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灣區|王幹芝:粵港澳大灣區要充分利用香港的優質教育資源

“走向大灣區·番禺機遇論壇暨香港推介會”7月28日下午在香港港島東中心60樓精彩上演,來自粵港兩地的專家學者、知名投資機構和創新創業專案引軍人才,共同探討了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給創投行業帶來的機遇和發展紅利。

番禺區地處大灣區地理中心,在香港重點推介了廣州大學城港澳臺青年創新創業示範基地和“青藍計畫”,包括面向18-45歲港澳臺居民,每年2000萬元支持不超過100個優秀創業項目等超級大禮包。

論壇由廣州英諾創新空間、廣州大學城港澳臺青年創新創業示範基地主辦,錦繡麒麟、南友圈提供媒體支援。著名時事評論員、香港錦繡麒麟傳媒創辦人楊錦麟,

知名國際媒體人、原BBC中文總監、香港浸會大學高級講師李文,香港英諾天使基金、深港聯合投資基金會創始合夥人王幹芝等嘉賓,在主旨演講中對“粵港澳大灣區”作了全景式解讀和深度觀察;而廣州番禺區“青藍計畫”負責人現場發放了面向港澳臺創業人才的“超級福利大禮包”,提前佈局登上“粵港澳大灣區”國家規劃頭班車。

香港英諾天使基金、深港聯合投資基金會創始合夥人王幹芝從創業和投資角度入手,認為香港的本土創業雖然有國際視野,但是對中國內地卻不夠瞭解,往往受制於人才不夠、市場太小等瓶頸。“粵港澳大灣區”給了香港年輕人這樣一個機會,幫助他們能夠更好地瞭解和融入內地市場。

以下是王幹芝的精彩發言整理版本:

舉例灣區經濟的成功之處

三藩市灣區在風險投資、金融方面都做得非常系統和完整的,已經發展了很多年,整個經濟體系都很成熟了。因為美國最好的大學在西岸,所以三藩市灣區積聚了大量的人才,隨著矽谷的發展,學生的素質越來越好,在矽谷工作的人平均IQ達到140。美國非常注重學生的IQ水準,雖然美國沒有高考,

但是高中生想要進入大學,會進行一個IQ水準測試。美國很多研究表明,一個人的IQ在130以下就很難成功,成功的人IQ一般都在140以上。

在矽谷,有很多著名的大學,例如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州理工大學等,在這些學校裡,大部分學生畢業後都會自主創業,學生們創業氛圍濃厚。哈佛也將要在矽谷開設辦事處,所以矽谷不但留住了當地的人才,也把東部的一些名校學生吸引過來了,

矽谷是美國人才聚集最多的地方。

美國有兩個地方經濟發展得比較成功,一個是矽谷,第二是波士頓。這兩個地方積聚了美國最優秀大學,這些大學培養出美國最優秀的人才,大學與大學間的學生可以互相利用彼此的資源,讓資源實現最大效用化,這其中包括:人脈、知識體系等。

英諾作為創投公司,非常注重對人才的投資。香港經濟起飛主要是依賴製造業、後面是靠房地產,這些產業對IQ水準的要求都不是很高,導致香港整個產業發展模式逐漸固化,香港人很少去接觸需要高智商的科技行業,在這種大環境下,香港人缺乏創業的熱情。主要原因是香港700萬人,高智商的人口不多,每年智商在130以上的人也不到1000人。這1000人中,基本沒有人是自主創業的,他們大多傾向于做醫生、律師和老師等穩定的職業。我們做風險投資,不喜歡投資香港,因為香港的人才太少了,香港人也缺乏冒險精神,香港的整體環境也不適合創業,我們傾向於投資內地,內地人口基數大,人才很多。

再舉一個例子—東京灣區,東京灣區發展了很多年,其實有衰落的趨勢。日本的政策不允許大量的外國移民進入,外國人想要獲得日本的永久居留權是很難的,所以日本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不利於人才的引進,然而日本人口出生率在不斷下降。在國際手機市場上,日本手機產品的佔有率是很低的,但日本家電做得比較好,像松下這種傳統企業比較多,而且也做得比較好,但缺乏新興的企業。

東京灣區裡有很多大學,例如東京大學,東京大學與美國大學的水準相當,畢業于東京大學人卻很少去創業,他們畢業後一般會進入一些日本傳統的大企業,但這些企業整體的創新能力較弱、員工架構也多有累贅,缺乏發展的動力,與新興企業相比缺乏冒險精神與活力。近年來有些日本企業甚至被臺灣的企業收購了。東京灣裡的企業會慢慢的衰落,但是需要一段時間,畢竟日本企業的基礎還是非常扎實的。

人才是灣區發展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們的粵港澳大灣區要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人才庫。北京和上海聚集大量人才,人才庫充足,北大和清華培養出來的人才都非常優秀。美國的媒體USU評審全世界大學的工科排名中,清華排在第一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排在第二位。今天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與中國的大學水準不斷提高有很大關係,中國一些優秀的大學培養出頂尖的人才,他們為國家的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現在中國大學每年有300萬理工科學生畢業,美國和日本,每年只有十萬理工科學生畢業,可以看出憑藉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我們培養了出更多的人才。

人才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粵港澳大灣區的高等教育的發展是比較緩慢的,區內大學很少,好的大學更少了,在高等教育方面粵港澳大灣區跟北京、上海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最好的大學集中在長江沿岸和北方,南方缺乏好的大學,南方比較好的大學只有中山大學和廈門大學。像長江流域: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都很厲害,還有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華中師範大學都是很好的大學。這些大學可以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大量的人才,所以我們要吸引長江流域的人才南下廣東。城市之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是人才的競爭,延伸到中國和美國之間競爭也是人才的競爭。

