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細數蘇聯在二戰中不為人知的五大罪行:與納粹合謀入侵波蘭,製造卡廷慘案萬人死亡!

1.與納粹德國結盟,合夥入侵波蘭

波蘭戰役,被人遺忘的戰役,

在整個歐洲戰場都是被忽視的。每當回憶起它,人們只能回憶這幾個詞語:奧斯維辛,波蘭猶太人,大屠殺和波蘭軍隊的不堪一擊。

1939年9月,德國部隊越過邊界,向波蘭宣戰。隨即,德軍創建了一個新的戰場名詞--閃電戰。德軍的確是以閃電般的速度催垮了波蘭,這個立國剛剛二十一年的東歐國家倒在了納粹的鐵蹄下,十天之內這場戰役的勝負既已確定。9月17日,蘇聯進入波蘭西部邊界。

9月27日華沙淪陷。兩天以後他們的國家被瓜分,德國佔領西部,蘇聯得到了東部。不到一個月,這個歐洲最大的國家之一就在地圖上完全消失。

蘇聯在這場戰爭中扮演了一個十足的侵略者的角色。就在戰前的8月25日,它與德國達成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在其中附帶了瓜分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的秘密條款。二戰結束後,這成為一個無法磨滅的污點。

2.製造秘密殺害數萬波蘭戰俘的卡廷慘案,反誣德國所為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9月17日蘇聯出兵波蘭,駐守波蘭東部地區的波蘭軍警及官員約25萬人被俘。1943年4月13日,納粹德國宣佈在卡廷森林發現被蘇聯殺害的萬具波蘭軍人屍體。蘇聯對此矢口否認,指責德國嫁禍於人,

並同要求查明真相的波蘭在倫敦的流亡政府斷交。1943年9月,蘇軍收復斯摩棱斯克地區,組織反調查,一口咬定屠殺系德國侵略者所為。

二戰結束後,在紐倫堡審判時,蘇聯要求法庭認可蘇聯的調查結論,但未獲得同意。於是,卡廷事件成為歷史上難解之謎,成為波蘇關係中的“歷史空白點”。1990年4月13日,波蘭總統雅魯澤爾斯基訪蘇時,塔斯社承認卡廷事件是“史達林主義的嚴重罪行”。

不過,蘇方當時仍未公開全部真相。到了1992年10月14日,蘇方才把卡廷事件的絕密檔案影本轉交波方。至此,卡廷慘案真相大白。

3.以建立"東方戰線"為由,大肆入侵東、北歐諸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蘇聯在歐洲東部擴大邊界,建立防禦德國侵略的防線。

30年代後期,蘇聯面臨納粹德國侵略的威脅,力圖改善西部邊界的防禦地位。德國入侵波蘭後的1939年9月17日,蘇聯發表聲明,稱波蘭國家已不復存在和要保護波蘭境內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遂出兵波蘭,侵佔波蘭東部並將其併入蘇聯。通過1939年10月~1940年3月的侵略芬蘭的戰爭,蘇聯取得芬蘭部分領土。1939年10月,蘇聯進攻波羅的海邊緣的三國地區。1940年6月,蘇聯增派軍隊,強迫三國改組政府,8月,在蘇聯的政治和軍事威逼下,立陶宛、拉脫維亞、立陶宛更名為蘇維埃共和國,同時加入蘇聯聯合政府。儘管從表面形式上波羅的海三國加入蘇聯“符合法律程式”,實際上是蘇聯強制使用武力佔領的三國。同年6月,蘇聯照會羅馬尼亞政府,以羅馬尼亞統治集團的政策"嚴重威脅蘇聯西南邊界的安全"等理由,要求把比薩拉比亞“歸還”蘇聯,把北布科維納“移交”蘇聯。羅馬尼亞政府無奈,只好接受蘇聯要求,蘇軍佔領上述地區。

東方戰線的建立使蘇聯共增加領土46萬多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萬,西部邊界向西推進約300~400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禦空間,改善了戰略地位,在蘇德戰爭中起到有限的作用。東方戰線的建立反映了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有損於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聲譽。

