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農婦耕讀手記:孫中倫,我欠你一個擁抱

文/闞則思

非常遺憾,在23歲青年孫中倫的新書《回來》分享會最後一刻,

作為一個媽媽級的大粉絲,當這個低調英俊的大男孩燦爛地笑著起身與我合影時,我沒有想到好好擁抱他一下,這令我讀了他的書後追悔莫及。

2017年8月1日,是我就職一家紙媒22年的日子。雖說紙媒時下風光不再,但早晨上班我依然換上了一襲亮麗清新的衣裙,為了一場獨自的清歡。晚上下班後,為了慶祝這個獨特的生日,我到鄭州松社書店做了一次媽媽級的大粉絲——去聆聽一場94年出生的正在美國讀大學的男孩孫中倫新書分享會“不設限的21歲"。

下班的路很堵,駕車左突右擠,好不容易上了金水路,堵,還是堵。我自嘲道:我像一隻笨烏龜,緩緩爬行車流中!司機們各懷心事,我擔心遲到,心裡在想,孫中倫?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男孩呢?他的媽媽爸爸為何給兒子取了這麼一個中規中矩的名字?哈,對了,“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可是三國時曹操對孫權的讚美啊,

難道這個正在美國讀大學的23歲男孩孫仲倫貌似孫仲謀嗎?好端端的讀大學,為何要休學一年回中國到處流浪、打工呢?

在紛繁地思緒中緊趕慢趕,終於在開場前兩分鐘氣喘吁吁地到了。拿到預定的新書《回來》尚未翻看,一個大男孩便悄然走到了臺上:一件洗得發白的黑色V領T恤,一條舊的深色短褲,一雙深灰色的旅遊鞋。圓潤的臉龐帶著萌萌的嬰兒肥,

光潤白淨,唇紅齒白。惟有近視鏡後面那雙清澈、溫和的眼睛,現出一絲與他的年齡不相稱的淡泊、沉靜氣息。我詫異,對於一個登上文化講壇的嘉賓,面對台下那麼多讀者,穿著如此簡單隨意,我甚至一瞬間想到,大概是他媽媽忘記提醒兒子了!

主持人介紹說,

這是登上鄭州松社書店最年輕的嘉賓。2015年,大三結束的他突然決定休學一年,回國打工,成為東莞工廠的流水線工人,大理民宿的店小二,甘肅定西的初中英語老師,成都漆器廠的學徒工,北京某網站的新媒體編輯……他將這一路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完成了一本厚厚的作品《回來》。

在東莞的流水線上,他追問工人們的生活與理想;在大理的民宿中,他遇見不得志的詩人;在北京的編輯室裡,

他對青春的痛與夢有了深切的感悟;在成都的漆器廠裡,他理解了堅守和匠人的意義;在定西的孩子、父母和老師們中間,他重新認識了生命的真諦、貧窮的代價,以及人與人之間難能可貴的相遇和相知……除了這一年的經歷,他在給與自己是雙胞兄弟卻未能存活下來的哥哥寫了七封信,寫下了一個青年人對生活的困惑、對世界的求知和對自我的質疑,青春的迷茫、張揚和反思,寫完這一切,他似乎終於完成了一場與自己、與家人、與世界、與生命的短暫和解。

聽完孫中倫對自己一年來行走的緣由、體驗、收穫和感悟,我這個媽媽級的粉絲完全被打動了。說實話,記者編輯出身的我,見過的大學者、大作家並不少,但對一個青年如此坦率純真、毫無偽飾地述說自己的心靈感受和所見所聞,還是第一次。就像《回來》書封上寫的——“或許答案就在這裡,在天窗下,在人群 中,而我無法再視而不見,此刻,此刻就應起身去找它。”面對成長中的疑問和痛苦、面對的現實人生,海龜走向土鼈,走向生於斯長於斯的人群,感受他們的生活。

在當今的獨生子女們向古代經典、向外國科技、向大自然美景或在遊戲中、偶像劇中揮灑大把青春的時候,這個沒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獨特群體內心的孤獨和承受的重壓也格外沉重,在兩代人的溺愛中,少數青年甚至成為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或者被寵壞的孩子。記得我曾經帶過一個讀研究生的男生,每天都要向他媽媽彙報自己三餐吃了什麼,我曾認真地提醒:以後儘量不要這樣,你是一個男人!作為媽媽,愛孩子就要交給他適應這個複雜社會的堅強和能力。孫中倫的媽媽是怎樣培養兒子的呢?21歲的他從美國休學回來,有意識地關注當代中國現實中的普通人,摒棄了身份標籤,摒棄了階層的差異,沒有浮躁和功利,身體力行,用一雙未被污染的眼睛觀察普通人現實生活的狀態,尋找著生命的意義。他打動了我。雖然喜歡讀書的農婦擁有萬卷書,但讓我如此真心迫不及待翻開一本二十出頭小青年寫的書,還是第一次。

