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甘肅靖遠,四兄弟熱血報國,投身抗日!隴原一個抗日家族的往事

四兄弟投身抗日, 隴原一個抗日家族的往事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抗日守土之責。”這句話的背後是無數熱血青年投身抗日熱血報國的激情。

在七十多年前,地處西北的甘肅,

雖然是抗日的大後方,但熱血青年殺敵報國的勇氣卻絲毫不弱于前方。甘肅靖遠,地處絲綢之路和黃河交匯地帶。也曾經是黃河水運的重要路段,幾十年前,大批羊皮筏子運輸隊從蘭州順著黃河而下,或到寧夏,或到包頭。靖遠一帶是筏工們必須停留的地方。大隊貨運皮筏,帶來了貨物,也帶來了資訊。因而,靖遠不僅讀書人多,而且思想也比其他地方開化,整個靖遠參加革命、參加抗戰的人數,
在全省都是名列前茅的。

抗戰時,日寇轟炸蘭州

靖遠縣東灣鎮一帶有一個喬氏家族,同一輩的喬映淮、喬映澍、喬映渭、喬映洛四兄弟先後投身革命,在不同的抗日戰場中為民族獨立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如今他們參加抗日的事蹟,

成為隴原子弟投身抗日的縮影。

今天,就讓我們聆聽一段隴原子弟的抗戰往事。

熱血青年義無反顧投身抗戰

這個故事要從我的父親說起,我的父親喬公望,原名喬映渭,是靖遠下東灣鎮砂梁村人,1938年到了延安進入抗大學習。今年5月3日與世長辭,享年103歲。

父親生前是個非常低調的人,生活非常簡樸。父親生前很少提及他以前的事情。我退休後經常去北京看他,有時候就和他說起以前他如何離開老家投身抗日的事情,

可他總是不願多說。

上世紀五十年代喬映渭留影

最近四五年,他才漸漸地斷斷續續地說起了他的一些經歷。我們喬家,祖籍山西。後來,輾轉遷移到了靖遠,喬家人分散居住在靖遠東灣的三合、砂梁等村落。

父親他們這一輩,是搬遷到靖遠喬氏家族的第七代,名字中都有一個“映”字。

在喬氏四兄弟中,最早加入革命組織的是喬映淮(秦明),1933年春,17歲的喬映淮考入甘肅省立一中讀書,1936年畢業後赴南京求學。這期間,逐漸接觸了進步思想。“七七事變”後,喬映淮積極參加中共甘肅地下黨組織領導和影響的“甘肅青年抗戰團”、“同仁消費合作社”等組織,在抗日救亡運動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1937年11月由萬良才、萬通軒介紹,喬映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很快,我們喬家又有幾個熱血青年投身抗戰,以熱血報國。1938年秋,喬映淮在靖遠組織了十余位元熱血青年,準備前往陝北。這些人中,除了喬映澍、喬映渭、喬映洛三兄弟外,還有岳仲湖、岳仲奎、胡永一等人。他們到蘭州後,和蘭州八路軍辦事處取得聯繫,拿到了介紹信和通行證。此外,當時靖遠青年萬良才、歐化遠、張震宇等人也先後到延安參加抗日。喬映淮長期在蘭州、靖遠等地從事地下工作,曾任靖遠縣委書記,並建立了蘭州——延安地下交通線,靖遠中轉站。1940年,喬映淮到了延安,抗戰結束後返回甘肅。

八路軍學習照片

不過,那時從蘭州到陝北並不容易,要用各種辦法繞開國民黨特務的盤查。果然,他們還沒出發就被國民黨甘肅省政府阻擋,謝覺哉多方交涉,但還是不能成行。最後,他們只得改頭換面,用幼稚園老師的身份分批悄悄行動。這樣才從蘭州走脫,經西安最後順利到達了延安,在抗大本校及分校學習。

衝破重重艱難險阻後,喬氏三兄弟和其他靖遠青年都到了陝北。1938年夏秋時節,他們先後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來,他們就投身到了各個不同的抗日戰場。

我簡單說一下幾個叔叔的革命經歷:喬映淮在解放戰爭中,曾任環縣武工隊政委,後不幸被捕,犧牲在南京雨花臺。喬映洛,1939年後受組織安排返回家鄉從事地下工作,多次被捕入獄受盡酷刑,堅貞不屈。新中國成立後,曾任臨洮、金塔鼎新氣象站站長等職。

