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要百花齊放,不要一哄而上:特色小鎮怎麼特

小城鎮是經濟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態文明建設、城鄉協調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16年7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出《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

計畫到2020年爭取培育約1000個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同年10月11日,住建部公佈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共有127個小鎮入選。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要求,要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注意發揮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發展。

目前,全國已掀起建設特色小鎮的熱潮,多點佈局、各具特色、產城融合的特色小鎮發展已經受到不少社會資本的青睞。

大部分省份已明確了培育目標和支援政策,組織編制了規劃,穩步有序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工作。與此同時,部分特色小鎮建設“走樣”,有的地方依靠政府部門打造“政績小鎮”,有的特色小鎮房地產化明顯,有的重“形”輕“魂”,路徑單一,特色不足。為此,《半月談內部版》編輯部組織“特色小鎮”調研小分隊,分赴山東、江蘇、江西、湖南等地,對特色小鎮建設面臨的新情況、展現的新亮點、凸顯的新問題開展了深入調研。

江灣鎮

小城故事多,聽像一首歌

——那些“來了就不想走”的特色小鎮

半月談“特色小鎮”調研小分隊

中國旅遊第一鎮、湖湘文化特色小鎮、古典傢俱小鎮、365眾創小鎮……作為中國新型城鎮化的“新生事物”,

全國各地的特色小鎮建設日漸火熱。一批批“產、城、人、文”有機融合、獨具個性風情的特色小鎮走進人們的視野。有的小鎮美在生態環境,有的強在產業聚集,有的勝在人文底蘊,勾起了許多人對“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之詩意棲居地的嚮往。

江灣鎮:山水人文融於一處

“這裡峰巒疊翠,一年四季處處有山花;這裡溪澗橫斜,倒映著粉牆黛瓦。這裡的村落,老屋中的雕刻精緻奢華;這裡的民風,

醇厚中散發出淡淡的儒雅……”走進被譽為“中國最美鄉村”的江西婺源縣江灣鎮,許多遊客都會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作為中國第一批特色小鎮,江灣鎮圍繞生態、文化優勢資源,全力打造旅遊小鎮,並以旅遊帶動產業大融合,為當地百姓帶來更多財富。

獨特的徽州文化和青山綠水讓這裡充滿魅力。這個面積為316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4萬的千年古鎮,不僅徽州文化底蘊豐厚,

而且環境優美,全鎮森林覆蓋率高達89%。

趁著週末,福州遊客王梅和家人乘坐合福高鐵直達婺源。在江灣鎮,她很享受地穿行在明清徽派古建築之間。她告訴半月談記者,來之前自己就做足了功課,知道這裡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1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3個、中國傳統古村落4個;從宋至清,走出了明代軍事家汪金宏、篆刻大師何震、抗倭名將江一麟、清代朴學大師江永等眾多賢士。“人說看景不如說景,但這兒的一切完全符合我的預期和想像,真的很棒!”

江灣鎮風光

江灣鎮黨委副書記葉勇強告訴半月談記者,旅遊是全鎮的核心、特色產業,轄區內有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2個,還有一大批新型景區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全天候、四季遊的旅遊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光有外表不行,還要有內涵。”葉勇強說,江灣重點篩選和打造生態文化景觀特色村,湧現出大畈硯雕、汪口“三雕”、曉起民宿等一批特色文化主題村落。

“特色小鎮的打造,必須與產業規劃統籌考慮;特色小鎮的繁榮,必須有產業支撐。”葉勇強說,江灣大力發展“旅遊+農業”“旅遊+工業”,積極引導綠茶、雪梨、皇菊、油茶、冷水魚等傳統種植養殖項目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並引入博達天然礦泉水等項目,扶持大畈硯臺產業發展,將大畈硯臺打造成獨具婺源特色的旅遊商品。

荷葉鎮:湖湘文脈,耕讀之鄉

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鎮如其名,全鎮地形就像一面展開的碧綠荷葉,四周山巒延綿,守護著荷葉盆地的萬畝良田,守護著耕讀傳家的地域文化精魂。這裡曾走出晚清重臣曾國藩。

毛澤東曾言,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在曾國藩的故鄉,他一生的精神財富,通過故居、家書、教育等形式流傳下來。曾國藩研究會研究員劉建海說:“如果說曾國藩是一本大典,其故居富厚堂就是它的封面。”

劉建海告訴半月談記者,與有些豪宅大院不同,曾氏家族的宅子傳承的不是財富、不是地位、不是美景,而是家風,這使得曾氏家族賴以延綿百年。以“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的“八本”家訓為經,以“書、蔬、魚、豬、早、掃、考、寶”的“八寶”治家思想為緯,這個小鎮處處體現著讀書、種菜、養魚、喂豬、早起、掃屋、祭祖、睦鄰的中國傳統耕讀文化。

事實上,荷葉鎮的歷史文化遺跡遠不止富厚堂。敦德堂、萬宜堂、白玉堂、葛氏宗祠……每一座老房子都有故事,都代表著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走在荷葉鎮,這裡優美的環境、淳樸的民風、乾淨的村宅令人心曠神怡。2000畝荷花基地、5000畝油菜花基地、4萬畝高產水稻基地,紫雲峰梯田、九峰山森林公園等景點美不勝收。人文旅遊、鄉村旅遊、特色農業休閒旅遊發展迅速,湧現了不少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

