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何侯是杜撰的人物?考證者認為,何侯原型是戰國時期道家人物詹何

近段時間,為了查找某段歷史資料,強哥閱讀了明朝《徐霞客遊記》,“發現”徐霞客在《楚遊日記十一》中載有何侯的情況:“其人雖不在,而同居一人於山中甚熟,惜患瘡不能為導,為餘言:玉琯乃何侯故居,

古舜祠所在,其東南山上為煉丹觀故址。《志》言在舜廟北簫韶、杞林之間,中有石臼,松穿臼而生,枝柯拳曲如龍。余遍詢莫知其處,想鄭舜卿所雲訪鄭安期之鐵臼,豈即此耶?然宋時已不可征矣。”

修葺一新的舜帝廟。來源於網路。

何侯的傳說,

是強哥曾經關注的。故到“百度”查“玉琯岩”,釋義為:玉琯岩,原稱何侯石室,相傳舜堯時候何侯南遷居此,懸壺濟世,岩額“玉琯岩”三字為宋代書法家李挺祖所書。

“何侯石室”是否徐霞客說的“何侯故居”?於是,強哥再查“何侯石室”,釋義為:何侯石室,現名澹岩,位於湖南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澹岩秋月”為著名的“永州八景”之一。

山洞中的何侯廟。來源於網路。

近日在網路讀到《永州日報》發表的《澹岩與何侯石室》(作者楊曉放)一文,該文涉及人們津津樂道的“何侯”,又涉及何氏文史研究中的有關神話傳說的重要問題,故勾起了強哥的濃厚興趣。該文透出的信息是:何侯或許是杜撰出來的人物,但有“生活原型”,這個“生活原型”就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著名人物詹何。

近20年來,何氏家族的許多人以巨大的熱情鑽研何氏文史,希望能弄清何姓的來龍去脈,這就不可能不涉及“何侯的傳說”,但古往今來,有人把它當神話,有人把它當史實,更有人穿鑿附會出更“神奇的故事”。

今天,強哥就介紹該文的重要觀點,旨在抛磚引玉,以期有更多的人來研究。強哥還得從何侯說起。

何侯是誰?許多人都是從《何侯的傳說》中認識何侯的,

再進一步就不一定瞭解了。經查閱史書,最早記載何侯的是北宋道教書籍《總神論》,書中的何侯是一位神仙。

據北宋《總神論》、南宋《路史》及明朝《尚友錄》記載:“侯,堯時隱蒼梧山,慕長生之術,三百餘口皆耕耘。舜南狩,止侯家,侯謂舜曰:‘升舉有期’,後數日,舜果崩。夏禹時,玉帝以藥一器與侯,使投酒中,一家三百餘口飲不竭。以酒灑屋宇拔屋飛升,位為太極仙人,今嶷山有何侯廟,在舜廟側。

澹岩。來源於網路。

《澹岩與何侯石室》的作者在考證“澹岩與何侯石室”的原址時發現:何侯很可能是個杜撰出來的人物。

(一)九嶷山的玉琯岩,不是曾經的“何侯石室”。該文指出,據明代《尚友錄》等史書的記載,“何侯石室”在蒼梧山,不在九嶷山。後人之所以將玉琯岩當成是曾經的“何侯石室”,是因為東晉郭璞為《山海經》作注時說“蒼梧之山”“即九嶷山也”。西漢末年在九嶷山發現舜帝用過的“玉琯”(樂器,相當於笛子),為了與古老的傳說相吻合,故稱“玉琯岩”為“何侯石室”。其實九嶷山不是蒼梧山,蒼梧山另有其山,即今天的陽明山(湖南省永州市陽明山脈,原稱蒼梧山,由於古蒼梧國於西元前180年被滅,故改名舂山或舂陵山。舜帝時期,此山一直稱作蒼梧山)。在郭璞所處的年代,蒼梧山已被改稱舂山或舂陵山約500年了。那個時代,在今天的廣西境內還有個蒼梧郡,東晉郭璞卻沒有注解蒼梧山是蒼梧郡內的某座山,而說是與陽明山咫尺之遙的九嶷山。

(二)“何侯石室”就是永州八景之一的澹岩。既然九嶷山不是蒼梧山,玉琯岩自然就不是曾經的“何侯石室”了。那麼,曾經的“何侯石室”在哪?“何侯石室”真的存在嗎?該文認為,“何侯石室”是存在的,因為儘管“何侯”這個人物很可能是杜撰出來的,但杜撰者為了故事的完整和真實性,肯定會指定一個“何侯石室”。這個可能的“何侯石室”就是永州八景之一的澹岩。理由如下;

