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此人300年前提的這個建議若當時實施,不僅能收復臺灣,日本也將消失

此人300年前提的這個建議若當時實施,不僅能收復臺灣,日本也將消失

在遠古時代,臺灣和大陸本來連在一起.後來由於地殼運動,相連結的部分陸地沉為海峽,臺灣遂成海島。

在中國的史籍記載中,臺灣在戰國時代稱為“島夷”,前後漢和三國時代稱“東鯤”、“夷洲”,隋、唐以後稱“流求”,明萬曆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臺灣”的名稱。

據古文獻記載,中國大陸軍民東渡臺灣,墾拓、經營臺灣島,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西元230年(三國吳黃龍二年),

吳主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1萬水軍渡海到達臺灣。這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臺灣的開始。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中,就曾詳細記載了當時臺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到了6世紀末、7世紀初的隋代,大陸和臺灣的接觸增多。據載隋煬帝曾3次派人到臺灣,“訪察異俗”,“慰撫”當地居民。是時,大陸和臺灣已有貿易往來。此後由唐到宋的6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
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臺灣,從事墾拓。至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有軍民屯戍。大陸和臺灣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繫日漸頻繁。

《大英雄鄭成功》精彩劇照

鄭成功是鄭芝龍之子。

生於1624年,早年鄭成功以廈門為根據地,起兵抗清,被明桂王封為延平郡王。因進攻南京受挫,後回師廈門,大修船艦,傾力籌畫驅逐侵據臺灣的荷蘭人,收復國土。

《大英雄鄭成功》精彩劇照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農曆四月二十一日,鄭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衛廈門、金門,

親自率領2.5萬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船,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臺灣進軍。農曆四月二十九日,鄭軍在台南鹿耳門內禾寮港登陸,在臺灣同胞的積極支援下,與荷軍展開多次激戰,最後將荷蘭殖民總督和殘敵圍困在熱蘭遮城內。鄭成功在致荷蘭殖民總督揆一的“諭降書”中嚴正指出:“然臺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在圍城9個月之後,荷蘭殖民總督于1662年(清康熙元年)農曆二月一日不得不簽字投降。自此,中國人民收回了被荷蘭殖民者侵佔的臺灣寶島。

《英雄鄭成功》劇照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廢除荷人的殖民制度。改赤嵌樓為承天府,置2縣,設安撫司於澎湖,戍以重兵,總稱臺灣為東都。為紀念故土,改稱熱蘭遮城堡為安平鎮。同時實行屯田政策,令數萬軍眷隨軍赴各地大肆墾荒,在臺灣南部和西部的琅 、彰化、雲林、新竹等地形成一大批村鎮。

《英雄鄭成功》劇照

但鄭成功收復臺灣不久,即不幸於1662年農曆五月八日染病身亡,時年僅39歲。爾後,其子鄭經,孫鄭克爽前後治理臺灣22年。鄭氏祖孫三代治理臺灣,獎勵制糖、制鹽,興辦工商業,發展貿易,開辦學堂,改進高山族的農業生產方式。這些措施,推動了臺灣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這在臺灣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開發和發展時期,史稱“明鄭時代”。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派軍進攻臺灣,施琅率領水師從銅山出發,開始收復臺灣。此時的臺灣尚處於鄭家的掌控之中,但此時鄭成功早已作古,清軍此時收復臺灣再適合不過。這場戰役毫無懸念,施琅沒用多長時間就收復了臺灣。

康熙知道消息以後,自然是開心不已,從此中國的版圖,再一次變的完整。但是不久之後,他就接到了一封奏章,奏章的內容,讓他心動不已。施琅在奏摺中跟康熙說:倭賊盤踞海外為禍,自前明起已有百餘年,今銳氣正盛,可效元祖之事,提中國之兵伐之,永絕倭患,安定東南。

原來,施琅在收復臺灣之後,看上了日本。從明代開始,倭寇就一直盛行,侵擾我東南沿海。所以,施琅提出,趁著軍隊現在士氣高漲,乾脆一鼓作氣,打下日本,免去後顧之憂。

這意思說穿了就是要順勢討伐日本,其實這件事之前朝代就幹過一次,之前元朝時候元世祖忽必烈就兩次出兵征伐日本,但是都大敗而回,前後損兵折將竟然高達二十萬人,但是這個時候的清朝剛剛完成橫跨海峽的作戰,士氣正盛,而且當時日本由於閉關鎖國,軍備落後,和中國的實力差距很大,考慮到倭寇在沿海的肆虐,不僅有理由而且有必要征伐日本,至少讓它徹底的臣服,所以康熙也是召集了內閣大臣商議此事。