湖南省雙峰縣委書記禹敏表示:“荷葉小鎮之所以名列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關鍵在於地方的文化傳承和影響力,荷葉最有魅力、最具張力的是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蘊。”未來,荷葉鎮將打造湖湘文化中心,推進家風家教示範基地建設;圍繞蔡和森和蔡暢故居,打造紅色旅遊目的地;依託荷葉的美好人居環境,打造健康養老產業。

水落坡鎮:古典傢俱美名揚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隨著山東特色小鎮建設的推進,這樣的詩意生活不再只是停留在大多數人的夢中。一些特色小鎮,不僅留住了鄉愁,還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根據2016年9月公佈的《山東省創建特色小鎮實施方案》,山東計畫到2020年,創建100個左右產業上“特而強”、機制上“新而活”、功能上“聚而合”、形態上“精而美”的特色小鎮,成為創新創業高地、產業投資窪地、休閒養生福地、觀光旅遊勝地,打造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濱州市陽信縣水落坡古典傢俱小鎮就是其中之一。剛下高速,鮮明的小鎮特色映入眼簾:沿街家家戶戶都擺著大大小小的石磨盤。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水落坡百姓就開始走街串巷,從事“收舊賣舊”這個行當了。最初,村裡的人推著小獨輪車去天津、河北等地收購舊傢俱,淘選銅錢、銀元之類的小文物。後來,大家發現一些舊傢俱賣得太便宜,就收集起來再加工,然後賣到大城市。水落坡鎮的傢俱製造業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

在鎮上桃源市場的“天下古玩”店鋪,店主常學良正拿著手機和微商群裡的代理們溝通,他身邊是兩處專門用於拍攝古玩物件的攝影棚。“我父親那輩人都是走街串巷把收來的物件賣出去,你看我,現在有700多個代理,每天坐在店裡拍照、發快遞就能把東西賣到國外去。”常學良說。

水落坡鎮副鎮長董穎介紹,如今,水落坡鎮傢俱產業從業人員已達到兩萬餘人,由原來收購舊傢俱進行翻新向高檔古式傢俱和仿古製作方面發展,涉及村莊37個,年交易額達30億元,產品占全國古傢俱市場三分之一的份額,形成了“北有高碑店、南看陽信縣”的格局。這裡的古舊傢俱、仿古傢俱佔據了北京、上海市場的“半壁江山”,產品遠銷歐美和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水落坡鎮古舊傢俱的美名傳向了世界各地,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古典傢俱文化產業基地”“中國收藏文化名鎮”。

眾創小鎮:365天都在雙創路上

位於上海市寶山區廟行鎮的“365眾創小鎮”,其名字就彰顯了小鎮的特色:即365天每一天都奮鬥在雙創的路上。與此同時,這個小鎮也具有長三角地區眾多古鎮景點“小而美”的特質。

“小”即骨架小,占地面積少。這兒原本是4個老國企的倉庫,儲藏的是棉花、物料,而現在,蘊藏的則是創業者的活力與激情。“美”指“顏值”高。入駐小鎮的創業者多為80後,企業也是清一色的科技創新型企業。赤橙黃綠、幾何圖形的裝飾,企業家沙龍等活動,將這裡變成“夢想的樂園”。

小鎮企業管理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入駐的創業者看中的是小鎮的創業氛圍、孵化器功能和投融資服務。小鎮地方小但功能全,聚焦高技術資訊服務業產業鏈發展,由寶山區政府聯合相關行業協會等機構,圍繞產業鏈運作必需的資訊流、資金流、物流、技術流、人才流等關鍵要素,打造富有特色的公共服務平臺。

對初創企業而言,最關鍵的是資金。如今,這裡形成了政府和擔保公司、銀行聯合擔保模式,在小鎮構建了授信額3億元的互助投融資平臺。還有銀行、VC、PE、小額貸款公司等近30種融資管道。目前,小鎮已吸引德同資本、清科創投、麥騰創投等國內投資機構入駐。

眾創小鎮是上海科技金融創新示範基地,力求引進、孵化、培育一批“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企業。如今,寶山區類似“365眾創小鎮”的還有高境鎮的“科技小鎮”、月浦鎮的“智慧製造小鎮”、羅涇鎮的“生態旅遊小鎮”等。以往的寶山老工業隨著金融和科技創新的熱潮,步履變得輕快起來,而曾經厚重的工業發展史,也成為這些特色小鎮發展的良好基礎。

要百花齊放,不要一哄而上

——特色小鎮發展問題凸顯

半月談“特色小鎮”調研小分隊

當前,各地普遍形成一種共識:建設特色小鎮對於地方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小城市培育等將發揮積極作用。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等部門已出臺了相關政策檔,各地也紛紛出臺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的具體政策。無疑,特色小鎮將成為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字之一。然而,在我國,特色小鎮畢竟是個新事物,一些地方在探索和推進的過程中,發展理念、規劃路徑、政策協調、體制機制轉變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盲區和難點,亟待重視和破解。

“特”在哪

國家發改委在《關於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了非建制鎮的特色小鎮和建制鎮的特色小城鎮兩種形態。“特色小鎮主要指聚焦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集聚發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特色小城鎮是指以傳統行政區劃為單元,特色產業鮮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建制鎮。”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對特色小鎮的調研報告中指出,“特色小鎮是集產業鏈、投資鏈、創新鏈、人才鏈、服務鏈于一體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是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和綠色化融合發展的新形式”。在較早推動特色小鎮建設的浙江省,特色小鎮的形態更多的是“非鎮非區”,既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一個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一個區,而是按照五大發展理念,聚焦浙江七大新興產業,融合產業、文化、旅遊、社區功能的創新創業發展平臺。此外,全國還有一些地方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強調“特色小鎮指的是位於城市周邊、相對獨立於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遊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政策研究和試點指導處副處長魏劭琨認為,儘管說法不盡相同,但對於特色小鎮的特徵,全國上下已基本形成比較統一的認識,即產業特而強、功能有機組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等。

