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皖西學院以“三個特區”為抓手 推進學校轉型發展

(皖西學院鳥瞰圖一)

坐落在風景旖旎的大別山區域中心城市六安市的皖西學院,

在國家、安徽省有關轉型發展的政策指引下,牢固樹立“地方性、應用型”辦學定位,堅持人才培養與服務地方雙輪驅動,紮根大別山,一步一個腳印,探索了一條革命老區高校的應用型大學發展道路。

2009年獲批為安徽省重點建設的示範應用型本科高校;2014年又一次躋身安徽省首批“地方應用型高水準大學”建設高校。尤其是近年來,學校大膽探索地方應用型大學的轉型發展道路,

找准自身創新發展的發力點,在党的建設、教育教學改革等領域整體推進、高端發力,創造性地提出“專業人才培養特區”、“科研創新特區”、“人才特區”三個特區發展理念,並積極做好頂層設計,將“三個特區”建設納入學校第三次黨代會報告和“十三五”事業發展規劃,以特殊的政策、特殊的待遇,使“特區”在學校人才培養、科研管理、人才人事管理等方面不斷進行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推進了學校向應用型深度轉變,取得了良好成效。

2016年5月11日《中國教育報》頭條《安徽:精確分類引導高校特色轉型》報導指出,“較引人關注的是,安徽將推動皖西學院……等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水準大學轉變”,“安徽一些地方高校已經走在向應用型轉型的路上,比如,地處大別山區的皖西學院,利用當地獨特的生態資源發展得有聲有色”。

(皖西學院鳥瞰圖二)

推進“專業人才培養特區”建設,創新協同育人新模式

為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學校自“升本”後以來,一直持續優化調整學科專業結構,積極推進轉型發展。

多年來,學校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整體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持續創新人才培養過程,

使學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深度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實現校地聯合,科教結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

為突破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體制機制障礙,2014年,學校出臺加強“專業人才培養特區”建設的意見,正式啟動“專業特區”建設。“專業特區”是在本科專業中遴選產學研基礎良好、教學改革成效明顯的專業,學校在招生計畫、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教師評聘、教研與科研課題申報、經費使用等方面給予特殊政策,

鼓勵二級學院在這些專業人才培養中,自主探索,大膽改革和創新,促進該專業建成“高水準”,並輻射帶動其他專業建設,在全校本科教學品質與教學改革中起到示範和引領作用,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人才培養品質的“高水準”。

當年擇優遴選製藥工程、土木工程、網路工程、旅遊管理4個專業進入“特區”,不斷深化“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建設高素質‘雙能型’師資隊伍、改革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創新評價標準和方法、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八大探索任務,鼓勵自主探索,勇闖產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與政府和行業企業協同育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新路。

如製藥工程專業構建了“四輪驅動、四面立體式”人才培養模式,即教育資源由政府資源、企業資源、校本資源、學生資源四部分組成,形成“四面體”的立體培養模式,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網路工程專業構建了“一軸、兩翼、三結合、四不斷”人才培養模式,即以工程教育為主線(一軸),按照產學融合、校企合作(兩翼)方式培養,專業與行業結合、課程與技術結合、實踐與崗位結合(三結合),利用行業、企業資源,在能力提升和素質拓展方面採用四年不間斷企業培養(四不斷),進一步加強校企聯動的合作運行機制建設,企業培養四年不間斷,實現辦學空間開放、教學內容開放、教學過程開放等。在不斷探索實踐的基礎上,2017年,學校推進二期“特區”建設,法學、財務管理兩個專業進入特區。

“專業特區”建設實現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創業教育的雙豐收。以“專業特區”為引領,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科教結合、多元主體、全程育人的人才培養體制和機制。

特區專業與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校企合作平臺40餘個;建成了占地10畝的霍山石斛示範園以及含有581種植物的大別山藥用植物園。

