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南方的面,北方的面,究竟哪種更好吃?差別又在哪裡?

每次在網上發表關於江南或者廣東地區麵食類的文章時,總是會有不少網友評論:

“還是陝西的面好吃,南方人做的能叫面?”

“北方的面難吃死了,粗製濫造,還是南方的面好!”

不久之後,

評論區就變成了吵架的重災區,雙方各執一詞,甚至偶爾失去理智的來兩句難聽的話。網路上這種例子實在太多,儘管看法都有些極端,但是基本上可以說明南北飲食習慣的分化確實很大,大到有部分人對彼此的美味完全不認可的程度。

而我作為一個中部地區安徽人,淮河從省內穿過。按照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的秦嶺——淮河線來看,即便是省內也被分化成皖北和皖南兩個派系。

讀大學的時候才知道,皖北部分地區的人以饅頭為主食,米飯很少吃。倒不是說他們不吃菜,只不過是把一般人餐桌上的米飯換成了饅頭,那邊人管饅頭叫“饃”,自然是典型的麵食。

南北對“面”的理解上也存在著極大的偏差,以陝西省為代表的西北麵食極為豐富,相當一部分人日常主食裡是沒有米飯的。但陝西人所說的“面”可能是又長又寬的褲帶面,也可能是做成各種形狀的麵食。

而南方人對“面”的理解則大部分是細長的麵條。

南北面的做法上也是差異巨大,口味自然也是完全不同。

陝西某小麵館,老闆娘在搓面

就拿油潑面和竹升面這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面來看:

油潑面的面是用高筋或者中筋麵粉加水和食用堿和麵,

部分家庭做法不加食用堿。醒好面之後擀成面皮,再切成褲帶狀。具體吃法是澆上臊子拌勻吃或者撒上辣椒面,用熱油澆上,然後拌勻食用。類似吃法還有很多,但是共同點都是拌著吃為主,很少有配湯吃面的說法。

臊子褲帶面

傳統的竹升面則是使用低筋麵粉,不用水,全部採用鴨蛋作為和麵的液體,現在有的店家會在面里加些堿水,減少鴨蛋用量來減少成本,但最傳統的做法是全鴨蛋的。

廣州傳統竹升面

做法不同,口感自然不同,所適應的吃法自然也不同。褲帶面基本不帶湯,

拌著吃很有嚼勁,面本身也沒有其他的味道,適合偏重口味的做法來輔助,這與北方人粗獷的性格與生活方式是密切相關的。而竹升面在製作上確實精細的多,面身有濃郁的蛋香,而且在湯裡泡著也很不容易糊,廣東人愛喝湯,吃竹升面也基本上連著湯帶著面一起解決的。

根本上來說,褲帶面由於製作方法的問題,在熱湯裡泡一會兒就會糊掉且失去本有的嚼勁,因此油潑或者是拌臊子是最完美的選擇。而竹升面則無比適合入湯,不容易糊,而且因為湯頭的製作十分講究,所以都會配個小勺子邊吃面邊喝湯。

而北方的面除了蘭州牛肉麵以外,似乎對麵湯並不講究。著名的岐山臊子面更是有“吃面不喝湯”的特別習慣,儘管岐山臊子面確確實實是有湯的。廣州的雲吞面用烤過的大地魚幹配上瑤柱、豬骨、海米、蝦籽等一眾海鮮文火慢煮出來一鍋價值不菲的高湯,而江蘇地區則喜歡用豬骨配上魚骨和鱔魚等做成偏甜口味的湯頭,也是極為鮮美。

至於哪個更好吃?我想南方人和北方人永遠都不會就這個問題進行妥協,畢竟吃這種事情,每張嘴都有各自的喜好,任何厚此薄彼的評價似乎都是不公平的。這也正如南人與北人性格上的差異:一是細膩,一是豪爽,皆有所長。

而貪吃的我,尤其愛面的我,什麼面都吃過,什麼面都喜歡。

因此油潑或者是拌臊子是最完美的選擇。而竹升面則無比適合入湯,不容易糊,而且因為湯頭的製作十分講究,所以都會配個小勺子邊吃面邊喝湯。

而北方的面除了蘭州牛肉麵以外,似乎對麵湯並不講究。著名的岐山臊子面更是有“吃面不喝湯”的特別習慣,儘管岐山臊子面確確實實是有湯的。廣州的雲吞面用烤過的大地魚幹配上瑤柱、豬骨、海米、蝦籽等一眾海鮮文火慢煮出來一鍋價值不菲的高湯,而江蘇地區則喜歡用豬骨配上魚骨和鱔魚等做成偏甜口味的湯頭,也是極為鮮美。

至於哪個更好吃?我想南方人和北方人永遠都不會就這個問題進行妥協,畢竟吃這種事情,每張嘴都有各自的喜好,任何厚此薄彼的評價似乎都是不公平的。這也正如南人與北人性格上的差異:一是細膩,一是豪爽,皆有所長。

而貪吃的我,尤其愛面的我,什麼面都吃過,什麼面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