一是有特色。魏劭琨說,特色小鎮一定是一個有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能夠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從傳統單一的製造環節向研發、設計、文化、旅遊等功能和環節延伸,開發高端產品,佔領高端市場。綠維文旅控股集團董事長林峰認為,特色小鎮需要堅持特色產業、旅遊產業兩個發展架構。特色產業的選擇需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區位環境以及產業發展歷史等基礎條件,向新興產業發展、傳統產業升級、歷史經典產業回歸三個方向發展;旅遊產業具有消費聚集、產業聚集、人口就業帶動、生態優化、幸福價值提升作用,也是引領特色小鎮發展的主要動力。

二是形態小。特色小鎮不像一般小城鎮那麼大,是一個小範圍的區域,同時也與產業園區的功能單一不同,同時兼具產業、居住、休閒、文化等功能。一些專家認為,特色小鎮的“特色”應在於形成獨特的風格、風貌和風情。風格是小鎮的性格和個性;風貌是其獨特的建築與外觀,要與文化傳承結合,與自然生態一致;風情是以歷史文化、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軟環境為基礎,結合演藝、社區活動、人際交往,形成獨特的文化價值。

三是機制新。特色小鎮的建設是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主體、社會共同參與的開發模式。政府以頂層設計、制度建設、服務管理為主要任務,把控整體方向、創造制度環境、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企業通過資源整合以及市場化的運作管理方式,成為小鎮建設的主角;當地居民,則積極參與和有效監督。

盲目跟風易形成泡沫

當前,各地建設特色小鎮非常積極和活躍。從正在上馬的一些特色小鎮項目看,大都已考慮了“概念策劃、空間規劃、專案計畫和資金籌畫”四劃疊加的綜合性方案,並向國際上流行的“多規融合”靠攏。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方也出現了跟風炒作、急功近利、速戰速決等運動式、唯政績的不良傾向和苗頭。

一些地方對特色小鎮的認識存在偏差,缺乏科學規劃,特色不突出。魏劭琨指出,有些地區將特色小鎮理解為簡單的城鎮建設;有些地區將特色小鎮作為要政策、要帽子、要指標的途徑;有些地區將特色小鎮看做是房地產開發的延續;有些地區對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只是盲目跟風。

輕規劃、拍腦袋建設的現象特別值得警惕。在特色小鎮建設熱潮中,有的地區在短時間內就完成了諸多特色小鎮的規劃。這些規劃,有的沒有充分考慮小城鎮的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文化等特色,有的沒有找准小城鎮的功能定位。有的領導調研不夠深入,頭腦一熱就拋出規劃思路,還將規劃藍圖搞得非常宏大,投資規模大,戰線拉得長,把小城鎮建設搞成了“大躍進”。江西旅遊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國新認為,無論是特色小鎮,還是美麗鄉村,都是持續發展的事業,需要“持久戰”思維。地方政府在編制規劃和下達任務時,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充分認識所在地區的優勢與劣勢,避免為了短期政績一哄而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地方特色小鎮建設出現了房地產化苗頭。魏劭琨說,一些特色小鎮將工作重點放在建設上,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包括大規模的房地產開發。然而,特色小鎮都要經過長時間的培育,哪裡是簡單的規劃和房地產建設就能造出來的呢?在房地產去庫存任務艱巨的情況下,這一苗頭很可能進一步增加去庫存壓力。

特色小鎮需練“內功”

不少小城鎮原本發展水準較低,因此,特色小鎮建設面臨很多制約,相關制度也不完善。

在資金問題上,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欠帳較多,需要較多投入,但一些地方自身財力有限,社會資本也有限。

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的特色小鎮起鳳鎮副鎮長查玉國說,上級撥付的特色小鎮扶持資金為每年兩三百萬元,而要求總投入為每年6億元,雖然可以引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但供需還是相差甚遠。為了解決資金難題,當地採取的方式是:縣級投融資平臺設立馬踏湖生態旅遊小鎮建設專項資金;授權馬踏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作為獨立的鎮級融資平臺開展金融融資;支援起鳳鎮以PPP模式、BT模式、委託運營、合資合作模式引入社會資本。

在土地問題上,一些特色小鎮大規模發展房地產會擠佔特色產業用地,甚至造成土地浪費。而且,很多小城鎮採取租賃集體建設用地的方式,管理不規範,容易引發一系列問題。

在人的問題上,由於一些特色小鎮沒有考慮好產業發展問題,對人口吸引力不強;一些特色小鎮的房地產開發導致房價上漲,反而阻礙了人口流入,最後可能成為一座空城。

特色小鎮的核心“內功”是特色產業,而有些小鎮產業鏈較短或產品附加值較低,亟待轉型升級。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水落坡鎮副鎮長董穎告訴半月談記者,鎮裡的收藏產業經過幾十年發展,在行業內有較大影響力,但產業鏈條集中於收購、生產製造環節。如何發揮“收藏+”功能,發展衍生產業,實現從古舊傢俱專項市場向民俗文化旅遊區的轉型升級,是當下亟須破解的一個課題。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閔學勤認為,有的小鎮為了營造特色進入創建名單,大力宣傳當地傳統產業,如皮革、毛紡、茶業、竹業、陶瓷等。實際上,一些產業如不進行現代化升級改造,並嫁接互聯網平臺,很難重新煥發生機,保持持續增長。有些小鎮冠以軟體小鎮、科技小鎮、創業小鎮、環保小鎮之名,聽上去極富現代意味,但如果不吸引人居、引導消費,很可能落入產業園、開發區的套路,小鎮居民大量的日常消費和文化消費還需回到城市中心。