作為一個有抱負的君王,康熙自然是心動。但是最終這個計畫還是被康熙否定了,首先當時的德川幕府對清朝態度還比較好,而且當時清朝的那些大臣對征伐日本並不感興趣,他們堅持的說,現在是修養生機的時候,不適合再去打仗啦。

也許是天意,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新疆葛爾丹叛亂日益嚴重。於是康熙就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這件事裡了。至於出兵日本這件事,自然也就再也沒有提起過。

其實,直接征伐日本極大可能成功,當時清朝所使用的戰船借鑒了荷蘭的技術,可以算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而且康熙年間的國力應該算是整個清王朝最鼎盛的時期,日本根本沒有能力與清朝一戰。但是清朝最終還是錯失了這個機會,此後清朝就開始閉關鎖國,直到後來被日本迎頭趕上,甲午慘敗更是導致列強肆無忌憚的大舉入侵,開啟了中國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

其實,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就當時的形勢而言,當年康熙真的允許施琅帶兵出擊日本,也許就不再有後來的那兩場戰爭了。更有可能,如今的日本只是中國的一個省而已。

總稱臺灣為東都。為紀念故土,改稱熱蘭遮城堡為安平鎮。同時實行屯田政策,令數萬軍眷隨軍赴各地大肆墾荒,在臺灣南部和西部的琅 、彰化、雲林、新竹等地形成一大批村鎮。

《英雄鄭成功》劇照

但鄭成功收復臺灣不久,即不幸於1662年農曆五月八日染病身亡,時年僅39歲。爾後,其子鄭經,孫鄭克爽前後治理臺灣22年。鄭氏祖孫三代治理臺灣,獎勵制糖、制鹽,興辦工商業,發展貿易,開辦學堂,改進高山族的農業生產方式。這些措施,推動了臺灣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這在臺灣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開發和發展時期,史稱“明鄭時代”。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派軍進攻臺灣,施琅率領水師從銅山出發,開始收復臺灣。此時的臺灣尚處於鄭家的掌控之中,但此時鄭成功早已作古,清軍此時收復臺灣再適合不過。這場戰役毫無懸念,施琅沒用多長時間就收復了臺灣。

康熙知道消息以後,自然是開心不已,從此中國的版圖,再一次變的完整。但是不久之後,他就接到了一封奏章,奏章的內容,讓他心動不已。施琅在奏摺中跟康熙說:倭賊盤踞海外為禍,自前明起已有百餘年,今銳氣正盛,可效元祖之事,提中國之兵伐之,永絕倭患,安定東南。

原來,施琅在收復臺灣之後,看上了日本。從明代開始,倭寇就一直盛行,侵擾我東南沿海。所以,施琅提出,趁著軍隊現在士氣高漲,乾脆一鼓作氣,打下日本,免去後顧之憂。

這意思說穿了就是要順勢討伐日本,其實這件事之前朝代就幹過一次,之前元朝時候元世祖忽必烈就兩次出兵征伐日本,但是都大敗而回,前後損兵折將竟然高達二十萬人,但是這個時候的清朝剛剛完成橫跨海峽的作戰,士氣正盛,而且當時日本由於閉關鎖國,軍備落後,和中國的實力差距很大,考慮到倭寇在沿海的肆虐,不僅有理由而且有必要征伐日本,至少讓它徹底的臣服,所以康熙也是召集了內閣大臣商議此事。

作為一個有抱負的君王,康熙自然是心動。但是最終這個計畫還是被康熙否定了,首先當時的德川幕府對清朝態度還比較好,而且當時清朝的那些大臣對征伐日本並不感興趣,他們堅持的說,現在是修養生機的時候,不適合再去打仗啦。

也許是天意,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新疆葛爾丹叛亂日益嚴重。於是康熙就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這件事裡了。至於出兵日本這件事,自然也就再也沒有提起過。

其實,直接征伐日本極大可能成功,當時清朝所使用的戰船借鑒了荷蘭的技術,可以算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而且康熙年間的國力應該算是整個清王朝最鼎盛的時期,日本根本沒有能力與清朝一戰。但是清朝最終還是錯失了這個機會,此後清朝就開始閉關鎖國,直到後來被日本迎頭趕上,甲午慘敗更是導致列強肆無忌憚的大舉入侵,開啟了中國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

其實,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就當時的形勢而言,當年康熙真的允許施琅帶兵出擊日本,也許就不再有後來的那兩場戰爭了。更有可能,如今的日本只是中國的一個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