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的夏天是?粗綠茶?冰西瓜?雲天?知了聲?裙擺?電風扇還是涼白開?

在江南,夏天最大的福利,莫過於吃西瓜。我小時候秋冬季,

水果鋪也有西瓜賣,但大家少買:一則貴,許多時候不是吃不起,只覺得不時不食,“造孽”;二是秋冬的西瓜,吃起來莫名的不甜不脆,紅得也虛情假意,像小時候上臺表演,被老師當臉猛抹一把的粉;三就是氛圍:冬天吃西瓜,透著驕矜不合群,大家都會左右打量你;而且寒,吃不舒服。哪比得上大夏天,渴熱之際,抱著價廉物美的西瓜大啃,酣暢淋漓,汁水橫溢,痛快爽利。

我小時候,

吃西瓜很粗氣:不愛切成一牙一牙,細密密擺開,再使白瓷盤端來。比如托起好大個西瓜,就得粗切大斬,三五刀劃開個樣子,在木桌竹椅上,花棚葡萄架下,蚊香嫋嫋之間,大家搶起來吃,如大碗喝酒般痛快。吃得滿嘴滿手,還經常劃拉到臉上去,彼此看,拍手大笑。西瓜切兩半也好,先使勺子挖中間甜的,漸次往邊上撈。由紅及綠,由甜濃到清淡。吃不過癮的,就刨西瓜皮吃。但一個人吃西瓜,
到底是太孤單了。

沒有榨汁機的年代,若想喝西瓜汁,有個笨法子:西瓜切兩半,拿勺子把裡面的瓤兒一勺勺挖出來了另擱盤裡;挖到後來,半個瓜成了大碗,裡面都是汁水兒,倒出來,把瓜子濾掉,就是很清甜的西瓜汁,越靠近西瓜皮的西瓜汁越清爽解渴。當然,這麼使太麻煩,也只有阿姨大媽們有心思折騰。小孩子,抱住一個西瓜一個勺,再不放手了。

那會兒有個動畫片,

大略講小熊們懶,買完西瓜,不想扛回家,看西瓜是圓的,一路連推帶踢,把它滾回了家。到家一開瓜,瓤盡化為汁水。我見此大悟,對我爸媽建議,可以使這法子制西瓜汁。他倆對視一眼,搖搖頭:這孩子笨起來,真讓人沒法子。

我小時候,鄰居一個孩子,比我更笨得無可救藥。家裡買了一大堆西瓜擱廚房裡,滿地翠綠——那時候家長都愛如此,一口氣買了大堆瓜在家,瓜農也樂得不挨曬,

賣時寧肯打些折送到家,收了錢就能回家啦;家長也樂得買,因為孩子暑假在家,隨時能拿西瓜解渴,真忘了做飯,吃個西瓜就頂一天餓了——我在他家看連環畫,他饞了,說要開個西瓜吃,到廚房裡去了。我親耳聽見刀砍瓜的哢嚓一聲,然後沒動靜了。良久,那位從廚房出來,滿臉疑惑的問我:

“瓜瓤有白的嗎?”

我進去看了眼:是一個冬瓜,被他切成兩半,其中一半,瓜瓤上還缺了一小勺——被他吃了。

以我所見,西瓜解暑,一是確實水分充足、味道清甜,二在於其顏色:一片綠,看著就舒服。比如冬天,陽光淡薄,大家穿得厚實,吃東西很容易正襟危坐起來。繁複儀式和暖色調食物——比如紅燒肉、過油的千層糕、暖紅茶——特別讓人舒適。反之夏天陽光濃烈,正宜開軒面窗,看竹林杉木綠森森,喝碧沉沉涼過了的綠茶,簡衣素行,不拘小節,聽蟬聲喝白粥吃小菜,最容易讓人消暑熱去鬱煩了。比如赤豆和綠豆熬了粥,味道都好,但到夏天,大家就是願意喝清涼綠豆粥。晚飯時不煮米飯,一碗綠豆粥,再吃些家常小菜,也就過去了。

夏天煮粥,宜稀不宜稠,若非為了綠豆粥借綠豆那點子清涼,吃泡飯倒比粥還適宜。粥易入口好消化,但熱著時吃,滿額發汗;稠粥擱涼了吃,凝結黏稠,讓人心頭不快。泡飯是夏天最宜。江南所謂泡飯其實很偷懶,隔夜飯加點水一煮一拌就是了,飯粒分明,也清爽。醫生警告說不宜消化,但比粥來得爽快也是真的。

日本料理裡有種泡飯,是九州地方的風味:小魚幹、小黃瓜絲、紫菜熬成味增湯,擱涼了,澆白米飯上。夏天若被高溫蒸得有氣無力少胃口,就指著這個吃了:鮮濃有味,還涼快;如果有碎芝麻粒,鋪在飯面上再澆湯,更香美入口。

