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瑪格麗特•尤瑟納爾 回憶是一道目光

瑪格麗特·尤瑟納爾(Yourcenar,Marguerite,1903-1987)1903年6月8日出生於比利時,法國著名作家、散文家和詩人,

20世紀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曾被傳記作家譽為“才華橫溢、得獎無數、重寫希臘史、新寓言小說大師”。一生著述頗豐,最著名的小說是《哈德良回憶錄》和《苦煉》。

《何謂永恆》

作者:瑪格麗特·尤瑟納爾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7年2月

《北方檔案》

《虔誠的回憶》

尤瑟納爾始終對旅行懷有一種焦灼的期待,這種期待早在她的童年時期就深深植根在了靈魂裡。1987年11月8日,當尤瑟納爾準備行裝又一次遠行時,

不幸腦溢血突發,她的一生由此在肉身意義上畫上了句號。

在小說《苦煉》中,尤瑟納爾寫過這樣一句話:“回憶只是一道目光,時不時地投向變成了內心存在的東西之上,但這種內心存在的東西是否繼續存在,並不取決於回憶。”其實尤瑟納爾所謂的自傳,嚴格說來並不能稱之為家族傳記,而更像是所有人內在精神的傳記。

死亡 走向永恆之邦的過客

如果分別用三個關鍵字概括這三本自傳,可以是“死亡”、“宿命”與“愛欲”。

在第一部《虔誠的回憶》裡,尤瑟納爾以母親生下自己後患產褥熱病逝為引,回溯到母系家族姓氏最初形成的14世紀,彼得大帝的微服來訪、卡薩諾瓦的短暫落腳、滑鐵盧之戰前夜收到的拿破崙密信,紛紛被尤瑟納爾編織進了家族敘事的經緯裡。

死亡是這一篇章的主旋律。除早早過世的母親外,尤瑟納爾重點勾勒了從未謀面的兩位舅舅——奧克塔夫與他的弟弟雷莫的一生。

雷莫是那個時代所有熱衷於唯物主義和極端烏托邦思想的年輕人的寫照。他推崇叔本華,認為自己只不過是一個活著的思想。他積極參加政治活動,為的是拯救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們。他和別人一起在懸崖的小路或者陡峭的河邊散步時,總是走在臨近深淵沒有屏障的一邊,怕的是他的同伴一時暈眩不小心失足。

但最後卻是他自己跌落進了現實的深淵裡。他在二十幾歲的年紀為“這不幸世界的邊緣,每一個偉大靈魂都會感受到的那種不幸”而飲彈自殺。

雷莫的死對哥哥造成了深遠影響。他死後,奧克塔夫曾經千百次躺在床上想像著自己臨終的景象,體會死亡滋味。在他的筆下,生活好比一個長長的菱形:表示幾何形體的線條彼此展開直到壯年時期,然後收攏直到終點停止呼吸;我們的靈魂也許是在另外一處萌發,被囚禁在一種形狀奇特物質的外殼裡;我們所有的思想,都圍繞著塵世的語言形式在繞圈子;而我們所有的人,身上都有著黑夜的污點。

奧克塔夫是比利時19世紀第一位散文隨筆作家,有著至關重要的文學史地位,但他依舊是一位寂寂無名的詩人。在回憶這位遙遠的舅舅時,尤瑟納爾始終懷著一種深情。他痛苦著別人的痛苦,悲憫著一切未曾相遇的生靈。雖然他算不得才華過人,但他對事物的看法和對文學的敏感卻在冥冥之中流傳到了外甥女的血液裡。尤瑟納爾盡力成為一個歷史學家、詩人、小說家,為的就是實現舅舅曾經想突破卻未曾突破的東西,她愛著舅舅這種努力張開懷抱的舉動。後來,他的形象也融進了一個重要角色——煉金術士澤農的形象裡。

在談及雷莫、奧克塔夫與澤農的關係時,尤瑟納爾說:“我熾熱地尊重雷莫;奧克塔夫舅舅有時讓我感動,有時惹我惱火。而我愛澤農,就像愛一個哥哥。”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三人都活在尤瑟納爾的身體和靈魂裡。

