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秦帝國崛起,利用綏靖政策消滅敵人有生力量

在楚國背後開闢“第二戰場”

秦惠文王去世,張儀在秦國的好日子算是到頭了。

作為戰國最強的縱橫家,張儀為秦國制定的連橫之策,主要是要分化瓦解關東六國在強秦威脅下可能的聯盟。在惠文王去世前,張儀已經說服楚國、趙國、韓國、燕國等一起與秦國連橫,對抗齊國。但是由於繼位的秦武王是個武夫,在太子時代就不喜歡憑三寸不爛之舌爭天下的張儀。結果張儀只能躲到魏國。

但是秦武王也不是等閒之輩,在他繼位時,

秦國已經重創楚國,同時三晉的魏國和韓國已經被嚴重削弱,而趙武靈王雖然不是簡單角色,卻正專心與齊國爭奪燕地。因此秦武王有機會趁六國忙於自身發展,而奪取進入中原關鍵的韓國宜陽,並且進一步鞏固在義渠和巴蜀等地取得的利益。

雖然通常被認為是一介武夫,但事實上秦武王在大戰略方面是相當聰明的。他將越國這個久處戰國大勢之外的國家拉了進來,

約定秦越夾攻楚國。這一手等於在楚國背後開闢“第二戰場”,使得楚國陷入兩面夾攻,疲於奔命。而秦國進一步獲得了外線優勢。這一手在近現代戰爭中也經常被採用。例如在拿破崙戰爭時期,英國派兵支援西班牙反法勢力,就迫使法國將大量兵力投入這一方向。

逼迫三晉及燕國合縱攻齊

隨後,秦國交替攻擊楚國、三晉,逐漸奪取楚國的巫郡和黔中郡,徹底削弱了楚國。

而齊國因為楚國背叛,聯合三晉攻楚,實際上是沒有看清主要敵人的昏招。事實上,此時三晉與齊國仍有相當戰鬥力。如果組織得當,還是有可能威脅秦國的。

尤其是齊國,此時已經逐漸壓服了楚國、韓國。楚懷王為了緩和齊楚關係,將太子橫送到齊國做人質,

結果這一行為惹怒了秦國。西元前298年,秦國背信棄義將楚懷王騙到秦國扣押起來,這樣一來刺激了關東六國。而陳軫則在這個時候回到老家齊國,向齊湣王鼓吹“合縱”,齊國聯合韓魏合縱抗秦,而秦國的盟友趙國和宋國則作壁上觀,導致齊韓魏合縱聯軍在與秦國於函谷關對峙三年後破關而入,迫使秦國將今天屬於山西臨汾的武遂還給韓國,又將封陵還給魏國。

隨後,齊國因為消滅宋國,一時間震動天下,史稱“兩逼三晉,吞併周氏,有取代天子之勢”。在這種情況下,秦國在西元前284年逼迫三晉及燕國與自己合縱攻齊,通過濟西之戰重創齊國,而且消耗了三晉的軍事力量。經過濟西慘敗,雖然有田單光復齊國,但齊國至此元氣大傷,再也不能採取連橫與秦國爭奪天下。其他五國也不可能組成真正意義上的合縱與秦國對抗。

魏冉和整個宣太后家族卻把持朝政

但是此時,秦國尚不能徹底橫掃六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秦國統治階層私心雜念太重。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是四次擔任秦相的穰侯魏冉。魏冉上位,主要在於他是外戚,是宣太后兄弟中最有能力的。作為一名統帥,魏冉的功勳赫赫,同時,他也有識人之明,秦國的戰神白起,便是由魏冉提拔的。

但是作為外戚,魏冉和整個宣太后家族卻把持朝政,將從關東六國奪取的財富和封地都歸入自己控制之下。無論是佔領楚國郢都,辟為南郡,還是攻擊三晉,魏冉的財富和封地每一次都隨之擴展。有些時候,魏冉也會受到六國的蠱惑,在有勝算的情況下自行撤圍,例如秦昭王三十二年(西元前275年),魏冉圍攻大樑,卻在須賈蠱惑下撤圍而去。兩年後他與白起先攻三晉,然後又逼迫趙國去攻擊齊國,這本是破壞合縱的好計策。但因為齊襄王和蘇代巧舌如簧,魏冉竟直接撤兵回國,放棄作戰。

