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央行主導的“網聯”新時代來臨,協力廠商支付爭霸格局將歸零?

小新按:

近日,央行支付結算司下發檔,明確到明年6月30日,協力廠商支付將全面停止“直連銀行模式”,所有網路支付業務將通過“網聯”平臺處理。“網聯”全稱為“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清算平臺”,

是一家由央行及其下屬機構主導投資的協力廠商支付清算平臺。

有了銀聯,為什麼還要推出網聯?相比中國現有的、領先於世界的協力廠商支付,“網聯”作為一個協力廠商支付的行政性清算平臺,會不會重走之前銀聯的“保守之路”?今後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協力廠商支付巨頭又將面臨什麼挑戰呢?

本文綜合自:微信公眾號“新金融評論”、“中國新聞週刊”、“新京報評論”、“財經韜略”

01

網聯上線原是釜底抽薪?

鑒於《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及相關實施細則等規定的定位,協力廠商支付公司從事的是網路支付業務,主要以小額為主。而即將設立並運行的網聯平臺,實際類似於一個微支付版的中央清算系統,這使得現今繞開央行清算系統的支付寶、財付通等,將不再游離於央行的監管之外,

協力廠商支付在清算領域的“黑匣”,逐漸變得越來越“白匣”化。

在移動互聯網誕生之前,絕大部分非現金交易都是通過銀行卡來實現的,銀聯的誕生正是為了解決跨行結算的問題。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協力廠商支付平臺通過與各大銀行直接簽訂合作條約,並憑藉自身強大的技術實力開始快速崛起。

協力廠商支付剛剛出現的時候,規模很小,採取的是“反接”模式。

以支付寶為例,其在自身體系內為客戶建立虛擬帳戶,同時直接連到多家銀行,並在每家銀行內創立支付寶帳戶,在此過程中支付寶實際承擔了清算體系的功能。

中國協力廠商支付以每年平均50%的速度在增長,2016年中國協力廠商支付總交易額為57.9萬億人民幣,高速增長勢頭不減,使用場景也由原來的互聯網、小額支付擴展到線下和非小額交易。潛在的金融風險已經到了亟待解決的地步。

網聯正是央行為了規範線上多頭連接而設立的平臺。網聯,也即網路銀聯,有人將其稱作“第二銀聯”,是為線上支付提供統一、公共的支付清算服務。

央行通過網聯,可以獲得更多的金融大資料,這是結束“資料寡頭”壟斷的重要一步。

今年7月14日到15日召開了全國金融工作會議,

提出了對互聯網金融“加強監管”。此後,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在一個公開論壇上提出警惕資料寡頭。

可以看到金融巨頭產品線的彙集,也有大量的資料,客觀上可能會產生資料寡頭的現象,可能會帶來資料壟斷。

資料壟斷比技術壟斷更難突破,容易產生所謂的數位鴻溝問題,形成資訊孤島。金融資料依賴於大資料,資訊孤島的形成不利於行業良好的發展行業、生態。

由此可見,央行對於金融、消費大資料的重視。從目前支付發展趨勢看,銀聯代表的銀行卡支付日漸衰微,協力廠商移動支付才代表著未來。如果沒有網聯,未來的金融、消費大資料必將被支付寶、財付通等機構壟斷,形成資料寡頭。所以,爭奪這些資料的控制權,也是央行推出網聯的重要原因。

而銀聯內部專業人士在此前接受小新採訪時認為,設立網聯平臺,一方面可以將交易資金流向納入央行監管視野;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落實監管的相關要求,央行在1月13日發佈的《關於實施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有關事項的通知》中規定,自4月17日起,支付寶等支付機構應將一定比例的客戶備付金交存至指定機構專用存款帳戶。而網聯平臺的誕生正是為有效管理備付金提供技術支援,支付機構和銀行多頭連接現狀將得到有效清理和整治。

對於網聯是否會為協力廠商支付公司帶來巨大的挑戰,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常務理事、匯付天下總裁周曄認為,傳統協力廠商支付公司建立起來的聯通銀行的便利性,在網聯平臺上得以實現。中小支付公司不用再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連接商業銀行,可以部分拉平大小支付公司之間的競爭能力。

02

網聯成長史

2016年4月14日,按照央行等部委4月14日印發的《非銀行支付機構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支付機構開展跨行支付業務必須通過人民銀行跨行清算系統或者具有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進行。

2016年8月,央行批復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清算平臺。

2017年1月17日,“網聯清算有限公司”名稱已獲(預)核准。

2017年3月31日, “網聯平臺”啟動試運行。在此期間,需驗證網聯平臺的系統功能、業務規則和風控措施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並完成首筆跨行清算交易。

2017年6月30日,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清算平臺(網聯平臺)正式啟動業務切量,支付機構接入方面有多家支付機構和銀行接入。