如果說這一波特色小鎮建設浪潮,是從“千城一面”的城市化向“百花齊放”的城鎮化轉向的話,其解讀不能單純停留在表面的特色上。更深層、更具差異化的小鎮內涵、小鎮風情、小鎮靈魂才是重點所在。如何尋找特色小鎮之魂?恐怕不少進入創建序列的特色小鎮在這方面還未做足功課。閔學勤說,從根本上講,特色應該是由產業、環境、文化等融合而成的獨特的小鎮生活形態。正因為這樣,特色小鎮之魂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締造,而需要在建設運營過程中不斷探索、追尋,逐漸成形,特色獨具。

圖為神垕古鎮一家鈞瓷生產廠家的制坯車間內擺放的坯體。住建部公佈了首批127個中國特色小鎮名單,位於河南省禹州市的神垕鎮名列其中,這個大山深處神秘而古樸的小鎮,正在向世人展示其有著千年鈞瓷文化積澱的獨特魅力。李安攝

中國城鎮化新引擎:小鎮不大,能量很大

半月談“特色小鎮”調研小分隊

近年來,一種肇始於貴州、浙江的城鎮化模式——“特色小鎮”橫空出世,並迅速推向全國。這一創新實踐進一步豐富了新型城鎮化的內涵,並對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推動作用。預計到“十三五”末,1000個國家級特色小鎮的開發,將帶動2000個省市縣特色小(城)鎮開發,為新型城鎮化注入強大動力。

緣起:小城鎮,大問題

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速,城鎮化率平均每年增加1.3%,每年約1750萬人湧入城市。隨著一線城市房價不斷上漲、人口逐漸飽和,政府越來越重視打造小城鎮,帶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同時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鎮既是地理座標又是文化座標。”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黨委書記陸斌說,比如震澤鎮,就既是一個地理區域,又是絲綢文化的代表。震澤以前發展鄉村工業,就是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小城鎮,大問題”中的小城鎮,意思是在城鎮化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資源逐漸向大中城市聚集,小城鎮發展遭遇諸多問題。

“過去,城鎮化是工業化帶動的。今天,要解決廣大小鎮和村莊的發展問題,不能限於以前的發展模式,要綜合考慮問題。”綠維文旅控股集團董事長林峰說,由於過於依賴重工業,一些地方生態被破壞,高耗能不可持續,縣域經濟、鎮域經濟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飛認為,在新型城鎮化探索中,通過特色小城鎮推動區域城鎮化,這種發展路徑的背後,體現的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新理念,追求的是產城融合、可持續發展、人居環境好等多重發展目標。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長江學者劉志彪認為,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建設特色小鎮,主要是為了加快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現生產、生活、生態融合,建成“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新空間、新興社區。以江蘇為例,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搞鄉鎮工業,其實已經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但那時候更重視生產功能,對生活和生態功能重視不夠。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各種高新區、開發區,還是更重視生產功能。“現在必須補上生態和生活功能,這本質上是一種再城市化。”

訴求:小城鎮,大格局

忽如一夜春風來。特色小鎮作為新型城鎮化戰略的一招妙棋,自提出起便受到極大關注。半月談記者搜索百度指數發現,從2016年7月起,特色小鎮這一關鍵字的熱度一直維持在高位,2016年10月、2017年3月分別出現峰值,形成兩輪社會輿論的小高☆禁☆潮。

半月談記者瞭解到,早在“十二五”期間,貴州就初步確定建成100個各具特色的示範小城鎮,並將“綠色小鎮、山水城市”作為建設理念。浙江省緊隨其後,以產業升級為目的,提出打造“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新型城鎮,樹立了新標杆。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馮奎指出,我國有將近2萬個建制小城鎮,它們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現實載體、存量載體。

“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的路徑之一,而且是一條富有活力和潛力的路徑。”林峰說,特色小鎮是一種創新發展模式,是就地城鎮化的成功架構,適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需要。

陸斌認為,特色小鎮應堅守的核心是:這個鎮是不是讓老百姓越來越喜歡,政府的工作是不是讓老百姓越來越滿意。“特色小鎮不僅要有特色產業,還要有特色社會生活,理順特色小鎮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至關重要。”

目前,江蘇、四川、湖南、天津、重慶等省市都出臺了特色小鎮建設措施,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也相繼出臺檔,對特色小鎮建設給予信貸支持。

浙江省已明確將特色小鎮定位為綜合改革試驗區:凡是國家改革試點,特色小鎮優先上報;凡是國家和省裡先行先試的改革試點,特色小鎮優先實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許特色小鎮先行突破。由於特色小鎮具有明確主導產業,未來國家和省級扶持政策將更直接地啟動縣域經濟發展。

期待:小城鎮,大空間

雖然“小”字當頭,小城鎮的發展空間卻不可小覷。有專家預計,將有1億至2億農村人口通過特色小鎮實現就地城鎮化,並帶動2億到3億小鎮居民實現收入的大幅提升。

“特色小鎮僅基建投資就將超萬億元。”申萬宏源證券發佈研報稱,以2015年城鄉建設統計公報中約5萬億元的基建總投資來測算,特色小鎮未來帶來的基建投資總額將達到1.75萬億元左右。華泰證券發佈研報稱,2016年特色小鎮政策集中釋放,未來大概率迎來快速發展,預計“十三五”期間市場規模或超10萬億元,地產商、建築園林企業和運營企業都將獲得較大收益。

