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貼秋膘:民國的大師們都怎麼吃?

秋風一送爽,一年中可以理直氣壯地大吃大喝的時節終於到了,

名曰“貼秋膘”,在我們吃貨眼裡就是“吃肉大會”。不過相比過去,“貼秋膘”對於我們來說,天天吃肉,想怎麼吃就怎麼吃,不過就是個由頭罷了,但舊時的人們對貼秋膘可就重視多了。在過去,一方面大多數人缺乏肉食,天氣轉涼時,需要補充;另一方面,早年間缺乏空調設備,慢慢長夏,大魚大肉也吃不下,而且很多煙火太重的吃法,也不易在室內應用,多是以瓜菜作為日常飲食,
可一到立秋,天氣未必有多涼,但風裡已經透出了爽意,所以在這一天,按《京都風俗志》的說法:

立秋日,人家亦有豐食者,謂之貼秋膘。

立秋這一天儼然成為了全民共用的“吃肉節”,不過吃肉也分將就與講究。要說講究,我們就不妨看看那些舊時文人,他們的筆下是如何貼秋膘的,又最愛吃什麼。

我們現在一提貼秋膘,很多人總想的是大肉,諸如醬肘子、煮白肉一類的東西,這可能是當代人的習慣,不在嘴裡塞滿了肉,好像這秋膘貼的就不夠嚴實。但其實在過去,秋膘並不是這麼貼的,一方面,雖然要貼膘,但吃肉大多數人還是點到為止,像鄧雲鄉先生覺得羊肉西葫蘆的燙麵餃就最好;再一個,講究人在這個時節是很少吃豬肉的,

民國這些大師的“秋膘”美食無一例外地指向了羊肉。

夏仁虎在《舊京秋詞》的注釋中說:

舊都人立秋日食羊,名曰添膘,館肆應時之品,曰爆、涮、烤。

唐魯孫在其《酸甜苦辣鹹》中寫道:

一交立秋,東來順、西來順、兩益軒、同和軒一類的回教牛羊肉館,立刻把“烤涮”兩大字的門燈,

用光彩的小電燈圍起來,歡迎喜歡嘗鮮的人駕臨了。

金受申更是在《北京通》裡說,從春節往後,直到立秋,北京人都是不動火鍋的,所以一到這一天,涮羊肉的館子必然門庭若市,而烤肉更是一種難得的享受,這也算是老北京人“吃盡想絕”的一種講究。

為什麼這些“名嘴”筆下的“秋膘”裡都只有羊肉呢?我想大概有兩大原因。其一,是人的因素。鮮羊肉最好的做法,以烤涮為主,煙火太重,上文已經說過了,過去缺乏空調設備,夏天屋子了的溫度已經夠高的了,再架個烤肉炙子,或是擺個碳火鍋,宛如蒸籠,人肯定是受不了的。其二,便是羊的問題。夏天酷熱,羊都偏瘦,吃起來肉質太柴,不夠肥美。再者,人貼秋膘,羊其實也貼秋膘,羊在秋天與春夏的伙食可是大不相同的,秋天草籽已熟,雖然同是吃草,但這個時節草的營養價值可非彼他時了。所以即便是現在,空調冷氣已經免除了高溫的困擾,但要說羊肉好吃,還得是立秋以後的時節,我想這也是當年那些講究人貼秋膘時最為明瞭的。

至於吃羊肉的法子,大概諸君都很明瞭,涮羊肉、烤羊肉大家都熟悉,本號去年秋冬時的幾篇文章也進行過詳細解析,茲不贅言。那些民國“名嘴”筆下的爆羊肉,如今在飯館裡改成了蔥爆羊肉,雖然細緻了些,但我總覺得炒勺裡顛出來的菜品缺少街頭小食的風味,僅又一順還保留了當年那種鐵鐺炮出來的佳品,雖然口味相近,但另一種風格,對當代人來說,還是挺新鮮的。如今天南海北的風味都能看到,除了這些老吃法,我覺得立秋這個時候,最能體現鮮羊肉美味的手扒羊肉、清蒸羊肉,也不失為一種選擇,一方面更有大快朵頤的快感,一方面輕烹調的方式也能更好地突出羊肉自帶的鮮美。

立秋了,肆意吃肉的日子總是讓人感到興奮,想想一會兒就要去解饞,手中的筆好像也耍不動了。且用一句話總結吧,對於吃肉,講究與否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愛吃,只要自己覺得香氣四溢、汁水橫流,比什麼都管用,民國大師們的這些吃法,我想只是跟那些還再猶豫著吃什麼肉、貼什麼膘的朋友一個小小的參考吧。

羊在秋天與春夏的伙食可是大不相同的,秋天草籽已熟,雖然同是吃草,但這個時節草的營養價值可非彼他時了。所以即便是現在,空調冷氣已經免除了高溫的困擾,但要說羊肉好吃,還得是立秋以後的時節,我想這也是當年那些講究人貼秋膘時最為明瞭的。

至於吃羊肉的法子,大概諸君都很明瞭,涮羊肉、烤羊肉大家都熟悉,本號去年秋冬時的幾篇文章也進行過詳細解析,茲不贅言。那些民國“名嘴”筆下的爆羊肉,如今在飯館裡改成了蔥爆羊肉,雖然細緻了些,但我總覺得炒勺裡顛出來的菜品缺少街頭小食的風味,僅又一順還保留了當年那種鐵鐺炮出來的佳品,雖然口味相近,但另一種風格,對當代人來說,還是挺新鮮的。如今天南海北的風味都能看到,除了這些老吃法,我覺得立秋這個時候,最能體現鮮羊肉美味的手扒羊肉、清蒸羊肉,也不失為一種選擇,一方面更有大快朵頤的快感,一方面輕烹調的方式也能更好地突出羊肉自帶的鮮美。

立秋了,肆意吃肉的日子總是讓人感到興奮,想想一會兒就要去解饞,手中的筆好像也耍不動了。且用一句話總結吧,對於吃肉,講究與否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愛吃,只要自己覺得香氣四溢、汁水橫流,比什麼都管用,民國大師們的這些吃法,我想只是跟那些還再猶豫著吃什麼肉、貼什麼膘的朋友一個小小的參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