近三年,特區專業學生有200多人次在各類省級以上學科專業競賽種獲獎;目前學校有28個學生團隊專案、9個教師專案成功入駐六安大學科技園進行孵化和成果轉化。在兩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皖西學院取得國賽銅獎3項、省賽金獎5項,獎項總數和綜合排序位列全省高校前列(2015年首屆大賽為全省第2名);在2017中國工程機器人大賽暨國際公開賽中,該校代表隊取得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的驕人成績。

精准推進“科研創新特區”建設,打造應用型科研高地

如何走出一條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新路,皖西學院有自己的探索。學校通過設立“科研創新特區”,將科研工作深度融入地方主導行業企業發展需求,不唯論文、項目論英雄,走應用性科研發展道路,鼓勵教師“把論文寫在大別山上”。

“科研創新特區”本著“鼓勵創新,重點突破,特色發展,服務地方”的基本原則,圍繞地方應用型高水準大學建設,實現高水準的應用研究、高水準的服務社會及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學校主動對接安徽與六安區域發展重大需求,以應用性研究為著力點,以產學研合作與協同創新為基本路徑,以應用性平臺為支撐,重點打造建設3個左右獨具特色的特區載體,服務地方創新驅動發展,服務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培特色,謀實效,將“科研創新特區”打造成學校應用型科研的制高點,取得了良好成效。

“大別山林下中藥資源保護與開發”科研創新特區,堅持“深化拓展大別山道路,服務老區又好又快發展”的發展思路,推出了一批以霍山石斛產業化開發為典型代表的標誌性成果:獲批安徽省石斛產業化開發協同創新中心、制定2項國家行業標準、10項地方標準,產業年產值10億元;2014年“中藥材生產立地條件與土壤微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16年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15、2016連續兩年獲“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獲六安市唯一的科技進步突出貢獻獎。2017年,中藥學學科被遴選為國內一流學科(安徽省“學院”層次的高校僅2所)。2017年《科技日報》以《大別山深處書寫閃耀傳奇》等為題兩次報導我校的先進經驗和做法。

(安徽省委教育工委書記張岳峰考察皖西學院轉型發展工作)

創新推進“人才特區”建設,打造人才與學科發展高地

2016年,結合學校“十三五”規劃高端人才建設目標,聚焦學校“十三五”期間“兩特一點”(即專業特區、科研特區、碩士專業學位授權單位建設點)發展亟需,學校提出“人才特區”建設構想,經過醞釀論證,出臺了《“人才特區”建設暫行辦法》,正式啟動“人才特區”建設,聚焦高水準應用性科學研究和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所亟需的高層次拔尖人才和“雙能雙師型”人才,實施“大別山學者計畫”,推進大別山學者、大別山工匠和大別山團隊三類高層次人才項目建設,以“一事一議”方式,依據合約進行管理與考核,精准打造人才高峰與學科專業發展高地。

2017年,學校組建安徽省高校領軍一類人才1人、二類人才2人、三類人才2人的“大別山特色中藥資源保育和開發科研團隊”被遴選為安徽省高校領軍人才團隊(安徽省高校共5個,“學院”層次的高校僅皖西學院1所),推薦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領軍人才1人,已通過初評。為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制定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引進和穩定高層次人才的暫行規定》及其補充規定,增加了博士、教授的安家費、住房補貼、科研啟動費和人才津貼,提高了緊缺人才的待遇。

2016年引進博士5人,畢業回校工作博士4人;2017年引進博士12人,另有5名博士畢業回校工作。同時,學校大力實施“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工程。通過建立健全“雙能型”師資隊伍的認證、培訓培養、評價與激勵等制度,構建了以能力為主線,融多種能力素質於一體的“雙能型”教師綜合認定考評標準及激勵措施。

近三年,共選派107名教師到企(事)業進修、掛職,通過產學研結合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從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事業單位的生產、科研一線外聘技術專長人才200多人。