翻開《回來》,書的扉頁只寫了3個字:給媽媽。我心中一驚。

書的首篇是給媽媽的信——“兩年前的某個夜晚,我躺在學校的天窗下,看夜空——那麼美,多希望你能看到。”在媽媽彌留之際,“我告訴她:‘媽媽,我會做一個自己想做的人。’”就在說完的時候,我看到她流淚了。一滴而已,沒有顏色,很快飄散。沒人注意,可我看到了。她哭了。幾分鐘後,她停止了呼吸。”身患絕症的媽媽拼盡全力活到了兒子高中畢業,但她最終沒有熬到兒子邁進大學的那一刻。她是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她在兒子小時候調皮搗蛋被老師請家長時,她拉著孩子的手回家,沒有責備,而是言語溫和地用中國經典教育孩子:“桃李不言,下自成溪。要做一個好人。”而她兒子的名字“中倫”也是取自《論語·微子》裡孔子的一句話:“言中倫,行中慮。”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說話要合乎倫理道德,認真思考後開始行動。”

這本書應該是孫中倫送給媽媽的承諾:“做自己想做的人。”他想真正與媽媽在心理上道個別,因為媽媽逝去,創傷長久地窩在心裡揮之不去:“有時我想寫些東西,或是與你說話,可衝動都稍縱即逝。現代人的生活裡,什麼不是飄渺的?意義消亡的年代裡,舊神死了,新神未立。人被夾在空虛中,左顧右盼,看到的卻全是自我的投影。”這是一個23歲青年過早的感悟,完全像一個中年人在生活中彷徨無依時的感受,因為媽媽的離去,這個剛剛高中畢業便遠赴異鄉的青年更加彷徨無助。冥冥中,他開始探索人生。

在《回來》一書的最後,孫中倫告訴媽媽:“往昔全湧來,每個瞬間你都歷歷在目。你多想告訴她,你要活下去,活下去,活下去。你要回來,在所有的時間裡愛生命——”

“愛生命”,這是傷痛後的答案,是他休學流浪打工的真正緣由,也是他長大成人重新出發的起點。今年暑假前夕,孫中倫從美國波莫納學院畢業,他成為羅德獎學金最終候選人,並入選劍橋大學2017年社會人類學碩士項目。這一刻,他在心中接受了母親離開的事實,解開了那個心中的愁結。人總會離別,總要成長。

前幾天,我大學時最好的閨蜜阿雲送給我的一句話:“用一周的時間等一朵蓮的綻放,用一生的時間奔向等待的人!”我很喜歡。

愛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心裡。

回來翻看我和孫仲倫的合影:他站在一個媽媽級的大粉絲身邊,笑容那麼燦爛,一個大孩子模樣,完全不似他分享新書時那麼內斂、沉靜。孫中倫,我好遺憾!我應該替你的媽媽好好擁抱你一下,正如我經常擁抱自己的孩子那樣。時光如白駒過隙,我們都要努力地活著,有尊嚴地活著,有趣味地活著,有意義地活著。

祝福所有的孩子,祝你明天好運,我也是。

END

往期回顧:

編輯:張鳴飛

作者簡介:

闞則思,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大河報主任編輯、許昌學院客座教授,出版有文化隨筆集《在河之洲》。

青春的迷茫、張揚和反思,寫完這一切,他似乎終於完成了一場與自己、與家人、與世界、與生命的短暫和解。

聽完孫中倫對自己一年來行走的緣由、體驗、收穫和感悟,我這個媽媽級的粉絲完全被打動了。說實話,記者編輯出身的我,見過的大學者、大作家並不少,但對一個青年如此坦率純真、毫無偽飾地述說自己的心靈感受和所見所聞,還是第一次。就像《回來》書封上寫的——“或許答案就在這裡,在天窗下,在人群 中,而我無法再視而不見,此刻,此刻就應起身去找它。”面對成長中的疑問和痛苦、面對的現實人生,海龜走向土鼈,走向生於斯長於斯的人群,感受他們的生活。

