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數據造假、IP劇氾濫,解讀胡歌“替身”風波背後真相

文|耿淩波

影視圈裡的“三好學生”胡歌,被捲入了一場“替身”怠工的輿論危機。

近日,一則疑似胡歌使用替身的消息在“影視圈”擴散。2月,胡歌在SMG國劇品質盛典獲眾人踐行赴美求學。

不久後,就有網友扒出在電視劇《香格里拉》和某廣告拍攝現場,胡歌疑似使用替身,並聲稱“已用七年之久”。一時間,胡歌憑藉敬業、實力等標籤搭建的“德藝雙馨”人設眼看就要崩坍。

然而,與先前揭露小鮮肉拍戲過程中摳圖、倒模、濫用替身的新聞相比,此次“業內人士”聞訊,

大都趕來聲援而非討伐。從頂級製片人、導演,到同組演員、朋友,再到原文博主甚至“替身”本人,無一不自發站到台前為胡歌澄清。一時間,謠言寸步難行,胡歌認真、敬業的形象反倒更加深入人心。

眾所周知,胡歌在同輩演員中的敬業精神有口皆碑。但隨著“怠工”新聞愈演愈烈,不少搖擺不定的普通觀眾也加入聲討大軍,“批判先行”已然成為亂象過後的“條件反射”。

可面對“演員含糊、觀眾痛恨、前輩擔憂”的“群替”現象,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1

為替身演員正名:這個職業不該被一概而論?

其實,出於市場和影視藝術的需求,“替身”在影視圈原本屬於再正常不過的職業。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替身本無罪,“濫用替身才是目前這個行業的最大問題。”因此面對行業亂象,除了健全規範體制外,更要為替身演員正名。

據瞭解,影視圈最開始只有三種替身,

即文替、武替和裸替。一般在拍到演員難以勝任、難度係數較高的動作戲時,劇組大多會選用專業的武打替身或特技替身演員,以避免主創遭遇不必要的傷害,影響拍攝進度。這種情況下,連功夫巨星成龍的一些危險動作也需要替身演員幫忙完成。

而文替則一般出於劇情需要或特殊情況才會使用。例如一些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鏡頭,需要展示書法、體操、舞蹈、樂器等,

這些無法通過短時間訓練達到演出標準的鏡頭,用替身也是出於對影片整體品質的保障。而像電影《速度與激情7》中,已逝演員保羅的戲份由弟弟代為表演,則屬於特殊情況。此外,裸替以及局部替身,如手替、腳替等也都屬於文替。

而在胡歌“怠工”事件中出現的“光替”,

嚴格意義上並不能稱作替身,其實是業內常說的“走位”。有影視行業從業者發文透露,“只有在正片中出現的才叫替身,走位不參與表演”並表示,因為拍攝現場人員混雜,置景、燈光的搭建非常耗時,且過程中需要不斷調試,出於對演員時間和商家成本節約的考量,需要走位元演員全套妝發全程配合。

最後一種,也是近來飽受詬病的一類替身,娛樂獨角獸姑且為其命名為“群替”,其實這就是被濫用的“文替”,由原來的“奢侈品”變成了現在的“必需品”。在編劇宋方金的那份“橫店臥底實錄”中曾提到,近三、四年“濫用替身”的現象興起,一部IP大劇甚至有三十六七個人都是替身。

個中原因不僅僅是演員不敬業、沒時間。他在接受法制晚報採訪時表示,“現在的情況是,即使演員能來演劇組也不要,因為替身便宜,演員貴。”

隨著“群替”現象愈演愈烈,“替身”這個行當也開始被妖魔化。外界矯枉過正的言論也開始層出不窮,將“替身”歸結為行業毒瘤的比比皆是。但正如“毀掉中國電影的不是差評,而是電影本身”,能毀掉“表演”這個行業的也絕不會是“替身”,這個職業不該背鍋。

2

明星不敬業背後,是製作方在扮演助推器?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群替”興風作浪?從演員本身、行業風氣,到市場環境,這整個利益鏈條上的所有人都難辭其咎。

就演員而言,首先是工作態度不端正,可以總結為“不愛崗”。目前,這種情況大部分出現在IP大劇中,支撐這類作品的演員是當紅的鮮肉小花,人氣高、演技差、片酬高,但“除了顏值一無是處”。團隊對他們的定位大都是明星而非演員,拍戲過程中也缺乏對表演專業的敬畏心和對觀眾的責任感。

此外,圍繞在年輕演員身上的還有一個問題——“不敬業”。大多數明星演員年少成名,文化素養與專業素養都十分有限,在該學習積累的年紀卻沉溺於各種聲色犬馬,不但無心鑽研演技,漠視臺詞、形體等基本功的夯實,採訪現場更是白字連篇。

日前,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中顯示,71.8%的受訪者認為年輕演員不敬業現象普遍,其中20.9%的受訪者認為非常普遍。

