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教育孩子,你用心了嗎?

作者 西瓜甜甜99

01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所以有人說,一個好父親勝過100個好老師。

這話雖然有點偏頗,但並不是毫無道理的。

一個人的成功需要許許多多的品質,

但我認為自信是非常重要的,著名女科學家居里夫人也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訣。”

所以,今天我首先要和大家探討的就是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故事一:首先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這是非常、非常關鍵的一點。

古往今來的成功人士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自信。自信激勵他們走向了成功。自信為什麼會對人產生如此大的激勵作用呢?因為自信是建立在正確認識自己的基礎上的,

它促使人們從情感、意識、行為方面接納自己。

自信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長處,從而產生一種積極進取的成就動機,激勵自己去發揮特長,以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

關於自信的作用,在這裡我不想誇誇其談,我只想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那是三十多年前一個下午:一個9歲的小女孩趴在自家的窗臺上寫字,一個是“羊”,另一個是“橋”。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兩個字絕對不是最難的。可是那個小女孩兒呢,就是不會寫那倆字:剛開始是大姐教她寫,不會;接著是二姐教,還是不會;最後是三姐教,仍然是不會寫。

於是她們四個被爸爸罵哭了,四個人哭成一團。後來就換成爸爸來教,結果還是一樣——不會寫。整整一個下午那個小女孩兒楞是不會寫“橋”和“羊”字。

那個小女孩兒哭了,哭得非常傷心:“我怎麼就這麼蠢啊,

天底下沒有比我更蠢的人了,我為什麼會這麼笨啊,我恨死我自己了!”

在家是這樣,在學校也是如此。她的老師要留堂,也就是要把沒有掌握生字的學生留下來寫字,於是她就和班上另一位母親是啞巴的女兒一起天天被老師留下來,後來連老師都不好意思了:“咳,你們兩個什麼時候才能開竅啊?我真的都不忍心留你們下來了,可是你們怎麼就學不會呢?”

現在你應該知道那個小女孩是誰了吧,

她,那個特愚蠢的小女孩就是我,就是我。

可是很多年來我一直在納悶:當初的自己怎麼就會那麼愚蠢呢?

直到多年後的一天,我站在講臺上給學生解釋“自信心的力量”時,我突然頓悟,困擾我多年的問題霎那間豁然開朗:原來那是因為自卑在作怪,那是因為我不自信。

事情是這樣的:那時因為種種原因我被奶奶剃成了一個大光頭,要知道我當時已經9歲了。

我已經是一個稍微懂事的小姑娘了,但我卻是一個光頭女孩。

更為要命的是我的同桌卻是一個高高大大的留級生,他什麼都會,而我天天被老師留堂,他還天天叫我“小尼姑”。

於是,那時的我特別害怕讀書,害怕同學異樣的眼光,更害怕同學叫我“小尼姑”。所以我厭學,我翹課,姐姐們前腳送我進教室,我後腳就追出來哭:“姐姐,我不讀書,姐姐,我要跟你回家!”

如此一來,我當然無心讀書,我當然只能是班上那個最笨的學生了。

可是事情在第二學期就有了轉機,為什麼?因為我的頭髮長長了,再也沒有人敢笑話我了,更沒有人敢叫我“小尼姑”了,我不用自卑了,我也不會再自卑了。

我終於和其他同學一樣有頭髮了,而不再是天天頂著一個大光頭來上課了。第二學期,我就因為進步快,獎到了一本《新華字典》,那是我人生的第一份獎品,而在這之前我曾經以為自己是天底下最蠢、最笨的一個人,我根本不敢想像自己也會有上臺領獎的那一天。

從此鮮花與掌聲就一直與我同行……

所以說自信心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於一個未成年人來說,它可以成就一個人,但也可能毀滅一個人。比如說我的自卑不是因為頭髮,而是別的一些無法改變的東西呢?那麼我的人生也許就要改寫。

應該說我曾經是不幸的,但我同時又是幸運的,可以說沒有幾個人能夠遭遇像我這麼離奇的事件,但這個事件也深深啟發了我:對於一個人來說,自信心是多麼的重要。

因此當我多年後有幸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我總是不斷地鼓勵我的學生,給他們以信心,給他們以希望,一次次地告訴他們“老師相信你的實力,相信自己一定行”,因為我不想再一次看見當年的自己。

所以一個人什麼都可以沒有,但千萬不能沒有自信!天底下的所有人都可以不相信你,看不起你,但唯獨你要一直相信你自己!你是最棒的,你能行!

