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袁世凱與隆裕談退位條件時,什麼事都可以答應,唯獨此事寧死不從

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軍閥的領導人,在辛亥革命後,與南方革命軍有約,只要推翻清帝奉袁世凱為大總統,袁世凱履行承諾,逼宣統退位,成為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

西元1908年,光緒和慈禧這兩個晚清帝國的掌權者同時駕鶴西去,偌大的大清國一下子失去了兩位主心骨,一時間群龍無首。就在這個時候,孤苦無依的隆裕太后被無情的推到了歷史的前臺,不得不站起來收拾慈禧留下的這個爛攤子,

奈何滿清王朝的腐朽統治早已經在內憂外患之下風雨飄搖,僅憑隆裕一個弱女子縫縫補補就想要挽救這即將傾倒的大廈無疑是是癡人說夢。西元1911年10月10日,國民革命軍發動武昌起義。二十天后,袁世凱出任清朝政府內閣總理大臣。武昌起義爆發後的一個半月內,內地18省中有14省宣告獨立。

清廷雖不欲共和,但國庫空虛,無力再與臨時政府開戰。而且袁世凱在取得南方革命政府許諾他就任大總統的保證之後,袁世凱便開始逼迫清帝退位。然而,隆裕太后雖然是個沒有權術的人,但在那“進亦憂退亦憂”的窘境之下,還是有著處變不驚的氣度的。當袁世凱帶著一副沉重的面容、痛心疾首的樣子來到紫禁城養心殿后,

便跪在隆裕太后的腳下,滿臉是淚,煞是傷心。

最終的隆裕太后,還是選擇了退位,她知道大清氣數已盡,體面的退位還可保留滿清皇室的一絲尊嚴,如若是頑強抵抗就會成為歷史的罪人。只是她在和袁世凱討論清帝退位之後,民國對皇室的優待條件時後,

出現了一點不和諧的插曲。隆裕太后幾乎答應了民國提出的所有條件,唯獨對一件事情誓死反對,那就是民國每年支付給皇室的費用總額,當時袁世凱代表的民國主張每年是300萬兩,然而隆裕則堅持要求400萬兩,兩人一時間僵持不下,氣氛變得相當尷尬。不過最終簽字確認的時候的確是400萬兩,具體隆裕和袁世凱如何討價還價就不得而知了。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長春☆禁☆宮去世,享年46歲。時任民國總統的袁世凱隨即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日。參議院除下半旗外,於2月26日休會一天。袁世凱還親自臂戴黑紗,舉哀致祭。當時的軍政要員紛紛致電名義尚存的清室,對隆裕的病逝表示哀悼。18、19兩日,在大和門前廣場隆重召開了全國國民哀悼會,到席者達五萬人之多。民政府於3月19日在太和殿召開了國民哀悼大會。

在大和門前廣場隆重召開了全國國民哀悼會,到席者達五萬人之多。民政府於3月19日在太和殿召開了國民哀悼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