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醫家」一縷書香|回歸經典撥迷霧 以手指月指非月

• 綿延數千年的中醫歷史上,中醫書籍浩如煙海,古人曰:“書猶藥也,

善讀之可以醫愚”,與醫書為友,與醫書為伴,在好醫書中行走,讓我們和“中醫家”一起感受千年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先賢醫案的精妙入微,聆聽當代明師的諄諄教誨,為萬千中醫人和中醫愛好者開啟一扇善讀之門,此謂之“每週一縷書香”之 初衷:立命守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寄望百載,中醫中興。

• 沏上一壺清茶,在縷縷輕霧中捧起一本醫書,縱橫開闔,品味著理法方藥,

品讀每一個醫案。半日臨證,半日讀書,書香悠悠,茶香繚繞,這種溫馨的感覺,可好?

(本欄目在中醫家APP內每週週一首發,週二中醫家公眾帳號可見,再次日各大平臺可見,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中醫家”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醫家)

導 讀

“讀經典,做臨床”是中醫人成長成才的必由之徑,但經典的言簡意奧很容易讓初學者無所適從,他們不能安心於經典,反而熱衷於各種稀奇古怪的學說,

學的越多,離道越遠,漸漸在思維上蒙上了揮之不去的重重迷霧。

經典是內功心法,只有練好了心法,才能成就上乘功夫。為了説明大家撥開迷霧,重新認識經典的價值,本期中醫家《每週一縷書香》為大家推薦的是《撥開迷霧學中醫——重歸中醫經典思維》。

作者簡介

王偉,山東中醫藥大學傷寒專業碩士畢業生,著名青年中醫。

本科時就開始苦讀古籍,

除了在校學習外,曾四處拜訪民間“高人”,但卻發現所謂高人只是憑藉“一小絕招”行醫,療效並不穩定。後來又學習各派各法,但在治療時始終沒有達到穩定的療效。經過反思,最終回歸靜心研讀中醫經典。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直至發現了《靈樞經》人迎氣口脈法,終於突破針灸理論瓶頸和《傷寒論》陰陽理論體系。

畢業後,勤於臨證,深入醫經、四書、老莊、佛經等國學典籍,一以貫之,

日新不已,日診百餘人,而於《難經》五行、《素問》五運六氣體系繼有創見。

提要鉤玄

《撥開迷霧學中醫——重歸中醫經典思維》是作者根據自己讀經典的體會,領會經典所傳的“天地之道”。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交感萬物化生,四季變換中有四象,春為少陽、夏為太陽、秋為太陰、冬為少陰,由陽轉陰、由陰轉陽之際為陽明、厥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身小天地的氣血陰陽變化也是如此。

天人合一,人身和天地運行的狀態不相符合則為病,故而有六經病。

陽氣入的多,為三陽病;陰氣出的多,為三陰病。在具體辨別上,採用人迎寸口脈法,“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關於人迎寸口的定位,從王叔和《脈經》中“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寸口”之說,驗之臨床,真實可信。

書中從六經脈證、《神農本草經》藥物談、張仲景常用中藥分析……一路講解下來,理法方藥貫穿一線。在針刺上,第七章《略談中的針刺》,從經絡的選擇、穴位的選定、針刺深淺、補瀉手法、留針時間、養護禁忌等方面詳細分析,一步一步引領讀者,深入體會古人的思維模式。

每章末還設有同學提問,為大家在學習經典過程中的疑問答疑解惑。

書中反思了中醫理論的迷霧的原因:社會浮躁、思維與古人相左,而撥開迷霧的方法是:放空知見,回歸經典!正如作者所說,“我們勤習《黃帝內經》所言之天地道理,以及一些診察與糾正人體偏差的法,將這些理與法不斷的加強,則于看病之時不需特意思考而自然浮現。我們勤習《傷寒論》所言的各病治法與處方,體會每種病證之間的差異,每個方劑之間的差異,將這些了然於胸,臨床靈活選方。我們勤習《神農本草經》,體會常用藥之間的微小差異,熟練掌握每味藥的偏性,臨床精准選藥。中醫療效的好壞,關鍵取決於這基本功的扎實與否,即理法方藥的精深掌握程度,基本功越扎實,臨床療效就越好。”

緣 起

學醫多年,回想這一路走來非常辛苦。經歷過“獨上高樓”的孤獨,“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堅持,最後終於體會到“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喜悅。