漫畫:羅琪

此外,就影視圈而言,“群替”大行其道,其實是折射出出整個行業存在的問題——風氣浮躁、急功近利。宋方金認為,“在大量業餘資本進入影視行業後,整個市場都在追求短平快,正常的劇本生產速度和拍攝規律根本滿足不了資本對利益的追求。”

因此,“很多項目還沒有成熟就上馬了,很多演員沒有時間也要開機,本來100天的時間,只給了20天,那意味著只能拍正面、近景,拍不了走動的戲,全身的戲或者帶關係的戲。”

然而這樣的作品勢必沒有多少觀眾願意買單,“受市場大環境的影響,片方會在此時去購買收視率,營造作品受歡迎的假像。”如此,通過造假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賺到錢,那便會很少有人再去造真了。他感歎道,“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會毀掉這個行業。”

被宋方金採訪的那名演員坦言,IP大劇的項目裡,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會徹底瞭解劇組情況後再談合作了。“有時跟我談一個劇組裡有誰誰誰,我說,跟我沒關係,我也不認識他,你覺得我演這個角色合適,導演也覺得行,價錢合適我就去,給不了我就不去,就這麼簡單。這個劇組拍得快慢和我沒關係,雖然我知道拍得慢好,但是跟我也沒關係。這個戲到底好不好,不是我能決定的,是市場決定的。”他無奈的說。

3

影視行業操盤手易主,資本湧入藝術迎來陣痛?

不難發現,“群替”風氣只是表像,背後反映出來的卻是影視行業“操盤手易主”的事實。在票房經濟持續升溫的背景下,影視行業的“蛋糕”變得愈發誘人,行業內外各種類型的資本湧入,不斷涉及對影視行業橫向兼併、垂直整合及跨界收購。南方都市報資料顯示,2015年A股市場共發生137起文化傳媒行業並購事件,其中影視相關並購多達76起,涉及資本2000億元,占比87%,平均每5天發生一起影視並購事件。

對此,有人提出這是中國電影、中國影視“最好的時代”,正是因為資本的推動,中國才得到了世界的矚目。博納影業CEO于冬曾在接受採訪時說道,“在中國電影最低點的時候,沒有任何資本瞧得起我們,瞧得起這個行業。”而當打破桎梏,逐漸得到的資本關注,它能迅速把中國電影的產業在短短的幾年之內,形成跟好萊塢相抗衡的電影大國地位。但於冬同樣表示,“現在需要跟資本博弈,而不是僅僅依賴資本。只有與資本進行有效地配合,才能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

然而事實卻是,產業夠大了,卻並沒有更強,甚至留下了不少“後遺症”。早有業內人士提出擔憂,“影視專案從籌畫到上映週期長、風險大,盲目進入只能徒增市場潛在的泡沫。”如今不只是虧損,從觀念到內容,從觀眾到從業者,整個行業更面臨著重新洗牌。導演黃建新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於電影製作而言,資本的介入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業內資本,一種是其他資本。

他坦言,“業內是很容易談的,很容易達成一致的。最慘的是完全不懂的資本的介入,因為資本帶有權利,錢是有權利的,它有很多的跨界要求。所以現在電影圈裡做得比較職業的人是拒絕跟非職業的人談的,基本上有一個檻,不談,不是錢多錢少。因為它會對電影帶來破壞性的,額外的利益,只要你開了這一個戒就會有十個一百個的模仿,有很多的傷害。”

同時他也認為,“資本進入電影,給電影帶來了一個工業趨勢。但這是跟我們傳統的電影業是衝突的,中國過去是導演中心制。導演是一個劇組的皇帝,工業體系是讓導演不能當皇帝了。所以引起了普遍的傳統的意義上的導演的巨大反彈。”

歸根到底,行業亂象並非形成於一朝一夕,一個演員遭遇曝光或許是個例,但當整個行業怠工時,就需要所有人反思。表面上,明星不敬業,製作方充當助推器,背後卻是,行業操盤手易主,資本與藝術的對戰迎來陣痛期。

其實這就是被濫用的“文替”,由原來的“奢侈品”變成了現在的“必需品”。在編劇宋方金的那份“橫店臥底實錄”中曾提到,近三、四年“濫用替身”的現象興起,一部IP大劇甚至有三十六七個人都是替身。

個中原因不僅僅是演員不敬業、沒時間。他在接受法制晚報採訪時表示,“現在的情況是,即使演員能來演劇組也不要,因為替身便宜,演員貴。”

隨著“群替”現象愈演愈烈,“替身”這個行當也開始被妖魔化。外界矯枉過正的言論也開始層出不窮,將“替身”歸結為行業毒瘤的比比皆是。但正如“毀掉中國電影的不是差評,而是電影本身”,能毀掉“表演”這個行業的也絕不會是“替身”,這個職業不該背鍋。

2

明星不敬業背後,是製作方在扮演助推器?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群替”興風作浪?從演員本身、行業風氣,到市場環境,這整個利益鏈條上的所有人都難辭其咎。