粵港澳大灣區應充分利用區內的人才資源

香港的高等教育是粵港澳大灣區眾多城市中最好的,香港大學也算是亞洲頂尖的高等學府了,香港政府近幾年來一直吸引內地的學生來香港就讀大學,每年提供大約兩萬個大學學位給內地學生,而且這些學生一般都很優秀,IQ也很高,這也是香港政府吸引內地人才的一個重要手段,香港未來的發展需要有內地優秀人才的參與。同時粵港澳大灣區要充分利用香港的教育資源,有利於人才的培養。

香港也有頂尖人才,例如李英豪,在香港中文大學畢業,他在內地創立了錢方公司,該公司一年的營業額就有500億,公司的整體發展都很成功,所以內地也可以利用香港的人才資源,內地人才資源與香港人才資源可以進行互補。

我們的創投公司,一般會投資一些有港漂成員的創業公司,如果有是4個人創業團隊,我們希望2個是國內的,2個是香港的。因為香港人對內地不太瞭解,文化差異又很大,如果一個創業團隊有內地人,那麼通過這些內地的創業人的人脈資源和對中國內地的瞭解程度,該公司就可以更好地拓展內地的業務,發揮內地市場最大的經濟效益,而不是只局限於香港的市場,這樣的創業團隊才會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這些產業對IQ水準的要求都不是很高,導致香港整個產業發展模式逐漸固化,香港人很少去接觸需要高智商的科技行業,在這種大環境下,香港人缺乏創業的熱情。主要原因是香港700萬人,高智商的人口不多,每年智商在130以上的人也不到1000人。這1000人中,基本沒有人是自主創業的,他們大多傾向于做醫生、律師和老師等穩定的職業。我們做風險投資,不喜歡投資香港,因為香港的人才太少了,香港人也缺乏冒險精神,香港的整體環境也不適合創業,我們傾向於投資內地,內地人口基數大,人才很多。

再舉一個例子—東京灣區,東京灣區發展了很多年,其實有衰落的趨勢。日本的政策不允許大量的外國移民進入,外國人想要獲得日本的永久居留權是很難的,所以日本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不利於人才的引進,然而日本人口出生率在不斷下降。在國際手機市場上,日本手機產品的佔有率是很低的,但日本家電做得比較好,像松下這種傳統企業比較多,而且也做得比較好,但缺乏新興的企業。

東京灣區裡有很多大學,例如東京大學,東京大學與美國大學的水準相當,畢業于東京大學人卻很少去創業,他們畢業後一般會進入一些日本傳統的大企業,但這些企業整體的創新能力較弱、員工架構也多有累贅,缺乏發展的動力,與新興企業相比缺乏冒險精神與活力。近年來有些日本企業甚至被臺灣的企業收購了。東京灣裡的企業會慢慢的衰落,但是需要一段時間,畢竟日本企業的基礎還是非常扎實的。

人才是灣區發展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們的粵港澳大灣區要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人才庫。北京和上海聚集大量人才,人才庫充足,北大和清華培養出來的人才都非常優秀。美國的媒體USU評審全世界大學的工科排名中,清華排在第一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排在第二位。今天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與中國的大學水準不斷提高有很大關係,中國一些優秀的大學培養出頂尖的人才,他們為國家的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現在中國大學每年有300萬理工科學生畢業,美國和日本,每年只有十萬理工科學生畢業,可以看出憑藉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我們培養了出更多的人才。

人才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粵港澳大灣區的高等教育的發展是比較緩慢的,區內大學很少,好的大學更少了,在高等教育方面粵港澳大灣區跟北京、上海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最好的大學集中在長江沿岸和北方,南方缺乏好的大學,南方比較好的大學只有中山大學和廈門大學。像長江流域: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都很厲害,還有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華中師範大學都是很好的大學。這些大學可以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大量的人才,所以我們要吸引長江流域的人才南下廣東。城市之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是人才的競爭,延伸到中國和美國之間競爭也是人才的競爭。

粵港澳大灣區應充分利用區內的人才資源

香港的高等教育是粵港澳大灣區眾多城市中最好的,香港大學也算是亞洲頂尖的高等學府了,香港政府近幾年來一直吸引內地的學生來香港就讀大學,每年提供大約兩萬個大學學位給內地學生,而且這些學生一般都很優秀,IQ也很高,這也是香港政府吸引內地人才的一個重要手段,香港未來的發展需要有內地優秀人才的參與。同時粵港澳大灣區要充分利用香港的教育資源,有利於人才的培養。

香港也有頂尖人才,例如李英豪,在香港中文大學畢業,他在內地創立了錢方公司,該公司一年的營業額就有500億,公司的整體發展都很成功,所以內地也可以利用香港的人才資源,內地人才資源與香港人才資源可以進行互補。

我們的創投公司,一般會投資一些有港漂成員的創業公司,如果有是4個人創業團隊,我們希望2個是國內的,2個是香港的。因為香港人對內地不太瞭解,文化差異又很大,如果一個創業團隊有內地人,那麼通過這些內地的創業人的人脈資源和對中國內地的瞭解程度,該公司就可以更好地拓展內地的業務,發揮內地市場最大的經濟效益,而不是只局限於香港的市場,這樣的創業團隊才會有更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