喬映澍曾任晉察冀北軍分區騎兵二團參謀長、團長。四野獨立七師團長、師參謀長等職,跨黃河,過長江,一直打到了湖南。後來,在南京軍事學院海軍系學習,曾在北海艦隊擔任潛艇二支隊副隊長兼參謀長等職,1981年離休。

喬映渭的抗大畢業證

父親從蘭州歷盡艱險到達延安

個人的經歷是整個歷史的縮影。在民族危亡時,一批批熱血青年挺身而出,毫不畏懼。父親自幼就愛讀書,可惜家境貧寒,時斷時續地讀了一些書。為生計,他四處奔波,當過代課老師,幹過店鋪夥計。然而,那個年月,民眾生活極其艱難。父親雖然四處奔波,極力改變命運,但當時整個國家處於落後狀態,個人的命運總是和國家緊密相連。

父親回憶說,他當年當了半年的代課教師一分錢的工資沒有,最後只發了一頂帽子和一雙鞋。在這種情況下,父親非常渴望改變命運。就在這個時候,他有了一個機會。啥機會呢?

當時,父親已經23歲了,在靖遠縣東灣鎮一家店鋪裡當夥計。他讀了一些進步書報,其中有《新華日報》等刊物,另一方面,也深受弟弟喬映淮的影響。在猶豫了多次後,父親終於下定決心,奔赴延安上“抗大”,不過這個念頭,他始終沒有給家人說過。

講述人:喬建民 80歲,靖遠人,喬映渭(喬公望)之女

此時,我出生才100天 。母親以為父親到蘭州上學,為支持父親,母親悄悄將她從娘家裡帶來的私房錢全部拿給了父親作為路費。母親曾給我講過父親離家的點點滴滴。

1938年的七八月間,母親幫著父親瞞過家裡的老人,將自己的陪嫁和一些銀元拿出來交給父親。母親還給父親準備了棉衣、被褥、鞋襪等等。父親離家的前一天,還抱著我去剃頭。不過,母親並不知道父親是去延安讀抗大。

那時候,要去延安,從蘭州到西安這一段國民黨盤查得還松一點,也可以乘車。即便如此也是軍警林立關卡重重。從西安到延安盤查得非常嚴,交通完全靠步行。父親回憶說,到西安後,他們的路費早已花光,又加上陰雨連綿,黃土高原上泥濘不堪,行走非常艱難。他們背著潮濕的行李,一步三滑,白天食不果腹,晚上夜不能寐。還要想盡辦法應付一路上盤查的國民黨軍警,有時要繞路而行,有時則是謊稱尋親訪友的。這段路程是他人生路上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所幸,父親他們都咬著牙堅持了下來。

上世紀八十年代,家人們在蘭州合影

到了抗大,父親被分到第五期七大隊五中隊學習,課程有軍事、政治、近代史等內容,政治課就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條件依舊很艱苦,父親他們穿著舊軍裝、住著土窯洞、吃著小米洋芋粥。對父親而言,這是他人生中難得的安靜學習時光。抗大畢業後,父親就被分到中共北方局、晉察冀邊區等處工作。新中國成立後,父親先後任中央財經委員會所屬外國專家供給商店經理、中國百貨公司財會處處長、商業部、全國供銷總社茶畜局副局長等職務,1982年11月離休。

家園守望,母親撫育我長大

父親就那樣悄悄地匆匆離開了家。儘管父親在離家時叮囑母親,“等我回來,我回不來,就去路邊給我燒些紙。”然而,母親抱著我在村子外面看著父親漸漸遠離,她並沒有意識到,這次分別雖然不是死別,卻是生離,等他們再次見面時,已經是1952年了,其間母親不知度過了多少的磨難。

人們說父愛如山,在我眼中母愛更是大山一般守護著我。母親叫韋秉珍,是靖遠陡城鄉人(今屬平川),母親比父親大一歲。儘管他們是包辦婚姻,但相互關愛,從未鬧過矛盾。我是母親的第三個孩子,母親的第一孩子是女孩,不幸夭折,第二個孩子是男孩,名叫牛娃,一歲時又夭折。生我的時候,母親非常小心,奶奶給我取名寶葉。