一是從地理位置上看,澹岩在西蒼梧山(陽明山脈)的北面,東臨瀟水河畔,賢水在這裡與瀟水交匯。舜帝南巡蒼梧,如乘船而行,經此處穿過蒼梧山就到達了蒼梧山的南面,這個地點是舜帝南巡的必經之路。如果何侯是真實的,舜帝南巡,在蒼梧山北麓的澹山岩洞裡拜訪隱居的何侯順理成章;如果何侯是杜撰的人物,杜撰者也毫無疑問地要將何侯隱居的山洞“安排”在舜帝南巡的必經之路上。

二是從澹岩(淡岩)的得名看,據清康熙三十三年版《永州府志》載:“宋令王淮記雲:岩,去城二十五裡許,有一門壁立萬丈,東南角有一石竅,昔有澹姓者家焉,遂名澹岩。舊經雲:有周正實者,秦始皇時人,隱居於此,凡一切未來之事皆能先知,始皇三召不起。”從記載上看,澹岩的得名是因澹山住有澹姓人。又一說法,因此山遍地生長著一種澹竹(淡竹),所以當地人就以澹為姓了。其實,這個記載還沒有探及最終的根源。

(三)何侯的“原型”是戰國時期的道教人物詹何。該文指出,雖然何侯是傳說中的人物,但這個人物是有“原型”的,這個“原型”就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著名人物詹何(詹何,約生活於西元前350年至前270年,道家楊朱系列傳人,晚年隱居永州澹岩)。

為什麼是詹何而不是別人呢?因為歷史上的真實人物詹何的事蹟,與何侯神話傳說有多重“吻合”:一是詹何隱居在南方的大山(蒼梧山)中,何侯也隱居在南方的大山(蒼梧山)中。二是詹何名字中帶“何”字,詹何與人對話時常自稱“何”,所以後來他的弟子們將他神化的時候也用了“何”字。為了把老師拔高而加上個“侯”變成了“何侯”,再利用舜帝南巡之傳說,“傍上”了德高望重的舜帝。三是詹何隱居時收徒“講道”了(詹何猜牛裡就記載他有弟子),最興盛時詹何的弟子達到三百多人。何侯神話中有全家“三百餘口皆耕耘”,疑從詹何“三百弟子”而來。四是詹何的弟子中有某個人後來飛黃騰達了(這個人或許是詹何的關門弟子鶡冠子的弟子——在趙國為將的龐煖),大量使用了他的“同學校友”。《永州府志》裡的周貞實應該就是龐煖的弟子,所以才值得秦始皇多次邀請。何侯神話中的“三百多口白日飛升”或許從這裡演化而來。

以上三點是強哥概括的文章觀點。見仁見智,希望更多的人深入研究。

對於何侯的傳說,強哥在《說何——中華何姓歷史文化述略》一書中已表明自己觀點,即何侯為神話人物。但古往今來,圍繞何侯卻生出不少“爭議”。有人以九嶷山有“何侯廟,在舜廟側”認為,何侯是堯舜時期生活在今湖南一帶的何姓先人;有人把何侯當成黃帝時期“何姓”的佐證;甚至還有人附會說,何侯原生活在山東的“何國”,後隨舜帝南巡而被“封侯”。而專家指出,九嶷山“何侯廟、舜廟”是宋代才有的。堯舜時代各“帝”僅為部落首領,還沒有形成“國家”與“侯”的概念,“侯”作為職官概念應為西周分封制時才出現。(2017-8-7強哥撰于廣州)

文/強哥說何

澹岩。網路圖片。

近來發現,強哥在今日頭條《強哥說何》發表的部分原創文章,被一些人抹去作者而署上自己的名字(網名)發表於其他媒體上,或假借作者授權其發表。強哥除在今日頭條/頭條號發出,並由今日頭條推薦外,未授權其他作者發表。轉載者請標明出處與原作者。

是因為東晉郭璞為《山海經》作注時說“蒼梧之山”“即九嶷山也”。西漢末年在九嶷山發現舜帝用過的“玉琯”(樂器,相當於笛子),為了與古老的傳說相吻合,故稱“玉琯岩”為“何侯石室”。其實九嶷山不是蒼梧山,蒼梧山另有其山,即今天的陽明山(湖南省永州市陽明山脈,原稱蒼梧山,由於古蒼梧國於西元前180年被滅,故改名舂山或舂陵山。舜帝時期,此山一直稱作蒼梧山)。在郭璞所處的年代,蒼梧山已被改稱舂山或舂陵山約500年了。那個時代,在今天的廣西境內還有個蒼梧郡,東晉郭璞卻沒有注解蒼梧山是蒼梧郡內的某座山,而說是與陽明山咫尺之遙的九嶷山。