雷莫的死對於尤瑟納爾也有很長時期的影響。年輕時,尤瑟納爾並不完全懂得雷莫,直到近50歲,她才從靈魂到肉體完全地感受到雷莫的痛苦,感受到20世紀深淵邊上那座沉重的時代堤壩。在雷莫認真地準備著自殺時,蘭波和魏爾倫一起坐船抵達英國,再坐火車到哈拉爾,最終死在馬賽的一家醫院裡。十年後,奧克塔夫在悲哀中耗幹了生命,瓦格納、馬克思、尼采、福樓拜、雨果等人也在時代飄搖裡先後走向死亡。

尤瑟納爾的許多作品都將筆觸探到了死亡之淵。哈德良的回憶便是從死亡開始,澤農和《默默無聞的人》裡的納塔納埃爾也是以死亡為線勾連起自己的一生,或割腕自殺拒絕世界這個巨大的牢獄,或在死亡中與世界融為一體。他們都是走向永恆之邦的過客。

宿命與愛欲 骰子已經擲出去了

其實,第二部和第三部可以歸在一起,《何謂永恆》裡交織的愛恨情仇大多在《北方檔案》中就埋下伏筆,尤其是父親蜜雪兒與雅納的感情糾葛。蜜雪兒曾請人在自己左臂上刺了六個字母,意為“宿命”。這也是尤瑟納爾回憶的關鍵字。

尤瑟納爾的母親早早便撒手人寰,在彌留之際她留下一句話:萬一將來想當修女,不要阻攔她。但尤瑟納爾偏偏就脫離了傳統女性的角色,成了一個“離經叛道”的女人。這一方面得益於她從未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另一方面得益於一個與眾不同的父親。

尤瑟納爾的父親是一位卡薩諾瓦式的人物,對以積累財富和延續家族姓氏為天職的生活嗤之以鼻,喜歡冒險、旅行、文學,以及女人。他早年曾為了一位有夫之婦背叛家庭,逃離軍隊,並剁掉了兩個手指。尤瑟納爾是他第二任妻子所生,當時父親已經五十歲。他從不對女兒隱瞞自己的事情。在她還是個小女孩時,就常常隨父親體驗迷亂的夜生活,遍地霓虹的紅燈區。父親每週會派保姆帶尤瑟納爾去盧浮宮兩次,那段時期,一種既抽象又肉感的東西吸引了尤瑟納爾,她逐漸對顏色、人體形態和希臘裸☆禁☆體畫產生了興趣。她的文學趣味,她自由無羈的生活態度,深受父親影響。

後來父親與母親的密友雅納相遇,再次迸發了一段激情。在《何謂永恆》裡,尤瑟納爾濃墨重彩地描繪了雅納的形象,以及雅納與丈夫埃貢獨特的愛情觀。他們相信自由是相互的,所以埃貢可以對雅納與蜜雪兒的情事毫不在意,雅納也可以默許埃貢對弗朗茲的同性☆禁☆欲求。但是他們在互相解放的同時,也給對方套上了鎖鏈。埃貢逐漸沉淪於肉☆禁☆欲,愈發偏執,與雅納的愛情也產生了裂痕。正如埃貢與蜜雪兒的談話所昭示的:“任何惡的本身就包含著美的渣滓,任何美也都具有邪惡的一面。”

雖然後來弗朗茲因為偷盜和毒☆禁☆品鋃鐺入獄,埃貢不得不放棄。但骰子已經擲出去了,許多事情已經改變了方向。自從遇到弗朗茲後,埃貢便永遠地跌入了深淵。只有那些不懼暈眩,敢於冒險的人才會潛入底部去揭示其奧秘。尤瑟納爾便是其中的一位。

幼時逃難,因為旅館客房不夠,她跟一位表姐擠在一張床上,有了第一次性經歷, 第二次是和一位表哥,她並不愛他,但她還是因為“對男人多了一些瞭解而感到高興。”她認為自己是在通過真實的生命認識世界。

她的祖父兩次命懸一線,一次差點死於火車出軌,一次幾乎喪身埃特納火山;她的父親少時險些被脫韁的驚馬踩死,而父親的姐姐卻未能逃脫同樣的厄運。從小她就知道,生命是一件極其偶然的事情。所以她一生致力而為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成為她自己。

