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傳教士不堪酷刑折磨終棄教,兩弟子遠赴東洋調查陷囹圄

這是今年入圍了奧斯卡最佳攝影的一部電影, 講述了兩位葡萄牙耶穌會教士洛特裡哥 (安德魯加菲爾德 飾)、卡爾倍 (亞當·德賴弗 飾), 為了調查前往長崎的費雷拉神父的下落, 自願前往日本尋找費雷拉神父 (連姆·尼森 飾), 只是在日本幕府實施禁教的年代, 日傳教士遭到驅逐, 信奉天主教的日本教民備受欺壓, 兩人的傳道之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影片《沉默》改編自日本著名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 目前豆瓣評分7.7, 僅有5628人看過此片並參與評價。

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在讀過遠藤周作的原著小說後, 策劃將近 30年才如願完成新作《沉默》, 故事設定在這個年代, 也在李安導演的牽線下, 劇組遠渡重洋移師臺灣。

《沉默》號稱全片皆在臺灣取景拍攝, 與李安導演合作多年的墨西哥攝影師 Rodrigo Prieto, 鏡頭確實捕捉到臺灣與眾不同的山水景致, 樹林、溪流、海浪、煙霧仿佛都有各自的生命與故事。

而作為馬丁史柯西斯的畢生圓夢作品, 《沉默》是一部讓人難以忽視的不朽之作, 卻也讓人感到無比難受, 電影將觀眾推入宛若煉獄的處境, 絲毫不挖掘出一絲光明, 然後填塞一連串的疑問、觀點、感受、以及情緒。

《沉默》的開場,

煙霧繚繞的地熱湧泉, 雲霧讓銀幕呈現出曖昧、瞬息萬變的美感, 而煙霧之中有一隊人行走著, 這顆長鏡頭真的是十足的沉默, 唯獨透過影像的流動, 將觀眾吸入光影之中。

馬丁史柯西斯的作品往往以精准選歌著稱, 同時他本人也是音軌調度的大師,

《沉默》幾乎一半的鏡頭皆是安穩無聲的呈現, 即便有聲音收入, 音軌也僅僅留下木頭燃燒聲、海浪拍打、微風吹拂過草叢的聲音, 寂靜卻讓人目不轉睛, 烘托出故事情節中的戲劇張力。

因為無聲, 使得刻意加強的音軌力道強烈, 電影中骨頭碎裂、鮮血噴灑、失聲尖叫、火焰吞噬屍骨的聲音, 都讓人感到毛骨悚然, 從聲音之中, 觀眾都能感受到角色的痛苦與難受, 最後甚至會因為沉默無聲的畫面而感到如坐針氈。

《沉默》的故事相當簡單, 兩位傳教士要前往禁地尋找失蹤的神父, 電影的前半段先是費雷拉神父的口述, 描述著外國傳教士在日本境內的悲慘處境, 接著旁白由洛特裡哥接手, 透過他偷渡來到日本的所見所聞, 描述著當地的風情與壓迫。

當權者對於外來信仰的打壓, 就像是看到癌症腫瘤一般, 急於切除免留後患, 而洛特裡哥對於向上帝禱告所換得的沉默, 或是異教徒被打壓時眾人的沉默, 幻化成一次又一次的無聲問息, 就像是電影對觀眾心中萌生的無解疑惑, 人們必須要承受多大的折磨才會崩潰,以至於放棄信仰?若是最終屈服於死亡威脅,是否就是背棄了心中的上帝?是否該不計一切代價也要守護心中的理念?如果是出於不忍與良善而放棄信仰,上帝是否因為寬愛而給予原諒?宗教的本質為何是對自我的折磨?

