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陸金所危機之後,資金荒困境下,P2P網貸將走向何方?

陸金所“債權轉讓危機”之後,P2P圈內人士仍心有餘悸。由陸金所下架金交所違規產品所引發的一系列地震,P2P網貸行業內“資產荒”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陸金所“金交所”危機

資產端優質借貸資源迅速枯竭,劣質資源衝刺圈內。沒有了源源不斷的資產端,P2P這鍋菜,還有誰能炒得出來?

P2P限額令與資產端僧多粥少

陸金所“金交所事件”挑動了投資者脆弱的神經,投資者惴惴不安,一篇截圖就能夠引爆信任危機。這似乎告訴我們:合規資產數量正在不斷減少,

而僧多粥少,少量借貸資源如何能夠二千多家平臺瓜分?

在2016年之前,整個行業基本上市不愁資產來源,大量大額借貸標的足夠滿足平臺的投資者。然而2016年8月24日監管層的一紙“限額令”,將這些幻想扼殺。

我們以2016年12月網貸平臺交易量為依據,會發現自2016年12月-2017年5月間,前100家平臺的排名出現了劇烈變動。在原Top100的名單裡,已有1/5的平臺跌出100名開外,有15家平臺的名次變動位於10-20位之間。

這些超大平臺交易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於:在受到限額制約,主動減少甚至取消大額標發佈的同時,小額資產又難以及時補充,而理財代銷端又面臨著用戶投資習慣的深度難題。

這樣三重疊加的問題,就像“緊箍咒”一樣套住了超大平臺的轉型之路。而比他們更不好過的卻還有中小平臺的生存難關。

在2016年末至2017年5月的資料中我們發現,交易量排名在40-100名的大多數中小平臺,

其發展中心仍集中在合規整改中。

這些平臺一面在銀行存管、備案登記等硬性指標上徘徊,另一面則選擇在網貸領域深耕。由於受到資金和運營成本的影響,這些平臺只能利用行業整改的空檔期,通過挖掘性價比更高的資產端,來全力保增長。

違規產品逐現

資產端嚴重匱乏,導致某些平臺開始“窮則思變”,憑藉著金融創新,開始對接各種平臺的資產,其中就包括金交所產品。

風險也在這種金融創新中孕育,這也是導致現金資產生態日益混亂的根源。

網貸資產危機

從2009年的不足幾十家,到2015年的4000餘家,這個階段內自然產生的優質資產在被不斷消耗、侵蝕,直至最終的幾乎枯竭。

甚至有些平臺盯著違規的風險,

涉足“校園貸”,“現金貸”,以及現在所談的

“金交所產品”。

這種盲目尋找資產的後果就是風控把控能力逐漸喪失。

許多毫無經濟實力的大學生直至“拆東牆補西牆”了近半年後才發現,原本的幾千元已“滾雪球”似的滾到了十幾萬元。而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現金貸。

“最高的時候,現金貸行業的借款利率甚至達到了600%。”一位現金貸平臺的風控人員透露。這顯然是直接引發現金貸社會問題的導火線,也是這項業務隨後急速轉入“地下”的根本原因。

“校園貸”與“現金貸”似乎是P2P歷程上繞不去的兩個污點。但有的時候,一些外表“高大上”的新資產模式,依然逃不過“被砍”的命運。

甚至金交所產品的下架,都不應該覺得意外。

P2P網貸行業將重回原點?

從本質上講,互聯網金融平臺定位於小額普惠群體,而地方交易所產品則屬於私募性質,定位於具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特定人群。

7月17日的一則晚間消息稱,廣東(非深圳)地區的監管層在平臺整改過程中,要求P2P平臺禁止一切形式的債權轉讓活動與服務,其中包括出借人之間的債權轉讓。

P2P監管

眾所周知,“債權轉讓”實際包含了專業放貸人模式、普通債權轉讓模式、以及普通投資人債權變現模式。不過從2016年下發的824檔來看,第一類專業放貸人模式和普通債權轉讓模式均已劃分至違規行列。但對於普通人投資債權變現的合規性,檔中卻並未明確。

“個人債轉業務雖然有一定的風險轉嫁性,但取消個人債轉所帶來的流動性問題更大,對於整體行業的發展也更為不利。”廣東某平臺的一位負責人講道。

“不合規的資產遭禁,而一些並無衝突的業務也無法開展。未來平臺的生存問題其實依然懸而未決。”一位運營負責人表示。

“失去了過去資產優勢的助推,中小平臺的合規成本和運營成本將會進一步增加。而一旦網貸回到單純資產的原點,中小平臺的低品牌忠誠度,也會成為拖累他們的最大累贅,使得在下一個週期競爭中的差距,被進一步被拉大。”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金融風險實驗室研究員表示。

一位資深圈內人面對著頻頻出臺的“辦法”和“要求”,曾發出過這樣的感慨。他說:“顯然,對行業而言,黃金期已過。這個行業已做不了‘大金融業務’的願景,或許只能做個小而美的行業了。”

在資產端不斷的整改和壓縮下,P2P將可能一夜回到2007年萌芽狀態。也許這可能是最令人難以接受的!

也是這項業務隨後急速轉入“地下”的根本原因。

“校園貸”與“現金貸”似乎是P2P歷程上繞不去的兩個污點。但有的時候,一些外表“高大上”的新資產模式,依然逃不過“被砍”的命運。

甚至金交所產品的下架,都不應該覺得意外。

P2P網貸行業將重回原點?

從本質上講,互聯網金融平臺定位於小額普惠群體,而地方交易所產品則屬於私募性質,定位於具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特定人群。

7月17日的一則晚間消息稱,廣東(非深圳)地區的監管層在平臺整改過程中,要求P2P平臺禁止一切形式的債權轉讓活動與服務,其中包括出借人之間的債權轉讓。

P2P監管

眾所周知,“債權轉讓”實際包含了專業放貸人模式、普通債權轉讓模式、以及普通投資人債權變現模式。不過從2016年下發的824檔來看,第一類專業放貸人模式和普通債權轉讓模式均已劃分至違規行列。但對於普通人投資債權變現的合規性,檔中卻並未明確。

“個人債轉業務雖然有一定的風險轉嫁性,但取消個人債轉所帶來的流動性問題更大,對於整體行業的發展也更為不利。”廣東某平臺的一位負責人講道。

“不合規的資產遭禁,而一些並無衝突的業務也無法開展。未來平臺的生存問題其實依然懸而未決。”一位運營負責人表示。

“失去了過去資產優勢的助推,中小平臺的合規成本和運營成本將會進一步增加。而一旦網貸回到單純資產的原點,中小平臺的低品牌忠誠度,也會成為拖累他們的最大累贅,使得在下一個週期競爭中的差距,被進一步被拉大。”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金融風險實驗室研究員表示。

一位資深圈內人面對著頻頻出臺的“辦法”和“要求”,曾發出過這樣的感慨。他說:“顯然,對行業而言,黃金期已過。這個行業已做不了‘大金融業務’的願景,或許只能做個小而美的行業了。”

在資產端不斷的整改和壓縮下,P2P將可能一夜回到2007年萌芽狀態。也許這可能是最令人難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