魏冉的我行我素,也反映了秦國此時缺乏大戰略的統一原則。“連橫”政策在齊楚已經被削弱的情況下,需要被新的政策所替代,那就是將六國作為統一體予以打擊和征服。

“遠交近攻”,利用“綏靖主義”

當然,想要修改政策,首先要除去既得利益階層的掣肘。西元前271年,掌握秦國大權的魏冉為了擴大自身封地,派軍越過韓魏去攻擊齊國的剛壽地區,希望將這片區域併入自己的封地陶邑。這一行動對秦國征服關東六國的目標,毫無意義,僅是為了滿足魏冉自己的貪欲。好在從魏國入秦的范睢及時向秦昭王提出“遠交近攻”的原則,即奪取的每一寸土地都必須可靠地為秦國所控制。同時,針對秦國此前大量軍事勝利卻沒能摧毀六國軍事基礎的問題,范睢提出了“毋獨攻其地而攻其人”,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重點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原則。

“遠交近攻”相對于此前秦國的連橫之策,更著眼於具體戰略目標的制定。由於此時六國大多由無能權臣把控朝政,秦國可以用文武手段欺騙不直接接壤的國家對秦國的入侵行動採取“綏靖主義”,而隨著秦國將鄰國吞併,國力大幅度提升,再對偏安一方的齊燕等進行打擊,就會手到擒來。而在戰國時期,不知曉遠交近攻原則導致失敗的例子很多,例如魏文侯就曾經越過趙國去攻打中山國,結果沒占到任何便宜。

而從守勢一方來看,綏靖主義絕對是姑息養奸。二戰之前英法坐擁強大兵力,卻放任甚至協助納粹德國吞併鄰國捷克和奧地利,當1940年德國轟炸機光臨英國時,英國人終於被迫吞下自釀的苦酒。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日本侵華戰爭中,美國為首的列強坐視中國慘遭侵略,結果在幾年後日本對東南亞和夏威夷進行偷襲,美英等國不得不付出巨大代價才最終擊敗日軍。

外交與軍事的組合拳

當然,即便秦國擁有強大國力,連橫以及遠交近攻等外交和大戰略策略也運用較為得當,戰爭中仍充滿了各種波瀾和反復。在長平重創趙國之後,秦國很快就在邯鄲城下遭遇了合縱聯軍的逆襲,竟然一路被追擊到河西之地,才勉強穩住陣腳。但這次合縱已經是六國的最後閃光,因為此時三晉凋敝,楚弱齊破,六國即便有心聯合攻秦,也難以突破函谷關和黃河天險,真正威脅到秦國本土。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秦始皇掃六合,實際上是對此前百年秦國歷代耕耘的一個總收割。秦國從春秋時代開始,就有意無意地通過擴大國土面積和人口提升國力,在掌握巴蜀之後,實力已超過其他六國。此外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獲得了更強的動員能力,軍隊組織也更為優秀。以總體戰的角度來看,秦國的優勢遠超過三家分晉之後的趙魏韓,也要優於齊國和楚國。而且秦國偏處西陲,不容易陷入多線作戰。

而無論是連橫還是遠交近攻,包括“毋獨攻其地而攻其人”的原則,都是從外交和戰略角度進一步削弱敵人,放大自身優勢。合理的戰略加上總體戰的國力優勢,保證秦國即便在統一戰爭中犯一些錯誤,甚至遭遇少數幾次慘敗,仍然能夠保證取得最終的勝利。

但是此時,秦國尚不能徹底橫掃六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秦國統治階層私心雜念太重。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是四次擔任秦相的穰侯魏冉。魏冉上位,主要在於他是外戚,是宣太后兄弟中最有能力的。作為一名統帥,魏冉的功勳赫赫,同時,他也有識人之明,秦國的戰神白起,便是由魏冉提拔的。

