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傳教士不堪酷刑折磨終棄教,兩弟子遠赴東洋調查陷囹圄

這是今年入圍了奧斯卡最佳攝影的一部電影,講述了兩位葡萄牙耶穌會教士洛特裡哥 (安德魯加菲爾德 飾)、卡爾倍 (亞當·德賴弗 飾),為了調查前往長崎的費雷拉神父的下落,

自願前往日本尋找費雷拉神父 (連姆·尼森 飾),只是在日本幕府實施禁教的年代,日傳教士遭到驅逐,信奉天主教的日本教民備受欺壓,兩人的傳道之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影片《沉默》改編自日本著名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目前豆瓣評分7.7,僅有5628人看過此片並參與評價。

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在讀過遠藤周作的原著小說後,策劃將近 30年才如願完成新作《沉默》,故事設定在這個年代,也在李安導演的牽線下,劇組遠渡重洋移師臺灣。

《沉默》號稱全片皆在臺灣取景拍攝,與李安導演合作多年的墨西哥攝影師 Rodrigo Prieto,鏡頭確實捕捉到臺灣與眾不同的山水景致,樹林、溪流、海浪、煙霧仿佛都有各自的生命與故事。

而作為馬丁史柯西斯的畢生圓夢作品,《沉默》是一部讓人難以忽視的不朽之作,卻也讓人感到無比難受,電影將觀眾推入宛若煉獄的處境,絲毫不挖掘出一絲光明,然後填塞一連串的疑問、觀點、感受、以及情緒。

《沉默》的開場,煙霧繚繞的地熱湧泉,雲霧讓銀幕呈現出曖昧、瞬息萬變的美感,

而煙霧之中有一隊人行走著,這顆長鏡頭真的是十足的沉默,唯獨透過影像的流動,將觀眾吸入光影之中。

馬丁史柯西斯的作品往往以精准選歌著稱,同時他本人也是音軌調度的大師,《沉默》幾乎一半的鏡頭皆是安穩無聲的呈現,

即便有聲音收入,音軌也僅僅留下木頭燃燒聲、海浪拍打、微風吹拂過草叢的聲音,寂靜卻讓人目不轉睛,烘托出故事情節中的戲劇張力。

因為無聲,使得刻意加強的音軌力道強烈,電影中骨頭碎裂、鮮血噴灑、失聲尖叫、火焰吞噬屍骨的聲音,都讓人感到毛骨悚然,從聲音之中,觀眾都能感受到角色的痛苦與難受,最後甚至會因為沉默無聲的畫面而感到如坐針氈。

《沉默》的故事相當簡單,兩位傳教士要前往禁地尋找失蹤的神父,電影的前半段先是費雷拉神父的口述,描述著外國傳教士在日本境內的悲慘處境,接著旁白由洛特裡哥接手,透過他偷渡來到日本的所見所聞,描述著當地的風情與壓迫。

當權者對於外來信仰的打壓,就像是看到癌症腫瘤一般,急於切除免留後患,而洛特裡哥對於向上帝禱告所換得的沉默,或是異教徒被打壓時眾人的沉默,幻化成一次又一次的無聲問息,就像是電影對觀眾心中萌生的無解疑惑,人們必須要承受多大的折磨才會崩潰,以至於放棄信仰?若是最終屈服於死亡威脅,是否就是背棄了心中的上帝?是否該不計一切代價也要守護心中的理念?如果是出於不忍與良善而放棄信仰,上帝是否因為寬愛而給予原諒?宗教的本質為何是對自我的折磨?

