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太極拳,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張三豐第九集:四兩撥千斤

陰陽魚

四、神使意,四兩撥千斤

明王宗嶽《太極拳經》雲,

武術有很多門派,雖有區別,不外乎以壯欺弱,以慢讓快。這種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的打法,只能說是一般常人的能力。太極拳則不然。張三豐《太極拳歌訣》說,不是因為手快,也不是因為手慢,而是太極拳能夠煉出太極的功能。意念指揮著太極功能在打拳,在做事,因為沒有用力,在人看來就是“四兩撥千斤”。

張三豐在《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中說:“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

意者,神之使也。”而“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的十要素之一。在《太極拳歌》中也說,要問如何分辨“體”和“用”,那就是“意氣君來骨肉臣”,“意氣”如同君王,身體骨肉的蠻力如同相隨的臣子,意由神使。

“太極拳者,其靜如動,其動如靜。動靜迴圈,相連不斷,則二氣既交,而太極之象成。內斂其神,外聚其氣。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氣既媾,而太極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

氤氳化生,而謂為七二之數。太極拳總勢十有三;棚、捋、擠、按、采、捩、肘、靠、進步、退步、右顧、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虛靈、含拔、松腰、定虛實、沉墜、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此太極拳之十要,學者之不二法門也。”(《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

李四月重編《張三豐先生全集》插畫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揆心須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淨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休。若言體用何為准?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冊字,字字真切義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歎息,棚、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拔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粘隨不丟頂。”(張三豐《太極拳歌》)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是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

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明王宗嶽《太極拳經》)

《太極拳歌》訣:“忽隱忽現進則長,一羽不加至道藏。”太極拳看上去“緩、慢、圓”,實際上和人的意念一樣快,八九十的老人能擊敗眾賊,皆因太極拳玄妙莫測,太極拳忽隱忽現,高深無盡頭,進退無始端,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太極拳又名長拳,雲“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也是說在這個空間無盡頭,皆因其功能來自另外空間,所以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

張三豐《歸秦》詩曰:“誰識逍遙物外身。”成就太極拳者有身外之身,古人說,走出五行的身體,看上去在那裡,實際不在那裡。

“自蜀來秦不避秦,西秦久住似秦人。寶雞石上題詩句,誰識逍遙物外身。”(張三豐《歸秦》)


武當道士

五、心口授,學者不二門

張三豐在《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中嚴格要求學太極拳者不二法門。太極拳與其他的武術不同,煉的遠不止是筋骨皮,具內外兼修的內涵和機制,是以嚴格要求“不二法門”。在《大道論》中,張三豐指出儒、釋、道都是正教,他們都是宇宙更高的大道之下的方便法門,但在具體的修煉中,只能選定一個法門,決不可以摻著修。

張三豐說靜功是太極拳的一部分,能“息思慮,絕情☆禁☆欲,保守真元”,是心性上的功夫。靜功和打太極拳猶如采藥煉丹,缺一不可。沒有靜功,“不能登長生大道”。武林有“練拳不煉功,到老一場空”的說法,就是從這兒來的。

張三豐在《太極拳歌》中寫道:“入門引路須口授,工夫無息法自休。”太極拳與內修功法一樣,須師父口傳心授。

“冥心兀坐,息思慮,絕情☆禁☆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太極行功說》)

“既得此行功奧竅,還須正心誠意,冥心絕欲,從頭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證悟大道。長生不老之基,即胎於此。”(《太極行功說》)

“若才得太極拳法,不知行功之奧妙,挈置不顧,此無異煉丹不采藥,采藥不煉丹,莫道不能登長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決不能成就。必須功拳並練,蓋功屬柔而拳屬剛,拳屬動而功屬靜,剛柔互濟,動靜相因,始成為太極之象。相輔而行,方足致用。此練太極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極之妙道也。”(《太極行功說》)

“欲求安心定性,斂神聚氣,則打坐之舉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廢矣。”“心性神氣,相隨作用,則心安性定,神斂氣聚,一身中之太極成,陰陽交,動靜合,全身之四體百脈周流通暢,不粘不滯,斯可以傳吾法矣。”(《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

武當三豐派第15代傳人劉師玄道長

太極拳又名長拳,雲“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也是說在這個空間無盡頭,皆因其功能來自另外空間,所以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

張三豐《歸秦》詩曰:“誰識逍遙物外身。”成就太極拳者有身外之身,古人說,走出五行的身體,看上去在那裡,實際不在那裡。

“自蜀來秦不避秦,西秦久住似秦人。寶雞石上題詩句,誰識逍遙物外身。”(張三豐《歸秦》)


武當道士

五、心口授,學者不二門

張三豐在《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中嚴格要求學太極拳者不二法門。太極拳與其他的武術不同,煉的遠不止是筋骨皮,具內外兼修的內涵和機制,是以嚴格要求“不二法門”。在《大道論》中,張三豐指出儒、釋、道都是正教,他們都是宇宙更高的大道之下的方便法門,但在具體的修煉中,只能選定一個法門,決不可以摻著修。

張三豐說靜功是太極拳的一部分,能“息思慮,絕情☆禁☆欲,保守真元”,是心性上的功夫。靜功和打太極拳猶如采藥煉丹,缺一不可。沒有靜功,“不能登長生大道”。武林有“練拳不煉功,到老一場空”的說法,就是從這兒來的。

張三豐在《太極拳歌》中寫道:“入門引路須口授,工夫無息法自休。”太極拳與內修功法一樣,須師父口傳心授。

“冥心兀坐,息思慮,絕情☆禁☆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太極行功說》)

“既得此行功奧竅,還須正心誠意,冥心絕欲,從頭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證悟大道。長生不老之基,即胎於此。”(《太極行功說》)

“若才得太極拳法,不知行功之奧妙,挈置不顧,此無異煉丹不采藥,采藥不煉丹,莫道不能登長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決不能成就。必須功拳並練,蓋功屬柔而拳屬剛,拳屬動而功屬靜,剛柔互濟,動靜相因,始成為太極之象。相輔而行,方足致用。此練太極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極之妙道也。”(《太極行功說》)

“欲求安心定性,斂神聚氣,則打坐之舉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廢矣。”“心性神氣,相隨作用,則心安性定,神斂氣聚,一身中之太極成,陰陽交,動靜合,全身之四體百脈周流通暢,不粘不滯,斯可以傳吾法矣。”(《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

武當三豐派第15代傳人劉師玄道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