02

其次,要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不知道家長們是否注意到,凡是專注的孩子,他們的做事效率都特別高。在各種書籍或文獻中也提到,專注是一個人成才的第一要素。因為關注的人目標明確,主次分明,不會感情用事,不會被與任務無關的事情干擾,在完成一項任務時,心無旁騖,注意力高度集中,全力以赴。所以,他們把內耗的精力降到最低,使時間的有效利用率最高。

比如,在孩子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不打擾,不干涉,哪怕是玩遊戲。在我們家,孩子是可以玩遊戲的,哪怕是中考前夕,哪怕是中考的當天,孩子也可以玩遊戲,每天一個小時,雷打不動。因為傍晚的那一個小時,是我的鍛煉時間,也是孩子的玩遊戲時間。

為此,老公曾無數次和我抗議:孩子怎麼可以玩遊戲?孩子怎麼可以上網?我反問:那時候我們家沒有人,電腦開著,孩子怎麼就不能玩遊戲?家裡不給玩,你能保證他不會去外面玩遊戲嗎?

幾次爭論的結果是,我的判斷是正確的:只要時間掌控得好,即使是玩遊戲,一樣不會妨礙孩子的學習。對孩子來說,那是放鬆,那是鍛煉手腦的機會,而不僅僅是遊戲。

當然這前提是有監控,有時間限制。我一個小時跑步後回家,孩子就必須無條件地離開電腦,否則就取消第二天,甚至第三天的遊戲時間。

事實證明,我的方法不會錯。孩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天至少玩一個小時的遊戲,不僅沒有影響成績,相反,小升初考試,他以學區(2萬多人口)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初中;三年後中考,他以片區(5萬左右人口)第一名的成績進入縣一中保送班。

孩子的老師也回饋,我們孩子是他這麼多年來少見的,非常專注的孩子之一:上課坐得筆直,即使課堂上亂成一鍋粥,他一樣專心致志地做作業或者看書,絲毫不受其他同學的影響。

因為從小我就給孩子灌輸“我們互不干涉,各做各的事情”的觀念——你做你的作業,我做我的事情,或備課或上網。你有問題,可以問我,但必須等我告一段落;我有話問你,也必須等你完成作業,中途時間,誰也不能干涉,否則後果自負。而不是像很多家長一樣,一下送水,一下送水果,一下又幹什麼。

說白了,這不是關心,更不是愛護,而是簡單粗暴的打斷: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斷孩子的思路,孩子何來的高效率?何來的關注力?

所以,從孩子稍微懂事以後,我們就是這樣互不干涉,本以為是省事,後來才知道,原來無形之中,我就培養了孩子的關注力——不影響,不干擾,不打斷。

因為我在工作時間,也不喜歡被打擾,更不喜歡被打斷。

03

其實,這也就是我們今晚要說的第二個話題,給孩子立規矩,因為“無規矩不成方圓”。

規矩是家長給立的,但完成卻要靠孩子和家長一起努力。

還是剛才的那個話題,玩遊戲。

遊戲不是不可以玩,而是要有前提條件,比如每天是一個小時,還是每週幾個小時。在我們家,就是一天一個小時,多,不行;當然,我也不會少了這時間,除非當時沒有網路。

有的家長就會說了,一個小時就一個小時,能做到嗎?我想說,只要你有堅定的信心和足夠的底氣,就能做到。

我們家的孩子肯定能行,因為習慣成自然,他只要聽到我進門的腳步聲就會主動地起立,退出遊戲頁面。

去年年底,一個學生說來我們家玩電腦。因為之前的種種原因,我答應學生家長的。

約好是2個小時的,但學生想賴皮,想像在自己家一樣靠蠻勁來拖延時間。但他忘記了,這是在我們家,立規矩的人是我。

一個多小時後,我進門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訴學生:10分鐘後,他必須關電腦回家吃飯,否則以後就別想來我們家蹭網了,做人必須說話算話,當時的學生沒有吭聲。