在學醫的前三年,我遍覽古書,凡是有名的中醫書無一不讀,當時便有“學醫三年,自謂天下無不治之症”的豪情壯志,認為自己滿腹經綸,醫術已經很高,並非常驕傲與自己成功治療的幾個親人朋友的病例。但在後來出診中有很多複雜的病卻讓我無從下手,甚至一個簡單的感冒咳嗽,開方都不能必驗。

為了提高醫術,我便四處遍訪民間高人,結果發現大部分民間醫生僅憑一小絕招以行醫,而療效穩定的民間中醫卻很難訪到。

之後我又看了一些火神派的書,這些書燃起了我內心的狂熱,自謂“只要會用附子,天下無不治之大病”。剛開始我信心滿滿,但不久之後又遭到了打擊,很多病越治越重,我當時堅信這是“排病”反應,這種盲目的狂熱持續了半年。後來我經過反思發現,雖然治療有效率較高(很多人都說整體感覺有效),但是治癒率卻很低,很多病人成了“職業病人”,定期吃藥成為他們必須做的工作,不吃附子就難受。此非我的追求,我從這個“門派”跳脫出來,又開始研究學習另外的“門派”。

這期間我接觸過五運六氣、圓運動、子午流注、董氏奇穴、性理療法、漢方醫學、道醫、周易等,但在治療病人時卻始終沒有達到穩定的療效。這時我充分體會到“行醫三年,方知天下無可用之方”。

為了真正明瞭中醫之道,我放下所有學過的知識,又用了三年的時間唯讀經典和與經典相關的文獻,這期間我很少與同行交流中醫,儘量不參加中醫社團活動,只是精心苦讀。

在這三年裡,我被很多同學當成另類,很少有人理解我每天捧著《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在讀什麼,當別人炫耀他們的新發現或治好的特殊病例時,我總保持沉默。在痛苦的學習經典過程中,我經過了無數個如撥雲見日般的狂喜,終於能夠將《內經》中的方法實踐於臨床,並小有所成。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體會到中醫之道一直在經典之中,感悟到中醫經典的偉大智慧,亦體會到了古人傳承醫道的良苦用心。

現在回想起自己的學醫經歷,真是“瘋三年,癲三年,瘋瘋癲癲又三年”。每個學中醫的人都要鼓足勇氣來迎接“瘋癲”的學習經歷。

曾有朋友與我聊天,大談他的中醫理想,他強烈反對西醫與西方文化,將中醫經典奉若神明,言語中全是晦澀玄奧的醫理。從他的言語中可知,任何中醫、任何疾病他都不放在眼裡。聽了他的言論,我只能笑笑,這說明他正在經歷“瘋三年”的過程,只要對自己負責任,早晚會跳出來。

還有的朋友與我聊天,避而不談中醫理論,只談如何治病,談哪個名醫如何欺世盜名,或者垂頭喪氣地說醫不可為而轉談宗教,感歎因果,我只能笑笑,這說明他正在經歷“癲三年”的過程,只要對中醫有信心,早晚會跳出來。

經歷了這些“瘋三年,癲三年”之後的人,就會進入“瘋瘋癲癲的三年”,你會見到有些人讀著讀著中醫經典一拍大腿興奮不已,或者皺著眉頭默默無語一頁一頁地翻書,忘記時間的流逝,這說明他馬上就要步入經典之門了。

在經歷了“瘋癲”之後,我成為了一名執業中醫師,我用臨床療效驗證了經典的偉大。在坐診中,積累了很多細節上的經驗,門診人數由剛開始平均一周只診一人,到如今日診百人,病人多是口口相傳。感謝中醫經典給予我的一切,我非常幸運地初窺了中醫經典的門庭,認識到了經典中所言天地之道的博大與精深,喜悅天天伴隨著我。

獨享快樂是孤單的,快樂必須與人分享才會更快樂。我寫此書的目的是與同愛中醫者共用中醫經典帶給我的快樂,將我從中醫經典中的所得與大家分享,希望正在經歷迷茫的同道,打算學習經典的同道,或是對中醫經典有興趣的同道,能借助本書所管窺的中醫之道,為百姓帶來健康,並由此對讀經典產生樂趣。讓我們一同繼續深入研究經典,傳承中醫之道。