2017年7月28日正式確定股東的情況,45家股東正式亮相網聯平臺。網聯計畫到年底完成接入銀行數量接近200家,接入支付機構接近40家。

在《通知》下發前兩天,《網聯清算有限公司設立協議書》被曝光。根據協定,央行清算總中心、支付寶、財付通等45家機構和企業入股。

央行清算總中心、上海清算所等央行下屬7家單位共同出資7.6億,占股比例達到37%;備受關注的財付通和支付寶均持股9.61%,也算佔有一席之地。其他35家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共出資36.07%。央行系成為第一大股東,掌握最大話語權。

另一層影響在於,巨頭們不能再壟斷未來的金融、消費大資料了。爭奪這些資料的控制權,也是央行推出網聯的重要原因。

目前來看,央行的目的已經達到,對協力廠商支付機構資金流向的控制權盡握手中,以後任何協力廠商支付機構想要接入銀行,用戶進行跨行轉帳,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走銀聯的清算管道,一種通過網聯平臺。

03

網聯動了誰的乳酪?

1.對消費者有什麼影響?

網聯並不直接服務于消費者,不會改變使用者對協力廠商支付服務的使用方法。線上支付步驟也不會增加。

協力廠商支付機構付給網聯平臺的轉接清算成本,可以部分地由其內部成本的下降所抵消。原本消費者負擔的部分也會相應減輕。

不管是資訊安全還是費率方面,網聯的參與對用戶來說都是一項利好。

2.協力廠商支付平臺

對巨頭們來說,它們之所以能夠覆蓋這麼多支付場景,產生如此廣泛的影響力,倚靠的是和各家銀行的談判與合作。對接的銀行越多,可覆蓋的用戶越多。銀行考慮到規模,往往會給小型支付公司較高的對接價格。這也是比起規模較小的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巨頭們最大的優勢。

網聯一出,所有協力廠商支付平臺都對接銀行,對協力廠商支付平臺來說,這節約了對接銀行的管道拓展和維護成本——但問題是,土財主和貧民搬進了同一間房,大家突然站在了一條線上,馬雲和馬化騰怎麼高興得起來?

總而言之,接入網聯之後,雖然協力廠商支付平臺的後臺清算體系變更,但不影響業務,也不影響沉澱資金。央行能夠更加高效地監測支付公司的業務,借助清理整頓互聯網金融的時機,某些業務不規範的劣幣會被篩掉。 這對整個行業來說無疑是好事。

3. 銀行

在支付寶、財付通獨霸線上支付的時期,銀行痛失使用者的交易資訊,無法實現資料的二次應用和開發。一旦網聯監管所有交易資訊,如果銀行能獲得這些資料,必將是一大口“肥肉”。考慮到網聯由央行主管、扶持,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值得注意的是,網聯是排除銀行入股的,也就是說,銀行在網聯中並沒有話語權,網聯的介入勢必會干涉銀行和協力廠商支付之間的利益分割。從前還能通過與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的合作拿到手續費的銀行,現在失去談判的話語權。

4. 銀聯

銀聯曾經是清算市場(包括線上線下)的唯一參與者。網聯的上線直接宣判了銀聯線上清算的失敗。銀聯線上上線下清算吃獨食的時代終結,和網聯的一戰終將來臨。

相關文章精選:(猛戳標題)

您的點贊和轉發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認可

如需轉載請直接留言

敬請長按識別文末二維碼關注

小新在這裡等你來撩!

新金融評論

聚焦新金融,獨家、專業,盡在新金融評論。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hanghai Finance Institute,SFI)是一家非官方、非營利性的專業智庫,致力於新金融領域和國際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研究院成立於2011年7月14日,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hina Finance 40 Forum,CF40)舉辦, 與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戰略合作。研究院在國內率先提出新金融概念,並積極開展相關研究,逐漸形成了以新金融和國際金融為特色的研究道路。

此外,為紀念我國卓越的世界經濟學家浦山先生,並推動我國國際金融與新金融的研究和發展,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於2016年7月發起成立上海浦山新金融發展基金會,並與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戰略合作,聯合主辦浦山獎。

小新歡迎您!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由此可見,央行對於金融、消費大資料的重視。從目前支付發展趨勢看,銀聯代表的銀行卡支付日漸衰微,協力廠商移動支付才代表著未來。如果沒有網聯,未來的金融、消費大資料必將被支付寶、財付通等機構壟斷,形成資料寡頭。所以,爭奪這些資料的控制權,也是央行推出網聯的重要原因。

而銀聯內部專業人士在此前接受小新採訪時認為,設立網聯平臺,一方面可以將交易資金流向納入央行監管視野;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落實監管的相關要求,央行在1月13日發佈的《關於實施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有關事項的通知》中規定,自4月17日起,支付寶等支付機構應將一定比例的客戶備付金交存至指定機構專用存款帳戶。而網聯平臺的誕生正是為有效管理備付金提供技術支援,支付機構和銀行多頭連接現狀將得到有效清理和整治。