我洗菜、切菜,途中我告訴學生:現在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如果等我把菜下鍋,他還沒關機的話,那我就直接切斷電源。

等我把菜下鍋,蓋上鍋蓋,再次探頭,學生已經乖乖地關機,闔上筆記本。

他邊收拾電腦,邊訕訕地說:“老師,我才沒那麼傻,等你切斷電源,那樣我之前的遊戲就白玩了,過級就白費了。”

我才不管你什麼級,什麼鑽。對我來說,時間到,就必須說到做到。

用學生的話來說,強行被切斷電源,後果很嚴重,可是那是他自找的,和我沒有任何關係,我已經給他足夠多的時間了。

為此,那家長特別崇拜我,說我有辦法。因為在他們家,孩子從來就沒聽話過,這時間總是被無限地延長,再延長。

其實也不是我有辦法,而是我給孩子足夠的預期:先給孩子打預防針,再進行倒計時,最後即使是我強行切斷電源,他也沒話可說,對吧?是他不守規則,而不是我不講理。

04

最後一點,我要說的是,如果可以儘量和孩子DIY各種美食。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在和孩子的交往過程也是如此。讓孩子參與其中,這就是最好的陪伴,這就是最大的樂趣。既拉近親子關係,又可以讓孩子知道食物的來之不易。

不是吹牛,從孩子5年級開始,我們母子倆DIY過不下20種美食,比如蛋糕,麵包,披薩,蛋撻、壽司,霜淇淋,果凍,麵條……,只要你能說出口的美食,幾乎我們都嘗試過。

不為別的,只為樂在其中,只為讓孩子也體會是“家庭一員”的成就感。因為在很多家長眼裡,孩子就是一什麼都不懂的小屁孩,他們只要成績好,就什麼都OK了。

其實,沒有實踐,沒有切身的體會,孩子怎麼會有責任感?又怎麼知道付出不容易?又何談知曉父母的艱辛?

正是通過一次次努力的嘗試,才讓孩子明白:看似再也普通不過的一樣美食,都需要不斷的嘗試,實踐,改進,才能最後成功,學習、做人何嘗又不是如此?

小學三年時候,孩子的周記寫得慘不忍睹,一篇周記100多個字,光光“然後”二字就用了68字,你可以想像有多差。

為此,孩子苦惱,而我看完周記之後,笑了,真的,沒有指責,沒有諷刺,只是笑了——笑孩子的簡單,笑孩子的不會表達。

第二次的周記,我只是帶孩子去同事家喝酒。事後我就問他:“昨天的你開心嗎?你都吃了什麼?你覺得哪個菜最好吃?”

結果,那次孩子的周記就得了史上第一個“優”。

第三次,我讓孩子剝花生米,讓他把這過程完整寫出來,結果那周記就得了“優+星星”,全班最好的成績。

從那以後,幾乎每次周記,我都讓孩子寫他幫我做家務的過程。

孩子很不服氣地說:”媽媽,你真聰明,每次都叫我幫你做事,還說這是幫我寫周記。”我笑:“這樣不是很好嗎?你既幫媽媽做了家務,又可以寫出‘優+星星’的好周記,一舉兩得呢。”

通過一次次的美食DIY和家務勞動,我讓孩子都知道了:馬克思說的話是真理——“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只有讓孩子真正參與勞動,孩子才能寫出真情實感,才能寫出真正讓人滿意的作文。

教育孩子是項系統的工程,需要我們家長不斷地學習與努力,而在中國,家長是唯一不需要培訓、學習就可以上崗的職業。

其實,做家長,真的不僅需要專業知識,更需要愛心與耐心,最最需要的是用心!

教育孩子,你用心了嗎?