我每天都抑制不住地要對中醫經典說:“謝謝你。”希望讀者讀完此書後能放下忙碌的心,體會學習經典智慧帶來的恬淡。

王偉 2014年2月

策 劃:蘇華龍

美術編輯:朱麗莉

文字編輯:陳劍城

攝影老師:彭婷婷

活動督導:劉建鵬

下期預告:《撥開迷霧學中醫2--《靈柩經》針灸入門》

中醫家,為中醫創造聯結,她是一款專為中醫人量身打造的優秀社區手機APP,由社區、工作室兩大板塊組成,已經影響了幾十萬中醫人的優秀中醫互聯網軟體。

【中醫家社區】旨在打造最大的中醫人自己的專業的交流學習平臺,初入中醫之門的您,在中醫家漫步會偶遇當今中醫明師哦,好學而優秀的中醫人就在中醫家等您。

【中醫家工作室】由名片、問診單、處方助手、醫案、我的患者、手記六大部分組成,致力於幫助中醫從業者隨時隨地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擴展行業人脈,體現自身價值,優秀觀點還有可能收到同行的讚賞。在這裡,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全國臨床高手隨時切磋交流,全國的醫案隨時學習,還有數百本中醫經典書籍,數千味中藥和8萬多中醫處方。

目前【中醫家】優秀的欄目有:《真傳一刻》《每週一縷書香》《中醫人物志》《拍案驚奇》《中醫十萬個為什麼》等,近期將推出更多優秀欄目,真誠邀請您來投稿,稿酬豐厚到賬及時哦。

理法方藥貫穿一線。在針刺上,第七章《略談中的針刺》,從經絡的選擇、穴位的選定、針刺深淺、補瀉手法、留針時間、養護禁忌等方面詳細分析,一步一步引領讀者,深入體會古人的思維模式。

每章末還設有同學提問,為大家在學習經典過程中的疑問答疑解惑。

書中反思了中醫理論的迷霧的原因:社會浮躁、思維與古人相左,而撥開迷霧的方法是:放空知見,回歸經典!正如作者所說,“我們勤習《黃帝內經》所言之天地道理,以及一些診察與糾正人體偏差的法,將這些理與法不斷的加強,則于看病之時不需特意思考而自然浮現。我們勤習《傷寒論》所言的各病治法與處方,體會每種病證之間的差異,每個方劑之間的差異,將這些了然於胸,臨床靈活選方。我們勤習《神農本草經》,體會常用藥之間的微小差異,熟練掌握每味藥的偏性,臨床精准選藥。中醫療效的好壞,關鍵取決於這基本功的扎實與否,即理法方藥的精深掌握程度,基本功越扎實,臨床療效就越好。”

緣 起

學醫多年,回想這一路走來非常辛苦。經歷過“獨上高樓”的孤獨,“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堅持,最後終於體會到“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喜悅。

在學醫的前三年,我遍覽古書,凡是有名的中醫書無一不讀,當時便有“學醫三年,自謂天下無不治之症”的豪情壯志,認為自己滿腹經綸,醫術已經很高,並非常驕傲與自己成功治療的幾個親人朋友的病例。但在後來出診中有很多複雜的病卻讓我無從下手,甚至一個簡單的感冒咳嗽,開方都不能必驗。

為了提高醫術,我便四處遍訪民間高人,結果發現大部分民間醫生僅憑一小絕招以行醫,而療效穩定的民間中醫卻很難訪到。

之後我又看了一些火神派的書,這些書燃起了我內心的狂熱,自謂“只要會用附子,天下無不治之大病”。剛開始我信心滿滿,但不久之後又遭到了打擊,很多病越治越重,我當時堅信這是“排病”反應,這種盲目的狂熱持續了半年。後來我經過反思發現,雖然治療有效率較高(很多人都說整體感覺有效),但是治癒率卻很低,很多病人成了“職業病人”,定期吃藥成為他們必須做的工作,不吃附子就難受。此非我的追求,我從這個“門派”跳脫出來,又開始研究學習另外的“門派”。

這期間我接觸過五運六氣、圓運動、子午流注、董氏奇穴、性理療法、漢方醫學、道醫、周易等,但在治療病人時卻始終沒有達到穩定的療效。這時我充分體會到“行醫三年,方知天下無可用之方”。