從浙江省已經初步建成、企業已進駐運營的部分小鎮來看,平均一個特色小鎮投資額約為50億元。其中,規模較小的達到10億元,較大的達到百億元。浙江省發改委資料顯示,2016年1月至9月,37個特色小鎮共完成投資480億元,預計到今年底可完成投資額超600億元,約占規劃中100個小鎮5000億元投資的12%。

“建設特色小鎮是好事,我現在最怕的是一些地方大幹快上,泥沙俱下,結果把特色小鎮的名聲給毀了。”原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說。他對特色小鎮發展前景、市場空間表示樂觀,但同時指出,不能一哄而上,政府要激勵企業去創建小鎮,而不是取代企業,更不能取代企業家的功能。

專家表示,在全國層面,特色小鎮創建剛剛起步,迫切需要理順開發理念,梳理開發邏輯。要把市場配置資源的核心發展架構,落實到規劃中、開發中,落實到投融資及產城人文一體化運營中,避免走彎路、斷頭路。真正實現創建一個特色小鎮,帶動一個區域發展,富裕一方百姓。

“人說看景不如說景,但這兒的一切完全符合我的預期和想像,真的很棒!”

江灣鎮風光

江灣鎮黨委副書記葉勇強告訴半月談記者,旅遊是全鎮的核心、特色產業,轄區內有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2個,還有一大批新型景區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全天候、四季遊的旅遊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光有外表不行,還要有內涵。”葉勇強說,江灣重點篩選和打造生態文化景觀特色村,湧現出大畈硯雕、汪口“三雕”、曉起民宿等一批特色文化主題村落。

“特色小鎮的打造,必須與產業規劃統籌考慮;特色小鎮的繁榮,必須有產業支撐。”葉勇強說,江灣大力發展“旅遊+農業”“旅遊+工業”,積極引導綠茶、雪梨、皇菊、油茶、冷水魚等傳統種植養殖項目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並引入博達天然礦泉水等項目,扶持大畈硯臺產業發展,將大畈硯臺打造成獨具婺源特色的旅遊商品。

荷葉鎮:湖湘文脈,耕讀之鄉

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鎮如其名,全鎮地形就像一面展開的碧綠荷葉,四周山巒延綿,守護著荷葉盆地的萬畝良田,守護著耕讀傳家的地域文化精魂。這裡曾走出晚清重臣曾國藩。

毛澤東曾言,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在曾國藩的故鄉,他一生的精神財富,通過故居、家書、教育等形式流傳下來。曾國藩研究會研究員劉建海說:“如果說曾國藩是一本大典,其故居富厚堂就是它的封面。”

劉建海告訴半月談記者,與有些豪宅大院不同,曾氏家族的宅子傳承的不是財富、不是地位、不是美景,而是家風,這使得曾氏家族賴以延綿百年。以“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的“八本”家訓為經,以“書、蔬、魚、豬、早、掃、考、寶”的“八寶”治家思想為緯,這個小鎮處處體現著讀書、種菜、養魚、喂豬、早起、掃屋、祭祖、睦鄰的中國傳統耕讀文化。

事實上,荷葉鎮的歷史文化遺跡遠不止富厚堂。敦德堂、萬宜堂、白玉堂、葛氏宗祠……每一座老房子都有故事,都代表著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走在荷葉鎮,這裡優美的環境、淳樸的民風、乾淨的村宅令人心曠神怡。2000畝荷花基地、5000畝油菜花基地、4萬畝高產水稻基地,紫雲峰梯田、九峰山森林公園等景點美不勝收。人文旅遊、鄉村旅遊、特色農業休閒旅遊發展迅速,湧現了不少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

湖南省雙峰縣委書記禹敏表示:“荷葉小鎮之所以名列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關鍵在於地方的文化傳承和影響力,荷葉最有魅力、最具張力的是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蘊。”未來,荷葉鎮將打造湖湘文化中心,推進家風家教示範基地建設;圍繞蔡和森和蔡暢故居,打造紅色旅遊目的地;依託荷葉的美好人居環境,打造健康養老產業。

水落坡鎮:古典傢俱美名揚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隨著山東特色小鎮建設的推進,這樣的詩意生活不再只是停留在大多數人的夢中。一些特色小鎮,不僅留住了鄉愁,還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根據2016年9月公佈的《山東省創建特色小鎮實施方案》,山東計畫到2020年,創建100個左右產業上“特而強”、機制上“新而活”、功能上“聚而合”、形態上“精而美”的特色小鎮,成為創新創業高地、產業投資窪地、休閒養生福地、觀光旅遊勝地,打造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濱州市陽信縣水落坡古典傢俱小鎮就是其中之一。剛下高速,鮮明的小鎮特色映入眼簾:沿街家家戶戶都擺著大大小小的石磨盤。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水落坡百姓就開始走街串巷,從事“收舊賣舊”這個行當了。最初,村裡的人推著小獨輪車去天津、河北等地收購舊傢俱,淘選銅錢、銀元之類的小文物。後來,大家發現一些舊傢俱賣得太便宜,就收集起來再加工,然後賣到大城市。水落坡鎮的傢俱製造業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