喬映渭參加社教時留影

沒有男人的家庭是艱難的,沒有父親的孩子更是可憐。我小時候生活過得非常艱苦。24歲的母親帶著幾個月大的我,吃不上,喝不上。爺爺做主將大伯的兒子喬植過繼給了母親。弟弟從小就幫著家裡幹活,十幾歲就趕著毛驢做生意換糧食,冬天手上到處是凍瘡。記得抗戰時期,日寇飛機轟炸靖遠,有男人的家庭,早已躲飛機去了,我們母女兩人只有自力更生。我更是嚇得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母親才知道父親參加了革命。1952年,父親回家了。可母親卻不高興。原來,抗戰期間,父親身患重病,需要人照顧,經組織批准,1944年父親有了新家庭。

抗戰中,被蘭州軍民擊落的日寇飛機

母親十幾年的守望,最後卻等來了一場空,所有的傷心、痛苦、怨恨都不足以表達她的心情。不過母親還是原諒了父親。

父親長期在北京工作,母親則在家孝敬老人,照顧我和弟弟。百善孝為先,母親說,父親不在家,她替父親照顧老人是應該的。如今父母都已遠離我們而去,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念。今年是七七事變八十周年。七十多年前,隴原熱血青年義無反顧奔赴抗日前線。付出犧牲的,不僅是他們,更有他們的家人。他們都同樣令我們懷念和敬仰。

喬映渭百歲壽誕

蘭州老王原創作品,非經書面授權,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違者必究。

聯絡郵箱:358030614@qq.com

喬映淮長期在蘭州、靖遠等地從事地下工作,曾任靖遠縣委書記,並建立了蘭州——延安地下交通線,靖遠中轉站。1940年,喬映淮到了延安,抗戰結束後返回甘肅。

八路軍學習照片

不過,那時從蘭州到陝北並不容易,要用各種辦法繞開國民黨特務的盤查。果然,他們還沒出發就被國民黨甘肅省政府阻擋,謝覺哉多方交涉,但還是不能成行。最後,他們只得改頭換面,用幼稚園老師的身份分批悄悄行動。這樣才從蘭州走脫,經西安最後順利到達了延安,在抗大本校及分校學習。

衝破重重艱難險阻後,喬氏三兄弟和其他靖遠青年都到了陝北。1938年夏秋時節,他們先後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來,他們就投身到了各個不同的抗日戰場。

我簡單說一下幾個叔叔的革命經歷:喬映淮在解放戰爭中,曾任環縣武工隊政委,後不幸被捕,犧牲在南京雨花臺。喬映洛,1939年後受組織安排返回家鄉從事地下工作,多次被捕入獄受盡酷刑,堅貞不屈。新中國成立後,曾任臨洮、金塔鼎新氣象站站長等職。

喬映澍曾任晉察冀北軍分區騎兵二團參謀長、團長。四野獨立七師團長、師參謀長等職,跨黃河,過長江,一直打到了湖南。後來,在南京軍事學院海軍系學習,曾在北海艦隊擔任潛艇二支隊副隊長兼參謀長等職,1981年離休。

喬映渭的抗大畢業證

父親從蘭州歷盡艱險到達延安

個人的經歷是整個歷史的縮影。在民族危亡時,一批批熱血青年挺身而出,毫不畏懼。父親自幼就愛讀書,可惜家境貧寒,時斷時續地讀了一些書。為生計,他四處奔波,當過代課老師,幹過店鋪夥計。然而,那個年月,民眾生活極其艱難。父親雖然四處奔波,極力改變命運,但當時整個國家處於落後狀態,個人的命運總是和國家緊密相連。

父親回憶說,他當年當了半年的代課教師一分錢的工資沒有,最後只發了一頂帽子和一雙鞋。在這種情況下,父親非常渴望改變命運。就在這個時候,他有了一個機會。啥機會呢?