我當然只能是班上那個最笨的學生了。

可是事情在第二學期就有了轉機,為什麼?因為我的頭髮長長了,再也沒有人敢笑話我了,更沒有人敢叫我“小尼姑”了,我不用自卑了,我也不會再自卑了。

我終於和其他同學一樣有頭髮了,而不再是天天頂著一個大光頭來上課了。第二學期,我就因為進步快,獎到了一本《新華字典》,那是我人生的第一份獎品,而在這之前我曾經以為自己是天底下最蠢、最笨的一個人,我根本不敢想像自己也會有上臺領獎的那一天。

從此鮮花與掌聲就一直與我同行……

所以說自信心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於一個未成年人來說,它可以成就一個人,但也可能毀滅一個人。比如說我的自卑不是因為頭髮,而是別的一些無法改變的東西呢?那麼我的人生也許就要改寫。

應該說我曾經是不幸的,但我同時又是幸運的,可以說沒有幾個人能夠遭遇像我這麼離奇的事件,但這個事件也深深啟發了我:對於一個人來說,自信心是多麼的重要。

因此當我多年後有幸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我總是不斷地鼓勵我的學生,給他們以信心,給他們以希望,一次次地告訴他們“老師相信你的實力,相信自己一定行”,因為我不想再一次看見當年的自己。

所以一個人什麼都可以沒有,但千萬不能沒有自信!天底下的所有人都可以不相信你,看不起你,但唯獨你要一直相信你自己!你是最棒的,你能行!

02

其次,要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不知道家長們是否注意到,凡是專注的孩子,他們的做事效率都特別高。在各種書籍或文獻中也提到,專注是一個人成才的第一要素。因為關注的人目標明確,主次分明,不會感情用事,不會被與任務無關的事情干擾,在完成一項任務時,心無旁騖,注意力高度集中,全力以赴。所以,他們把內耗的精力降到最低,使時間的有效利用率最高。

比如,在孩子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不打擾,不干涉,哪怕是玩遊戲。在我們家,孩子是可以玩遊戲的,哪怕是中考前夕,哪怕是中考的當天,孩子也可以玩遊戲,每天一個小時,雷打不動。因為傍晚的那一個小時,是我的鍛煉時間,也是孩子的玩遊戲時間。

為此,老公曾無數次和我抗議:孩子怎麼可以玩遊戲?孩子怎麼可以上網?我反問:那時候我們家沒有人,電腦開著,孩子怎麼就不能玩遊戲?家裡不給玩,你能保證他不會去外面玩遊戲嗎?

幾次爭論的結果是,我的判斷是正確的:只要時間掌控得好,即使是玩遊戲,一樣不會妨礙孩子的學習。對孩子來說,那是放鬆,那是鍛煉手腦的機會,而不僅僅是遊戲。

當然這前提是有監控,有時間限制。我一個小時跑步後回家,孩子就必須無條件地離開電腦,否則就取消第二天,甚至第三天的遊戲時間。

事實證明,我的方法不會錯。孩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天至少玩一個小時的遊戲,不僅沒有影響成績,相反,小升初考試,他以學區(2萬多人口)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初中;三年後中考,他以片區(5萬左右人口)第一名的成績進入縣一中保送班。

孩子的老師也回饋,我們孩子是他這麼多年來少見的,非常專注的孩子之一:上課坐得筆直,即使課堂上亂成一鍋粥,他一樣專心致志地做作業或者看書,絲毫不受其他同學的影響。

因為從小我就給孩子灌輸“我們互不干涉,各做各的事情”的觀念——你做你的作業,我做我的事情,或備課或上網。你有問題,可以問我,但必須等我告一段落;我有話問你,也必須等你完成作業,中途時間,誰也不能干涉,否則後果自負。而不是像很多家長一樣,一下送水,一下送水果,一下又幹什麼。

說白了,這不是關心,更不是愛護,而是簡單粗暴的打斷: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斷孩子的思路,孩子何來的高效率?何來的關注力?

所以,從孩子稍微懂事以後,我們就是這樣互不干涉,本以為是省事,後來才知道,原來無形之中,我就培養了孩子的關注力——不影響,不干擾,不打斷。

因為我在工作時間,也不喜歡被打擾,更不喜歡被打斷。

03

其實,這也就是我們今晚要說的第二個話題,給孩子立規矩,因為“無規矩不成方圓”。

規矩是家長給立的,但完成卻要靠孩子和家長一起努力。

還是剛才的那個話題,玩遊戲。

遊戲不是不可以玩,而是要有前提條件,比如每天是一個小時,還是每週幾個小時。在我們家,就是一天一個小時,多,不行;當然,我也不會少了這時間,除非當時沒有網路。

有的家長就會說了,一個小時就一個小時,能做到嗎?我想說,只要你有堅定的信心和足夠的底氣,就能做到。

我們家的孩子肯定能行,因為習慣成自然,他只要聽到我進門的腳步聲就會主動地起立,退出遊戲頁面。

去年年底,一個學生說來我們家玩電腦。因為之前的種種原因,我答應學生家長的。

約好是2個小時的,但學生想賴皮,想像在自己家一樣靠蠻勁來拖延時間。但他忘記了,這是在我們家,立規矩的人是我。

一個多小時後,我進門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訴學生:10分鐘後,他必須關電腦回家吃飯,否則以後就別想來我們家蹭網了,做人必須說話算話,當時的學生沒有吭聲。

