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鎮國之寶”30萬大洋都沒買走,日本人沒搶走,倒是毀在郭沫若手裡

中國古代文明璀璨多姿,不僅是給中國,更是給世界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在世界各國的博物館裡,都有中國的古文物,在中國孱弱的時期,這些外國人對中國古文物一直充滿覬覦。

我們中國有一件“鎮國之寶”,這個寶貝是無意中發現的,比起發現時更艱難的是藏匿它的過程,因為它被發現的時候是一九三九年,中國還在打仗,為了避免日本人發現這個寶物,大家帶著它東躲西藏。

吳培文是廈門大學聲樂碩士學導師,他被譽為“護鼎英雄”,因為這個鼎他走入了大眾視線。

後母戊鼎是現在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本來叫“司母戊鼎”後來改的名,

這個鼎一開始是被吳培文的叔伯哥哥下地幹活的時候發現的,他們家族用了三個晚上,將這個物件從十三米深的地下挖出來,直覺告訴他們,這個銅跡斑斑的大物件是珍貴的寶物,他們第一個反應就是,這件事情一定不能讓日本人發現。

這個鎮國之寶製造非常精細,

它源于商代,鼎上刻著雷紋、龍、饕餮,象徵著貴族王室的身份。

也有人說吳培文的哥哥不是在地裡幹活發現的,而是掘了人家的祖墳,也就是盜墓,他用洛陽鏟探到幾十米碰到一個很硬的物體,洛陽鏟卷了刃,這才叫來村民幫忙。

後來他們果然挖到青銅器,吳培文知道青銅器是國之重器,十分珍貴,所以他們馬上把鼎抬出來,連夜抬回家放在馬廄裡,挖好的坑用土填平。

幾十個人抬著一個大傢伙,這事不可能沒人看見,消息傳了出去,北京最大的古董商蕭寅卿帶著保鏢來了,說願意出30萬大洋購買,30萬當時是個天價。

蕭寅卿說要把大鼎分解成八塊,不然他也沒辦法搬運回去。眾人弄了鋸子、錘子,努力拆卸鼎,

他們一邊拼命幹活,一邊怕蕭寅卿變卦,拆了半天隻拆下一隻耳朵。他們面面相覷,都不敢再拆了,怕拆壞了,蕭寅卿說沒帶這麼多錢,他們害怕他回家後錢不給了,所以決定不拆了,這鼎不賣了。

再者他們也很愧疚,覺得國家的文物,竟然讓他們這麼糟蹋了,於是吳培文將大鼎藏回馬廄,鼎的耳朵給了他堂哥,讓他保管。

抗戰時期漢奸將這件事情說出去,日本人就到了村裡來找這個寶貝,

武官村的村民也很聰明機智,沒跟日本人硬來,而是花錢買了個長得差不多的,刻著銘文的仿造品,將這個假冒的冒牌貨放在馬廄裡,把真實的寶貝放在糞坑中。

日本人以為冒牌貨的真的,再說他們也不願意碰沾滿糞的真品,青銅器就逃出生天。

日本人高興的帶著“冒牌貨”走了,國家文物也得到了保護。

抗戰勝利後,這個鼎成了某軍官生意宴會的“座上賓”,這個重要人物很喜歡這個鼎,還想帶走它,結果沒帶成,畢竟鼎太大了,運輸不方便。

後來這個大鼎留在中國,並且保存完好。考古學家郭沫若很喜歡這個大鼎,忙著給它起名字,破譯鼎上的文字,他認為鼎後的文字是“司母”、“司母戊”,結果錯了,那個字根本不是郭老說的那樣,所以郭沫若真是“毀文不倦”。

甲骨文記載,“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後妃婦妌的廟號,鼎腹內有一些銘文,通過銘文可以得知,大鼎是商王武丁的兩個兒子祭祀他們的母親而製成的。郭沫若認為,“司”是“祭祀”,所以是“司”,但其實這個字是“後”,意思是“了不起、受人尊敬”,“後”是“皇天后土”的意思。

後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鼎後文字是“後母戊鼎”,最終這個名字被確立下來。

就這樣,一個不會動的青銅器,歷經滄桑,終於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成為國之重器。

日本人高興的帶著“冒牌貨”走了,國家文物也得到了保護。

抗戰勝利後,這個鼎成了某軍官生意宴會的“座上賓”,這個重要人物很喜歡這個鼎,還想帶走它,結果沒帶成,畢竟鼎太大了,運輸不方便。

後來這個大鼎留在中國,並且保存完好。考古學家郭沫若很喜歡這個大鼎,忙著給它起名字,破譯鼎上的文字,他認為鼎後的文字是“司母”、“司母戊”,結果錯了,那個字根本不是郭老說的那樣,所以郭沫若真是“毀文不倦”。

甲骨文記載,“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後妃婦妌的廟號,鼎腹內有一些銘文,通過銘文可以得知,大鼎是商王武丁的兩個兒子祭祀他們的母親而製成的。郭沫若認為,“司”是“祭祀”,所以是“司”,但其實這個字是“後”,意思是“了不起、受人尊敬”,“後”是“皇天后土”的意思。

後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鼎後文字是“後母戊鼎”,最終這個名字被確立下來。

就這樣,一個不會動的青銅器,歷經滄桑,終於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成為國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