(二)“何侯石室”就是永州八景之一的澹岩。既然九嶷山不是蒼梧山,玉琯岩自然就不是曾經的“何侯石室”了。那麼,曾經的“何侯石室”在哪?“何侯石室”真的存在嗎?該文認為,“何侯石室”是存在的,因為儘管“何侯”這個人物很可能是杜撰出來的,但杜撰者為了故事的完整和真實性,肯定會指定一個“何侯石室”。這個可能的“何侯石室”就是永州八景之一的澹岩。理由如下;

一是從地理位置上看,澹岩在西蒼梧山(陽明山脈)的北面,東臨瀟水河畔,賢水在這裡與瀟水交匯。舜帝南巡蒼梧,如乘船而行,經此處穿過蒼梧山就到達了蒼梧山的南面,這個地點是舜帝南巡的必經之路。如果何侯是真實的,舜帝南巡,在蒼梧山北麓的澹山岩洞裡拜訪隱居的何侯順理成章;如果何侯是杜撰的人物,杜撰者也毫無疑問地要將何侯隱居的山洞“安排”在舜帝南巡的必經之路上。

二是從澹岩(淡岩)的得名看,據清康熙三十三年版《永州府志》載:“宋令王淮記雲:岩,去城二十五裡許,有一門壁立萬丈,東南角有一石竅,昔有澹姓者家焉,遂名澹岩。舊經雲:有周正實者,秦始皇時人,隱居於此,凡一切未來之事皆能先知,始皇三召不起。”從記載上看,澹岩的得名是因澹山住有澹姓人。又一說法,因此山遍地生長著一種澹竹(淡竹),所以當地人就以澹為姓了。其實,這個記載還沒有探及最終的根源。

(三)何侯的“原型”是戰國時期的道教人物詹何。該文指出,雖然何侯是傳說中的人物,但這個人物是有“原型”的,這個“原型”就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著名人物詹何(詹何,約生活於西元前350年至前270年,道家楊朱系列傳人,晚年隱居永州澹岩)。

為什麼是詹何而不是別人呢?因為歷史上的真實人物詹何的事蹟,與何侯神話傳說有多重“吻合”:一是詹何隱居在南方的大山(蒼梧山)中,何侯也隱居在南方的大山(蒼梧山)中。二是詹何名字中帶“何”字,詹何與人對話時常自稱“何”,所以後來他的弟子們將他神化的時候也用了“何”字。為了把老師拔高而加上個“侯”變成了“何侯”,再利用舜帝南巡之傳說,“傍上”了德高望重的舜帝。三是詹何隱居時收徒“講道”了(詹何猜牛裡就記載他有弟子),最興盛時詹何的弟子達到三百多人。何侯神話中有全家“三百餘口皆耕耘”,疑從詹何“三百弟子”而來。四是詹何的弟子中有某個人後來飛黃騰達了(這個人或許是詹何的關門弟子鶡冠子的弟子——在趙國為將的龐煖),大量使用了他的“同學校友”。《永州府志》裡的周貞實應該就是龐煖的弟子,所以才值得秦始皇多次邀請。何侯神話中的“三百多口白日飛升”或許從這裡演化而來。

以上三點是強哥概括的文章觀點。見仁見智,希望更多的人深入研究。

對於何侯的傳說,強哥在《說何——中華何姓歷史文化述略》一書中已表明自己觀點,即何侯為神話人物。但古往今來,圍繞何侯卻生出不少“爭議”。有人以九嶷山有“何侯廟,在舜廟側”認為,何侯是堯舜時期生活在今湖南一帶的何姓先人;有人把何侯當成黃帝時期“何姓”的佐證;甚至還有人附會說,何侯原生活在山東的“何國”,後隨舜帝南巡而被“封侯”。而專家指出,九嶷山“何侯廟、舜廟”是宋代才有的。堯舜時代各“帝”僅為部落首領,還沒有形成“國家”與“侯”的概念,“侯”作為職官概念應為西周分封制時才出現。(2017-8-7強哥撰于廣州)

文/強哥說何

澹岩。網路圖片。

近來發現,強哥在今日頭條《強哥說何》發表的部分原創文章,被一些人抹去作者而署上自己的名字(網名)發表於其他媒體上,或假借作者授權其發表。強哥除在今日頭條/頭條號發出,並由今日頭條推薦外,未授權其他作者發表。轉載者請標明出處與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