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談古論晉:被稱之為“圪蛋”的壽陽,說話都帶著股子“圪蛋”味?

----史話三晉之壽陽篇

山西東部,太行山麓,坐落著一個四周環山的縣城叫壽陽,該縣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因此而有“冷壽陽,春晚開花秋早霜”之說法。這個縣被周邊稱之為“壽陽圪蛋”,

連方言說出來都覺得有股子“圪蛋”味,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究其原因,就得先從“僑置郡縣”說起。

壽陽,最早置縣是在西晉年間。

春秋時期,因六卿勢力逐漸坐大,在趙簡子的帶領下積極奪權。晉傾公十二年,六卿消滅了公族祁氏、羊舌氏。當時六卿之魏宣子當政,

將祁氏的封地沒收並分成七縣。壽陽就屬於這“七縣”之一,在此置邑,稱馬首邑。當時的治所就在今天的壽陽縣馬首。

西晉首次置縣便名為壽陽。因地處壽水之陽而得名。壽水,就是今天的白馬河水。

“僑置郡縣”,就得從西晉末年說起。

何為“僑置郡縣”?就是歷史上對於淪陷地區遷出的移民進行異地安置,為其重新建州郡縣,依舊用其舊名。

《隋書.食貨志》載:“晉自中原喪亂,

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並謂之僑人。皆取舊壤之名,僑立郡縣[15],往往散居,無有土著。”

也就是在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五胡亂華,北方的郡縣大量南遷。比較有意思的是,壽陽縣被整體搬遷至今天的文水縣,稱之“受陽縣”。而壽陽縣所在卻被來自北方的朔州(治所今內蒙鄂爾多斯)和夏州(治所今陝西靖邊)安置其內,其境內整整安置了7郡13縣。

直到隋統一全國後,受陽縣遷回到原壽陽縣境,

此時已經在外僑置了142年之久。在歷經長達近一個半世紀的壽陽人再度回到故土,早已物是人非。在外文化的碰撞及生活習慣的更改,加之北方僑置郡縣的遺留。此時的壽陽,方言體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直到唐貞觀年間,才重定名為“壽陽”,並延續至今。

而此時的壽陽,依然留存有僑置的北方移民,所僑置的地名依舊沿用舊名。諸如現在壽陽縣的太安驛、太安村、太平村、駙馬城、下州村等

這些依舊保持舊名的僑置地,也依舊保持著舊地的風俗及方言。這也就是現在壽陽十裡八鄉的方言諸多不同的原因所在,諸如壽陽城內和南鄉、北鄉的方言的差異。

比如南鄉稱小孩為“孩”,城內和北鄉叫“娃”,南鄉稱這為“在”,

城內和北鄉叫“丈”,南鄉稱一個為“一哎”,城內和北鄉叫“一國”,南鄉稱太陽為“陽婆爺”,城內和北鄉稱“老游兒”......

但是這種差異令山西其他地域甚至內蒙和陝西,覺得似乎有種很親切,又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不就是那個地方的方言片語嗎?聽起來有股子“圪蛋”味。

“圪蛋”是啥?在山西、陝西及內蒙,甚至西北地方方言中常用的詞彙。把小的圓形外表光滑的東西稱之圪蛋,其間也有親切可愛的意思在內。但是還有一個貶義的解釋,就是小壞蛋的意思,有種對於惡作劇孩子的又愛又恨表達成分在內。

為何又稱壽陽是“壽陽圪蛋”呢?

公認的原因是清代。因太平天國,清政府為了軍需所用,鑄造了含銅量少的鐵錢強行在市面流通。

面對於朝廷的壓力,當時壽陽縣宗艾鎮在外作生意的人就想出了應對辦法。因為鄉土觀念重,這些在外的壽陽人被稱之“艾幫”,不用現錢作交易,只認銀子。但限於時局,就率先使轉帳流通,待結算之時,彙集于宗艾,入爐重煉銀錠。但壽陽煉就的銀錠不似太谷元寶,卻呈圓形蛋狀,因含銀量高,得到商戶及官府的認可。稱之為“壽陽圪蛋”。

“壽陽圪蛋”內包含的是對於壽陽人的聰明認可,也有著親切可愛的含義。比如周邊方言中喜歡的說法就是“待見″。

在近代,“壽陽圪蛋”又被夾雜了些許貶義在內,其中不乏壞蛋奸猾,愛占小便宜不顧顏面的麻煩含義在內,尤其是近年來的什麼“壽星之鄉”,但一方水土一方人,百人百性,免不了魚龍混雜。

“壽陽圪蛋”所表達出“圪蛋”味的“圪蛋”腔,實實在在是故鄉人聞之故鄉味道的親切感和對於“圪蛋”的憐愛。

但是還有一個貶義的解釋,就是小壞蛋的意思,有種對於惡作劇孩子的又愛又恨表達成分在內。

為何又稱壽陽是“壽陽圪蛋”呢?

公認的原因是清代。因太平天國,清政府為了軍需所用,鑄造了含銅量少的鐵錢強行在市面流通。

面對於朝廷的壓力,當時壽陽縣宗艾鎮在外作生意的人就想出了應對辦法。因為鄉土觀念重,這些在外的壽陽人被稱之“艾幫”,不用現錢作交易,只認銀子。但限於時局,就率先使轉帳流通,待結算之時,彙集于宗艾,入爐重煉銀錠。但壽陽煉就的銀錠不似太谷元寶,卻呈圓形蛋狀,因含銀量高,得到商戶及官府的認可。稱之為“壽陽圪蛋”。

“壽陽圪蛋”內包含的是對於壽陽人的聰明認可,也有著親切可愛的含義。比如周邊方言中喜歡的說法就是“待見″。

在近代,“壽陽圪蛋”又被夾雜了些許貶義在內,其中不乏壞蛋奸猾,愛占小便宜不顧顏面的麻煩含義在內,尤其是近年來的什麼“壽星之鄉”,但一方水土一方人,百人百性,免不了魚龍混雜。

“壽陽圪蛋”所表達出“圪蛋”味的“圪蛋”腔,實實在在是故鄉人聞之故鄉味道的親切感和對於“圪蛋”的憐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