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300年前,此人提了一個建議,若實施,不僅臺灣收復,日本也將消失

在中國歷史上, 臺灣的存在一直備受關注。 中國人很早就發現了臺灣, 據考古發現, 臺灣最早的居民來自大陸, 其原始文化也是從大陸傳過去的。

臺灣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有許多名稱, 如三國時孫權稱帝, 建立吳國, 命衛溫開發夷洲島(今臺灣島), 當時的臺灣就叫“夷洲”, 到了隋代則叫“流求”, 唐宋元時也稱“流求”或“琉球”, 只是書寫不統一, 明朝叫“小琉球”“東蕃”等。

當時中國的航海技術也早就可以橫渡臺灣海峽, 特別是宋元兩朝, 臺灣對岸的泉州乃世界第一大港, 但對臺灣的開發卻止於澎湖。

自從鄭成功收復臺灣, 臺灣就成為了鄭成功家族的地盤。 但鄭成功收復臺灣只是迫於清兵壓境, 之後經營臺灣更是因為北伐無望(很像蔣父子)。 康熙出兵臺灣更多是要掃除南明勢力, 之後一度想放棄, 雖然後來設置官署, 也並不用心治理, 一切為維持穩定。

在康熙收復臺灣一統全國的過程中, 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施琅。

施琅早年是鄭芝龍的部將, 順治三年(1646年)隨鄭芝龍降清。 不久, 由於鄭成功的招攬, 入海加入鄭成功的抗清隊伍。 後因與鄭成功交惡, 釀成父親和弟弟被殺的大禍, 他再次投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 施琅奉旨專征臺灣, 統帥福建舟師迅速攻取澎湖, 爾後, 利用有利的態勢, 主動、積極地招撫臺灣鄭氏集團, 促使鄭氏集團放棄抵抗而就撫。 台島不戰而下。 此後, 臺灣除了在甲午戰後曾被日本侵佔五十年外, 再也沒有離開過祖國的懷抱。

值得一提的是, 施琅收復全台後,

上奏清廷建議奉臺灣民間信仰的“媽祖”賜晉“天后”,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准奏, 後經雍正乾隆兩朝, 天后宮之名稱逐漸普及至今。

但是就在所有人準備開慶功宴的時候, 康熙卻接到了施琅上書的一封奏摺。 施琅在奏摺中跟康熙說:倭賊盤踞海外為禍,

自前明起已有百餘年, 今銳氣正盛, 可效元祖之事, 提中國之兵伐之, 永絕倭患, 安定東南。

什麼意思呢?就是建議康熙下旨順勢討伐日本。 剛剛完成收復臺灣的壯舉的清朝, 軍隊士氣正旺, 再加上倭寇經常肆虐侵擾沿海百姓, 所以征討日本很有必要, 於是康熙召集了大臣商量此事。

但是這個計畫最終還是被否定了,一方面當時的德川幕府對清朝態度還比較好,另一方面,當時西北的葛爾丹趁機大舉入侵,清廷的注意力不得不轉向西北,這個計畫也就被徹底擱置了。

其實就當時的形勢而言,直接征伐日本極大可能成功,當時清朝所使用的戰船借鑒了荷蘭的技術,可以算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而且康熙年間的國力應該算是整個清王朝最鼎盛的時期,日本根本沒有能力與清朝一戰。

但是清朝最終還是錯失了這個機會,此後清朝就開始閉關鎖國,直到後來被日本迎頭趕上,甲午慘敗更是導致列強肆無忌憚的大舉入侵,開啟了中國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

但是這個計畫最終還是被否定了,一方面當時的德川幕府對清朝態度還比較好,另一方面,當時西北的葛爾丹趁機大舉入侵,清廷的注意力不得不轉向西北,這個計畫也就被徹底擱置了。

其實就當時的形勢而言,直接征伐日本極大可能成功,當時清朝所使用的戰船借鑒了荷蘭的技術,可以算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而且康熙年間的國力應該算是整個清王朝最鼎盛的時期,日本根本沒有能力與清朝一戰。

但是清朝最終還是錯失了這個機會,此後清朝就開始閉關鎖國,直到後來被日本迎頭趕上,甲午慘敗更是導致列強肆無忌憚的大舉入侵,開啟了中國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