為了真正明瞭中醫之道,我放下所有學過的知識,又用了三年的時間唯讀經典和與經典相關的文獻,這期間我很少與同行交流中醫,儘量不參加中醫社團活動,只是精心苦讀。

在這三年裡,我被很多同學當成另類,很少有人理解我每天捧著《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在讀什麼,當別人炫耀他們的新發現或治好的特殊病例時,我總保持沉默。在痛苦的學習經典過程中,我經過了無數個如撥雲見日般的狂喜,終於能夠將《內經》中的方法實踐於臨床,並小有所成。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體會到中醫之道一直在經典之中,感悟到中醫經典的偉大智慧,亦體會到了古人傳承醫道的良苦用心。

現在回想起自己的學醫經歷,真是“瘋三年,癲三年,瘋瘋癲癲又三年”。每個學中醫的人都要鼓足勇氣來迎接“瘋癲”的學習經歷。

曾有朋友與我聊天,大談他的中醫理想,他強烈反對西醫與西方文化,將中醫經典奉若神明,言語中全是晦澀玄奧的醫理。從他的言語中可知,任何中醫、任何疾病他都不放在眼裡。聽了他的言論,我只能笑笑,這說明他正在經歷“瘋三年”的過程,只要對自己負責任,早晚會跳出來。

還有的朋友與我聊天,避而不談中醫理論,只談如何治病,談哪個名醫如何欺世盜名,或者垂頭喪氣地說醫不可為而轉談宗教,感歎因果,我只能笑笑,這說明他正在經歷“癲三年”的過程,只要對中醫有信心,早晚會跳出來。

經歷了這些“瘋三年,癲三年”之後的人,就會進入“瘋瘋癲癲的三年”,你會見到有些人讀著讀著中醫經典一拍大腿興奮不已,或者皺著眉頭默默無語一頁一頁地翻書,忘記時間的流逝,這說明他馬上就要步入經典之門了。

在經歷了“瘋癲”之後,我成為了一名執業中醫師,我用臨床療效驗證了經典的偉大。在坐診中,積累了很多細節上的經驗,門診人數由剛開始平均一周只診一人,到如今日診百人,病人多是口口相傳。感謝中醫經典給予我的一切,我非常幸運地初窺了中醫經典的門庭,認識到了經典中所言天地之道的博大與精深,喜悅天天伴隨著我。

獨享快樂是孤單的,快樂必須與人分享才會更快樂。我寫此書的目的是與同愛中醫者共用中醫經典帶給我的快樂,將我從中醫經典中的所得與大家分享,希望正在經歷迷茫的同道,打算學習經典的同道,或是對中醫經典有興趣的同道,能借助本書所管窺的中醫之道,為百姓帶來健康,並由此對讀經典產生樂趣。讓我們一同繼續深入研究經典,傳承中醫之道。

我每天都抑制不住地要對中醫經典說:“謝謝你。”希望讀者讀完此書後能放下忙碌的心,體會學習經典智慧帶來的恬淡。

王偉 2014年2月

策 劃:蘇華龍

美術編輯:朱麗莉

文字編輯:陳劍城

攝影老師:彭婷婷

活動督導:劉建鵬

下期預告:《撥開迷霧學中醫2--《靈柩經》針灸入門》

中醫家,為中醫創造聯結,她是一款專為中醫人量身打造的優秀社區手機APP,由社區、工作室兩大板塊組成,已經影響了幾十萬中醫人的優秀中醫互聯網軟體。

【中醫家社區】旨在打造最大的中醫人自己的專業的交流學習平臺,初入中醫之門的您,在中醫家漫步會偶遇當今中醫明師哦,好學而優秀的中醫人就在中醫家等您。

【中醫家工作室】由名片、問診單、處方助手、醫案、我的患者、手記六大部分組成,致力於幫助中醫從業者隨時隨地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擴展行業人脈,體現自身價值,優秀觀點還有可能收到同行的讚賞。在這裡,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全國臨床高手隨時切磋交流,全國的醫案隨時學習,還有數百本中醫經典書籍,數千味中藥和8萬多中醫處方。

目前【中醫家】優秀的欄目有:《真傳一刻》《每週一縷書香》《中醫人物志》《拍案驚奇》《中醫十萬個為什麼》等,近期將推出更多優秀欄目,真誠邀請您來投稿,稿酬豐厚到賬及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