夏末秋初,到螃蟹將來未來,孩子們開始習慣性發饞時,江南阿媽們有種拿手菜,用來配稀飯吃,在我家鄉,這菜叫做“蟹粉蛋”。說來無非是炒雞蛋,但點石成金處是:蛋打開,蛋白蛋黃分開,分別加些香醋,配些薑末。炒功得當的話,嫩蛋清有蟹肉味,蛋黃味如蟹黃,其實都是醋和薑的功勞。擱涼之後,眯眼一看真以為是蟹,吃起來被薑醋二味哄過,可以多吃一晚涼泡飯呢。無錫這裡,夏天生薑常見。大概是怕吃太冷,著了寒,宵夜若喝黃酒,便會加薑絲和冰糖,配螺螄吃。蒜泥白切肉,肉片好了,肥的韌,瘦的酥,蒜泥裡也要薑末,味道略沖,但據說不會著了寒氣。

我吃過的最清涼爽快的夏季拌菜,是西瓜皮。這本是江南人省錢的法門之一:比如哪家買了西瓜,一刀兩半,把紅瓜瓤兒剔去,剩了綠皮;把外層帶紋路綠皮刮掉;剩下的瓜皮,剁片切絲,蘸醬油吃,像是拌萵苣,又比萵苣透著清新爽甜,實在妙絕。當然這加工活不能讓孩子做。我有堂弟自告奮勇處理這個,結果瓜瓤沒處理好,一筷夾起來,連綠帶紅,惹得大家吃兩口就怪叫一聲——想一想,西瓜紅瓤是甜的,蘸了醬油塞嘴裡,得是什麼怪味道?

夏天還宜吃藕。脆藕炒毛豆,下泡飯吃。毛豆已經夠脆,藕則脆得能嚼出“刺”的一聲,明快。生藕切片,宜下酒。糯米糖藕,夏天吃略膩了些,還黏,但就粗綠茶,意外的相配。

我所見過最江南風味的下酒菜,出自金庸《書劍恩仇錄》裡:玉如意勾引乾隆到家來吃宵夜,請他喝女貞紹酒,又端上肴肉、醉雞、皮蛋、肉鬆來。這些菜宜酒宜茶,夏天下粥也可以:肴肉凝脂如水晶,妙在鮮韌而且涼,不膩;醉雞比老母雞湯易入口得多;皮蛋涼滑半透明,本已妙絕,再來個豆腐,澆好醬油,味道絕妙;肉鬆最為爽口。這些東西加一起做宵夜,好吃又雅。本來嘛,才子佳人夏天吃宵夜,先來個大肘子,相看兩厭,真是不要談了。

夏天除了吃,還得喝。家長們從小就教導孩子:平時多喝水,別渴上來再找冰鎮酸梅湯咕嘟咕嘟,傷胃!夏天最解渴的是涼白開。但以前沒飲用水時,白開水燒滾之後奇燙,不易涼。最後,不是等涼的,而是忘涼的。小孩子熱情來去如潮水,發現白開水擱涼費時良久,就生氣,就擱下跑一邊去,轉頭就忘了。總得山重水複之後,回來看見搪瓷杯,這才想起來:噢,剛才還擱了涼白開呢!這才想起熱來,這才想起渴來。擱涼白開水的手段,拿兩個搪瓷杯,把水來回倒,邊倒邊吹氣;要不就是接一臉盆的自來水,把搪瓷杯浸在裡頭。後來讀了《紅樓夢》,才發現大觀園裡也用這法子:把茶壺擱井水裡,湃著,取一點井水涼意。

《水滸》裡面,楊志送生辰綱,大夏天,逼軍漢們大熱天走,也難怪軍漢們生氣。黃泥岡上,白勝叫賣兩桶酒。中國元朝之前無蒸餾酒,如此料來,那酒該是村釀,大概類似於醪糟的味道。眾軍漢湊錢喝酒,還被晁蓋一夥饒了幾個棗子吃。那段兒是《水滸》全書,我所見最溫馨的場面:雖然意在下蒙汗藥盜生辰綱,可是軍漢們一路挨鞭子曬日頭,在黃泥岡上終於能躺一躺,買來了酒解渴,還吃著棗子,那幾個販棗子的客人還那麼溫柔,“都是行路人,哪爭幾個棗子?”這份情懷,哪怕晁蓋們當場鼓動“要不我們一起分了生辰綱,再把這桶酒和這幾車棗子吃了”,估計軍漢們也肯了。

大夏天喝醪糟有多美妙?重慶、四川、貴州,到夏天都有冰粉賣,我在重慶所見的鋪子,多一點花樣,可以加涼蝦和西米露,再加紅糖和醪糟。我經常跟老闆娘說,免去其他,直接來碗冰鎮醪糟。夏天喝百開水,妙在第二口:第一口先把幹得沙沙發響的嘴裡潤一潤,第二口呼的來一口,淡白溫潤的舒服。但喝冰醪糟,一如喝冰啤酒,好在第一口。端著碗,滋溜吸一口,甜而又冰,滿嘴冰涼,又甜,又有醪糟那股子酒味,殺舌頭,讓你不覺就嘴髮絲絲聲,略痛略快,太陽穴都冰得發痛,這才叫做真痛快。然後徐徐喝第二口,第三口,咕咚咚下肚,滿嘴甜刺刺的,老闆娘,再來一碗!

