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康熙急了,發起了大規模的暴力拆遷,打造沿海無人區

清朝順治十八年(西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率領兩萬多名士兵,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準備直取臺灣。在擊毀荷蘭殖民主義者的戰艦和援軍後,圍困了敵軍8個月之久,最終在康熙元年(1662年),

迫使侵略軍頭目,盤踞臺灣的荷蘭總督揆一簽署了投降書。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那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領土臺灣。

鄭成功被稱為“國姓爺”,和清朝統治者自是涇渭分明。因此早在1661年3月,清朝朝廷發現鄭成功的進攻舉動後,立刻發佈殘暴的"遷界令"。

這是第一次"遷界",範圍從山東於廣東,沿海居民一律內遷50裡,並把所有的船隻燒毀,片甲不許下海。打算以這種方式斷絕沿海居民對鄭成功的支持。但鄭成功仍然解放了臺灣。

當臺灣解放的消息傳回清廷,這時已是康熙元年,清廷感覺到了形勢大大的不利,於是再次頒佈"遷界令",規定廣東沿海24州縣的居民再次內遷50裡。不但如此,還規定將界外房屋拆毀,不能種地,也不能下海捕魚,

並且派士兵嚴密監視。這樣浩大的工程放到現在,至少得三年時間吧,但當時只給了三天時間,必須"盡夷其地,空其人",如果不願遷走的,就和當初“留發不留頭”的政策一樣,一律殺無赦。頓時許多人的都失去了生計,許多家都露宿野外,賣妻賣子。實在遷不走或不願走的,甚至全家一起吃毒藥,或上吊投河。南粵大地頓時一片腥風血雨,僅粵東地區死亡人數便達十萬。
屈大均在《 廣東新語 》中沉痛地寫道:"自有粵東以來,生靈之禍,莫慘於此。"

1664年5月,康熙又再次下令內遷30裡,這次波及到了廣東順德、番禺等地區,又上演了許多妻離子散的悲劇。三次遷界令之後,有的地方離海邊兩三百里都是無人區,而這些都是土地肥沃的地方,

拋荒田地甚至達到531萬畝之多,遷徙的人口數百萬。江門水南詩人黃居石寫有《 蓰村行 》和《 哀江門 》,深刻記錄了此次人為的災難。

廣東沿海地區的遷徙還算是一次性的,福建就不同了,因為與臺灣隔海對峙,所以政令執行得尤其嚴格。徵發了許多民夫來挖溝築牆,再沿著界牆按“五裡一墩,十裡一寨”的標準建設,所需的3000多兩銀子都攤到百姓頭上。建好後每墩和寨由5至6名士兵守衛,

凡是越界的一律殺無赦。史載福建東山縣的老百姓不想離開家鄉,清軍便大開殺戒,屠戮近3萬人。

這種情況直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攻台的前兩年才得到改變。是年康熙宣佈複界,但東山縣返回家園的百姓還剩十分之二左右,廣東沿海地區也好不到哪去。而現實中的惡政到了與康熙有關的電視劇中卻成了仁政,真是莫大的諷刺。

而現實中的惡政到了與康熙有關的電視劇中卻成了仁政,真是莫大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