電影確實有將洛特裡哥與耶穌作為對照的意象,洛特裡哥在這片殘酷土地的佈道旅途,就像當年耶穌身在羅馬的異教迫害,尤其一幕透過水中倒影,洛特裡哥臉孔與耶穌畫像交疊的驚人影像,交錯於寫實與虛擬之間的意識流,最後演變成洛特裡哥喪心病狂的一場戲,一氣呵成、拳拳到肉的舒暢感讓人震撼。

《沉默》有太多太多的情節,都只是讓情節自由發展,讓觀眾自行對情節產生共鳴與投射,不過除了描繪人心對於信仰、理念的矛盾與磨合,電影沒有一昧地批判日本當權者的霸道與蠻橫,確實鎮壓異教的方式相當殘酷,但透過幕府與洛特裡哥的對話,《沉默》設身處地,詮釋出日本當權看待西方文化的觀點。

外來文化侵入式的傳播,導致本土傳統文化的破壞與腐敗,天主教渴望能在世界各處落地生根,只是日本就如沼澤,不只會讓根腐敗凋零,還會讓根無法茁壯生長。《沉默》雖然是好萊塢電影,卻沒有強勢加諸的西方意識形態,而有著設身處地的立場觀點,取得了歷史宏觀的視野高度。

電影多數的鏡頭刻意拉遠觀者與舞臺的距離,卻比強調情感的特寫鏡頭更讓人難以忍受,無聲的沉默則是比刺耳的尖叫更讓人心懸一線。觀賞《沉默》的過程也是一趟觀眾的自我折磨旅程,電影技法投射性太過強烈,使得我們希望有所舉動,或是希望電影能終止苦難、停止折磨,只是電影不曾因此而停下腳步,反而是痛苦更甚的刺激,因為我們正如電影中的角色,都是平凡的血肉之軀,《沉默》很難深受觀眾喜愛,反而讓觀眾情不自禁踏入故事之中、身在其中。

-THE END-

人們必須要承受多大的折磨才會崩潰,以至於放棄信仰?若是最終屈服於死亡威脅,是否就是背棄了心中的上帝?是否該不計一切代價也要守護心中的理念?如果是出於不忍與良善而放棄信仰,上帝是否因為寬愛而給予原諒?宗教的本質為何是對自我的折磨?

電影確實有將洛特裡哥與耶穌作為對照的意象,洛特裡哥在這片殘酷土地的佈道旅途,就像當年耶穌身在羅馬的異教迫害,尤其一幕透過水中倒影,洛特裡哥臉孔與耶穌畫像交疊的驚人影像,交錯於寫實與虛擬之間的意識流,最後演變成洛特裡哥喪心病狂的一場戲,一氣呵成、拳拳到肉的舒暢感讓人震撼。

《沉默》有太多太多的情節,都只是讓情節自由發展,讓觀眾自行對情節產生共鳴與投射,不過除了描繪人心對於信仰、理念的矛盾與磨合,電影沒有一昧地批判日本當權者的霸道與蠻橫,確實鎮壓異教的方式相當殘酷,但透過幕府與洛特裡哥的對話,《沉默》設身處地,詮釋出日本當權看待西方文化的觀點。

外來文化侵入式的傳播,導致本土傳統文化的破壞與腐敗,天主教渴望能在世界各處落地生根,只是日本就如沼澤,不只會讓根腐敗凋零,還會讓根無法茁壯生長。《沉默》雖然是好萊塢電影,卻沒有強勢加諸的西方意識形態,而有著設身處地的立場觀點,取得了歷史宏觀的視野高度。

電影多數的鏡頭刻意拉遠觀者與舞臺的距離,卻比強調情感的特寫鏡頭更讓人難以忍受,無聲的沉默則是比刺耳的尖叫更讓人心懸一線。觀賞《沉默》的過程也是一趟觀眾的自我折磨旅程,電影技法投射性太過強烈,使得我們希望有所舉動,或是希望電影能終止苦難、停止折磨,只是電影不曾因此而停下腳步,反而是痛苦更甚的刺激,因為我們正如電影中的角色,都是平凡的血肉之軀,《沉默》很難深受觀眾喜愛,反而讓觀眾情不自禁踏入故事之中、身在其中。

-THE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