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代沒有空調,人們為什麼喜歡去寺院避暑?

今年夏天的全國大多數地方都進入了火爐模式,特別是7月21日,上海徐家匯出現了40.9℃的高溫,這個數字穩居全國最熱城市排行榜首,也突破了徐家匯氣象站建站145年來的新紀錄。

大家在室內只能開空調,感謝這一造福千家萬戶的防暑發明。

其實在古代沒有空調,人們也要度過炎熱的夏天。如果家裡配備了涼席、扇子、竹夾膝,高臥在北窗之下還是覺得酷熱難耐,那就需要考慮逃離家中,去更涼快的地方避暑。一般官員和百姓會到海拔較高、植被茂密的山上躲避高溫,

這時候山中的各個寺廟就成了熱門的避暑景點。

白居易晚年寓居洛陽時,在夏天就時常到洛陽附近的香山寺避暑,他為此寫過兩首絕句,前一首雲“六月灘聲如猛雨,香山樓北暢師房。夜深起憑闌幹立,滿耳潺湲滿面涼”,

是說夜晚住在香山寺小溪旁暢禪師的僧房裡,出門憑欄而立,覺得滿面清涼;後一首雲“紗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一路涼風十八裡,臥乘籃輿睡中歸”,則寫出了自己歸途中在涼風吹拂下安然入睡的場景。

長安周圍群山環繞,有很多的避暑勝地,

比如城南終南山邊曾為唐太宗行宮的翠微寺,就是文人雅士常去避暑的場所。

如果嫌郊外山中路途遙遠,也可以選擇長安城南的慈恩寺,慈恩寺雖然地勢不高,但是臨近曲江,寺裡遍植古松修竹,松風竹韻到處,正可蕩滌煩熱,再加上寺內高聳著慈恩寺塔,

遊人既可以借塔陰乘涼,也可以登塔頂浴風,算是長安城裡除了皇宮外最適合避暑的地方了。

正因為此,每到夏日暑熱之時,慈恩寺裡都是遊人如織。晚唐詩人劉得仁曾經寫過一首《夏日遊慈恩寺》,詩中說:“何處消長日,慈恩精舍頻。

僧高容野客,樹密絕囂塵。閑上淩虛塔,相逢避暑人。卻愁歸去路,馬跡並車輪。”可見在夏日慈恩寺避暑的遊人之多,回程時竟然導致了交通擁堵。

晚唐詩人李遠《慈恩寺避暑》:香荷疑散麝,風鐸似調琴。不覺清涼晚,歸人滿柳陰。

唐人熱衷於去寺院避暑,除了山寺海拔高,寺中植被茂盛之外,還因為佛教講究四大皆空,鼓勵人將肉體的痛苦視作虛無,如果能夠按照佛教的理想修行,達致內心平和,自然就能不畏暑熱。

避暑參禪,去五臺山再錯不了。五臺山“清涼聖境”的名頭自古有之,五座山峰(五台)的海拔都在2400米以上,從衛星圖看下去,甚至有星星點點的白色積雪。這樣的海拔之上,哪裡還有酷暑難耐之感?

康熙帝的行宮就建在靈鷲峰頂(即菩薩頂),每每他來五臺山,或西藏喇嘛來此,住的都是這裡,菩薩頂地位之尊崇可見一斑。遙遙地看菩薩頂上的金黃已熠熠生輝。背景是峰巒疊嶂的綠,深淺不一,那是高山林木和草甸,北方山地的清涼源自透心的山風。盛夏天氣,一級一級石階攀上去,竟也沒有大汗淋漓。

其中北台名葉鬥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華北屋脊”之稱,其台“頂平廣,圓周四裡,其下仰視,巔摩鬥杓,故以為名。”康熙皇帝賦詩贊曰:“絕磴摩群峭,高寒逼鬥宮。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王維曾寫過一首《苦熱》,前半首詩描寫了夏日酷暑之時“赤日滿天地,火雲成山嶽。草木盡焦卷,川澤皆竭涸”的地獄般景象,後半首則說他在佛教修行中,領略到了“卻顧身為患,始知心未覺”的道理,知道身體上的痛苦,只是內心沒有覺悟的表現,於是“忽入甘露門,宛然清涼樂”,領略如來法門之後,在酷暑中也能感到清涼的快樂了。

那些在佛寺避暑的人,雖然未必能像王維那樣做到完全覺悟,但在佛學的薰陶下,想來總能平復一些炎熱帶來的心情煩擾。

你或許還喜歡:

一箱硬幣放街頭供路人自取 更多人掏錢“補充”

吳京鮮為人知的另一面:被佛眷顧的“戰狼”

寺中植被茂盛之外,還因為佛教講究四大皆空,鼓勵人將肉體的痛苦視作虛無,如果能夠按照佛教的理想修行,達致內心平和,自然就能不畏暑熱。

避暑參禪,去五臺山再錯不了。五臺山“清涼聖境”的名頭自古有之,五座山峰(五台)的海拔都在2400米以上,從衛星圖看下去,甚至有星星點點的白色積雪。這樣的海拔之上,哪裡還有酷暑難耐之感?

康熙帝的行宮就建在靈鷲峰頂(即菩薩頂),每每他來五臺山,或西藏喇嘛來此,住的都是這裡,菩薩頂地位之尊崇可見一斑。遙遙地看菩薩頂上的金黃已熠熠生輝。背景是峰巒疊嶂的綠,深淺不一,那是高山林木和草甸,北方山地的清涼源自透心的山風。盛夏天氣,一級一級石階攀上去,竟也沒有大汗淋漓。

其中北台名葉鬥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華北屋脊”之稱,其台“頂平廣,圓周四裡,其下仰視,巔摩鬥杓,故以為名。”康熙皇帝賦詩贊曰:“絕磴摩群峭,高寒逼鬥宮。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王維曾寫過一首《苦熱》,前半首詩描寫了夏日酷暑之時“赤日滿天地,火雲成山嶽。草木盡焦卷,川澤皆竭涸”的地獄般景象,後半首則說他在佛教修行中,領略到了“卻顧身為患,始知心未覺”的道理,知道身體上的痛苦,只是內心沒有覺悟的表現,於是“忽入甘露門,宛然清涼樂”,領略如來法門之後,在酷暑中也能感到清涼的快樂了。

那些在佛寺避暑的人,雖然未必能像王維那樣做到完全覺悟,但在佛學的薰陶下,想來總能平復一些炎熱帶來的心情煩擾。

你或許還喜歡:

一箱硬幣放街頭供路人自取 更多人掏錢“補充”

吳京鮮為人知的另一面:被佛眷顧的“戰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