在當今的獨生子女們向古代經典、向外國科技、向大自然美景或在遊戲中、偶像劇中揮灑大把青春的時候,這個沒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獨特群體內心的孤獨和承受的重壓也格外沉重,在兩代人的溺愛中,少數青年甚至成為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或者被寵壞的孩子。記得我曾經帶過一個讀研究生的男生,每天都要向他媽媽彙報自己三餐吃了什麼,我曾認真地提醒:以後儘量不要這樣,你是一個男人!作為媽媽,愛孩子就要交給他適應這個複雜社會的堅強和能力。孫中倫的媽媽是怎樣培養兒子的呢?21歲的他從美國休學回來,有意識地關注當代中國現實中的普通人,摒棄了身份標籤,摒棄了階層的差異,沒有浮躁和功利,身體力行,用一雙未被污染的眼睛觀察普通人現實生活的狀態,尋找著生命的意義。他打動了我。雖然喜歡讀書的農婦擁有萬卷書,但讓我如此真心迫不及待翻開一本二十出頭小青年寫的書,還是第一次。

翻開《回來》,書的扉頁只寫了3個字:給媽媽。我心中一驚。

書的首篇是給媽媽的信——“兩年前的某個夜晚,我躺在學校的天窗下,看夜空——那麼美,多希望你能看到。”在媽媽彌留之際,“我告訴她:‘媽媽,我會做一個自己想做的人。’”就在說完的時候,我看到她流淚了。一滴而已,沒有顏色,很快飄散。沒人注意,可我看到了。她哭了。幾分鐘後,她停止了呼吸。”身患絕症的媽媽拼盡全力活到了兒子高中畢業,但她最終沒有熬到兒子邁進大學的那一刻。她是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她在兒子小時候調皮搗蛋被老師請家長時,她拉著孩子的手回家,沒有責備,而是言語溫和地用中國經典教育孩子:“桃李不言,下自成溪。要做一個好人。”而她兒子的名字“中倫”也是取自《論語·微子》裡孔子的一句話:“言中倫,行中慮。”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說話要合乎倫理道德,認真思考後開始行動。”

這本書應該是孫中倫送給媽媽的承諾:“做自己想做的人。”他想真正與媽媽在心理上道個別,因為媽媽逝去,創傷長久地窩在心裡揮之不去:“有時我想寫些東西,或是與你說話,可衝動都稍縱即逝。現代人的生活裡,什麼不是飄渺的?意義消亡的年代裡,舊神死了,新神未立。人被夾在空虛中,左顧右盼,看到的卻全是自我的投影。”這是一個23歲青年過早的感悟,完全像一個中年人在生活中彷徨無依時的感受,因為媽媽的離去,這個剛剛高中畢業便遠赴異鄉的青年更加彷徨無助。冥冥中,他開始探索人生。

在《回來》一書的最後,孫中倫告訴媽媽:“往昔全湧來,每個瞬間你都歷歷在目。你多想告訴她,你要活下去,活下去,活下去。你要回來,在所有的時間裡愛生命——”

“愛生命”,這是傷痛後的答案,是他休學流浪打工的真正緣由,也是他長大成人重新出發的起點。今年暑假前夕,孫中倫從美國波莫納學院畢業,他成為羅德獎學金最終候選人,並入選劍橋大學2017年社會人類學碩士項目。這一刻,他在心中接受了母親離開的事實,解開了那個心中的愁結。人總會離別,總要成長。

前幾天,我大學時最好的閨蜜阿雲送給我的一句話:“用一周的時間等一朵蓮的綻放,用一生的時間奔向等待的人!”我很喜歡。

愛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心裡。

回來翻看我和孫仲倫的合影:他站在一個媽媽級的大粉絲身邊,笑容那麼燦爛,一個大孩子模樣,完全不似他分享新書時那麼內斂、沉靜。孫中倫,我好遺憾!我應該替你的媽媽好好擁抱你一下,正如我經常擁抱自己的孩子那樣。時光如白駒過隙,我們都要努力地活著,有尊嚴地活著,有趣味地活著,有意義地活著。

祝福所有的孩子,祝你明天好運,我也是。

END

往期回顧:

編輯:張鳴飛

作者簡介:

闞則思,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大河報主任編輯、許昌學院客座教授,出版有文化隨筆集《在河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