在鎮上桃源市場的“天下古玩”店鋪,店主常學良正拿著手機和微商群裡的代理們溝通,他身邊是兩處專門用於拍攝古玩物件的攝影棚。“我父親那輩人都是走街串巷把收來的物件賣出去,你看我,現在有700多個代理,每天坐在店裡拍照、發快遞就能把東西賣到國外去。”常學良說。

水落坡鎮副鎮長董穎介紹,如今,水落坡鎮傢俱產業從業人員已達到兩萬餘人,由原來收購舊傢俱進行翻新向高檔古式傢俱和仿古製作方面發展,涉及村莊37個,年交易額達30億元,產品占全國古傢俱市場三分之一的份額,形成了“北有高碑店、南看陽信縣”的格局。這裡的古舊傢俱、仿古傢俱佔據了北京、上海市場的“半壁江山”,產品遠銷歐美和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水落坡鎮古舊傢俱的美名傳向了世界各地,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古典傢俱文化產業基地”“中國收藏文化名鎮”。

眾創小鎮:365天都在雙創路上

位於上海市寶山區廟行鎮的“365眾創小鎮”,其名字就彰顯了小鎮的特色:即365天每一天都奮鬥在雙創的路上。與此同時,這個小鎮也具有長三角地區眾多古鎮景點“小而美”的特質。

“小”即骨架小,占地面積少。這兒原本是4個老國企的倉庫,儲藏的是棉花、物料,而現在,蘊藏的則是創業者的活力與激情。“美”指“顏值”高。入駐小鎮的創業者多為80後,企業也是清一色的科技創新型企業。赤橙黃綠、幾何圖形的裝飾,企業家沙龍等活動,將這裡變成“夢想的樂園”。

小鎮企業管理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入駐的創業者看中的是小鎮的創業氛圍、孵化器功能和投融資服務。小鎮地方小但功能全,聚焦高技術資訊服務業產業鏈發展,由寶山區政府聯合相關行業協會等機構,圍繞產業鏈運作必需的資訊流、資金流、物流、技術流、人才流等關鍵要素,打造富有特色的公共服務平臺。

對初創企業而言,最關鍵的是資金。如今,這裡形成了政府和擔保公司、銀行聯合擔保模式,在小鎮構建了授信額3億元的互助投融資平臺。還有銀行、VC、PE、小額貸款公司等近30種融資管道。目前,小鎮已吸引德同資本、清科創投、麥騰創投等國內投資機構入駐。

眾創小鎮是上海科技金融創新示範基地,力求引進、孵化、培育一批“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企業。如今,寶山區類似“365眾創小鎮”的還有高境鎮的“科技小鎮”、月浦鎮的“智慧製造小鎮”、羅涇鎮的“生態旅遊小鎮”等。以往的寶山老工業隨著金融和科技創新的熱潮,步履變得輕快起來,而曾經厚重的工業發展史,也成為這些特色小鎮發展的良好基礎。

要百花齊放,不要一哄而上

——特色小鎮發展問題凸顯

半月談“特色小鎮”調研小分隊

當前,各地普遍形成一種共識:建設特色小鎮對於地方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小城市培育等將發揮積極作用。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等部門已出臺了相關政策檔,各地也紛紛出臺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的具體政策。無疑,特色小鎮將成為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字之一。然而,在我國,特色小鎮畢竟是個新事物,一些地方在探索和推進的過程中,發展理念、規劃路徑、政策協調、體制機制轉變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盲區和難點,亟待重視和破解。

“特”在哪

國家發改委在《關於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了非建制鎮的特色小鎮和建制鎮的特色小城鎮兩種形態。“特色小鎮主要指聚焦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集聚發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特色小城鎮是指以傳統行政區劃為單元,特色產業鮮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建制鎮。”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對特色小鎮的調研報告中指出,“特色小鎮是集產業鏈、投資鏈、創新鏈、人才鏈、服務鏈于一體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是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和綠色化融合發展的新形式”。在較早推動特色小鎮建設的浙江省,特色小鎮的形態更多的是“非鎮非區”,既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一個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一個區,而是按照五大發展理念,聚焦浙江七大新興產業,融合產業、文化、旅遊、社區功能的創新創業發展平臺。此外,全國還有一些地方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強調“特色小鎮指的是位於城市周邊、相對獨立於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遊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政策研究和試點指導處副處長魏劭琨認為,儘管說法不盡相同,但對於特色小鎮的特徵,全國上下已基本形成比較統一的認識,即產業特而強、功能有機組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等。

一是有特色。魏劭琨說,特色小鎮一定是一個有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能夠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從傳統單一的製造環節向研發、設計、文化、旅遊等功能和環節延伸,開發高端產品,佔領高端市場。綠維文旅控股集團董事長林峰認為,特色小鎮需要堅持特色產業、旅遊產業兩個發展架構。特色產業的選擇需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區位環境以及產業發展歷史等基礎條件,向新興產業發展、傳統產業升級、歷史經典產業回歸三個方向發展;旅遊產業具有消費聚集、產業聚集、人口就業帶動、生態優化、幸福價值提升作用,也是引領特色小鎮發展的主要動力。

二是形態小。特色小鎮不像一般小城鎮那麼大,是一個小範圍的區域,同時也與產業園區的功能單一不同,同時兼具產業、居住、休閒、文化等功能。一些專家認為,特色小鎮的“特色”應在於形成獨特的風格、風貌和風情。風格是小鎮的性格和個性;風貌是其獨特的建築與外觀,要與文化傳承結合,與自然生態一致;風情是以歷史文化、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軟環境為基礎,結合演藝、社區活動、人際交往,形成獨特的文化價值。

