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實現百姓安居夢 國家將立法逐步明確“租購同權”

剛剛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穩定房地產市場,堅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加快建立長效機制。

為了實現百姓安居夢,我國著力構建“購租並舉”房地產市場供應體系,

打造多層次住房結構,多角度保障不同群體的住房需求。

增加供應 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

我國流動人口達2.45億,每年新就業的大學生700萬左右。

一些人口淨流入的大中城市新市民多,住房租賃需求旺盛,城鎮居民家庭租房比例高。但租賃房源總量不足,機構化、規模化住房租賃企業不夠成熟,制約著住房租賃市場的發展。

據初步統計,我國規模化住房租賃企業市場份額只占2%左右,

相較於發達國家成熟市場20%—30%的比例,差距非常大。

為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我國從供給端頻頻發力增加租賃住房有效供給,住房供應加快向“購租並舉”的供應新體系轉變。

上海市日前首次以“招拍掛”方式出讓兩塊租賃住房用地;

北京未來五年150萬套住房建設需求中包括50萬套租賃住房。

住建部等9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於在人口淨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通知》,

要求人口淨流入的大中城市要支持相關國有企業轉型為住房租賃企業,鼓勵民營的機構化、規模化住房租賃企業發展,廣州、深圳、南京等12個城市成為首批試點。

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說,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增加房屋租賃市場的有效供給,能夠讓城鎮居民家庭更自由地進行租買選擇,更好地滿足城鎮居民,

特別是“新市民”的住房需求。

保障權益 規範租賃市場發展秩序

在海澱區北京西站附近鐵西社區租房的潘強最近遇到“煩心事”:退房交完鑰匙後,房東以做深度清潔為由要扣留押金中的500元,而租房合同並未對清潔費有任何約定。

這不是潘強第一次遇到房東扣留押金的情況。

“心很累,因為孩子上學租了兩次房,每次退租房東都找理由扣留押金,房東不受約束,房客也缺乏保護。”潘強說。

他拿出今年5月公開徵求意見的《住房租賃和銷售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說,第十四條明確規定“除住房租賃合同約定的情況外,出租人不得扣留押金。出租人扣留押金的,應當承擔舉證責任。”

長期以來,我國租房市場不規範,

存在大量“黑仲介”、二房東、“霸王條款”、隨意漲價、房租欺詐、不退還押金等現象。

住房租賃市場制度及市場體系不完善,成為我國住房市場上“購租”跛行,大多數人選擇買房的重要原因。

日前我國首部住房租售條例公開徵求意見,住房租賃和銷售市場立法加快步伐,有望通過法治手段遏制各種租房亂象,對住房租賃市場加以規範。

此外,廣州市近日率先提出“租購同權”,賦予符合條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學等公共服務權益,成為扶持住房租賃市場發展、促進市民待遇均等化的一重要舉措。

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崔俊傑說,“房住不炒”的障礙之一是租購不同權。

搭建“租購同權”的平臺,使得房東和租客處於相同的法律地位和享有同樣的權利,有利於使租房切實成為實現“住有所居”的途徑。

住建部有關負責人說,將通過立法,明確租賃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建立穩定租期和租金等方面的制度,逐步使租房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與買方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構建多層次住房體系 實現百姓“住有所居”

重慶江北區壓配廠的職工薛妹今年搬進了一套83平方米的兩室兩廳的新房子裡,而自上世紀70年代起,她就一直住在壓配廠分給她的老房子裡。

棚戶區改造圓了薛妹的“新居夢”,更令她滿意的是,搬進新家不但沒有花錢,還獲得幾萬元的補償,得以完成房子的裝修。

近年來,越來越多百姓搬進安居房,住進公租屋。實際上,過去8年間,棚戶區改造已經使8000多萬居民“出棚進樓”,困難群眾的住房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

當前,全國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已達40.8平方米,在此基礎上,我國正著力構建高端有市場,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的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2018年—2020年將再改造各類棚戶區1500萬套,到2020年要基本完成現有城鎮棚戶區改造任務。

落實住房保障和棚戶區改造的相關政策是從供給端發力進行房地產調控的一個重要方面。

對於未來的房地產調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任興洲說,不但要在需求端發力,抑制投機需求,還要在供給側加強政策調控,落實住房保障和棚戶區改造的相關政策,並著力發展租賃住房市場。

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說,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實現“住有所居”的小康夢,必須建立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和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兩個體系,構建樂居、康居、安居、廉居的住房制度體系。

成為扶持住房租賃市場發展、促進市民待遇均等化的一重要舉措。

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崔俊傑說,“房住不炒”的障礙之一是租購不同權。

搭建“租購同權”的平臺,使得房東和租客處於相同的法律地位和享有同樣的權利,有利於使租房切實成為實現“住有所居”的途徑。

住建部有關負責人說,將通過立法,明確租賃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建立穩定租期和租金等方面的制度,逐步使租房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與買方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構建多層次住房體系 實現百姓“住有所居”

重慶江北區壓配廠的職工薛妹今年搬進了一套83平方米的兩室兩廳的新房子裡,而自上世紀70年代起,她就一直住在壓配廠分給她的老房子裡。

棚戶區改造圓了薛妹的“新居夢”,更令她滿意的是,搬進新家不但沒有花錢,還獲得幾萬元的補償,得以完成房子的裝修。

近年來,越來越多百姓搬進安居房,住進公租屋。實際上,過去8年間,棚戶區改造已經使8000多萬居民“出棚進樓”,困難群眾的住房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

當前,全國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已達40.8平方米,在此基礎上,我國正著力構建高端有市場,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的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2018年—2020年將再改造各類棚戶區1500萬套,到2020年要基本完成現有城鎮棚戶區改造任務。

落實住房保障和棚戶區改造的相關政策是從供給端發力進行房地產調控的一個重要方面。

對於未來的房地產調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任興洲說,不但要在需求端發力,抑制投機需求,還要在供給側加強政策調控,落實住房保障和棚戶區改造的相關政策,並著力發展租賃住房市場。

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說,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實現“住有所居”的小康夢,必須建立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和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兩個體系,構建樂居、康居、安居、廉居的住房制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