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康熙急了,發起了大規模的暴力拆遷,打造沿海無人區

清朝順治十八年(西元1661年)三月, 鄭成功率領兩萬多名士兵, 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 準備直取臺灣。 在擊毀荷蘭殖民主義者的戰艦和援軍後, 圍困了敵軍8個月之久, 最終在康熙元年(1662年), 迫使侵略軍頭目, 盤踞臺灣的荷蘭總督揆一簽署了投降書。 至此, 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那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領土臺灣。

鄭成功被稱為“國姓爺”, 和清朝統治者自是涇渭分明。 因此早在1661年3月, 清朝朝廷發現鄭成功的進攻舉動後, 立刻發佈殘暴的"遷界令"。 這是第一次"遷界", 範圍從山東於廣東, 沿海居民一律內遷50裡, 並把所有的船隻燒毀, 片甲不許下海。 打算以這種方式斷絕沿海居民對鄭成功的支持。 但鄭成功仍然解放了臺灣。

當臺灣解放的消息傳回清廷, 這時已是康熙元年, 清廷感覺到了形勢大大的不利, 於是再次頒佈"遷界令", 規定廣東沿海24州縣的居民再次內遷50裡。

不但如此, 還規定將界外房屋拆毀, 不能種地, 也不能下海捕魚, 並且派士兵嚴密監視。 這樣浩大的工程放到現在, 至少得三年時間吧, 但當時只給了三天時間, 必須"盡夷其地, 空其人", 如果不願遷走的, 就和當初“留發不留頭”的政策一樣, 一律殺無赦。 頓時許多人的都失去了生計, 許多家都露宿野外, 賣妻賣子。 實在遷不走或不願走的, 甚至全家一起吃毒藥, 或上吊投河。 南粵大地頓時一片腥風血雨, 僅粵東地區死亡人數便達十萬。 屈大均在《 廣東新語 》中沉痛地寫道:"自有粵東以來, 生靈之禍, 莫慘於此。 "

1664年5月, 康熙又再次下令內遷30裡, 這次波及到了廣東順德、番禺等地區, 又上演了許多妻離子散的悲劇。 三次遷界令之後, 有的地方離海邊兩三百里都是無人區, 而這些都是土地肥沃的地方, 拋荒田地甚至達到531萬畝之多, 遷徙的人口數百萬。 江門水南詩人黃居石寫有《 蓰村行 》和《 哀江門 》, 深刻記錄了此次人為的災難。

廣東沿海地區的遷徙還算是一次性的, 福建就不同了, 因為與臺灣隔海對峙,

所以政令執行得尤其嚴格。 徵發了許多民夫來挖溝築牆, 再沿著界牆按“五裡一墩, 十裡一寨”的標準建設, 所需的3000多兩銀子都攤到百姓頭上。 建好後每墩和寨由5至6名士兵守衛, 凡是越界的一律殺無赦。 史載福建東山縣的老百姓不想離開家鄉, 清軍便大開殺戒, 屠戮近3萬人。

這種情況直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攻台的前兩年才得到改變。 是年康熙宣佈複界, 但東山縣返回家園的百姓還剩十分之二左右, 廣東沿海地區也好不到哪去。 而現實中的惡政到了與康熙有關的電視劇中卻成了仁政, 真是莫大的諷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