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趙紅英:“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向參與者與引領者的轉變

中國僑聯副秘書長、經濟科技部部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趙紅英在研討會中發言。

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拓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25日電 (記者 李拓 開可) “‘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在世界發展中由旁觀者和追隨者向參與者和引領者轉變。”在3月24日舉行的“一帶一路”學術研討會暨國家智庫高端專家對話活動中,中國僑聯副秘書長、經濟科技部部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趙紅英這樣表示。

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

國際社會引發了強烈反響和積極的參與。截至去年9月,我國與七十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完成了對接,達成了聯合聲明、雙邊合作協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合作規劃綱要等重要成果。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投資、貿易呈明顯上升趨勢。今年5月將在北京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現已有二十多位國家領導人確認與會,將成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最高規格的活動。

對此趙紅英認為,“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對開創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促進地區及世界和平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她提出,從歷史上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現的自由國際秩序使得舊有秩序受到質疑和挑戰。而在這一歷史時期,中國等國家為全球治理體系的創新完善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帶來了新的變化。特別是中國堅持走自己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中國道路”、“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引來了世界的喝彩。

對此趙紅英提出,在此時發展“一帶一路”作為構建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新舉措,是檢驗中國全球治理理念的重要實踐。

她表示,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格局出現新的變化,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開始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正在逐步走向世界舞臺,在重塑全球經濟治理結構中開始有了更大的話語權,也將承擔更多責任。而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適時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與沿線國家溝通、磋商,實現利益共用,共同發展。同時著眼於促進沿線地區的經濟增長,共同打造若干國家經濟合作走廊,優先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深化經貿產業、能源合作,
促進金融合作。作為一項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行動,“一帶一路”成為踐行全球經濟治理理念的試驗田。

其次趙紅英認為,“一帶一路”有利於推進中外文化交流,促進國家合作和人民友好。她說,全球治理本身是一個協商的過程,在全球性文化日益增多的今天更應當加強對話與合作,通過國際社會成員的協商制定相應的國際規則,在全球治理中中國力爭更好的發揮引領的作用,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發出更多的中國聲音,注入更多中國元素,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此外趙紅英還提到,“一帶一路”倡議秉承共商共建共用等理念,持續公共產品供給,成為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制度中的話語權,構建廣泛利益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結構創新的重要抓手。

趙紅英分析稱,公共產品的消費是集體進行、共同展開的,具有非排他性、非拒絕性和非競爭性三個特徵,任何消費者對公共產品的消費都不影響其他消費者的利益。而“一帶一路”就是這樣一個區域公共產品,在沿線區域供給和消費,在整個地區形成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因此趙紅英表示,這正是體現了中國的全球視野和大國情懷,有助於推進沿線各國在經濟、政治、文化上進行全方位互聯互通和良性互動,完善全球治理,減少發展不平等、不平衡現象,使各國人民共同享有經濟增長帶來的利益。

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發出更多的中國聲音,注入更多中國元素,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此外趙紅英還提到,“一帶一路”倡議秉承共商共建共用等理念,持續公共產品供給,成為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制度中的話語權,構建廣泛利益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結構創新的重要抓手。

趙紅英分析稱,公共產品的消費是集體進行、共同展開的,具有非排他性、非拒絕性和非競爭性三個特徵,任何消費者對公共產品的消費都不影響其他消費者的利益。而“一帶一路”就是這樣一個區域公共產品,在沿線區域供給和消費,在整個地區形成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因此趙紅英表示,這正是體現了中國的全球視野和大國情懷,有助於推進沿線各國在經濟、政治、文化上進行全方位互聯互通和良性互動,完善全球治理,減少發展不平等、不平衡現象,使各國人民共同享有經濟增長帶來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