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論書|七月推薦書單(人文類)

點擊上方“蓑翁論書”藍字,即可關注本公號。

(宋)洪邁《容齋隨筆》(中華書局):宋人洪邁的著名隨筆集,

實際上就是他的讀書筆記實錄。洪邁興趣廣泛,所讀書籍從經史子集到天文地理無所不包,其撰寫的讀書筆記並非簡單是原書內容摘抄,而是多有新的闡發與思考。放在今天,想必洪邁也會是豆瓣讀書頻道的紅人。中華書局這個版本是選集,編選、點評和裝幀都可圈可點,值得收入。

白謙慎《傅山的交往和應酬》(理想國&廣西師大出版社):遵循西方藝術社會史的新範式,對於明末清初的山西名士傅山的朋友圈和人際交往的再敘寫。結合傅山存世的書畫作品、個人筆記,以及他朋友圈子中眾人的各種記述,為讀者還原傅山依據交情深淺、關係遠近等,對其實施的應酬作品的內在人際關係和價值內涵。

無論是研究視角,還是具體分析,都讓人耳目一新。

楊奎松《“鬼子”來了》(廣西師大出版社):楊奎松老師在《財新週刊》上的歷史隨筆合集。儘管只是專欄文集,但這些文章有著統一的問題指向,即考察中國向現代國家轉型的進程中,

民族主義的發育,以及個人與國家關係的變遷狀況。從這個角度來說,本書可謂是通俗版的《家國天下》和《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值得一讀。

(美)克爾·哈裡斯《缺失的終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以豐富的生活素材和流暢的特稿式筆法,從容講述互聯網對普通人日常生活產生的巨大影響。

作者甚至身體力行地進行了一個月的“斷網”實踐,來考察從充斥著資訊與變化的網路世界中暫時“缺失”的後果。作者無意開出針對互聯網帶來的種種弊端的救世良方,只是希望促發大家的反思,利用網路而不沉迷於網路。

(美)約翰·弗裡曼《雙城故事》(浦睿文化&湖南文藝出版社):書名“雙城故事”並非是指兩座城市,而是指紐約同時具備的最好和最壞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氣質。書中收錄了28位在紐約生活的當代作家的小說和隨筆,借助這些文字,紐約的包容、博大、多元化,與貧富差距、族群區隔、消費主義盛行等優缺點,得以真實、形象得展現在讀者面前,讓大家深刻反思現代都市生活。

(美)詹姆斯·烏登《無人是孤島》(復旦大學出版社):關於侯孝賢電影作品研究的一部力著,擺脫了過往西方學者主要從文化視角分析侯導作品的做法,全面從地域、歷史與文化等多個角度,探討侯導作品的政治社會內涵與時代意蘊。更可貴的是,本書的歷史文化分析,是跟精湛的影像語言分析,完美融合在一起的。作者對於電影理論和歷史文化的雙重熟稔,讓人敬佩。

薛鳳旋《清明上河圖》(活字文化&中華書局):緊扣《清明上河圖》這一北宋著名畫作的詳細內容,結合大量的第一手史料文獻,為讀者還原北宋時期中國的城市化狀況,以及首都汴京城從城市管理、城市生態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內容,同時配有大量的精美圖片。無論對於中國藝術史、城市史,還是社會史的愛好者來說,都非常值得收藏和閱讀。

朱子彥《漢魏禪代與三國政治》(東方出版中心):上海大學朱子彥老師關於三國史研究的論文集。在三國史研究相關文獻已經汗牛充棟的情況下,朱老師仍然能發人所未發,言人所未言,對很多已成定論的觀點提出大膽質疑,而這些質疑和立論,也都是建立在對史料的合理分析與推測的基礎上的。本書文筆順暢,邏輯清晰,足以讓人開券有益。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三聯書店):民國時期的作品,梳理了從上古到民國長達幾千年裡,中國娼妓的發展史,其具體論述帶有明顯的社會史特徵,考察妓院發展、娼妓文化、精英階層對於娼妓的態度,以及國家對於娼妓業的政策等內容。作者幾乎窮盡了中國古代涉及娼妓的各種正史、野史和筆記、日記等文獻,其文獻搜集、梳理和分析功力讓人佩服。

桑兵《走進共和》(北師大出版社):桑兵老師去年年初推出的新著,以各界人士清代與民國鼎革時期兩年的日記為主要素材,還原當時知識政治精英的內心狀態與人生抉擇,寫法上以引用日記原文和作者的背景述評交織為主,頗有一點交織原始素材和解說詞的專題紀錄片的感覺,也算是一種較新的寫史嘗試。

莫礪鋒《莫礪鋒卷》(江蘇人民出版社):莫礪鋒先生是新中國第一位文學博士,也成功名列江蘇第二批的十位社科名家之列,本書即為江蘇社科名家文庫的其中之一,收錄了莫老師的學術自傳、代表性論文和演講,以及個人的學術年譜,一冊在手,足可瞭解莫老師幾十年學術生涯之精華。

