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一哄而上,到百花齊放——江蘇特色小鎮嬗變歷程 蘇州、無錫、南京哪家特色小鎮強?

記憶裡的小鎮,是煙雨朦朧的江南水鄉,是天高雲淡的內陸平原。

現如今,重新梳理城鎮格局和山水肌理,站在風口中的特色小鎮,似乎正憑藉政策東風,重煥生機與活力。特色小鎮成為發達國家產業競爭力的重要載體,人們也在探索作為產業升級載體之一的特色小鎮,如何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支撐起中國的經濟轉型。

2016年中國鴻山物聯網小鎮規劃發佈會在無錫鴻山召開。

特色小鎮的概念起源於浙江,之後風靡全國,已經成為當下中國經濟轉型寄予厚望的亮點之一。很多人認為,江蘇和浙江自然地理和經濟結構不同,江蘇的園區經濟全國領先,學習浙江的特色小鎮是否有邯鄲學步之嫌?小而美、特而強、活而新,江蘇特色小鎮有自己的特色,製造業發達,產業基礎雄厚,

這兩者碰撞會有不一樣的火花。

此次公佈的25個省級特色小鎮,從產業上看,高端製造類小鎮7家,創意創業類小鎮6家,新一代資訊技術類小鎮4家,歷史經典類小鎮4家,健康養老和現代農業類小鎮各2家。從地理位置上看,有的小鎮在城市郊區,有的在開發園區,有的在鄉鎮,即“郊區鎮”“園中鎮”和“鎮中鎮”三種載體。從區域分佈上看,蘇南14個,蘇中5個,蘇北6個。

這些小鎮擁有鮮明的產業特點。

有的具備較好的產業基礎,能夠引領行業發展方向,如無錫鴻山物聯網小鎮、常州智能傳感小鎮、鎮江大路航空小鎮、鹽城數夢小鎮等;有的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新型消費需求,如丹陽眼鏡風尚小鎮、呂四仙漁小鎮、海門足球小鎮和殷村職教小鎮等;有的具有悠久歷史傳承,引入現代元素的經典產業或傳統產業升級,如高淳國瓷小鎮、東海水晶小鎮、新橋時裳小鎮等。

鹽城大豐荷蘭花海風情小鎮。

產業是小鎮的生命力,特色是產業的競爭力。例如,位於常州的石墨烯小鎮,主導產業定位為石墨烯高端製造產業,擔負著培育轉型升級新動能的重任。“石墨烯小鎮成功入選,是對這一產業前期發展的肯定。

”二維碳素總裁金虎說,“石墨烯小鎮不只是過去意義上的產業園,而是集聚產業、技術、人才、資源、環境等發展要素的產業社區,這裡擁有一批努力創新創業的龍頭企業,還要適合人居住。”

位於泰州的黃橋琴韻小鎮,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小提琴生產基地。在20萬左右人口的鎮子上,每年生產著全球60%以上的小提琴,是名副其實的小提琴之鄉。成本優勢、價格優勢讓黃橋小提琴的市場份額迅速登上全球第一。黃橋鎮也發展成為擁有200多家樂器加工企業、產值超過24億元人民幣的樂器生產基地。

而蘇州的東沙湖基金小鎮,則發揮了“太湖金谷”作為全國股轉系統,國內首家委託服務機構的獨特優勢。全方位對接上交所、深交所等資本市場,聚焦發展以私募投資基金為核心的新型金融服務業。

“打造特色小鎮一定要與發揮本土競爭力的資源結合,首先一定要瞭解自己有什麼資源。”江蘇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劉志彪表示,“江蘇有集體經濟的優勢,可以發揮集體經濟去建設特色小鎮的重要作用,採用PPP模式,讓集體經濟提供公共服務,提高區域內的公共福利水準,並享受公共服務帶來的一定收益,進一步擴大江蘇集體經濟的實力。”

無錫靈山禪意小鎮,處處透露著東方禪境。

“旅遊+鄉村”,旅遊風情小鎮植根農村

在國際上,荷蘭的利瑟小鎮,奧地利的哈爾施塔特小鎮,法國的南瓜小鎮,分別以鬱金香、鹽和南瓜為核心特色,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大量遊客,實現了小鎮經濟發展的“神話”。國外的小鎮有著很好的經驗,江蘇省要擺脫依賴好山好水好資源才能搞好旅遊的傳統思維,要相信一切事在人為。