4.不允許部隊進行合理撤退,數百萬將士無謂陣亡

儘管蘇聯衛國戰爭取得勝利,但史達林不顧士兵的生命,於1942年7月28日頒佈了著名的227號檔,即“一步也不准後退”的命令。文件規定對擅自撤退、擅離職守等臨陣脫逃行為採取極其嚴厲的措施,對前線部隊實行火力督戰。事實上在該命令頒佈以前,史達林就已經這麼做了,最典型的例子是基輔戰役。由於史達林拒絕朱可夫和基爾波諾思提出的戰略性撤退的建議,造成蘇軍近6個集團軍被殲滅,有超過100萬蘇聯紅軍陣亡、被俘或失蹤,整個西南方面軍幾乎不復存在。

5、《縱火者訓命》,無數蘇聯百姓死于自己人之手

關於《縱火者訓命》是後人命名的,原名是1941年11月17日,蘇聯最高統帥部下達的《第0428號》訓令。該訓令藏在前蘇聯檔案館的原件早已被後來的蘇聯領導人銷毀了。訓令大至意思是,要求內務部隊到德國佔領區穿著德國黨衛隊和德軍的服裝去摧毀和焚燒德占區的居民點,殘忍殺害手無縛雞之力的"親德"居民,並留下幾個“證人”以證明德軍是因為蘇聯遊擊隊的襲擊而採用的殘暴報復手段,引發蘇聯(包括蘇聯和白俄羅斯)居民的反德情緒,激發人民加入反對德軍的行列。另外與德軍對陣的前沿縱深40~60公里的居民點,蘇軍集中使用火炮和迫擊炮,使用偵察兵、滑雪兵和遊擊隊,空軍摧毀蘇軍的房屋和建築!

8月,在蘇聯的政治和軍事威逼下,立陶宛、拉脫維亞、立陶宛更名為蘇維埃共和國,同時加入蘇聯聯合政府。儘管從表面形式上波羅的海三國加入蘇聯“符合法律程式”,實際上是蘇聯強制使用武力佔領的三國。同年6月,蘇聯照會羅馬尼亞政府,以羅馬尼亞統治集團的政策"嚴重威脅蘇聯西南邊界的安全"等理由,要求把比薩拉比亞“歸還”蘇聯,把北布科維納“移交”蘇聯。羅馬尼亞政府無奈,只好接受蘇聯要求,蘇軍佔領上述地區。

東方戰線的建立使蘇聯共增加領土46萬多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萬,西部邊界向西推進約300~400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禦空間,改善了戰略地位,在蘇德戰爭中起到有限的作用。東方戰線的建立反映了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有損於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聲譽。

4.不允許部隊進行合理撤退,數百萬將士無謂陣亡

儘管蘇聯衛國戰爭取得勝利,但史達林不顧士兵的生命,於1942年7月28日頒佈了著名的227號檔,即“一步也不准後退”的命令。文件規定對擅自撤退、擅離職守等臨陣脫逃行為採取極其嚴厲的措施,對前線部隊實行火力督戰。事實上在該命令頒佈以前,史達林就已經這麼做了,最典型的例子是基輔戰役。由於史達林拒絕朱可夫和基爾波諾思提出的戰略性撤退的建議,造成蘇軍近6個集團軍被殲滅,有超過100萬蘇聯紅軍陣亡、被俘或失蹤,整個西南方面軍幾乎不復存在。

5、《縱火者訓命》,無數蘇聯百姓死于自己人之手

關於《縱火者訓命》是後人命名的,原名是1941年11月17日,蘇聯最高統帥部下達的《第0428號》訓令。該訓令藏在前蘇聯檔案館的原件早已被後來的蘇聯領導人銷毀了。訓令大至意思是,要求內務部隊到德國佔領區穿著德國黨衛隊和德軍的服裝去摧毀和焚燒德占區的居民點,殘忍殺害手無縛雞之力的"親德"居民,並留下幾個“證人”以證明德軍是因為蘇聯遊擊隊的襲擊而採用的殘暴報復手段,引發蘇聯(包括蘇聯和白俄羅斯)居民的反德情緒,激發人民加入反對德軍的行列。另外與德軍對陣的前沿縱深40~60公里的居民點,蘇軍集中使用火炮和迫擊炮,使用偵察兵、滑雪兵和遊擊隊,空軍摧毀蘇軍的房屋和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