但是作為外戚,魏冉和整個宣太后家族卻把持朝政,將從關東六國奪取的財富和封地都歸入自己控制之下。無論是佔領楚國郢都,辟為南郡,還是攻擊三晉,魏冉的財富和封地每一次都隨之擴展。有些時候,魏冉也會受到六國的蠱惑,在有勝算的情況下自行撤圍,例如秦昭王三十二年(西元前275年),魏冉圍攻大樑,卻在須賈蠱惑下撤圍而去。兩年後他與白起先攻三晉,然後又逼迫趙國去攻擊齊國,這本是破壞合縱的好計策。但因為齊襄王和蘇代巧舌如簧,魏冉竟直接撤兵回國,放棄作戰。

魏冉的我行我素,也反映了秦國此時缺乏大戰略的統一原則。“連橫”政策在齊楚已經被削弱的情況下,需要被新的政策所替代,那就是將六國作為統一體予以打擊和征服。

“遠交近攻”,利用“綏靖主義”

當然,想要修改政策,首先要除去既得利益階層的掣肘。西元前271年,掌握秦國大權的魏冉為了擴大自身封地,派軍越過韓魏去攻擊齊國的剛壽地區,希望將這片區域併入自己的封地陶邑。這一行動對秦國征服關東六國的目標,毫無意義,僅是為了滿足魏冉自己的貪欲。好在從魏國入秦的范睢及時向秦昭王提出“遠交近攻”的原則,即奪取的每一寸土地都必須可靠地為秦國所控制。同時,針對秦國此前大量軍事勝利卻沒能摧毀六國軍事基礎的問題,范睢提出了“毋獨攻其地而攻其人”,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重點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原則。

“遠交近攻”相對于此前秦國的連橫之策,更著眼於具體戰略目標的制定。由於此時六國大多由無能權臣把控朝政,秦國可以用文武手段欺騙不直接接壤的國家對秦國的入侵行動採取“綏靖主義”,而隨著秦國將鄰國吞併,國力大幅度提升,再對偏安一方的齊燕等進行打擊,就會手到擒來。而在戰國時期,不知曉遠交近攻原則導致失敗的例子很多,例如魏文侯就曾經越過趙國去攻打中山國,結果沒占到任何便宜。

而從守勢一方來看,綏靖主義絕對是姑息養奸。二戰之前英法坐擁強大兵力,卻放任甚至協助納粹德國吞併鄰國捷克和奧地利,當1940年德國轟炸機光臨英國時,英國人終於被迫吞下自釀的苦酒。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日本侵華戰爭中,美國為首的列強坐視中國慘遭侵略,結果在幾年後日本對東南亞和夏威夷進行偷襲,美英等國不得不付出巨大代價才最終擊敗日軍。

外交與軍事的組合拳

當然,即便秦國擁有強大國力,連橫以及遠交近攻等外交和大戰略策略也運用較為得當,戰爭中仍充滿了各種波瀾和反復。在長平重創趙國之後,秦國很快就在邯鄲城下遭遇了合縱聯軍的逆襲,竟然一路被追擊到河西之地,才勉強穩住陣腳。但這次合縱已經是六國的最後閃光,因為此時三晉凋敝,楚弱齊破,六國即便有心聯合攻秦,也難以突破函谷關和黃河天險,真正威脅到秦國本土。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秦始皇掃六合,實際上是對此前百年秦國歷代耕耘的一個總收割。秦國從春秋時代開始,就有意無意地通過擴大國土面積和人口提升國力,在掌握巴蜀之後,實力已超過其他六國。此外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獲得了更強的動員能力,軍隊組織也更為優秀。以總體戰的角度來看,秦國的優勢遠超過三家分晉之後的趙魏韓,也要優於齊國和楚國。而且秦國偏處西陲,不容易陷入多線作戰。

而無論是連橫還是遠交近攻,包括“毋獨攻其地而攻其人”的原則,都是從外交和戰略角度進一步削弱敵人,放大自身優勢。合理的戰略加上總體戰的國力優勢,保證秦國即便在統一戰爭中犯一些錯誤,甚至遭遇少數幾次慘敗,仍然能夠保證取得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