今年4月,江蘇召開全省旅遊工作暨旅遊風情小鎮創建推進會,會上公佈了靈山禪意小鎮、荷蘭花海風情小鎮、南山竹海風情小鎮等13個旅遊風情小鎮創建單位。旅遊風情小鎮是一個重要載體,不僅適應大眾旅遊的遊客需求,更是深化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產城融合的有益探索。

“旅遊風情小鎮是一個‘非鎮非區’空間,要防止‘新瓶裝舊酒’‘穿新鞋走老路’。為了避免小鎮建設落入同質化、千鎮一面的老套路,旅遊風情小鎮一定要彰顯特色,挖掘歷史、人文、建築等內涵,避免低水準重複建設”。

小鎮建設中與時俱進的理念非常重要。從觀光到休閒度假,到現在的文化產品,再到正在延伸的養生養老和“互聯網+”,烏鎮的成長是一個不斷蝶變、不斷國際化的發展過程。而這其中,慎重選擇戰略合作夥伴後,政府的放手和信任是最大的驅動力。

眼下,江蘇旅遊業的發展現狀是處在“數量追趕期”步入“品質躍升期”的重要節點,呈現出許多新的趨勢性特點。比如,正在由小眾旅遊走向大眾旅遊,由觀光旅遊走向休閒度假旅遊,由景點旅遊走向全域旅遊,由旅遊業自迴圈走向“旅遊+”融合發展。

針對江蘇鄉村旅遊發展態勢,旅遊風情小鎮應該怎麼建?旅遊風情小鎮要植根於農村,與鄉村旅遊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挖掘資源稟賦,找准切入點,探索度假鄉村、農業莊園模式,建設以特色民宿為代表的鄉村休閒設施,進一步完善鄉村旅遊諮詢服務中心、農副產品展銷中心等配套設施,構築鄉村創新創業平臺,最終是讓廣大群眾共用鄉村旅遊帶來的綠色財富和生態紅利。

鹽城大豐莎士比亞小鎮裡的哥特建築。

“農業+休閒”,農業特色小鎮帶動旅遊

“春天品春茶,賞春花,吃長江三鮮;夏天,可以在沿海嘗海鮮,看海景,可以品嘗葡萄、桃子、梨子等農副產品;秋天就更多了,光吃螃蟹就能找到多個去處;冬天,還可以到山羊小鎮吃羊肉。”江蘇省農業委員會主任吳沛良對江蘇的特產美食如數家珍。

在105個農業特色小鎮名錄中,果蔬採摘是小鎮名錄最多的一類,諸如以陽山水蜜桃聞名天下的無錫陽山蜜桃小鎮、南京溧水藍莓小鎮、蘇州東山枇杷小鎮等。

農產品種類豐富,產品數量多,地域特色鮮明,這些都成為江蘇培育農業特色小鎮的天然優勢。諸如,南京江寧香草小鎮、鹽城大豐荷蘭花海小鎮、邗江甘泉櫻花小鎮、無錫陽山蜜桃小鎮、贛榆謝湖櫻桃小鎮、灌南菌菇小鎮、句容丁莊鮮果小鎮、常州夏溪花木小鎮、蘇州東山茶葉小鎮等各具特色。

不僅如此,還有一大批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也不斷湧現。比如,啟東啟隆鎮是長江中的一個小島,也是江蘇少有的一塊淨土,那裡正與西班牙一家有機蔬菜公司合作,推廣水培或有機栽培的草莓、番茄等果蔬,同時建造一批具有西班牙風情的景點,還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建了院士工作站,準備打造西班牙農業特色小鎮。

常州溧陽南山竹海景區峰巒起伏,雲霧飄渺。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除了傳統的採摘農耕體驗,田園美麗風光向來是文人墨客的心中嚮往。南京浦口蓮香小鎮就是一片以特色農業與休閒觀光結合的美麗鄉村,這裡擁有南京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觀賞蓮景點荷博園,種植百餘種精品觀賞蓮花,充分展示荷文化特色。

