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First影展Day5|《米花之味》:日影風格的民族電影

先插播一份獲獎名單:

《小寡婦成仙記》獲得最佳劇情片,其導演蔡成傑拿到最佳導演,可以說是很厲害了。馬莉的《囚》獲得最佳紀錄片,也是實至名歸。特別期待能看到這些優秀影片~

PS:這兩部影片在我們之前的觀影手記系列中都有詳細介紹,也是馬故淵同學強烈推薦的好片。大家可以去回顧一下~

今天看了兩部蠻有意思的電影,而且從21號開始,今天是來看電影的人是最多的一天。這兩部電影分別是《強尼·凱克》和《米花之味》。

精彩紛呈,各有千秋。

1

《強尼·凱克》

這部臺灣電影入圍了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情片。當我觀看時的第一感覺是,真的非常流暢,非常穩,非常大師風範了,很難相信這是處☆禁☆女作。

首先,演員的表演極度自然,仿佛攝像機不存在。其次,導演有意地展現人物與環境的關係,

人物是真實地生活於這一個個城市空間中的,用環境去寫人物。我沒聽映後,不知道導演有沒有提到自己參考的影片,但就我提到的這兩種手法來說,某種程度上是在繼承楊德昌。

然而,為什麼我只給了三星半呢?因為這部影片的細節太瑣碎了,

壓過了主線,甚至可以說是沒有故事情節,觀眾只能在吉光片羽中尋找影片的主題。這種無情節在日影裡並不少見,可日影的散漫生活總給人一種或可愛,或回味悠長的感覺。這部片子尚缺乏了這股氣質。

對於冷漠的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相會,導演更多是在進行著劇作上的想像。這就是為什麼,儘管導演已經盡其所能讓演員和臺詞生活化了,影片依然不會很真實動人的原因。

當然,劇本上這種爐火純青的處理方式很難,需要很久很久的練習。而導演有了這樣一部片子的基礎,假以時日,一定會有很精彩的作品呈現。

2

《米花之味》

這部影片入圍了威尼斯,所以退出了西寧的競賽單元。我是在前幾日幾位小夥伴的大力推薦之下,

棄掉了同一時間段的《中國梵古》來看了這部有著濃濃傣族風情的片子。看完以後長歎,太別致了,太可愛了。

這是一部講述留守兒童和媽媽之間關係的故事,但完全不是悲情向的。女孩愛玩手機/網路遊戲,愛撒謊,還偷寺廟的錢,跟老師唱反調,和同學鬧矛盾,整個一個問題兒童。然而母親沒有強硬,她只是找了女兒一夜,在網吧門口等了女兒一夜,當同學向她告狀時堅定地站在自己女兒這一邊,然而私下裡卻讓女兒認錯。

甚至當女孩的好閨蜜得了紅斑狼瘡這樣嚴重的疾病時,影片的基調仍然不是喪的。女孩用一塊床單向閨蜜“變”出了她朝思暮想在外打工的父母,甚至有種喜劇感。而當閨蜜去世以後,沒有眼淚,女孩和母親還有族人一起向佛祖跳舞祈福。生離死別的傷痛,母女的隔閡,因為影片最後的一場由佛祖石像見證的傣族舞蹈而溶解,化為無盡的詩意。

這不僅是一部鄉村電影,也是一部民族電影。不光是鄉村裡留守兒童的問題,更有一個民族如何保持其獨特性的文化自尊的問題。在這一點上,影片表現得極其真實。不僅可以看到傣族的孩子們在寺廟門口舉著手機蹭wifi玩遊戲,甚至連婚禮都是穿著西方的婚紗在中國寺廟裡舉行。那麼傣族還如何是傣族呢?導演沒有控訴漢族文化的入侵,而是真實展現這種入侵的同時,表現得很樂觀。你看,他們保留著獨特的歌舞,節日還有“米花”這種食物,來渡過那些痛苦酸辛。

“米花之味”讓人想起《茶之味》《秋刀魚之味》。這位受到日影強烈影響的導演,找到了一條獨特的描寫民族鄉村的途徑。

文字編輯:葉心疼;版式編輯:小魚

和同學鬧矛盾,整個一個問題兒童。然而母親沒有強硬,她只是找了女兒一夜,在網吧門口等了女兒一夜,當同學向她告狀時堅定地站在自己女兒這一邊,然而私下裡卻讓女兒認錯。

甚至當女孩的好閨蜜得了紅斑狼瘡這樣嚴重的疾病時,影片的基調仍然不是喪的。女孩用一塊床單向閨蜜“變”出了她朝思暮想在外打工的父母,甚至有種喜劇感。而當閨蜜去世以後,沒有眼淚,女孩和母親還有族人一起向佛祖跳舞祈福。生離死別的傷痛,母女的隔閡,因為影片最後的一場由佛祖石像見證的傣族舞蹈而溶解,化為無盡的詩意。

這不僅是一部鄉村電影,也是一部民族電影。不光是鄉村裡留守兒童的問題,更有一個民族如何保持其獨特性的文化自尊的問題。在這一點上,影片表現得極其真實。不僅可以看到傣族的孩子們在寺廟門口舉著手機蹭wifi玩遊戲,甚至連婚禮都是穿著西方的婚紗在中國寺廟裡舉行。那麼傣族還如何是傣族呢?導演沒有控訴漢族文化的入侵,而是真實展現這種入侵的同時,表現得很樂觀。你看,他們保留著獨特的歌舞,節日還有“米花”這種食物,來渡過那些痛苦酸辛。

“米花之味”讓人想起《茶之味》《秋刀魚之味》。這位受到日影強烈影響的導演,找到了一條獨特的描寫民族鄉村的途徑。

文字編輯:葉心疼;版式編輯: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