《東方雜誌》《1933,聆聽民國》(中信出版社):1933年元旦,《東方雜誌》刊出的一百多位中國各界人士就夢想的國家和夢想的個人生活這兩個題目的答案合集。給出答案的人以知識份子為主,不乏巴金、曹聚仁、顧頡剛等知名人士。這樣的夢想合集,實在是觀察和瞭解民國時期思想和輿論動態的上佳材料,適合對中國現代文學史和思想史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張雲《吐蕃絲綢之路》(江蘇人民出版社):以曾經在青藏高原上繁盛一時的吐蕃文明為主要論述對象,詳細考察吐蕃文明產生、發展、繁榮到衰落的全過程,兼顧論述吐蕃與中原文明、中亞文明等周邊文明之間的聯繫和交流。此次再版的書名多少有應景之嫌,但內容仍然足夠豐富精彩。兼具學術性和普及性,是瞭解藏區文明過往的上佳論著。

安宕宕等《別來無恙》(東方出版社):選取了香港回歸二十年以來的二十部代表性電影作品進行深度解讀,其解析文章的視角兼顧時代背景、文化意蘊與個人情感。這些主題、風格各異的香港電影及其解析文章組合在一起,足可勾勒出香港最近二十年裡城市社會變遷與文化轉型的豐富面貌,讓人反復回味。

賴永海《中國佛教文化論》(東方出版社):以專題串講的形式,暢談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之間的種種關聯與相互影響,文字略顯艱澀,但結構清晰、論述嚴謹、內容豐富,或許用來入門有難度,但不失為一部良好的學術普及性著作。

(美)邁克爾·貝蘭《帝國的鑄就》(譯林出版社):美國的南北戰爭、德國的統一和俄國的農奴制改革,是發生在19世紀下半葉西方世界裡的三起重大歷史事件。本書以這三大事件的發起人——林肯、俾斯麥和亞歷山大二世為中心,以詩意盎然而又深邃雋永的筆法,講述1861—1871這十年裡,以上述三國為中心的西方歷史進程,波瀾壯闊,引人入勝。

春媚《瘋癲筆記》(漢唐陽光&江蘇文藝出版社):美國華人青年學者春媚博士基於美國精神病院實習經歷寫成的非虛構文學作品。春媚的觀察兼具這些精神病人的共情體驗者和客觀理性的觀察者的雙重身份,同時又將他們的經歷,跟自身遭遇的苦痛和劫難等人生經歷交融在一起,構成一部飽含真誠與深情、又具備某種意義上的第一手田野素材的作品,讓人感同身受。

(美)黃詩芸《莎士比亞的中國旅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詳細考察從晚清到當下,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在中國的傳播、改編和演繹歷程。既有傳播史層面的深入分析,又有基於改編作品內容分析的詳細闡釋與解讀。作者把莎翁作品在中國的傳播與演繹,提升到中西跨文化交流與碰撞的視野高度去加以論述,內容非常精彩。而作者對於中西兩種文化的無比熟稔也讓人敬服。

(本書單所收書目,全部來自蓑翁在七月份讀過,並且評星在四星或以上的人文歷史類書籍,點評僅代表個人觀點,供書友們參考。)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朋友圈,謝謝!

這裡是:蓑翁論書,微信號: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個人原創作品發佈平臺,從書出發,暢談一切優秀的思想、文化與藝術,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轉載、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郵件24627449@qq.com或者加我私人微信號:batongyang(注明“蓑翁論書”粉絲)!

(美)詹姆斯·烏登《無人是孤島》(復旦大學出版社):關於侯孝賢電影作品研究的一部力著,擺脫了過往西方學者主要從文化視角分析侯導作品的做法,全面從地域、歷史與文化等多個角度,探討侯導作品的政治社會內涵與時代意蘊。更可貴的是,本書的歷史文化分析,是跟精湛的影像語言分析,完美融合在一起的。作者對於電影理論和歷史文化的雙重熟稔,讓人敬佩。

薛鳳旋《清明上河圖》(活字文化&中華書局):緊扣《清明上河圖》這一北宋著名畫作的詳細內容,結合大量的第一手史料文獻,為讀者還原北宋時期中國的城市化狀況,以及首都汴京城從城市管理、城市生態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內容,同時配有大量的精美圖片。無論對於中國藝術史、城市史,還是社會史的愛好者來說,都非常值得收藏和閱讀。