我洗菜、切菜,途中我告訴學生:現在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如果等我把菜下鍋,他還沒關機的話,那我就直接切斷電源。

等我把菜下鍋,蓋上鍋蓋,再次探頭,學生已經乖乖地關機,闔上筆記本。

他邊收拾電腦,邊訕訕地說:“老師,我才沒那麼傻,等你切斷電源,那樣我之前的遊戲就白玩了,過級就白費了。”

我才不管你什麼級,什麼鑽。對我來說,時間到,就必須說到做到。

用學生的話來說,強行被切斷電源,後果很嚴重,可是那是他自找的,和我沒有任何關係,我已經給他足夠多的時間了。

為此,那家長特別崇拜我,說我有辦法。因為在他們家,孩子從來就沒聽話過,這時間總是被無限地延長,再延長。

其實也不是我有辦法,而是我給孩子足夠的預期:先給孩子打預防針,再進行倒計時,最後即使是我強行切斷電源,他也沒話可說,對吧?是他不守規則,而不是我不講理。

04

最後一點,我要說的是,如果可以儘量和孩子DIY各種美食。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在和孩子的交往過程也是如此。讓孩子參與其中,這就是最好的陪伴,這就是最大的樂趣。既拉近親子關係,又可以讓孩子知道食物的來之不易。

不是吹牛,從孩子5年級開始,我們母子倆DIY過不下20種美食,比如蛋糕,麵包,披薩,蛋撻、壽司,霜淇淋,果凍,麵條……,只要你能說出口的美食,幾乎我們都嘗試過。

不為別的,只為樂在其中,只為讓孩子也體會是“家庭一員”的成就感。因為在很多家長眼裡,孩子就是一什麼都不懂的小屁孩,他們只要成績好,就什麼都OK了。

其實,沒有實踐,沒有切身的體會,孩子怎麼會有責任感?又怎麼知道付出不容易?又何談知曉父母的艱辛?

正是通過一次次努力的嘗試,才讓孩子明白:看似再也普通不過的一樣美食,都需要不斷的嘗試,實踐,改進,才能最後成功,學習、做人何嘗又不是如此?

小學三年時候,孩子的周記寫得慘不忍睹,一篇周記100多個字,光光“然後”二字就用了68字,你可以想像有多差。

為此,孩子苦惱,而我看完周記之後,笑了,真的,沒有指責,沒有諷刺,只是笑了——笑孩子的簡單,笑孩子的不會表達。

第二次的周記,我只是帶孩子去同事家喝酒。事後我就問他:“昨天的你開心嗎?你都吃了什麼?你覺得哪個菜最好吃?”

結果,那次孩子的周記就得了史上第一個“優”。

第三次,我讓孩子剝花生米,讓他把這過程完整寫出來,結果那周記就得了“優+星星”,全班最好的成績。

從那以後,幾乎每次周記,我都讓孩子寫他幫我做家務的過程。

孩子很不服氣地說:”媽媽,你真聰明,每次都叫我幫你做事,還說這是幫我寫周記。”我笑:“這樣不是很好嗎?你既幫媽媽做了家務,又可以寫出‘優+星星’的好周記,一舉兩得呢。”

通過一次次的美食DIY和家務勞動,我讓孩子都知道了:馬克思說的話是真理——“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只有讓孩子真正參與勞動,孩子才能寫出真情實感,才能寫出真正讓人滿意的作文。

教育孩子是項系統的工程,需要我們家長不斷地學習與努力,而在中國,家長是唯一不需要培訓、學習就可以上崗的職業。

其實,做家長,真的不僅需要專業知識,更需要愛心與耐心,最最需要的是用心!

教育孩子,你用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