把生態農業和休閒旅遊結合,還可以帶動附近鄉村的經濟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盱眙石馬山生態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葉紅對此就進行了考察探索。她發現,無錫的水蜜桃10塊錢一個,而盱眙的桃子品質優,卻因品牌知名度低,只能賣5塊錢一斤。李葉紅開始計畫利用電商來銷售桃子,把品牌推向全國。

不局限於網上銷售農產品,李葉紅又把目光瞄向了休閒旅遊產業。如在果林周圍搞一些農家樂、飯莊等,可以實現生態農業和鄉村休閒觀光旅遊合二為一的功能。“利用水果的名氣帶動附近幾個村休閒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業搞好了,水果也會更暢銷。”李葉紅說。

羅馬非一日建成,小鎮創建需時間

多點佈局、各具特色、產城融合的特色小鎮受到不少資本的青睞,各地普遍形成一種共識:建設特色小鎮對於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小城鎮培育等發揮積極作用。面對全國掀起熱潮的特色小鎮,如何穩定有序地推進建設工作,防止創建變形、重形輕魂、打造政績小鎮,可以說,從上到下都在進行探索和嘗試。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閔學勤認為,有的小鎮為了營造特色進入創建名單,大力宣傳當地傳統產業,如皮革、毛紡、茶業、竹業、陶瓷等。實際上,一些產業如不進行現代化升級改造,並嫁接互聯網平臺,很難重新煥發生機。有些小鎮冠以軟體小鎮、科技小鎮、創業小鎮之名,聽上去極富現代意味,但如果不吸引人居,不引導消費,很可能落入產業園、開發區的套路,小鎮居民的日常和文化消費還會回到城市中心。

如果說這一波特色小鎮建設浪潮,是從“千城一面”的城市化向“百花齊放”的城鎮化轉變的話,其解讀不能單純停留在表面的特色上。更深層、更具差異化的小鎮內涵、小鎮風情、小鎮靈魂才是重點所在。如何尋找特色小鎮之魂?恐怕不少進入創建名單的特色小鎮在這方面還未做足功課。正因為此,特色小鎮之魂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締造,而需要在建設運營過程中不斷探索,逐漸成形。

就歐美老牌特色小鎮而言,特色小鎮的發展歷程也可以有動態轉化與特色置換的可能性,他們的城鎮化早已經歷了幾十年、上百年。美國早期有很多以礦業開發、石油開發、森林工業開發等為特色的“森工小鎮”,隨著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巨變,經歷過大規模的普遍衰退。

在新近的十幾年裡,部分小鎮經由旅遊、文化、創意產業的植入,重新獲得生機,成為獨具特色的小鎮,如溫泉小鎮、電影小鎮、音樂小鎮、慢生活小鎮、迪士尼小鎮等。而中國城鎮化歷史較短,特色小鎮建設剛起步不久,不能先入為主地預設置換特色的命題,應該著眼于建立以中長期特色化發展願景為主要考察週期的特色小鎮。

羅馬非一日建成,建設特色小鎮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色小鎮建設的成功與否,也需經由歷史去檢驗。但是,面臨正在如火如荼推進的特色小鎮建設浪潮,為了少走彎路,不走老路,避免進入死路,迫切需要建立特色小鎮發展新共識,通過特色小鎮治理體系的更新和創新,推動更多地區能夠找到一條健康、可持續的特色小鎮發展之路。

南通海門足球小鎮也在不斷摸索前進。

文章選自《鳳凰品城市》2017年7月刊

黃橋鎮也發展成為擁有200多家樂器加工企業、產值超過24億元人民幣的樂器生產基地。

而蘇州的東沙湖基金小鎮,則發揮了“太湖金谷”作為全國股轉系統,國內首家委託服務機構的獨特優勢。全方位對接上交所、深交所等資本市場,聚焦發展以私募投資基金為核心的新型金融服務業。