當時,父親已經23歲了,在靖遠縣東灣鎮一家店鋪裡當夥計。他讀了一些進步書報,其中有《新華日報》等刊物,另一方面,也深受弟弟喬映淮的影響。在猶豫了多次後,父親終於下定決心,奔赴延安上“抗大”,不過這個念頭,他始終沒有給家人說過。

講述人:喬建民 80歲,靖遠人,喬映渭(喬公望)之女

此時,我出生才100天 。母親以為父親到蘭州上學,為支持父親,母親悄悄將她從娘家裡帶來的私房錢全部拿給了父親作為路費。母親曾給我講過父親離家的點點滴滴。

1938年的七八月間,母親幫著父親瞞過家裡的老人,將自己的陪嫁和一些銀元拿出來交給父親。母親還給父親準備了棉衣、被褥、鞋襪等等。父親離家的前一天,還抱著我去剃頭。不過,母親並不知道父親是去延安讀抗大。

那時候,要去延安,從蘭州到西安這一段國民黨盤查得還松一點,也可以乘車。即便如此也是軍警林立關卡重重。從西安到延安盤查得非常嚴,交通完全靠步行。父親回憶說,到西安後,他們的路費早已花光,又加上陰雨連綿,黃土高原上泥濘不堪,行走非常艱難。他們背著潮濕的行李,一步三滑,白天食不果腹,晚上夜不能寐。還要想盡辦法應付一路上盤查的國民黨軍警,有時要繞路而行,有時則是謊稱尋親訪友的。這段路程是他人生路上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所幸,父親他們都咬著牙堅持了下來。

上世紀八十年代,家人們在蘭州合影

到了抗大,父親被分到第五期七大隊五中隊學習,課程有軍事、政治、近代史等內容,政治課就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條件依舊很艱苦,父親他們穿著舊軍裝、住著土窯洞、吃著小米洋芋粥。對父親而言,這是他人生中難得的安靜學習時光。抗大畢業後,父親就被分到中共北方局、晉察冀邊區等處工作。新中國成立後,父親先後任中央財經委員會所屬外國專家供給商店經理、中國百貨公司財會處處長、商業部、全國供銷總社茶畜局副局長等職務,1982年11月離休。

家園守望,母親撫育我長大

父親就那樣悄悄地匆匆離開了家。儘管父親在離家時叮囑母親,“等我回來,我回不來,就去路邊給我燒些紙。”然而,母親抱著我在村子外面看著父親漸漸遠離,她並沒有意識到,這次分別雖然不是死別,卻是生離,等他們再次見面時,已經是1952年了,其間母親不知度過了多少的磨難。

人們說父愛如山,在我眼中母愛更是大山一般守護著我。母親叫韋秉珍,是靖遠陡城鄉人(今屬平川),母親比父親大一歲。儘管他們是包辦婚姻,但相互關愛,從未鬧過矛盾。我是母親的第三個孩子,母親的第一孩子是女孩,不幸夭折,第二個孩子是男孩,名叫牛娃,一歲時又夭折。生我的時候,母親非常小心,奶奶給我取名寶葉。

喬映渭參加社教時留影

沒有男人的家庭是艱難的,沒有父親的孩子更是可憐。我小時候生活過得非常艱苦。24歲的母親帶著幾個月大的我,吃不上,喝不上。爺爺做主將大伯的兒子喬植過繼給了母親。弟弟從小就幫著家裡幹活,十幾歲就趕著毛驢做生意換糧食,冬天手上到處是凍瘡。記得抗戰時期,日寇飛機轟炸靖遠,有男人的家庭,早已躲飛機去了,我們母女兩人只有自力更生。我更是嚇得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母親才知道父親參加了革命。1952年,父親回家了。可母親卻不高興。原來,抗戰期間,父親身患重病,需要人照顧,經組織批准,1944年父親有了新家庭。

抗戰中,被蘭州軍民擊落的日寇飛機

母親十幾年的守望,最後卻等來了一場空,所有的傷心、痛苦、怨恨都不足以表達她的心情。不過母親還是原諒了父親。

父親長期在北京工作,母親則在家孝敬老人,照顧我和弟弟。百善孝為先,母親說,父親不在家,她替父親照顧老人是應該的。如今父母都已遠離我們而去,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念。今年是七七事變八十周年。七十多年前,隴原熱血青年義無反顧奔赴抗日前線。付出犧牲的,不僅是他們,更有他們的家人。他們都同樣令我們懷念和敬仰。

喬映渭百歲壽誕

蘭州老王原創作品,非經書面授權,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違者必究。

聯絡郵箱:3580306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