三是機制新。特色小鎮的建設是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主體、社會共同參與的開發模式。政府以頂層設計、制度建設、服務管理為主要任務,把控整體方向、創造制度環境、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企業通過資源整合以及市場化的運作管理方式,成為小鎮建設的主角;當地居民,則積極參與和有效監督。

盲目跟風易形成泡沫

當前,各地建設特色小鎮非常積極和活躍。從正在上馬的一些特色小鎮項目看,大都已考慮了“概念策劃、空間規劃、專案計畫和資金籌畫”四劃疊加的綜合性方案,並向國際上流行的“多規融合”靠攏。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方也出現了跟風炒作、急功近利、速戰速決等運動式、唯政績的不良傾向和苗頭。

一些地方對特色小鎮的認識存在偏差,缺乏科學規劃,特色不突出。魏劭琨指出,有些地區將特色小鎮理解為簡單的城鎮建設;有些地區將特色小鎮作為要政策、要帽子、要指標的途徑;有些地區將特色小鎮看做是房地產開發的延續;有些地區對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只是盲目跟風。

輕規劃、拍腦袋建設的現象特別值得警惕。在特色小鎮建設熱潮中,有的地區在短時間內就完成了諸多特色小鎮的規劃。這些規劃,有的沒有充分考慮小城鎮的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文化等特色,有的沒有找准小城鎮的功能定位。有的領導調研不夠深入,頭腦一熱就拋出規劃思路,還將規劃藍圖搞得非常宏大,投資規模大,戰線拉得長,把小城鎮建設搞成了“大躍進”。江西旅遊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國新認為,無論是特色小鎮,還是美麗鄉村,都是持續發展的事業,需要“持久戰”思維。地方政府在編制規劃和下達任務時,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充分認識所在地區的優勢與劣勢,避免為了短期政績一哄而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地方特色小鎮建設出現了房地產化苗頭。魏劭琨說,一些特色小鎮將工作重點放在建設上,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包括大規模的房地產開發。然而,特色小鎮都要經過長時間的培育,哪裡是簡單的規劃和房地產建設就能造出來的呢?在房地產去庫存任務艱巨的情況下,這一苗頭很可能進一步增加去庫存壓力。

特色小鎮需練“內功”

不少小城鎮原本發展水準較低,因此,特色小鎮建設面臨很多制約,相關制度也不完善。

在資金問題上,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欠帳較多,需要較多投入,但一些地方自身財力有限,社會資本也有限。

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的特色小鎮起鳳鎮副鎮長查玉國說,上級撥付的特色小鎮扶持資金為每年兩三百萬元,而要求總投入為每年6億元,雖然可以引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但供需還是相差甚遠。為了解決資金難題,當地採取的方式是:縣級投融資平臺設立馬踏湖生態旅遊小鎮建設專項資金;授權馬踏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作為獨立的鎮級融資平臺開展金融融資;支援起鳳鎮以PPP模式、BT模式、委託運營、合資合作模式引入社會資本。

在土地問題上,一些特色小鎮大規模發展房地產會擠佔特色產業用地,甚至造成土地浪費。而且,很多小城鎮採取租賃集體建設用地的方式,管理不規範,容易引發一系列問題。

在人的問題上,由於一些特色小鎮沒有考慮好產業發展問題,對人口吸引力不強;一些特色小鎮的房地產開發導致房價上漲,反而阻礙了人口流入,最後可能成為一座空城。

特色小鎮的核心“內功”是特色產業,而有些小鎮產業鏈較短或產品附加值較低,亟待轉型升級。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水落坡鎮副鎮長董穎告訴半月談記者,鎮裡的收藏產業經過幾十年發展,在行業內有較大影響力,但產業鏈條集中於收購、生產製造環節。如何發揮“收藏+”功能,發展衍生產業,實現從古舊傢俱專項市場向民俗文化旅遊區的轉型升級,是當下亟須破解的一個課題。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閔學勤認為,有的小鎮為了營造特色進入創建名單,大力宣傳當地傳統產業,如皮革、毛紡、茶業、竹業、陶瓷等。實際上,一些產業如不進行現代化升級改造,並嫁接互聯網平臺,很難重新煥發生機,保持持續增長。有些小鎮冠以軟體小鎮、科技小鎮、創業小鎮、環保小鎮之名,聽上去極富現代意味,但如果不吸引人居、引導消費,很可能落入產業園、開發區的套路,小鎮居民大量的日常消費和文化消費還需回到城市中心。

如果說這一波特色小鎮建設浪潮,是從“千城一面”的城市化向“百花齊放”的城鎮化轉向的話,其解讀不能單純停留在表面的特色上。更深層、更具差異化的小鎮內涵、小鎮風情、小鎮靈魂才是重點所在。如何尋找特色小鎮之魂?恐怕不少進入創建序列的特色小鎮在這方面還未做足功課。閔學勤說,從根本上講,特色應該是由產業、環境、文化等融合而成的獨特的小鎮生活形態。正因為這樣,特色小鎮之魂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締造,而需要在建設運營過程中不斷探索、追尋,逐漸成形,特色獨具。

圖為神垕古鎮一家鈞瓷生產廠家的制坯車間內擺放的坯體。住建部公佈了首批127個中國特色小鎮名單,位於河南省禹州市的神垕鎮名列其中,這個大山深處神秘而古樸的小鎮,正在向世人展示其有著千年鈞瓷文化積澱的獨特魅力。李安攝