尤瑟納爾長大後,在性事上絕對忠誠於自己,沒有應該和不應該這樣的道德干涉,只有喜歡和不喜歡這兩種情感選擇。漫遊始終是尤瑟納爾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她經常去女人聚集的茶館和咖啡館,迷戀著黑夜與放蕩的生活。她不在乎社會對女性的定義,和無數女人傳過緋聞,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卻只有一個。

1934年,尤瑟納爾邂逅與她同齡的美國女子格雷斯·弗裡克,其後40年裡,格雷斯成為尤瑟納爾的生活伴侶及其作品主要的英譯者。1937年二戰爆發,尤瑟納爾前往美國投奔格雷斯,從此滯留在那裡。後來她們在一座名叫Mount Desert的小島上買了一套房子,共同度過了29年的時光。格雷斯去世後,她與小她47歲的男子傑瑞·威爾森又生活了6年,最後孤獨地死在這座荒島上。

尤瑟納爾始終是孤獨的,她的所有掙扎與追求在世俗看來始終是一個異類。她的父親如此,她的兩個舅舅也是如此。這也許是所有逆流者的宿命。

尤瑟納爾自傳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何謂永恆》並未完成。

“他頭天晚上發的電報,在他到達以後才收到。”成稿的最後一句似乎在冥冥之中預示了後來發生的一切,卻也不失為一個絕妙的收筆。

這是瑪格麗特·尤瑟納爾的自傳體小說“世界迷宮三部曲”,使用大量口述材料、信件、照片、家族年鑒和遺留物品等,盡可能追根溯源,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中書寫自己的家族。

撰文/新京報特約記者 楊司奇

被囚禁在一種形狀奇特物質的外殼裡;我們所有的思想,都圍繞著塵世的語言形式在繞圈子;而我們所有的人,身上都有著黑夜的污點。

奧克塔夫是比利時19世紀第一位散文隨筆作家,有著至關重要的文學史地位,但他依舊是一位寂寂無名的詩人。在回憶這位遙遠的舅舅時,尤瑟納爾始終懷著一種深情。他痛苦著別人的痛苦,悲憫著一切未曾相遇的生靈。雖然他算不得才華過人,但他對事物的看法和對文學的敏感卻在冥冥之中流傳到了外甥女的血液裡。尤瑟納爾盡力成為一個歷史學家、詩人、小說家,為的就是實現舅舅曾經想突破卻未曾突破的東西,她愛著舅舅這種努力張開懷抱的舉動。後來,他的形象也融進了一個重要角色——煉金術士澤農的形象裡。

在談及雷莫、奧克塔夫與澤農的關係時,尤瑟納爾說:“我熾熱地尊重雷莫;奧克塔夫舅舅有時讓我感動,有時惹我惱火。而我愛澤農,就像愛一個哥哥。”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三人都活在尤瑟納爾的身體和靈魂裡。

雷莫的死對於尤瑟納爾也有很長時期的影響。年輕時,尤瑟納爾並不完全懂得雷莫,直到近50歲,她才從靈魂到肉體完全地感受到雷莫的痛苦,感受到20世紀深淵邊上那座沉重的時代堤壩。在雷莫認真地準備著自殺時,蘭波和魏爾倫一起坐船抵達英國,再坐火車到哈拉爾,最終死在馬賽的一家醫院裡。十年後,奧克塔夫在悲哀中耗幹了生命,瓦格納、馬克思、尼采、福樓拜、雨果等人也在時代飄搖裡先後走向死亡。

尤瑟納爾的許多作品都將筆觸探到了死亡之淵。哈德良的回憶便是從死亡開始,澤農和《默默無聞的人》裡的納塔納埃爾也是以死亡為線勾連起自己的一生,或割腕自殺拒絕世界這個巨大的牢獄,或在死亡中與世界融為一體。他們都是走向永恆之邦的過客。

宿命與愛欲 骰子已經擲出去了

其實,第二部和第三部可以歸在一起,《何謂永恆》裡交織的愛恨情仇大多在《北方檔案》中就埋下伏筆,尤其是父親蜜雪兒與雅納的感情糾葛。蜜雪兒曾請人在自己左臂上刺了六個字母,意為“宿命”。這也是尤瑟納爾回憶的關鍵字。

尤瑟納爾的母親早早便撒手人寰,在彌留之際她留下一句話:萬一將來想當修女,不要阻攔她。但尤瑟納爾偏偏就脫離了傳統女性的角色,成了一個“離經叛道”的女人。這一方面得益於她從未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另一方面得益於一個與眾不同的父親。

