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史淑榮談血液病: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中醫診療技術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中醫診療技術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小兒最常見的出血性疾病,

其特點是皮膚、黏膜自發性出血,血小板減少,出血時間延長和血塊收縮不良。骨髓中巨核細胞的發育受到抑制,在各年齡期均可發生,一般多見於2~8歲的小兒。近年的研究均支持本病的發病與免疫機制有關,臨床分為急性型與慢性型兩種類型,小兒以急性型較多見,約占85%,其預後相對比成人為好。

本病屬中醫“血證”、“肌衄”、“紫斑”和“虛勞”等範疇。

病因病機

風熱傷絡:外感四時不正之氣,尤以風熱邪毒入侵,釀成熱毒,郁於皮膚,血絡受損,血液外溢而出現紫癜。

血熱妄行:外感熱毒或內生鬱熱,熱迫血行,血溢於脈外,形成紫癜。

氣不攝血:臟腑內傷,脾氣虧虛,正氣不足,不能統血攝血,血液,

外溢肌膚形成紫癜。

虛火灼絡:陰血耗損,腎陰不足,精血匱乏,虛火內生;或久服溫熱之劑,臟腑陰陽乖張,陰不能抑陽,均可導致虛火灼絡、血脈受損而成紫癜。

瘀血阻絡:臟腑功能失調,氣滯不行或氣虛無力,均可導致血行滯澀,瘀血阻於脈絡,則血不能循其常道而滲溢於外,產生紫癜。

辨證論治

1.風熱傷絡證

[證候] 發熱,微惡風寒,咳嗽咽紅,全身酸痛,食欲缺乏,皮內或皮下瘀點,針尖大小,

或大片瘀斑,分佈不均,四肢較多,常伴有鼻衄、齒衄等,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 疏風清熱,涼血安絡。

[方藥] 銀翹散加減。主要藥物:金銀花、連翹、牛蒡子、薄荷、荊芥、板藍根、紫草、蟬蛻、茜草、生地黃、牡丹皮。咳嗽咽紅者加杏仁、黃芩;鼻衄者加白茅根、仙鶴草、藕節炭;大便出血者加苦參、地榆炭、槐花炭;出血較多者加阿膠珠、三七粉。

2.血熱妄行證

[證候] 起病較急,出血較重,皮膚瘀斑,斑色深紫,

多伴鼻衄、齒衄,可有煩躁口渴,便秘尿赤,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治法] 清熱解毒,涼血化斑。

[方藥] 清瘟敗毒飲加減。主要藥物:生石膏、知母、水牛角、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黃連、梔子、黃芩、紫草。

初起伴發熱、頭痛者加銀花、連翹、板藍根清熱解毒;鼻衄、齒衄者加仙鶴草、白茅根、焦山梔、藕節炭;便血者加大黃炭、地榆、槐花炭;尿血者加大小薊、白茅根。

3.氣不攝血證

[證候] 病程較長,皮膚黏膜散發瘀點瘀斑,

色澤淡紅,反復發作,此起彼伏,亦可伴鼻衄、齒衄,面色蒼黃,神疲力.乏,頭暈心悸,爪甲淡白,食欲缺乏,舌質淡胖,脈緩弱。

[治法] 補氣攝血,健脾養心。

[方藥] 歸脾湯。主要藥物:黨參、白術、熟地黃、白芍、當歸、阿膠、龍眼肉、酸棗仁、木香。紫癜此起彼伏或伴有其他出血者,加仙鶴草、側柏葉、參三七、當歸化瘀止血;納呆便溏者,加山藥、焦山楂健脾開胃;若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汗出濕冷,氣息微弱,脈象細數,急用人參、附子、龍骨、牡蠣以回陽救逆。

4.虛火灼絡證

[證候] 全身散在瘀血瘀斑,下肢為甚,時發時止,鼻衄,齒衄,血色暗紅,低熱盜汗,手足心熱,口燥咽幹,顴紅煩鬧,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 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方藥] 知柏地黃東加減。主要藥物: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潮熱者加鱉甲、青蒿、銀柴胡、地骨皮涼血退蒸;盜汗者加煆牡蠣、玄參養陰斂汗;鼻衄、齒瓤者加參三七、茜草炭、焦山梔、牛膝清熱涼血止血。

5.瘀血阻絡證

[證候] 紫斑色澤紫暗,或有瘀塊、血腫,腹有痞塊,可伴有腹痛,痛處固定,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治法] 適血通絡,祛瘀生新。

