式。

先是巡迴護士(circulator)報告病人基本資訊,包括名字、擬做手術、擺放體位等,然後是麻醉師、洗手護士,最後是外科醫生,幾個說的都一樣的時候手術才能開始。

(上面第二行提示要評估手術室火災風險)因為這裡是教學醫院,所以常規手術都是讓參加專科培訓的醫生(Fellow)來主刀,教學的上級醫生做助手。

上圖最右邊的是Fellow,她在主刀;中間的是主任,在給她做助手,邊做邊指導,左邊是手術護士,他們在做一台“直腸癌根治術”。

他們的專科培訓相當嚴格,培訓完了之後他們就是一名合格的結直腸專科醫生了,可以獨立開展手術。

每個手術間的標配,Bose音響系統,手術時聽聽音樂可以緩解緊張氣氛,也包括——搖滾樂。

麻醉醫生負責病人術中的安全。看他腰間別的“武器”。

外科醫生的頭燈,“cancerkiller”——癌症殺手,旁邊還畫了一顆愛心。

家屬等候區,有免費的咖啡喝,跟機場候機室差不多。美國外科醫生做手術不管手術大小,只上兩個醫生,都是一個本院醫生加一個專科培訓醫生,最多再上一個住院醫或者實習同學,但都是穿上手術服站旁邊看。

問他們原因,說“人力太貴”。所以他們為了節省人力,發明了各種好用的器械來代替人力。

比如這個做上腹部手術的超級複雜的拉鉤:

剛來美國的時候,看到一個本院醫生帶一個女的培訓醫生在做普外科最大的一個手術——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我說我們中國做這個手術至少要4個醫生呢,他說:Well,she'soneandahalf,sowegottwoandahalfnow.

下面這個是專為腹腔鏡手術設計的用來擋住肝臟的拉鉤。

因為美國有分級診療體系,所以各大醫院病人分配比較合理,不會出現大醫院人滿為患、一天做十幾台手術的現象,外科醫生不會疲於奔命,所以他們做手術不緊不慢,手術室都是歡歌笑語,氣氛非常輕鬆。

可能有人會問,美國都讓培訓醫生做手術,那會不會手術併發症、死亡率都要高一些?其實美國人自己也有這個疑問,曾經謠傳說七八月份不要去醫院做手術哦,因為一大波實習醫生要開始上崗了,死亡率會增高,搞得美國醫學會還專門來做這方面的調查,結論是沒有明顯差異。

其實培訓醫生只是做一些常規手術,而且都是在上級醫生指導下做的,真正把關的還是那個上級醫生。他如果發現培訓醫生做不了了,會接手過來示範一下或者把困難的部分做完再讓培訓醫生接著做。培訓醫生也不能在沒有上級醫生在場的情況下擅自手術,不管手術大小,都會等上級醫生來了才開始下刀。

手術做完了,病人會送到復蘇室等待蘇醒。麻醉醫生判斷病人可以回病房了之後,有專門的工人送回病房,這個過程中沒有醫生陪同。

外科醫生的洗手衣回收也是機器自動回收,衣服跟褲子分開回收。

美國是一個特別講究制度的國家,只要制度制定在那裡,就嚴格執行,不會只執行一半或者不執行,在他們的工作中時時刻刻都體現制度的重要性。所以有時候你覺得一個很小的手術,也要嚴格走一遍程式有點“好笑”,但制度才能真正保證病人安全。

都要進行這一項,以確保不會出現一些低級錯誤。也包括手術團隊交接的時候,比如直腸癌手術需要做會陰重建,換整形科醫生上臺的時候會再走一遍"TimeOut"程式。

先是巡迴護士(circulator)報告病人基本資訊,包括名字、擬做手術、擺放體位等,然後是麻醉師、洗手護士,最後是外科醫生,幾個說的都一樣的時候手術才能開始。

(上面第二行提示要評估手術室火災風險)因為這裡是教學醫院,所以常規手術都是讓參加專科培訓的醫生(Fellow)來主刀,教學的上級醫生做助手。

上圖最右邊的是Fellow,她在主刀;中間的是主任,在給她做助手,邊做邊指導,左邊是手術護士,他們在做一台“直腸癌根治術”。

他們的專科培訓相當嚴格,培訓完了之後他們就是一名合格的結直腸專科醫生了,可以獨立開展手術。

每個手術間的標配,Bose音響系統,手術時聽聽音樂可以緩解緊張氣氛,也包括——搖滾樂。

麻醉醫生負責病人術中的安全。看他腰間別的“武器”。

外科醫生的頭燈,“cancerkiller”——癌症殺手,旁邊還畫了一顆愛心。

家屬等候區,有免費的咖啡喝,跟機場候機室差不多。美國外科醫生做手術不管手術大小,只上兩個醫生,都是一個本院醫生加一個專科培訓醫生,最多再上一個住院醫或者實習同學,但都是穿上手術服站旁邊看。

問他們原因,說“人力太貴”。所以他們為了節省人力,發明了各種好用的器械來代替人力。

比如這個做上腹部手術的超級複雜的拉鉤:

剛來美國的時候,看到一個本院醫生帶一個女的培訓醫生在做普外科最大的一個手術——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我說我們中國做這個手術至少要4個醫生呢,他說:Well,she'soneandahalf,sowegottwoandahalfnow.

下面這個是專為腹腔鏡手術設計的用來擋住肝臟的拉鉤。

因為美國有分級診療體系,所以各大醫院病人分配比較合理,不會出現大醫院人滿為患、一天做十幾台手術的現象,外科醫生不會疲於奔命,所以他們做手術不緊不慢,手術室都是歡歌笑語,氣氛非常輕鬆。

可能有人會問,美國都讓培訓醫生做手術,那會不會手術併發症、死亡率都要高一些?其實美國人自己也有這個疑問,曾經謠傳說七八月份不要去醫院做手術哦,因為一大波實習醫生要開始上崗了,死亡率會增高,搞得美國醫學會還專門來做這方面的調查,結論是沒有明顯差異。

其實培訓醫生只是做一些常規手術,而且都是在上級醫生指導下做的,真正把關的還是那個上級醫生。他如果發現培訓醫生做不了了,會接手過來示範一下或者把困難的部分做完再讓培訓醫生接著做。培訓醫生也不能在沒有上級醫生在場的情況下擅自手術,不管手術大小,都會等上級醫生來了才開始下刀。

手術做完了,病人會送到復蘇室等待蘇醒。麻醉醫生判斷病人可以回病房了之後,有專門的工人送回病房,這個過程中沒有醫生陪同。

外科醫生的洗手衣回收也是機器自動回收,衣服跟褲子分開回收。

美國是一個特別講究制度的國家,只要制度制定在那裡,就嚴格執行,不會只執行一半或者不執行,在他們的工作中時時刻刻都體現制度的重要性。所以有時候你覺得一個很小的手術,也要嚴格走一遍程式有點“好笑”,但制度才能真正保證病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