電影確實有將洛特裡哥與耶穌作為對照的意象,洛特裡哥在這片殘酷土地的佈道旅途,就像當年耶穌身在羅馬的異教迫害,尤其一幕透過水中倒影,洛特裡哥臉孔與耶穌畫像交疊的驚人影像,交錯於寫實與虛擬之間的意識流,最後演變成洛特裡哥喪心病狂的一場戲,一氣呵成、拳拳到肉的舒暢感讓人震撼。

《沉默》有太多太多的情節,都只是讓情節自由發展,讓觀眾自行對情節產生共鳴與投射,不過除了描繪人心對於信仰、理念的矛盾與磨合,電影沒有一昧地批判日本當權者的霸道與蠻橫,確實鎮壓異教的方式相當殘酷,但透過幕府與洛特裡哥的對話,《沉默》設身處地,詮釋出日本當權看待西方文化的觀點。

外來文化侵入式的傳播,導致本土傳統文化的破壞與腐敗,天主教渴望能在世界各處落地生根,只是日本就如沼澤,不只會讓根腐敗凋零,還會讓根無法茁壯生長。《沉默》雖然是好萊塢電影,卻沒有強勢加諸的西方意識形態,而有著設身處地的立場觀點,取得了歷史宏觀的視野高度。

電影多數的鏡頭刻意拉遠觀者與舞臺的距離,卻比強調情感的特寫鏡頭更讓人難以忍受,無聲的沉默則是比刺耳的尖叫更讓人心懸一線。觀賞《沉默》的過程也是一趟觀眾的自我折磨旅程,電影技法投射性太過強烈,使得我們希望有所舉動,或是希望電影能終止苦難、停止折磨,只是電影不曾因此而停下腳步,反而是痛苦更甚的刺激,因為我們正如電影中的角色,都是平凡的血肉之軀,《沉默》很難深受觀眾喜愛,反而讓觀眾情不自禁踏入故事之中、身在其中。

-THE END-

就像是看到癌症腫瘤一般,急於切除免留後患,而洛特裡哥對於向上帝禱告所換得的沉默,或是異教徒被打壓時眾人的沉默,幻化成一次又一次的無聲問息,就像是電影對觀眾心中萌生的無解疑惑,人們必須要承受多大的折磨才會崩潰,以至於放棄信仰?若是最終屈服於死亡威脅,是否就是背棄了心中的上帝?是否該不計一切代價也要守護心中的理念?如果是出於不忍與良善而放棄信仰,上帝是否因為寬愛而給予原諒?宗教的本質為何是對自我的折磨?

電影確實有將洛特裡哥與耶穌作為對照的意象,洛特裡哥在這片殘酷土地的佈道旅途,就像當年耶穌身在羅馬的異教迫害,尤其一幕透過水中倒影,洛特裡哥臉孔與耶穌畫像交疊的驚人影像,交錯於寫實與虛擬之間的意識流,最後演變成洛特裡哥喪心病狂的一場戲,一氣呵成、拳拳到肉的舒暢感讓人震撼。

《沉默》有太多太多的情節,都只是讓情節自由發展,讓觀眾自行對情節產生共鳴與投射,不過除了描繪人心對於信仰、理念的矛盾與磨合,電影沒有一昧地批判日本當權者的霸道與蠻橫,確實鎮壓異教的方式相當殘酷,但透過幕府與洛特裡哥的對話,《沉默》設身處地,詮釋出日本當權看待西方文化的觀點。

外來文化侵入式的傳播,導致本土傳統文化的破壞與腐敗,天主教渴望能在世界各處落地生根,只是日本就如沼澤,不只會讓根腐敗凋零,還會讓根無法茁壯生長。《沉默》雖然是好萊塢電影,卻沒有強勢加諸的西方意識形態,而有著設身處地的立場觀點,取得了歷史宏觀的視野高度。

電影多數的鏡頭刻意拉遠觀者與舞臺的距離,卻比強調情感的特寫鏡頭更讓人難以忍受,無聲的沉默則是比刺耳的尖叫更讓人心懸一線。觀賞《沉默》的過程也是一趟觀眾的自我折磨旅程,電影技法投射性太過強烈,使得我們希望有所舉動,或是希望電影能終止苦難、停止折磨,只是電影不曾因此而停下腳步,反而是痛苦更甚的刺激,因為我們正如電影中的角色,都是平凡的血肉之軀,《沉默》很難深受觀眾喜愛,反而讓觀眾情不自禁踏入故事之中、身在其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