半個月前跟人聊天,說夏天是什麼呢?被放涼了的粗茶水濃綠色,冰鎮的西瓜與櫻桃,晨起與晚來的風,後窗陽臺上看見的高天雲,開金盞花的坡道,空蕩蕩的學校宿舍走廊,球場旁邊的自行車,老電視劇播放的聲音,知了知了知了,女孩子海藍波紋的裙擺,游泳池水的味道,電風扇搖頭時嗡嗡作響聲,擱在水盆裡放涼的滿搪瓷杯熱水與等著喝的人——仔細想想,夏天本身並不太美好,只是因為這些,我們才過得下去呢。

最後一個夏天故事。

蟬太太性子急,蟬先生反應慢。夏天早晨,蟬先生臨出門,蟬太太連珠炮般,攆著屁股叮囑:出門要小心熱;挑棵樹蔭密的樹;多喝水;別被曬著;可不許跟別的蟬拋媚眼……蟬先生恍若未聞,一聲不吭,默默走了。

蟬太太覺得自己被忽視了,很是難過。黃昏時,蟋蟀先生來做客,說道:你家蟬先生,今天奇怪得很。爬到樹上,忽然反應過來什麼似的,開始連珠炮念:

知了知了知了知了知了知了知了知了知了知了 ……

比如赤豆和綠豆熬了粥,味道都好,但到夏天,大家就是願意喝清涼綠豆粥。晚飯時不煮米飯,一碗綠豆粥,再吃些家常小菜,也就過去了。

夏天煮粥,宜稀不宜稠,若非為了綠豆粥借綠豆那點子清涼,吃泡飯倒比粥還適宜。粥易入口好消化,但熱著時吃,滿額發汗;稠粥擱涼了吃,凝結黏稠,讓人心頭不快。泡飯是夏天最宜。江南所謂泡飯其實很偷懶,隔夜飯加點水一煮一拌就是了,飯粒分明,也清爽。醫生警告說不宜消化,但比粥來得爽快也是真的。

日本料理裡有種泡飯,是九州地方的風味:小魚幹、小黃瓜絲、紫菜熬成味增湯,擱涼了,澆白米飯上。夏天若被高溫蒸得有氣無力少胃口,就指著這個吃了:鮮濃有味,還涼快;如果有碎芝麻粒,鋪在飯面上再澆湯,更香美入口。

夏末秋初,到螃蟹將來未來,孩子們開始習慣性發饞時,江南阿媽們有種拿手菜,用來配稀飯吃,在我家鄉,這菜叫做“蟹粉蛋”。說來無非是炒雞蛋,但點石成金處是:蛋打開,蛋白蛋黃分開,分別加些香醋,配些薑末。炒功得當的話,嫩蛋清有蟹肉味,蛋黃味如蟹黃,其實都是醋和薑的功勞。擱涼之後,眯眼一看真以為是蟹,吃起來被薑醋二味哄過,可以多吃一晚涼泡飯呢。無錫這裡,夏天生薑常見。大概是怕吃太冷,著了寒,宵夜若喝黃酒,便會加薑絲和冰糖,配螺螄吃。蒜泥白切肉,肉片好了,肥的韌,瘦的酥,蒜泥裡也要薑末,味道略沖,但據說不會著了寒氣。

我吃過的最清涼爽快的夏季拌菜,是西瓜皮。這本是江南人省錢的法門之一:比如哪家買了西瓜,一刀兩半,把紅瓜瓤兒剔去,剩了綠皮;把外層帶紋路綠皮刮掉;剩下的瓜皮,剁片切絲,蘸醬油吃,像是拌萵苣,又比萵苣透著清新爽甜,實在妙絕。當然這加工活不能讓孩子做。我有堂弟自告奮勇處理這個,結果瓜瓤沒處理好,一筷夾起來,連綠帶紅,惹得大家吃兩口就怪叫一聲——想一想,西瓜紅瓤是甜的,蘸了醬油塞嘴裡,得是什麼怪味道?