就演員而言,首先是工作態度不端正,可以總結為“不愛崗”。目前,這種情況大部分出現在IP大劇中,支撐這類作品的演員是當紅的鮮肉小花,人氣高、演技差、片酬高,但“除了顏值一無是處”。團隊對他們的定位大都是明星而非演員,拍戲過程中也缺乏對表演專業的敬畏心和對觀眾的責任感。

此外,圍繞在年輕演員身上的還有一個問題——“不敬業”。大多數明星演員年少成名,文化素養與專業素養都十分有限,在該學習積累的年紀卻沉溺於各種聲色犬馬,不但無心鑽研演技,漠視臺詞、形體等基本功的夯實,採訪現場更是白字連篇。

日前,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中顯示,71.8%的受訪者認為年輕演員不敬業現象普遍,其中20.9%的受訪者認為非常普遍。

漫畫:羅琪

此外,就影視圈而言,“群替”大行其道,其實是折射出出整個行業存在的問題——風氣浮躁、急功近利。宋方金認為,“在大量業餘資本進入影視行業後,整個市場都在追求短平快,正常的劇本生產速度和拍攝規律根本滿足不了資本對利益的追求。”

因此,“很多項目還沒有成熟就上馬了,很多演員沒有時間也要開機,本來100天的時間,只給了20天,那意味著只能拍正面、近景,拍不了走動的戲,全身的戲或者帶關係的戲。”

然而這樣的作品勢必沒有多少觀眾願意買單,“受市場大環境的影響,片方會在此時去購買收視率,營造作品受歡迎的假像。”如此,通過造假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賺到錢,那便會很少有人再去造真了。他感歎道,“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會毀掉這個行業。”

被宋方金採訪的那名演員坦言,IP大劇的項目裡,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會徹底瞭解劇組情況後再談合作了。“有時跟我談一個劇組裡有誰誰誰,我說,跟我沒關係,我也不認識他,你覺得我演這個角色合適,導演也覺得行,價錢合適我就去,給不了我就不去,就這麼簡單。這個劇組拍得快慢和我沒關係,雖然我知道拍得慢好,但是跟我也沒關係。這個戲到底好不好,不是我能決定的,是市場決定的。”他無奈的說。

3

影視行業操盤手易主,資本湧入藝術迎來陣痛?

不難發現,“群替”風氣只是表像,背後反映出來的卻是影視行業“操盤手易主”的事實。在票房經濟持續升溫的背景下,影視行業的“蛋糕”變得愈發誘人,行業內外各種類型的資本湧入,不斷涉及對影視行業橫向兼併、垂直整合及跨界收購。南方都市報資料顯示,2015年A股市場共發生137起文化傳媒行業並購事件,其中影視相關並購多達76起,涉及資本2000億元,占比87%,平均每5天發生一起影視並購事件。

對此,有人提出這是中國電影、中國影視“最好的時代”,正是因為資本的推動,中國才得到了世界的矚目。博納影業CEO于冬曾在接受採訪時說道,“在中國電影最低點的時候,沒有任何資本瞧得起我們,瞧得起這個行業。”而當打破桎梏,逐漸得到的資本關注,它能迅速把中國電影的產業在短短的幾年之內,形成跟好萊塢相抗衡的電影大國地位。但於冬同樣表示,“現在需要跟資本博弈,而不是僅僅依賴資本。只有與資本進行有效地配合,才能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

然而事實卻是,產業夠大了,卻並沒有更強,甚至留下了不少“後遺症”。早有業內人士提出擔憂,“影視專案從籌畫到上映週期長、風險大,盲目進入只能徒增市場潛在的泡沫。”如今不只是虧損,從觀念到內容,從觀眾到從業者,整個行業更面臨著重新洗牌。導演黃建新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於電影製作而言,資本的介入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業內資本,一種是其他資本。

他坦言,“業內是很容易談的,很容易達成一致的。最慘的是完全不懂的資本的介入,因為資本帶有權利,錢是有權利的,它有很多的跨界要求。所以現在電影圈裡做得比較職業的人是拒絕跟非職業的人談的,基本上有一個檻,不談,不是錢多錢少。因為它會對電影帶來破壞性的,額外的利益,只要你開了這一個戒就會有十個一百個的模仿,有很多的傷害。”

同時他也認為,“資本進入電影,給電影帶來了一個工業趨勢。但這是跟我們傳統的電影業是衝突的,中國過去是導演中心制。導演是一個劇組的皇帝,工業體系是讓導演不能當皇帝了。所以引起了普遍的傳統的意義上的導演的巨大反彈。”

歸根到底,行業亂象並非形成於一朝一夕,一個演員遭遇曝光或許是個例,但當整個行業怠工時,就需要所有人反思。表面上,明星不敬業,製作方充當助推器,背後卻是,行業操盤手易主,資本與藝術的對戰迎來陣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