對於網聯是否會為協力廠商支付公司帶來巨大的挑戰,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常務理事、匯付天下總裁周曄認為,傳統協力廠商支付公司建立起來的聯通銀行的便利性,在網聯平臺上得以實現。中小支付公司不用再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連接商業銀行,可以部分拉平大小支付公司之間的競爭能力。

02

網聯成長史

2016年4月14日,按照央行等部委4月14日印發的《非銀行支付機構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支付機構開展跨行支付業務必須通過人民銀行跨行清算系統或者具有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進行。

2016年8月,央行批復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清算平臺。

2017年1月17日,“網聯清算有限公司”名稱已獲(預)核准。

2017年3月31日, “網聯平臺”啟動試運行。在此期間,需驗證網聯平臺的系統功能、業務規則和風控措施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並完成首筆跨行清算交易。

2017年6月30日,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清算平臺(網聯平臺)正式啟動業務切量,支付機構接入方面有多家支付機構和銀行接入。

2017年7月28日正式確定股東的情況,45家股東正式亮相網聯平臺。網聯計畫到年底完成接入銀行數量接近200家,接入支付機構接近40家。

在《通知》下發前兩天,《網聯清算有限公司設立協議書》被曝光。根據協定,央行清算總中心、支付寶、財付通等45家機構和企業入股。

央行清算總中心、上海清算所等央行下屬7家單位共同出資7.6億,占股比例達到37%;備受關注的財付通和支付寶均持股9.61%,也算佔有一席之地。其他35家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共出資36.07%。央行系成為第一大股東,掌握最大話語權。

另一層影響在於,巨頭們不能再壟斷未來的金融、消費大資料了。爭奪這些資料的控制權,也是央行推出網聯的重要原因。

目前來看,央行的目的已經達到,對協力廠商支付機構資金流向的控制權盡握手中,以後任何協力廠商支付機構想要接入銀行,用戶進行跨行轉帳,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走銀聯的清算管道,一種通過網聯平臺。

03

網聯動了誰的乳酪?

1.對消費者有什麼影響?

網聯並不直接服務于消費者,不會改變使用者對協力廠商支付服務的使用方法。線上支付步驟也不會增加。

協力廠商支付機構付給網聯平臺的轉接清算成本,可以部分地由其內部成本的下降所抵消。原本消費者負擔的部分也會相應減輕。

不管是資訊安全還是費率方面,網聯的參與對用戶來說都是一項利好。

2.協力廠商支付平臺

對巨頭們來說,它們之所以能夠覆蓋這麼多支付場景,產生如此廣泛的影響力,倚靠的是和各家銀行的談判與合作。對接的銀行越多,可覆蓋的用戶越多。銀行考慮到規模,往往會給小型支付公司較高的對接價格。這也是比起規模較小的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巨頭們最大的優勢。

網聯一出,所有協力廠商支付平臺都對接銀行,對協力廠商支付平臺來說,這節約了對接銀行的管道拓展和維護成本——但問題是,土財主和貧民搬進了同一間房,大家突然站在了一條線上,馬雲和馬化騰怎麼高興得起來?

總而言之,接入網聯之後,雖然協力廠商支付平臺的後臺清算體系變更,但不影響業務,也不影響沉澱資金。央行能夠更加高效地監測支付公司的業務,借助清理整頓互聯網金融的時機,某些業務不規範的劣幣會被篩掉。 這對整個行業來說無疑是好事。

3. 銀行

在支付寶、財付通獨霸線上支付的時期,銀行痛失使用者的交易資訊,無法實現資料的二次應用和開發。一旦網聯監管所有交易資訊,如果銀行能獲得這些資料,必將是一大口“肥肉”。考慮到網聯由央行主管、扶持,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值得注意的是,網聯是排除銀行入股的,也就是說,銀行在網聯中並沒有話語權,網聯的介入勢必會干涉銀行和協力廠商支付之間的利益分割。從前還能通過與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的合作拿到手續費的銀行,現在失去談判的話語權。

4. 銀聯

銀聯曾經是清算市場(包括線上線下)的唯一參與者。網聯的上線直接宣判了銀聯線上清算的失敗。銀聯線上上線下清算吃獨食的時代終結,和網聯的一戰終將來臨。

相關文章精選:(猛戳標題)

您的點贊和轉發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認可

如需轉載請直接留言

敬請長按識別文末二維碼關注

小新在這裡等你來撩!

新金融評論

聚焦新金融,獨家、專業,盡在新金融評論。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hanghai Finance Institute,SFI)是一家非官方、非營利性的專業智庫,致力於新金融領域和國際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研究院成立於2011年7月14日,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hina Finance 40 Forum,CF40)舉辦, 與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戰略合作。研究院在國內率先提出新金融概念,並積極開展相關研究,逐漸形成了以新金融和國際金融為特色的研究道路。

此外,為紀念我國卓越的世界經濟學家浦山先生,並推動我國國際金融與新金融的研究和發展,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於2016年7月發起成立上海浦山新金融發展基金會,並與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戰略合作,聯合主辦浦山獎。

小新歡迎您!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