夏天還宜吃藕。脆藕炒毛豆,下泡飯吃。毛豆已經夠脆,藕則脆得能嚼出“刺”的一聲,明快。生藕切片,宜下酒。糯米糖藕,夏天吃略膩了些,還黏,但就粗綠茶,意外的相配。

我所見過最江南風味的下酒菜,出自金庸《書劍恩仇錄》裡:玉如意勾引乾隆到家來吃宵夜,請他喝女貞紹酒,又端上肴肉、醉雞、皮蛋、肉鬆來。這些菜宜酒宜茶,夏天下粥也可以:肴肉凝脂如水晶,妙在鮮韌而且涼,不膩;醉雞比老母雞湯易入口得多;皮蛋涼滑半透明,本已妙絕,再來個豆腐,澆好醬油,味道絕妙;肉鬆最為爽口。這些東西加一起做宵夜,好吃又雅。本來嘛,才子佳人夏天吃宵夜,先來個大肘子,相看兩厭,真是不要談了。

夏天除了吃,還得喝。家長們從小就教導孩子:平時多喝水,別渴上來再找冰鎮酸梅湯咕嘟咕嘟,傷胃!夏天最解渴的是涼白開。但以前沒飲用水時,白開水燒滾之後奇燙,不易涼。最後,不是等涼的,而是忘涼的。小孩子熱情來去如潮水,發現白開水擱涼費時良久,就生氣,就擱下跑一邊去,轉頭就忘了。總得山重水複之後,回來看見搪瓷杯,這才想起來:噢,剛才還擱了涼白開呢!這才想起熱來,這才想起渴來。擱涼白開水的手段,拿兩個搪瓷杯,把水來回倒,邊倒邊吹氣;要不就是接一臉盆的自來水,把搪瓷杯浸在裡頭。後來讀了《紅樓夢》,才發現大觀園裡也用這法子:把茶壺擱井水裡,湃著,取一點井水涼意。

《水滸》裡面,楊志送生辰綱,大夏天,逼軍漢們大熱天走,也難怪軍漢們生氣。黃泥岡上,白勝叫賣兩桶酒。中國元朝之前無蒸餾酒,如此料來,那酒該是村釀,大概類似於醪糟的味道。眾軍漢湊錢喝酒,還被晁蓋一夥饒了幾個棗子吃。那段兒是《水滸》全書,我所見最溫馨的場面:雖然意在下蒙汗藥盜生辰綱,可是軍漢們一路挨鞭子曬日頭,在黃泥岡上終於能躺一躺,買來了酒解渴,還吃著棗子,那幾個販棗子的客人還那麼溫柔,“都是行路人,哪爭幾個棗子?”這份情懷,哪怕晁蓋們當場鼓動“要不我們一起分了生辰綱,再把這桶酒和這幾車棗子吃了”,估計軍漢們也肯了。

大夏天喝醪糟有多美妙?重慶、四川、貴州,到夏天都有冰粉賣,我在重慶所見的鋪子,多一點花樣,可以加涼蝦和西米露,再加紅糖和醪糟。我經常跟老闆娘說,免去其他,直接來碗冰鎮醪糟。夏天喝百開水,妙在第二口:第一口先把幹得沙沙發響的嘴裡潤一潤,第二口呼的來一口,淡白溫潤的舒服。但喝冰醪糟,一如喝冰啤酒,好在第一口。端著碗,滋溜吸一口,甜而又冰,滿嘴冰涼,又甜,又有醪糟那股子酒味,殺舌頭,讓你不覺就嘴髮絲絲聲,略痛略快,太陽穴都冰得發痛,這才叫做真痛快。然後徐徐喝第二口,第三口,咕咚咚下肚,滿嘴甜刺刺的,老闆娘,再來一碗!

半個月前跟人聊天,說夏天是什麼呢?被放涼了的粗茶水濃綠色,冰鎮的西瓜與櫻桃,晨起與晚來的風,後窗陽臺上看見的高天雲,開金盞花的坡道,空蕩蕩的學校宿舍走廊,球場旁邊的自行車,老電視劇播放的聲音,知了知了知了,女孩子海藍波紋的裙擺,游泳池水的味道,電風扇搖頭時嗡嗡作響聲,擱在水盆裡放涼的滿搪瓷杯熱水與等著喝的人——仔細想想,夏天本身並不太美好,只是因為這些,我們才過得下去呢。

最後一個夏天故事。

蟬太太性子急,蟬先生反應慢。夏天早晨,蟬先生臨出門,蟬太太連珠炮般,攆著屁股叮囑:出門要小心熱;挑棵樹蔭密的樹;多喝水;別被曬著;可不許跟別的蟬拋媚眼……蟬先生恍若未聞,一聲不吭,默默走了。

蟬太太覺得自己被忽視了,很是難過。黃昏時,蟋蟀先生來做客,說道:你家蟬先生,今天奇怪得很。爬到樹上,忽然反應過來什麼似的,開始連珠炮念:

知了知了知了知了知了知了知了知了知了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