“打造特色小鎮一定要與發揮本土競爭力的資源結合,首先一定要瞭解自己有什麼資源。”江蘇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劉志彪表示,“江蘇有集體經濟的優勢,可以發揮集體經濟去建設特色小鎮的重要作用,採用PPP模式,讓集體經濟提供公共服務,提高區域內的公共福利水準,並享受公共服務帶來的一定收益,進一步擴大江蘇集體經濟的實力。”

無錫靈山禪意小鎮,處處透露著東方禪境。

“旅遊+鄉村”,旅遊風情小鎮植根農村

在國際上,荷蘭的利瑟小鎮,奧地利的哈爾施塔特小鎮,法國的南瓜小鎮,分別以鬱金香、鹽和南瓜為核心特色,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大量遊客,實現了小鎮經濟發展的“神話”。國外的小鎮有著很好的經驗,江蘇省要擺脫依賴好山好水好資源才能搞好旅遊的傳統思維,要相信一切事在人為。

今年4月,江蘇召開全省旅遊工作暨旅遊風情小鎮創建推進會,會上公佈了靈山禪意小鎮、荷蘭花海風情小鎮、南山竹海風情小鎮等13個旅遊風情小鎮創建單位。旅遊風情小鎮是一個重要載體,不僅適應大眾旅遊的遊客需求,更是深化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產城融合的有益探索。

“旅遊風情小鎮是一個‘非鎮非區’空間,要防止‘新瓶裝舊酒’‘穿新鞋走老路’。為了避免小鎮建設落入同質化、千鎮一面的老套路,旅遊風情小鎮一定要彰顯特色,挖掘歷史、人文、建築等內涵,避免低水準重複建設”。

小鎮建設中與時俱進的理念非常重要。從觀光到休閒度假,到現在的文化產品,再到正在延伸的養生養老和“互聯網+”,烏鎮的成長是一個不斷蝶變、不斷國際化的發展過程。而這其中,慎重選擇戰略合作夥伴後,政府的放手和信任是最大的驅動力。

眼下,江蘇旅遊業的發展現狀是處在“數量追趕期”步入“品質躍升期”的重要節點,呈現出許多新的趨勢性特點。比如,正在由小眾旅遊走向大眾旅遊,由觀光旅遊走向休閒度假旅遊,由景點旅遊走向全域旅遊,由旅遊業自迴圈走向“旅遊+”融合發展。

針對江蘇鄉村旅遊發展態勢,旅遊風情小鎮應該怎麼建?旅遊風情小鎮要植根於農村,與鄉村旅遊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挖掘資源稟賦,找准切入點,探索度假鄉村、農業莊園模式,建設以特色民宿為代表的鄉村休閒設施,進一步完善鄉村旅遊諮詢服務中心、農副產品展銷中心等配套設施,構築鄉村創新創業平臺,最終是讓廣大群眾共用鄉村旅遊帶來的綠色財富和生態紅利。

鹽城大豐莎士比亞小鎮裡的哥特建築。

“農業+休閒”,農業特色小鎮帶動旅遊

“春天品春茶,賞春花,吃長江三鮮;夏天,可以在沿海嘗海鮮,看海景,可以品嘗葡萄、桃子、梨子等農副產品;秋天就更多了,光吃螃蟹就能找到多個去處;冬天,還可以到山羊小鎮吃羊肉。”江蘇省農業委員會主任吳沛良對江蘇的特產美食如數家珍。

在105個農業特色小鎮名錄中,果蔬採摘是小鎮名錄最多的一類,諸如以陽山水蜜桃聞名天下的無錫陽山蜜桃小鎮、南京溧水藍莓小鎮、蘇州東山枇杷小鎮等。

農產品種類豐富,產品數量多,地域特色鮮明,這些都成為江蘇培育農業特色小鎮的天然優勢。諸如,南京江寧香草小鎮、鹽城大豐荷蘭花海小鎮、邗江甘泉櫻花小鎮、無錫陽山蜜桃小鎮、贛榆謝湖櫻桃小鎮、灌南菌菇小鎮、句容丁莊鮮果小鎮、常州夏溪花木小鎮、蘇州東山茶葉小鎮等各具特色。