朱子彥《漢魏禪代與三國政治》(東方出版中心):上海大學朱子彥老師關於三國史研究的論文集。在三國史研究相關文獻已經汗牛充棟的情況下,朱老師仍然能發人所未發,言人所未言,對很多已成定論的觀點提出大膽質疑,而這些質疑和立論,也都是建立在對史料的合理分析與推測的基礎上的。本書文筆順暢,邏輯清晰,足以讓人開券有益。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三聯書店):民國時期的作品,梳理了從上古到民國長達幾千年裡,中國娼妓的發展史,其具體論述帶有明顯的社會史特徵,考察妓院發展、娼妓文化、精英階層對於娼妓的態度,以及國家對於娼妓業的政策等內容。作者幾乎窮盡了中國古代涉及娼妓的各種正史、野史和筆記、日記等文獻,其文獻搜集、梳理和分析功力讓人佩服。

桑兵《走進共和》(北師大出版社):桑兵老師去年年初推出的新著,以各界人士清代與民國鼎革時期兩年的日記為主要素材,還原當時知識政治精英的內心狀態與人生抉擇,寫法上以引用日記原文和作者的背景述評交織為主,頗有一點交織原始素材和解說詞的專題紀錄片的感覺,也算是一種較新的寫史嘗試。

莫礪鋒《莫礪鋒卷》(江蘇人民出版社):莫礪鋒先生是新中國第一位文學博士,也成功名列江蘇第二批的十位社科名家之列,本書即為江蘇社科名家文庫的其中之一,收錄了莫老師的學術自傳、代表性論文和演講,以及個人的學術年譜,一冊在手,足可瞭解莫老師幾十年學術生涯之精華。

《東方雜誌》《1933,聆聽民國》(中信出版社):1933年元旦,《東方雜誌》刊出的一百多位中國各界人士就夢想的國家和夢想的個人生活這兩個題目的答案合集。給出答案的人以知識份子為主,不乏巴金、曹聚仁、顧頡剛等知名人士。這樣的夢想合集,實在是觀察和瞭解民國時期思想和輿論動態的上佳材料,適合對中國現代文學史和思想史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張雲《吐蕃絲綢之路》(江蘇人民出版社):以曾經在青藏高原上繁盛一時的吐蕃文明為主要論述對象,詳細考察吐蕃文明產生、發展、繁榮到衰落的全過程,兼顧論述吐蕃與中原文明、中亞文明等周邊文明之間的聯繫和交流。此次再版的書名多少有應景之嫌,但內容仍然足夠豐富精彩。兼具學術性和普及性,是瞭解藏區文明過往的上佳論著。

安宕宕等《別來無恙》(東方出版社):選取了香港回歸二十年以來的二十部代表性電影作品進行深度解讀,其解析文章的視角兼顧時代背景、文化意蘊與個人情感。這些主題、風格各異的香港電影及其解析文章組合在一起,足可勾勒出香港最近二十年裡城市社會變遷與文化轉型的豐富面貌,讓人反復回味。

賴永海《中國佛教文化論》(東方出版社):以專題串講的形式,暢談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之間的種種關聯與相互影響,文字略顯艱澀,但結構清晰、論述嚴謹、內容豐富,或許用來入門有難度,但不失為一部良好的學術普及性著作。

(美)邁克爾·貝蘭《帝國的鑄就》(譯林出版社):美國的南北戰爭、德國的統一和俄國的農奴制改革,是發生在19世紀下半葉西方世界裡的三起重大歷史事件。本書以這三大事件的發起人——林肯、俾斯麥和亞歷山大二世為中心,以詩意盎然而又深邃雋永的筆法,講述1861—1871這十年裡,以上述三國為中心的西方歷史進程,波瀾壯闊,引人入勝。

春媚《瘋癲筆記》(漢唐陽光&江蘇文藝出版社):美國華人青年學者春媚博士基於美國精神病院實習經歷寫成的非虛構文學作品。春媚的觀察兼具這些精神病人的共情體驗者和客觀理性的觀察者的雙重身份,同時又將他們的經歷,跟自身遭遇的苦痛和劫難等人生經歷交融在一起,構成一部飽含真誠與深情、又具備某種意義上的第一手田野素材的作品,讓人感同身受。

(美)黃詩芸《莎士比亞的中國旅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詳細考察從晚清到當下,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在中國的傳播、改編和演繹歷程。既有傳播史層面的深入分析,又有基於改編作品內容分析的詳細闡釋與解讀。作者把莎翁作品在中國的傳播與演繹,提升到中西跨文化交流與碰撞的視野高度去加以論述,內容非常精彩。而作者對於中西兩種文化的無比熟稔也讓人敬服。

(本書單所收書目,全部來自蓑翁在七月份讀過,並且評星在四星或以上的人文歷史類書籍,點評僅代表個人觀點,供書友們參考。)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朋友圈,謝謝!

這裡是:蓑翁論書,微信號: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個人原創作品發佈平臺,從書出發,暢談一切優秀的思想、文化與藝術,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轉載、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郵件24627449@qq.com或者加我私人微信號:batongyang(注明“蓑翁論書”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