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腸子也“中風”

腸中風是缺血性腸病的俗稱,尤其好發於老年人,

腸中風並不罕見。人上了年紀,動脈粥樣硬化情況很常見。而且,硬化不僅可能在心臟及腦血管發生,腹腔內動脈血管也會逐漸硬化,尤其是腹腔內的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如果這兩根血管因硬化嚴重,被血栓阻塞,導致腸道血液灌流不足,就會使某段腸道因缺血而發生潰爛、壞死、出血。因為和腦血管發生阻塞稱為“中風”的機制類似,所以俗稱“腸中風”。

腹痛和便血是腸中風最突出的表現,有時可以自行緩解,但又會反復發作,病情遷延數月甚至更長。除此之外還可能有噁心、嘔吐、腹瀉、便秘、日漸消瘦等症狀,急性期還會伴有腹部劇烈性絞痛。輕者腹痛反復得不到緩解,重者發生腸壞死,不得不接受手術治療。

因此,

在便血期的急診內鏡檢查,是早期診斷的關鍵。60歲以上有動脈硬化的老年人一旦出現便血和腹痛,或近期經常飯後腹脹、隱痛、不適,服用消化藥無效,且反復發生,體重呈下降趨勢,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控制“腸中風”急性發作。

哪些人容易得腸中風呢?

腸中風往往會盯上那些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最常見的就是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他們的共同點是體內存在不同程度的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不僅會危害心臟,它還是一種全身性病變,為腸道供血的大血管也可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狹窄等情況。與健康人相比,這些人更易發生腸系膜血管的栓塞和血栓。

其次,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內膜炎、外傷骨折、長期臥床的病人也要警惕腸中風。

因為腸系膜上的動脈口徑較大,極易接納從心臟脫落的栓子從而發生栓塞。大約有50%的腸中風患者都屬於上述幾種情況。

此外,患有全身性血管病變,如結節性多動脈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免疫系統疾病的人,由於腸道小動脈受累,相應的腸管也容易由於血液供應不良而出現缺血性改變,引發腸中風。長期口服避孕藥、腸道及腹部惡性腫瘤、急性胰腺炎等也和腸中風有一定關聯。

遠離腸中風,還得從健康飲食、保護血管做起。預防腸中風,最主要的還是控制動脈硬化。老年人定期應複查血壓、血糖等相關指標,檢查血脂成分、血液流變等專案,控制好飲食結構,營養均衡,飲食應清淡,少吃動物性脂肪,控制好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