“雙能型”師資逐年穩步增長,有力地保障了應用型本科專業教育教學的需要。近期,皖西學院利用安徽省實施高校編制周轉池制度成功獲批318個人才編制周轉池計畫,內有“人才特區”設計,外有周轉池政策保障,相信“十三五”高水準師資隊伍建設會有更大改觀。

皖西學院是六安市璀璨的明珠“島上大學”(位於老淠河的月亮島之上,綠樹白沙,環境幽雅),是580萬老區人民唯一的本科高校。學校深度融入國家和安徽省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脫貧攻堅等重大戰略,以“三個特區”建設為重要抓手,在深度服務大別山革命老區綠色振興發展中,大力推進學校轉型發展、特色發展,形成了引發全國眾多高校關注的“皖院現象、皖院經驗、皖院精神、皖院道路”。

(雲南省教育廳組織十余家應用型大學來皖西學院考察調研)

近年來,先後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所高校的參觀訪問,實現了事業發展的新跨越。安徽省委常委、六安市委書記孫雲飛多次自豪地把皖西學院譽為“六安人自己的北大、清華”。

目前,皖西學院正在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彙聚全校智慧,扎實推進地方應用型高水準大學建設,努力使學校改革發展事業再上新臺階! (薛勳仁)

不斷深化“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建設高素質‘雙能型’師資隊伍、改革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創新評價標準和方法、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八大探索任務,鼓勵自主探索,勇闖產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與政府和行業企業協同育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新路。

如製藥工程專業構建了“四輪驅動、四面立體式”人才培養模式,即教育資源由政府資源、企業資源、校本資源、學生資源四部分組成,形成“四面體”的立體培養模式,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網路工程專業構建了“一軸、兩翼、三結合、四不斷”人才培養模式,即以工程教育為主線(一軸),按照產學融合、校企合作(兩翼)方式培養,專業與行業結合、課程與技術結合、實踐與崗位結合(三結合),利用行業、企業資源,在能力提升和素質拓展方面採用四年不間斷企業培養(四不斷),進一步加強校企聯動的合作運行機制建設,企業培養四年不間斷,實現辦學空間開放、教學內容開放、教學過程開放等。在不斷探索實踐的基礎上,2017年,學校推進二期“特區”建設,法學、財務管理兩個專業進入特區。

“專業特區”建設實現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創業教育的雙豐收。以“專業特區”為引領,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科教結合、多元主體、全程育人的人才培養體制和機制。

特區專業與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校企合作平臺40餘個;建成了占地10畝的霍山石斛示範園以及含有581種植物的大別山藥用植物園。

近三年,特區專業學生有200多人次在各類省級以上學科專業競賽種獲獎;目前學校有28個學生團隊專案、9個教師專案成功入駐六安大學科技園進行孵化和成果轉化。在兩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皖西學院取得國賽銅獎3項、省賽金獎5項,獎項總數和綜合排序位列全省高校前列(2015年首屆大賽為全省第2名);在2017中國工程機器人大賽暨國際公開賽中,該校代表隊取得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的驕人成績。

精准推進“科研創新特區”建設,打造應用型科研高地

如何走出一條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新路,皖西學院有自己的探索。學校通過設立“科研創新特區”,將科研工作深度融入地方主導行業企業發展需求,不唯論文、項目論英雄,走應用性科研發展道路,鼓勵教師“把論文寫在大別山上”。

“科研創新特區”本著“鼓勵創新,重點突破,特色發展,服務地方”的基本原則,圍繞地方應用型高水準大學建設,實現高水準的應用研究、高水準的服務社會及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學校主動對接安徽與六安區域發展重大需求,以應用性研究為著力點,以產學研合作與協同創新為基本路徑,以應用性平臺為支撐,重點打造建設3個左右獨具特色的特區載體,服務地方創新驅動發展,服務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培特色,謀實效,將“科研創新特區”打造成學校應用型科研的制高點,取得了良好成效。