尤瑟納爾的父親是一位卡薩諾瓦式的人物,對以積累財富和延續家族姓氏為天職的生活嗤之以鼻,喜歡冒險、旅行、文學,以及女人。他早年曾為了一位有夫之婦背叛家庭,逃離軍隊,並剁掉了兩個手指。尤瑟納爾是他第二任妻子所生,當時父親已經五十歲。他從不對女兒隱瞞自己的事情。在她還是個小女孩時,就常常隨父親體驗迷亂的夜生活,遍地霓虹的紅燈區。父親每週會派保姆帶尤瑟納爾去盧浮宮兩次,那段時期,一種既抽象又肉感的東西吸引了尤瑟納爾,她逐漸對顏色、人體形態和希臘裸☆禁☆體畫產生了興趣。她的文學趣味,她自由無羈的生活態度,深受父親影響。

後來父親與母親的密友雅納相遇,再次迸發了一段激情。在《何謂永恆》裡,尤瑟納爾濃墨重彩地描繪了雅納的形象,以及雅納與丈夫埃貢獨特的愛情觀。他們相信自由是相互的,所以埃貢可以對雅納與蜜雪兒的情事毫不在意,雅納也可以默許埃貢對弗朗茲的同性☆禁☆欲求。但是他們在互相解放的同時,也給對方套上了鎖鏈。埃貢逐漸沉淪於肉☆禁☆欲,愈發偏執,與雅納的愛情也產生了裂痕。正如埃貢與蜜雪兒的談話所昭示的:“任何惡的本身就包含著美的渣滓,任何美也都具有邪惡的一面。”

雖然後來弗朗茲因為偷盜和毒☆禁☆品鋃鐺入獄,埃貢不得不放棄。但骰子已經擲出去了,許多事情已經改變了方向。自從遇到弗朗茲後,埃貢便永遠地跌入了深淵。只有那些不懼暈眩,敢於冒險的人才會潛入底部去揭示其奧秘。尤瑟納爾便是其中的一位。

幼時逃難,因為旅館客房不夠,她跟一位表姐擠在一張床上,有了第一次性經歷, 第二次是和一位表哥,她並不愛他,但她還是因為“對男人多了一些瞭解而感到高興。”她認為自己是在通過真實的生命認識世界。

她的祖父兩次命懸一線,一次差點死於火車出軌,一次幾乎喪身埃特納火山;她的父親少時險些被脫韁的驚馬踩死,而父親的姐姐卻未能逃脫同樣的厄運。從小她就知道,生命是一件極其偶然的事情。所以她一生致力而為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成為她自己。

尤瑟納爾長大後,在性事上絕對忠誠於自己,沒有應該和不應該這樣的道德干涉,只有喜歡和不喜歡這兩種情感選擇。漫遊始終是尤瑟納爾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她經常去女人聚集的茶館和咖啡館,迷戀著黑夜與放蕩的生活。她不在乎社會對女性的定義,和無數女人傳過緋聞,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卻只有一個。

1934年,尤瑟納爾邂逅與她同齡的美國女子格雷斯·弗裡克,其後40年裡,格雷斯成為尤瑟納爾的生活伴侶及其作品主要的英譯者。1937年二戰爆發,尤瑟納爾前往美國投奔格雷斯,從此滯留在那裡。後來她們在一座名叫Mount Desert的小島上買了一套房子,共同度過了29年的時光。格雷斯去世後,她與小她47歲的男子傑瑞·威爾森又生活了6年,最後孤獨地死在這座荒島上。

尤瑟納爾始終是孤獨的,她的所有掙扎與追求在世俗看來始終是一個異類。她的父親如此,她的兩個舅舅也是如此。這也許是所有逆流者的宿命。

尤瑟納爾自傳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何謂永恆》並未完成。

“他頭天晚上發的電報,在他到達以後才收到。”成稿的最後一句似乎在冥冥之中預示了後來發生的一切,卻也不失為一個絕妙的收筆。

這是瑪格麗特·尤瑟納爾的自傳體小說“世界迷宮三部曲”,使用大量口述材料、信件、照片、家族年鑒和遺留物品等,盡可能追根溯源,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中書寫自己的家族。

撰文/新京報特約記者 楊司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