不僅如此,還有一大批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也不斷湧現。比如,啟東啟隆鎮是長江中的一個小島,也是江蘇少有的一塊淨土,那裡正與西班牙一家有機蔬菜公司合作,推廣水培或有機栽培的草莓、番茄等果蔬,同時建造一批具有西班牙風情的景點,還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建了院士工作站,準備打造西班牙農業特色小鎮。

常州溧陽南山竹海景區峰巒起伏,雲霧飄渺。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除了傳統的採摘農耕體驗,田園美麗風光向來是文人墨客的心中嚮往。南京浦口蓮香小鎮就是一片以特色農業與休閒觀光結合的美麗鄉村,這裡擁有南京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觀賞蓮景點荷博園,種植百餘種精品觀賞蓮花,充分展示荷文化特色。

把生態農業和休閒旅遊結合,還可以帶動附近鄉村的經濟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盱眙石馬山生態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葉紅對此就進行了考察探索。她發現,無錫的水蜜桃10塊錢一個,而盱眙的桃子品質優,卻因品牌知名度低,只能賣5塊錢一斤。李葉紅開始計畫利用電商來銷售桃子,把品牌推向全國。

不局限於網上銷售農產品,李葉紅又把目光瞄向了休閒旅遊產業。如在果林周圍搞一些農家樂、飯莊等,可以實現生態農業和鄉村休閒觀光旅遊合二為一的功能。“利用水果的名氣帶動附近幾個村休閒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業搞好了,水果也會更暢銷。”李葉紅說。

羅馬非一日建成,小鎮創建需時間

多點佈局、各具特色、產城融合的特色小鎮受到不少資本的青睞,各地普遍形成一種共識:建設特色小鎮對於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小城鎮培育等發揮積極作用。面對全國掀起熱潮的特色小鎮,如何穩定有序地推進建設工作,防止創建變形、重形輕魂、打造政績小鎮,可以說,從上到下都在進行探索和嘗試。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閔學勤認為,有的小鎮為了營造特色進入創建名單,大力宣傳當地傳統產業,如皮革、毛紡、茶業、竹業、陶瓷等。實際上,一些產業如不進行現代化升級改造,並嫁接互聯網平臺,很難重新煥發生機。有些小鎮冠以軟體小鎮、科技小鎮、創業小鎮之名,聽上去極富現代意味,但如果不吸引人居,不引導消費,很可能落入產業園、開發區的套路,小鎮居民的日常和文化消費還會回到城市中心。

如果說這一波特色小鎮建設浪潮,是從“千城一面”的城市化向“百花齊放”的城鎮化轉變的話,其解讀不能單純停留在表面的特色上。更深層、更具差異化的小鎮內涵、小鎮風情、小鎮靈魂才是重點所在。如何尋找特色小鎮之魂?恐怕不少進入創建名單的特色小鎮在這方面還未做足功課。正因為此,特色小鎮之魂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締造,而需要在建設運營過程中不斷探索,逐漸成形。

就歐美老牌特色小鎮而言,特色小鎮的發展歷程也可以有動態轉化與特色置換的可能性,他們的城鎮化早已經歷了幾十年、上百年。美國早期有很多以礦業開發、石油開發、森林工業開發等為特色的“森工小鎮”,隨著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巨變,經歷過大規模的普遍衰退。

在新近的十幾年裡,部分小鎮經由旅遊、文化、創意產業的植入,重新獲得生機,成為獨具特色的小鎮,如溫泉小鎮、電影小鎮、音樂小鎮、慢生活小鎮、迪士尼小鎮等。而中國城鎮化歷史較短,特色小鎮建設剛起步不久,不能先入為主地預設置換特色的命題,應該著眼于建立以中長期特色化發展願景為主要考察週期的特色小鎮。

羅馬非一日建成,建設特色小鎮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色小鎮建設的成功與否,也需經由歷史去檢驗。但是,面臨正在如火如荼推進的特色小鎮建設浪潮,為了少走彎路,不走老路,避免進入死路,迫切需要建立特色小鎮發展新共識,通過特色小鎮治理體系的更新和創新,推動更多地區能夠找到一條健康、可持續的特色小鎮發展之路。

南通海門足球小鎮也在不斷摸索前進。

文章選自《鳳凰品城市》2017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