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300年前,此人提了一個建議,若實施,不僅臺灣收復,日本也將消失

在中國歷史上,臺灣的存在一直備受關注。中國人很早就發現了臺灣,據考古發現,臺灣最早的居民來自大陸,其原始文化也是從大陸傳過去的。

臺灣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有許多名稱,

如三國時孫權稱帝,建立吳國,命衛溫開發夷洲島(今臺灣島),當時的臺灣就叫“夷洲”,到了隋代則叫“流求”,唐宋元時也稱“流求”或“琉球”,只是書寫不統一,明朝叫“小琉球”“東蕃”等。

當時中國的航海技術也早就可以橫渡臺灣海峽,特別是宋元兩朝,臺灣對岸的泉州乃世界第一大港,

但對臺灣的開發卻止於澎湖。

自從鄭成功收復臺灣,臺灣就成為了鄭成功家族的地盤。但鄭成功收復臺灣只是迫於清兵壓境,之後經營臺灣更是因為北伐無望(很像蔣父子)。康熙出兵臺灣更多是要掃除南明勢力,之後一度想放棄,雖然後來設置官署,也並不用心治理,一切為維持穩定。

在康熙收復臺灣一統全國的過程中,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施琅。

施琅早年是鄭芝龍的部將,順治三年(1646年)隨鄭芝龍降清。不久,由於鄭成功的招攬,入海加入鄭成功的抗清隊伍。後因與鄭成功交惡,釀成父親和弟弟被殺的大禍,他再次投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琅奉旨專征臺灣,統帥福建舟師迅速攻取澎湖,爾後,利用有利的態勢,主動、積極地招撫臺灣鄭氏集團,促使鄭氏集團放棄抵抗而就撫。台島不戰而下。此後,臺灣除了在甲午戰後曾被日本侵佔五十年外,再也沒有離開過祖國的懷抱。

值得一提的是,施琅收復全台後,上奏清廷建議奉臺灣民間信仰的“媽祖”賜晉“天后”,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准奏,後經雍正乾隆兩朝,天后宮之名稱逐漸普及至今。

但是就在所有人準備開慶功宴的時候,康熙卻接到了施琅上書的一封奏摺。施琅在奏摺中跟康熙說:倭賊盤踞海外為禍,自前明起已有百餘年,今銳氣正盛,

可效元祖之事,提中國之兵伐之,永絕倭患,安定東南。

什麼意思呢?就是建議康熙下旨順勢討伐日本。剛剛完成收復臺灣的壯舉的清朝,軍隊士氣正旺,再加上倭寇經常肆虐侵擾沿海百姓,所以征討日本很有必要,於是康熙召集了大臣商量此事。

但是這個計畫最終還是被否定了,一方面當時的德川幕府對清朝態度還比較好,另一方面,當時西北的葛爾丹趁機大舉入侵,清廷的注意力不得不轉向西北,這個計畫也就被徹底擱置了。

其實就當時的形勢而言,直接征伐日本極大可能成功,當時清朝所使用的戰船借鑒了荷蘭的技術,可以算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而且康熙年間的國力應該算是整個清王朝最鼎盛的時期,日本根本沒有能力與清朝一戰。

但是清朝最終還是錯失了這個機會,此後清朝就開始閉關鎖國,直到後來被日本迎頭趕上,甲午慘敗更是導致列強肆無忌憚的大舉入侵,開啟了中國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

一方面當時的德川幕府對清朝態度還比較好,另一方面,當時西北的葛爾丹趁機大舉入侵,清廷的注意力不得不轉向西北,這個計畫也就被徹底擱置了。

其實就當時的形勢而言,直接征伐日本極大可能成功,當時清朝所使用的戰船借鑒了荷蘭的技術,可以算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而且康熙年間的國力應該算是整個清王朝最鼎盛的時期,日本根本沒有能力與清朝一戰。

但是清朝最終還是錯失了這個機會,此後清朝就開始閉關鎖國,直到後來被日本迎頭趕上,甲午慘敗更是導致列強肆無忌憚的大舉入侵,開啟了中國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