[方藥] 桃紅四物湯。主要藥物:桃仁、紅花、生地黃、川芎、當歸、赤芍。臨證時可酌加丹參、三七、牛膝、乳香、沒藥以活血化瘀;伴氣虛者加黨參、黃芪補中益氣;伴血虛者加阿膠、制首烏補益精血。

經驗方

1.驗方一

[藥物組成] 鮮馬尾松針30~60克,鮮茅根、藕節各15~30克,仙鶴草15克。

[功效] 滋陰清熱,涼血解毒。

[適應證] 各型出血。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2.益氣涼血化瘀飲

[藥物組成] 生地黃9克,益母草30克,炙黃芪12克,生藕節15克,大薊9克,小薊9克,生地榆9克,茜草9克,生甘草4.5克。

[功效] 滋陰清熱,涼血解毒。

[適應證] 過敏性紫癜性腎炎。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3.三黃四物湯

[藥物組成] 黃芩10克,黃連1.5克,生地黃10克,川芎5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當歸10克。

[功效] 清熱燥濕,涼血活血。

[適應證] 濕熱動血之紫癜。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4.趙心波經驗方

[藥物組成] 生地黃12克,浙貝母10克,天花粉10克,敗醬草10克,紫花地丁10克,大青葉12克,連翹12克,大小薊各15克,茜草10克,紫草6克,白茅根30克。

[功效] 清熱解毒,滋陰涼血。

[適應證]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熱毒傷絡證。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5.何世英經驗方

[藥物組成] 焦白術12.5克,野黨參9克,雲茯苓9克,紫丹參9克,杭白芍25克,生山藥9克,炙甘草4.7克,川芎4.7克,桂枝4.7克,大棗5枚。

[功效] 健脾和營。

[適應證]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氣不攝血證。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6.血熱方

[藥物組成] 水牛角(先煎)、蒲公英、白茅根、槐花、血見愁各30克,生地黃12克,炒白芍、炒赤芍、黃芩、炒牡丹皮各10克,茜草、地榆各15克,紫蘇梗、陳皮各5 克。

[功效] 降氣瀉火,止血散瘀。

[適應證]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熱毒傷絡證。

[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劑。

適宜技術

1.針灸法

體針:取雙側湧泉穴,行強刺激法,不留針,每日一次,7天為一療程。

艾灸:主穴取八華、腰陽關,艾柱隔薑灸,每次40分鐘,每日一次。

耳針:腎上腺、膈、肝、肺、內分泌。急性型加胃、心;慢性型加脾、腎。操作:每次取2~3穴,局部消毒,用毫針刺之。急性出血者可用強刺激。每次20分鐘,每日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或用撳針埋針1~2日。

2.穴位埋線法

處方:足三裡、血海、氣海、脾俞、腎俞。操作:在常規消毒及局麻下,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約一釐米,分離肌層後,在深部尋找敏感點,出現感傳現象後,用特定的誘導手法,擴大基底面,埋人適量的消毒腸線,並與切口成一定角度,沖洗消毒後,縫合切口,用紗布覆蓋並固定,7日拆線。

3.外治法

山梔末少許塞兩側鼻孔,用於伴鼻出血者。

4.食療法

方法一:黃花魚200克,旱蓮草60克,置砂鍋中,加水慢火燉一天,時時攪拌,防止燒焦,使魚鰾全部燉化,去渣,分4次服,每日兩次,連服數劑,服時加熱。用於熱毒鬱蒸證。

方法二:枸杞子10~15克,紅棗10枚,黨參15克,雞蛋兩枚,放砂鍋同煮,蛋熟後去殼取蛋,再煮片刻,食蛋飲湯,每日或隔日一次,連服6~7劑。用於氣不攝血證。

方法三:生羊腔骨1~2根,敲碎,加水適量煮一小時,去渣後加糯米適量,紅棗10枚,煮稀粥,每日2~3次服。用於脾腎兩虛證。

5.中成藥

寧血糖漿: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口服。 用於氣不攝血證。

雲南白藥:每次0.5~1克,每日2~3次,開水沖服,用於衄、齒衄、便血。

氣息微弱,脈象細數,急用人參、附子、龍骨、牡蠣以回陽救逆。

4.虛火灼絡證

[證候] 全身散在瘀血瘀斑,下肢為甚,時發時止,鼻衄,齒衄,血色暗紅,低熱盜汗,手足心熱,口燥咽幹,顴紅煩鬧,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 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方藥] 知柏地黃東加減。主要藥物: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潮熱者加鱉甲、青蒿、銀柴胡、地骨皮涼血退蒸;盜汗者加煆牡蠣、玄參養陰斂汗;鼻衄、齒瓤者加參三七、茜草炭、焦山梔、牛膝清熱涼血止血。