“大別山林下中藥資源保護與開發”科研創新特區,堅持“深化拓展大別山道路,服務老區又好又快發展”的發展思路,推出了一批以霍山石斛產業化開發為典型代表的標誌性成果:獲批安徽省石斛產業化開發協同創新中心、制定2項國家行業標準、10項地方標準,產業年產值10億元;2014年“中藥材生產立地條件與土壤微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16年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15、2016連續兩年獲“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獲六安市唯一的科技進步突出貢獻獎。2017年,中藥學學科被遴選為國內一流學科(安徽省“學院”層次的高校僅2所)。2017年《科技日報》以《大別山深處書寫閃耀傳奇》等為題兩次報導我校的先進經驗和做法。

(安徽省委教育工委書記張岳峰考察皖西學院轉型發展工作)

創新推進“人才特區”建設,打造人才與學科發展高地

2016年,結合學校“十三五”規劃高端人才建設目標,聚焦學校“十三五”期間“兩特一點”(即專業特區、科研特區、碩士專業學位授權單位建設點)發展亟需,學校提出“人才特區”建設構想,經過醞釀論證,出臺了《“人才特區”建設暫行辦法》,正式啟動“人才特區”建設,聚焦高水準應用性科學研究和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所亟需的高層次拔尖人才和“雙能雙師型”人才,實施“大別山學者計畫”,推進大別山學者、大別山工匠和大別山團隊三類高層次人才項目建設,以“一事一議”方式,依據合約進行管理與考核,精准打造人才高峰與學科專業發展高地。

2017年,學校組建安徽省高校領軍一類人才1人、二類人才2人、三類人才2人的“大別山特色中藥資源保育和開發科研團隊”被遴選為安徽省高校領軍人才團隊(安徽省高校共5個,“學院”層次的高校僅皖西學院1所),推薦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領軍人才1人,已通過初評。為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制定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引進和穩定高層次人才的暫行規定》及其補充規定,增加了博士、教授的安家費、住房補貼、科研啟動費和人才津貼,提高了緊缺人才的待遇。

2016年引進博士5人,畢業回校工作博士4人;2017年引進博士12人,另有5名博士畢業回校工作。同時,學校大力實施“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工程。通過建立健全“雙能型”師資隊伍的認證、培訓培養、評價與激勵等制度,構建了以能力為主線,融多種能力素質於一體的“雙能型”教師綜合認定考評標準及激勵措施。

近三年,共選派107名教師到企(事)業進修、掛職,通過產學研結合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從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事業單位的生產、科研一線外聘技術專長人才200多人。

“雙能型”師資逐年穩步增長,有力地保障了應用型本科專業教育教學的需要。近期,皖西學院利用安徽省實施高校編制周轉池制度成功獲批318個人才編制周轉池計畫,內有“人才特區”設計,外有周轉池政策保障,相信“十三五”高水準師資隊伍建設會有更大改觀。

皖西學院是六安市璀璨的明珠“島上大學”(位於老淠河的月亮島之上,綠樹白沙,環境幽雅),是580萬老區人民唯一的本科高校。學校深度融入國家和安徽省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脫貧攻堅等重大戰略,以“三個特區”建設為重要抓手,在深度服務大別山革命老區綠色振興發展中,大力推進學校轉型發展、特色發展,形成了引發全國眾多高校關注的“皖院現象、皖院經驗、皖院精神、皖院道路”。

(雲南省教育廳組織十余家應用型大學來皖西學院考察調研)

近年來,先後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所高校的參觀訪問,實現了事業發展的新跨越。安徽省委常委、六安市委書記孫雲飛多次自豪地把皖西學院譽為“六安人自己的北大、清華”。

目前,皖西學院正在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彙聚全校智慧,扎實推進地方應用型高水準大學建設,努力使學校改革發展事業再上新臺階! (薛勳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