中國城鎮化新引擎:小鎮不大,能量很大

半月談“特色小鎮”調研小分隊

近年來,一種肇始於貴州、浙江的城鎮化模式——“特色小鎮”橫空出世,並迅速推向全國。這一創新實踐進一步豐富了新型城鎮化的內涵,並對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推動作用。預計到“十三五”末,1000個國家級特色小鎮的開發,將帶動2000個省市縣特色小(城)鎮開發,為新型城鎮化注入強大動力。

緣起:小城鎮,大問題

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速,城鎮化率平均每年增加1.3%,每年約1750萬人湧入城市。隨著一線城市房價不斷上漲、人口逐漸飽和,政府越來越重視打造小城鎮,帶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同時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鎮既是地理座標又是文化座標。”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黨委書記陸斌說,比如震澤鎮,就既是一個地理區域,又是絲綢文化的代表。震澤以前發展鄉村工業,就是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小城鎮,大問題”中的小城鎮,意思是在城鎮化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資源逐漸向大中城市聚集,小城鎮發展遭遇諸多問題。

“過去,城鎮化是工業化帶動的。今天,要解決廣大小鎮和村莊的發展問題,不能限於以前的發展模式,要綜合考慮問題。”綠維文旅控股集團董事長林峰說,由於過於依賴重工業,一些地方生態被破壞,高耗能不可持續,縣域經濟、鎮域經濟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飛認為,在新型城鎮化探索中,通過特色小城鎮推動區域城鎮化,這種發展路徑的背後,體現的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新理念,追求的是產城融合、可持續發展、人居環境好等多重發展目標。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長江學者劉志彪認為,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建設特色小鎮,主要是為了加快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現生產、生活、生態融合,建成“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新空間、新興社區。以江蘇為例,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搞鄉鎮工業,其實已經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但那時候更重視生產功能,對生活和生態功能重視不夠。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各種高新區、開發區,還是更重視生產功能。“現在必須補上生態和生活功能,這本質上是一種再城市化。”

訴求:小城鎮,大格局

忽如一夜春風來。特色小鎮作為新型城鎮化戰略的一招妙棋,自提出起便受到極大關注。半月談記者搜索百度指數發現,從2016年7月起,特色小鎮這一關鍵字的熱度一直維持在高位,2016年10月、2017年3月分別出現峰值,形成兩輪社會輿論的小高☆禁☆潮。

半月談記者瞭解到,早在“十二五”期間,貴州就初步確定建成100個各具特色的示範小城鎮,並將“綠色小鎮、山水城市”作為建設理念。浙江省緊隨其後,以產業升級為目的,提出打造“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新型城鎮,樹立了新標杆。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馮奎指出,我國有將近2萬個建制小城鎮,它們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現實載體、存量載體。

“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的路徑之一,而且是一條富有活力和潛力的路徑。”林峰說,特色小鎮是一種創新發展模式,是就地城鎮化的成功架構,適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需要。

陸斌認為,特色小鎮應堅守的核心是:這個鎮是不是讓老百姓越來越喜歡,政府的工作是不是讓老百姓越來越滿意。“特色小鎮不僅要有特色產業,還要有特色社會生活,理順特色小鎮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至關重要。”

目前,江蘇、四川、湖南、天津、重慶等省市都出臺了特色小鎮建設措施,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也相繼出臺檔,對特色小鎮建設給予信貸支持。

浙江省已明確將特色小鎮定位為綜合改革試驗區:凡是國家改革試點,特色小鎮優先上報;凡是國家和省裡先行先試的改革試點,特色小鎮優先實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許特色小鎮先行突破。由於特色小鎮具有明確主導產業,未來國家和省級扶持政策將更直接地啟動縣域經濟發展。

期待:小城鎮,大空間

雖然“小”字當頭,小城鎮的發展空間卻不可小覷。有專家預計,將有1億至2億農村人口通過特色小鎮實現就地城鎮化,並帶動2億到3億小鎮居民實現收入的大幅提升。

“特色小鎮僅基建投資就將超萬億元。”申萬宏源證券發佈研報稱,以2015年城鄉建設統計公報中約5萬億元的基建總投資來測算,特色小鎮未來帶來的基建投資總額將達到1.75萬億元左右。華泰證券發佈研報稱,2016年特色小鎮政策集中釋放,未來大概率迎來快速發展,預計“十三五”期間市場規模或超10萬億元,地產商、建築園林企業和運營企業都將獲得較大收益。

從浙江省已經初步建成、企業已進駐運營的部分小鎮來看,平均一個特色小鎮投資額約為50億元。其中,規模較小的達到10億元,較大的達到百億元。浙江省發改委資料顯示,2016年1月至9月,37個特色小鎮共完成投資480億元,預計到今年底可完成投資額超600億元,約占規劃中100個小鎮5000億元投資的12%。

“建設特色小鎮是好事,我現在最怕的是一些地方大幹快上,泥沙俱下,結果把特色小鎮的名聲給毀了。”原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說。他對特色小鎮發展前景、市場空間表示樂觀,但同時指出,不能一哄而上,政府要激勵企業去創建小鎮,而不是取代企業,更不能取代企業家的功能。

專家表示,在全國層面,特色小鎮創建剛剛起步,迫切需要理順開發理念,梳理開發邏輯。要把市場配置資源的核心發展架構,落實到規劃中、開發中,落實到投融資及產城人文一體化運營中,避免走彎路、斷頭路。真正實現創建一個特色小鎮,帶動一個區域發展,富裕一方百姓。