5.瘀血阻絡證

[證候] 紫斑色澤紫暗,或有瘀塊、血腫,腹有痞塊,可伴有腹痛,痛處固定,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治法] 適血通絡,祛瘀生新。

[方藥] 桃紅四物湯。主要藥物:桃仁、紅花、生地黃、川芎、當歸、赤芍。臨證時可酌加丹參、三七、牛膝、乳香、沒藥以活血化瘀;伴氣虛者加黨參、黃芪補中益氣;伴血虛者加阿膠、制首烏補益精血。

經驗方

1.驗方一

[藥物組成] 鮮馬尾松針30~60克,鮮茅根、藕節各15~30克,仙鶴草15克。

[功效] 滋陰清熱,涼血解毒。

[適應證] 各型出血。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2.益氣涼血化瘀飲

[藥物組成] 生地黃9克,益母草30克,炙黃芪12克,生藕節15克,大薊9克,小薊9克,生地榆9克,茜草9克,生甘草4.5克。

[功效] 滋陰清熱,涼血解毒。

[適應證] 過敏性紫癜性腎炎。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3.三黃四物湯

[藥物組成] 黃芩10克,黃連1.5克,生地黃10克,川芎5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當歸10克。

[功效] 清熱燥濕,涼血活血。

[適應證] 濕熱動血之紫癜。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4.趙心波經驗方

[藥物組成] 生地黃12克,浙貝母10克,天花粉10克,敗醬草10克,紫花地丁10克,大青葉12克,連翹12克,大小薊各15克,茜草10克,紫草6克,白茅根30克。

[功效] 清熱解毒,滋陰涼血。

[適應證]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熱毒傷絡證。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5.何世英經驗方

[藥物組成] 焦白術12.5克,野黨參9克,雲茯苓9克,紫丹參9克,杭白芍25克,生山藥9克,炙甘草4.7克,川芎4.7克,桂枝4.7克,大棗5枚。

[功效] 健脾和營。

[適應證]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氣不攝血證。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6.血熱方

[藥物組成] 水牛角(先煎)、蒲公英、白茅根、槐花、血見愁各30克,生地黃12克,炒白芍、炒赤芍、黃芩、炒牡丹皮各10克,茜草、地榆各15克,紫蘇梗、陳皮各5 克。

[功效] 降氣瀉火,止血散瘀。

[適應證]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熱毒傷絡證。

[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劑。

適宜技術

1.針灸法

體針:取雙側湧泉穴,行強刺激法,不留針,每日一次,7天為一療程。

艾灸:主穴取八華、腰陽關,艾柱隔薑灸,每次40分鐘,每日一次。

耳針:腎上腺、膈、肝、肺、內分泌。急性型加胃、心;慢性型加脾、腎。操作:每次取2~3穴,局部消毒,用毫針刺之。急性出血者可用強刺激。每次20分鐘,每日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或用撳針埋針1~2日。

2.穴位埋線法

處方:足三裡、血海、氣海、脾俞、腎俞。操作:在常規消毒及局麻下,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約一釐米,分離肌層後,在深部尋找敏感點,出現感傳現象後,用特定的誘導手法,擴大基底面,埋人適量的消毒腸線,並與切口成一定角度,沖洗消毒後,縫合切口,用紗布覆蓋並固定,7日拆線。

3.外治法

山梔末少許塞兩側鼻孔,用於伴鼻出血者。

4.食療法

方法一:黃花魚200克,旱蓮草60克,置砂鍋中,加水慢火燉一天,時時攪拌,防止燒焦,使魚鰾全部燉化,去渣,分4次服,每日兩次,連服數劑,服時加熱。用於熱毒鬱蒸證。

方法二:枸杞子10~15克,紅棗10枚,黨參15克,雞蛋兩枚,放砂鍋同煮,蛋熟後去殼取蛋,再煮片刻,食蛋飲湯,每日或隔日一次,連服6~7劑。用於氣不攝血證。

方法三:生羊腔骨1~2根,敲碎,加水適量煮一小時,去渣後加糯米適量,紅棗10枚,煮稀粥,每日2~3次服。用於脾腎兩虛證。

5.中成藥

寧血糖漿: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口服。 用於氣不攝血證。

雲南白藥:每次0.5~1克,每日2~3次,開水沖服,用於衄、齒衄、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